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5 毫秒
1.
几种土壤中不同形态铁及无定形硅铝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研究白浆土、黑土和草甸土三类土壤不同形态铁和无定形硅铝表明,游离氧化铁的量在各类土中均为表层大于底层;铁的活化度白浆土高于黑土,而白浆土的白浆层又高于腐殖质层和淀积层;无定形硅、铝在白装土中层次之间分异明显,说明有淋淀现象发生,在黑土和草甸土中差异不大;新鲜有机质对铁的活化有显著作用,络合态铁和土壤腐殖质含量呈明显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干旱区淡水湖泊湿地土壤呼吸作用的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以博斯腾湖人工和天然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湿地为样地,于2014年11月—2015年9月,利用LI-840A土壤碳通量自动测定仪对土壤呼吸的日变化和季节动态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人工、天然芦苇湿地土壤呼吸速率的日变化表现为明显的单峰曲线,且呈现出一定的波动性;两种芦苇湿地土壤呼吸速率均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生长旺盛期(7—8月)的土壤呼吸作用最强,越冬期(11月)土壤呼吸作用最弱;博斯腾湖芦苇湿地土壤呼吸速率为正值,且人工芦苇湿地土壤呼吸速率高于天然芦苇湿地;5 cm深土壤温度、近地表温度和空气相对湿度是土壤呼吸速率的主要影响因素;人工、天然芦苇湿地土壤呼吸速率均与土壤p H和盐分呈负相关,而与土壤有机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不同毛竹林土壤碳氮养分的季节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应用定位研究法探明位于浙江省富阳市春建乡不同结构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林土壤0~10,10~30和30~50 cm等3个层次有机碳和全氮质量分数的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垦复毛竹纯林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的季节变化(12.9~38.9 g.kg-1)秋冬高于春夏,而未垦复毛竹纯林却与之相反,即春夏高于秋冬季节,变幅为7.5~31.2 g.kg-1;毛竹与木荷Schima superba混交林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7.5~40.2 g.kg-1)冬季最高春季最低,表现出与毛竹纯林不同的变化特征。垦复毛竹纯林土壤全氮质量分数(0.8~2.4 g.kg-1)夏季最高春季最低,未垦复毛竹纯林却是春季最高秋季最低,土壤全氮质量分数变幅为1.3~3.0 g.kg-1;而毛竹木荷混交林是夏季最高秋季最低,土壤全氮质量分数变幅为(0.9~3.2 g.kg-1)。垦复毛竹纯林土壤有机质碳氮比(C/N)范围为8.49~46.03,未垦复毛竹纯林C/N比范围为5.84~11.99;毛竹木荷混交林C/N比范围为3.43~15.02。方差分析表明,土壤全氮质量分数不同毛竹林分之间差异不显著,春季和夏季之间差异显著。秋季和冬季之间差异不显著,0~10与30~50 cm层次之间全氮质量分数差异极显著,而0~10 cm与10~30 cm层次之间差异显著。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不同季节或林分之间差异不显著,3类林分的0~10,10~30和30~50 cm等3个层次之间的平均有机碳质量分数差异极显著。因此,不同结构和经营状态毛竹林土壤碳氮养分在季节序列和土壤层次上存在较大变异。表4参16  相似文献   

4.
