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了获得1株高效转化木糖为木糖醇的酵母菌株,利用从土壤中筛选的酵母菌株转化玉米芯水解液生产木糖醇,经HPLC测得木糖醇产量,对筛选的具有产木糖醇能力的酵母菌株DQ11进行形态学的初步鉴定及26S rDNA序列分析,并以序列同源性为基础构建相关属种的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该菌株发酵48 h后木糖醇产量为3.34 g/L。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分离株DQ11与季也蒙毕赤酵母菌处于同一进化分支中,相似性达99%以上,因此将筛选的高产木糖醇分离株DQ11鉴定为季也蒙毕赤酵母菌。  相似文献   

2.
为了获得1株高效转化木糖为木糖醇的酵母菌株,利用从土壤中筛选的酵母菌株转化玉米芯水解液生产木糖醇,经HPLC测得木糖醇产量,对筛选的具有产木糖醇能力的酵母菌株DQ11进行形态学的初步鉴定及26S rDNA序列分析,并以序列同源性为基础构建相关属种的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该菌株发酵48 h后木糖醇产量为3.34 g/L。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分离株DQ11与季也蒙毕赤酵母菌处于同一进化分支中,相似性达99%以上,因此将筛选的高产木糖醇分离株DQ11鉴定为季也蒙毕赤酵母菌。  相似文献   

3.
为了获得一株葡萄酒发酵后期的主导菌,试验对贝达葡萄酒中的酵母菌进行分离纯化,经菌落形态鉴定,并进行酵母分离株26SrRNA的PCR扩增,进一步通过基因序列分析进行鉴定。结果显示,贝达葡萄酒的酵母菌菌落总数为3.4×10~7CFU/mL,分离的酵母菌菌株Y3,Y5,Y13均为酿酒酵母。因此,贝达葡萄酒发酵后期的优势菌即为酿酒酵母。  相似文献   

4.
以诱变筛选的季也蒙毕赤酵母突变菌株C3-10为研究对象,对其发酵培养条件进行研究。采用响应面法研究了木糖发酵产乙醇酵母突变株不同温度、起始pH值、接种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发酵条件为:温度29℃,起始pH值5.6,接种量5%,在此优化条件下乙醇产量达到15.01%。  相似文献   

5.
馒头酵母的分离与筛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从27种不同馒头发酵剂中分离出了21株酵母菌,经产酒精能力筛选,获得了11株酵母,进一步研究酵母的产气能力以及发酵速度,获得3株较好的菌株Y3,Y12和Y16,对这3株酵母的抗高温能力、耐酸能力以及面团发酵能力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筛选获得的季也蒙毕赤酵母(Pichia guilliermondii)为出发菌株,采用紫外线和亚硝基胍(NTG)复合诱变,筛选高产乙醇突变株。结果表明,紫外诱变菌最佳稀释度为1×10-5,最佳照射时间为25 s;NTG诱变菌最佳稀释度为1×10-6,最佳诱变时间为40 min,经3轮紫外和亚硝基胍(NTG)交替诱变,获得高产乙醇突变株C3-10,其乙醇产量最高为13.2%,比原菌乙醇产量增加了8.05%,5次传代表现出较好的遗传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从拉萨市城关区的12种市售水果中分离酵母菌,并采用平板划线法对酵母菌菌株进行纯化;采用病斑法对皿内抑菌效果较强的6株拮抗酵母进行活体防效测定,并采用26S r DNA D1/D2区域序列测定法对酵母菌进行了分子鉴定。结果表明,193和233号两株酵母对梨毛霉菌(Mucor sp.)有明显的抑菌作用,其发酵液防效强于菌悬液;193号菌株对梨青霉菌(Penicillium sp.)有明显防效,其菌悬液抑菌作用大于发酵液。分子鉴定结果显示,6株酵母菌归为5个种,48号菌株为隐球酵母(Cryptococcus adeliensis),77号为葡萄有孢汉逊酵母(Hanseniaspora uvarum),193号为汉逊德巴利酵母(Debaryomyces hansenii),230和235号为禾本红酵母(Rhodotorula graminis),233号为胶红酵母(Rhodotorula mucilaginosa)。  相似文献   