浏阳河(长沙段)COD与DO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5-2007年调查浏阳河长沙段的COD与DO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浏阳河长沙段COD质量浓度季节分布的大小顺序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在空间分布上,从上段至下段COD质量浓度呈现出小—大—小的变化规律;从COD质量浓度的垂直分布来看,在春夏季,表层与底层COD质量浓度差异不明显,而在秋冬季则表现为表层COD浓度明显大于底层COD浓度;(2)浏阳河长沙段DO含量的季节分布规律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在空间分布上,DO含量分布从上段至下段的呈大—小—大的变化趋势,基本上与COD的变化情况相反。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典型草原虻类幼虫是土壤动物中的常见类群,分布是散在性的。调查年份中最高密度为32个m^-2,最低密度为1个m^-2大针茅草原数量高于羊草草原。大针茅草原虻幼虫的年际间密度变化,垂直与水平分布和年度的季节动态等在典型草原区具有代表性。1991年-1993年单位面积虻幼虫的密度高低顺次为1992年>1993年>1991年。大针茅草原虻虫季节动态为春季稍高于夏季,而以秋季为最高,可视为季节的规律。羊草草原则无规律性变化。虻幼虫的垂直分布以1991年为例:大针茅草原春季高密度在20cm-30cm、秋季在0cm-10cm土层外,3个季节10cm-20cm土层密度也相当高,羊草草原的夏季高密度也在10cm-20cm土层中,这与沙带相同,表现出沙化趋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江苏滨海湿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质量分数在不同演替阶段的分布特征和季节动态,揭示其主要影响因素。  方法  选择江苏滨海湿地典型演替序列的不同阶段,光滩、大米草Spartina anglica群落、碱蓬Suaeda glauca群落、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群落和刺槐Robinia pseucdoacacia群落为研究对象,分析植被演替、土层和季节因素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质量分数的影响,以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质量分数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探讨影响滨海湿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质量分数的关键因素。  结果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质量分数范围为116.91~326.18 mg·kg?1,不同演替阶段之间差异显著,但分布趋势与演替方向不一致,从高到低依次为大米草群落、芦苇群落、光滩、碱蓬群落、刺槐群落。在0~10 cm土层,大米草群落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质量分数在4个季节均显著大于其他演替阶段。不同演替阶段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质量分数在3个土层均表现出随季节先增加再下降的季节变化趋势,在秋季达到峰值,而在春季或冬季则较低。滨海湿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受季节和演替阶段影响较显著,其中季节因素的影响力比例最大,占32.29%。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质量分数与土壤总有机碳、总氮和土壤含水率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土壤pH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结论  植被演替和季节是影响江苏滨海湿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分布和动态特征的主要因素,其中季节因素的影响力最大,土壤有机质、含水率和pH是直接影响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关键性因子。图1表2参35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黄河三角洲湿地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不同生长时期、不同深度(h)土壤理化性质及盐分的分布规律,采用野外土壤样品采集和室内测定相结合的方法,旨在探索芦苇对黄河三角洲湿地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芦苇不同生长期表层(0+随着芦苇生长呈逐渐升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连栽桉树人工林土壤氮素季节动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连栽桉树人工林对土壤氮素的影响,以不同栽植代数(1、2和3代)桉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时空替代法,研究连栽桉树人工林土壤氮素(全氮(TN)、铵态氮(NH~+_4-N)和硝态氮(NO~-_3-N))质量分数的分布及其季节动态特征。结果表明:(1)连栽桉树人工林土壤氮素质量分数在土壤剖面分布的变化规律相一致,其在表层土壤均呈现富集现象,随土层加深而逐渐下降,且NH~+_4-N质量分数均高于NO~-_3-N质量分数。(2)连栽桉树人工林土壤TN、NH~+_4-N和NO~-_3-N质量分数均随桉树栽植代数的增加而减少,1~3代桉树林0~20 cm土层的TN、NH~+_4-N和NO~-_3-N质量分数均低于马尾松人工林;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不同栽植代数桉树人工林土壤TN、NH~+_4-N和NO~-_3-N质量分数之间的差异逐渐减少。(3)连栽桉树人工林土壤TN、NH~+_4-N和NO~-_3-N质量分数均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其中TN质量分数由大到小表现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NH~+_4-N质量分数由大到小表现为春季、夏季、冬季、秋季,NO~-_3-N质量分数由大到小表现为春季、夏季、冬季、秋季。(4)桉树人工林土壤TN、NH~+_4-N和NO~-_3-N与土壤有机质、速效磷和速效钾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P0.01),各土壤养分之间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东海毛颚类种类组成和多样性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根据1997~2000年东海23°30′~33°N、118°30′~128°E海域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对东海毛颚类种类组成、多样性分布特征及与环境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春、夏季毛颚类种类最丰富(25种),冬季次之(23种),秋季种数最低(21种);冬、春季毛颚类种数仅与表层温度相关,夏季与表层温度、表层盐度二元线性相关,秋季与表层盐度相关;冬、春季毛颚类多样性和丰富度指数值由北向南,由近海向外海逐渐增高,夏季近海和外海差异缩小,秋季多样性指数值为4季最低。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盐城滩涂湿地典型生境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季节动态,选择盐城滩涂湿地淤泥质光滩、互花米草群落、藨草群落、盐地碱蓬群落、芦苇群落5种典型生境,通过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不同季节0~<10 cm(表层)、10~<30 cm(中层)、30~60 cm(深层)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不同生境间,淤泥质光滩微生物多样性高于有植被覆盖的滩涂湿地,且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植物群落差异较大。不同植物群落间,互花米草群落和芦苇群落土壤微生物多样性较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上,互花米草群落和藨草群落相似,芦苇群落和盐地碱蓬群落相似。不同季节间,表层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差异较大,中深层土壤差异较小。表中层土壤秋季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最高;深层土壤中,互花米草群落秋季最高,本土植物群落夏季最高。总体上,互花米草入侵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结构特征,不同季节间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季节变化规律也与本土植物群落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1.
陈政  张辉  孙庆业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65-868,879
[目的]对铜尾矿废弃地中的氧化铁进行研究,探讨不同类型氧化铁对土壤形成过程的影响。[方法]以铜陵2处不同时间弃置的铜尾矿废弃地为对象,采用化学分析法研究了自然生态恢复过程中3类铁氧化物(无定形氧化铁、游离氧化铁和络合态氧化铁)的含量。[结果1尾矿废弃物无定形氧化铁含量为(1.73±0.77)~(9.68±2.94)g/kg,氧化铁活化度为(4.80±3.85)%-(91.94±4.34)%;游离氧化铁、晶质态氧化铁含量和游离度分别为(9.10±1.57)~(42.77±12.69)、(2.50±0.57)~(42.05±13.46)g/kg和(8.17±1.77)%~(20.02.±5.38)%;成土时间较短的杨山冲铜尾矿废弃地不同发育层尾矿中3种氧化铁含量差异较小,而弃置时间较长的铜官山尾矿废弃地随深度增加无定形氧化铁逐渐降低,游离氧化铁和络合态氧化铁逐渐增加。相关分析表明:2处尾矿废弃地pH值与无定形氧化铁含量及氧化铁活化度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游离氧化铁含量、铁游离度、晶质态氧化铁含量和络合态氧化铁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有机质含量与无定形氧化铁含量和氧化铁活化度呈极显著负相关,而与游离氧化铁含量、游离度及晶质态氧化铁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目前,铜陵铜尾矿废弃地尚处于成土过程的初期阶段,大量问题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结论]探索了自然生态恢复过程中尾矿废弃地中铁氧化物的形态、含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揭示铜尾矿及类似尾矿废弃物的成土过程、成土机制等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北京地区不同质地土壤水分变化规律。[方法]选取北京地区3种典型质地土壤观测站近5年的土壤水分观测资料,对土壤水分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黏土平均土壤含水率最大,壤土次之,砂壤土最小;3种质地土壤水分的季节变化均可分为4个时期,即初春短暂增墒期、春季失墒期、雨季增墒期和秋季失墒期;在雨季,砂壤土各层土壤水分随着降雨和蒸发而迅速变化,且变幅较大,黏土的变化最为平稳,但在少雨期黏土变化幅度较大。[结论]不同质地土壤水分在非冻结期内的季节变化特征总体相似,而随降水量变化的幅度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3.
以第四纪红色粘土发育的旱土为供试土壤,淹水种稻,进行水田耕作制模拟试验,研究对土壤有机质、氧化铁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质的增加是冬泡区>冬绿区>冬油区,但只施化肥的冬泡区有机质增加量少;无定形铁的含量及氧化铁的活化度均逐年增加,其增加速度是冬泡区>冬绿区>冬油区:无定形铁含量与有机质含量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利用呼伦贝尔鄂温克牧业气象观测站1988─2010年的土壤水分观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呼伦贝尔半干旱草原0~50cm土壤水分含量以每年0.2667%的速度逐年减小,土壤干旱化程度加重;土壤各层平均相对湿度春季最小,秋季次之,夏季土壤含水量最高;从干旱特征季节分析,春季是一年中最干旱的季节,土壤各层平均相对湿度不足50%,各等级干旱发生频次均较高,夏、秋两季土壤含水量状况有所改善,但各等级干旱发生频次仍然较高;春、夏、秋三季连旱是呼伦贝尔草原的主要气候特点,体现了半干旱草原的显著气候特征。  相似文献   

15.
水稻土离铁作用明显,并以耕层最为强烈.耕层中的晶质铁和非游离铁被活化、淋溶,使耕层的全铁、游离铁、晶质铁及非游离铁量均随发育度的提高而渐减.耕层下淋的活性铁在心土层氧化淀积,导致心土层的全铁.游离铁和晶质铁量随发育度的提高而渐增.氧化铁的晶胶率和晶化度在剖面中有显著的分异,其变化趋势可确切地反映出不同水型下的成土特点。  相似文献   

16.
董云波  焦德志  李波  孙婴宁  杨允菲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9):5732-5733,5769
[目的]为了研究扎龙自然保护区羊草种群分蘖株的数量性状。[方法]以扎龙羊草种群为研究对象,以年龄结构为切入点,对不同土壤生境条件下羊草分蘖株的数量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在5~9月的取样中,扎龙保护区4种生境的羊草种群分蘖株平均数量表现为沙土>林间风沙土>草甸土>中度碱土,年龄结构最多由3个龄级组成,其中均以1龄和2龄级分蘖株占绝对优势,3龄级所占比例甚小,呈增长型年龄结构;不同生境分蘖株的生物量也表现为沙土>林间风沙土>草甸土>中度碱土,年龄组成均以1龄和2龄级分蘖株对种群物质生产的贡献大,3龄级所占比重很小,也呈增长型年龄结构。[结论]该研究为湿地的管理、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7.
以江苏扬州市江都区7年生女贞人工林为对象,研究密度调控对其土壤铵态氮(NH4+-N)和硝态氮(NO3--N)含量剖面分布特征及季节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调控密度下女贞人工林土壤NH4+-N和NO3--N含量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且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3种密度调控下土壤NH4+-N 含量均是秋冬两季较高,春季最低,夏季又有明显回升,且3种密度中的2275株/hm2下NH4+-N含量在4个季节均高于另外2种密度;土壤NO3--N 季节变化与NH4+-N大体一致,在春季含量最低,但不同密度间变化趋势差异较大;土温、含水量及有机质均与土壤NH4+-N和NO3--N含量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p<0.05),且在夏季均达到极显著相关(p<0.01)。  相似文献   

18.
亚高山草甸冬夏季牧场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轮牧制度下亚高山草甸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及动态变化。【方法】2008年5-10月采用手捡法、干漏斗(Tullgren)和湿漏斗(Baermann)法对青藏高原东部川西北红原县亚高山草甸冬季牧场(WP)和夏季牧场(SP)春夏秋季土壤动物群落结构进行调查。【结果】共获得土壤动物46 746个,分别隶属6门9纲16目61类群;其中WP中22 092个,隶属6门9纲15目42类群;SP中24 654个,隶属6门8纲15目46类群。2种生境中均以线虫为优势类群。轮牧制度下的亚高山土壤动物群落,其个体数量变化趋势是:春季SP>WP,夏季和秋季WP>SP;类群数变化趋势是:春季和秋季SP>WP,夏季WP>SP。2种生境中土壤动物密度和类群数在土壤中的垂直分布随季节变化,从春季到秋季SP中土壤动物密度和类群数均随土深增加而降低,WP中土壤动物类群数表聚性明显;WP中密度随季节更替表聚性越来越弱,到秋季反而随土深增加而增大。春季WP中所有多样性指数均高于SP,但差异不显著;夏季WP中Margalef指数高于SP,Simpson指数显著高于SP,但Pielou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均显著低于SP;而到秋季WP中只有Simpson指数高于SP,且2种生境中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指数存在显著差异。【结论】与其它区域相比,亚高山冬夏季牧场土壤动物群落组成较简单,但土壤动物密度更高。轮牧对亚高山草甸土壤动物群落的季节动态有明显影响,但冬夏季牧场土壤动物群落组成相似。  相似文献   

19.
金莲花产量调查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莲花是一种重要的非木质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其资源产量及产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对于合理利用、保护金莲花资源具有重要意义。以桃山林场金莲花为研究对象,通过GPS与GIS技术获得资源分布图与面积,采用对一级单位分层的二阶抽样方法调查单位面积产量与总产量;并通过逐步回归确定影响金莲花产量的光照与土壤因子。结果表明:不同生境类型的金莲花面积与平均单位面积产量差异较大,其中,沼泽草甸面积最大(48.185hm2),荒坡面积最小(1.952hm2);荒坡平均单位面积产量最大(7.502kg.hm-2),林下最小(1.518kg.hm-2);总体单位面积产量为5.530kg.hm-2,研究区域的金莲花总产量为434.543kg。影响金莲花产量的环境因子主要为直射率、土壤含水量与容重,且土壤浅层(0~10cm)比深层(10~20cm)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