8.
刺葡萄酿酒酵母菌株的分离与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寻找适合酿造刺葡萄果酒的酵母菌株,从刺葡萄原酒、新鲜刺葡萄以及经初发酵过滤所得的刺葡萄皮渣中分离提取得到90株酿酒酵母,并对经发酵试验初步筛选出的5株酵母进行了耐酒精、耐糖、耐酸和耐二氧化硫的性能测定比较,最终筛选出1株发酵性能优良的菌株(B54)。该菌株具有很高的耐酒精能力,在18%的酒精浓度条件下也能迅速启动发酵,同时在高浓度SO2(250 mg/L)条件下发酵启动最快,并能耐受2.0%浓度的柠檬酸,较其他菌株具有更强的耐酸性,因此可作为刺葡萄酿酒的专用菌株。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酵母菌代谢木糖和葡萄糖产乙醇的效率,以木糖为底物对热带假丝酵母菌进行驯化培养。经过木糖质量浓度由20~70 g/L的递进驯化培养后,对木糖的利用率提高了21.02%,混合糖的利用率达到94.21%,乙醇质量浓度为22.21 g/L,木糖醇转化率为0.39 g/g(酵母代谢木糖的理论得率为0.46 g乙醇/g 木糖,葡萄糖乙醇发酵理论得率0.51 g乙醇/g 葡萄糖),其对木糖利用率效果显著提高。木糖还原酶活性对NADPH的亲和力由≤1.3 U增加到11.0 U,NADH也由≤0.2 U增长到1.4 U,木糖醇脱氢酶的活性也由322 U增长到1 534 U。同时,对驯化后的酵母菌发酵工艺进行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发酵时间、转速、发酵温度、初始pH值对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发酵最佳条件为发酵时间72 h,转速140 r/min,发酵温度36℃,初始pH值4。  相似文献   

10.
以盘山磨盘柿为试验材料,分别接种两种不同酵母菌发酵酿造柿子酒和柿子醋,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研究不同酵母菌发酵对柿子酒、柿子醋香气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马克斯克鲁维酵母发酵的柿子酒与酿酒酵母发酵的柿子酒相比,香气物质的总含量增加了56.42%.其中,月桂酸乙酯、正癸酸、辛酸乙酯、乙酸苯乙酯、癸酸乙酯的含量提高明显,分别提高了177.91%、163.16%、137.36%、147.13%、110.37%.与酿酒酵母相比,马克斯克鲁维酵母发酵的柿子酒和柿子醋中均新增了一些高级醇、酯及酮类物质,由此可见,马克斯克鲁维酵母发酵可有效提高柿子酒、柿子醋中挥发性香气物质的种类和含量,起到提高柿子酒和柿子醋香气品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GC-MS联用技术,对以山西老陈醋传统工艺酿造的燕麦醋香气成分进行了分析研究,共得到45种香气成分,这些物质的共同作用形成了燕麦醋独特月的风味。分析发现,这些成分主要是酸、酯、醇、酮和杂环类化合物,其中2,3,5-三甲基吡嗪、2,3,5,6-四甲基吡嗪、4-咪唑甲醛、乙酸、乙酸乙酯、3-羟基丁酮、辛酸乙酯、5-甲基糠醛和2,3-丁二酮的含量较高,可能对山西老陈醋的香气产生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从正常发酵的生料醋醅中分离、筛选得到一株醋酸菌,通过形态学、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确定菌株为巴氏醋杆菌。菌株发酵过程中,改变发酵温度和初始乙醇添加量,研究其对有机酸种类和含量的影响,为评价食醋品质提供参考依据。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样品,检测到的有机酸有草酸、乳酸、乙酸、柠檬酸,最高含量分别是2.5 mg/100 mL,5.0 mg/mL,3.4 mg/100 mL,0.17 mg/mL。在37,42,47℃这3个温度下最适宜有机酸生成的乙醇添加量分别是4%,6%,2%,最利于醋酸菌发酵的温度是42℃。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以苦荞为主要原料的山西老陈醋发酵过程中芦丁和槲皮素的含量变化。通过正交试验对超声辅助提取芦丁和槲皮素的条件进行了优化,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芦丁和槲皮素含量进行了定量检测。结果表明,蒸料后苦荞醋醅中芦丁含量低于槲皮素含量,随着发酵和熏醅的进行,槲皮素含量也显著降低。以芦丁和槲皮素为主要健康成分的苦荞酿制食醋时,必须采用技术措施,防止功能成分的分解和流失。  相似文献   

14.
固定化酵母对能源甜菜乙醇发酵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提高酵母菌细胞的利用率和减少杂菌污染,采用固定化酵母的方法进行连续发酵。本研究采用海藻酸盐作为包埋剂进行ADY酵母固定化,结果表明:固定化后的ADY菌种用量为15%时,乙醇转化率最高,其他水平时均有所下降。酵母ADY固定化后的发酵效果优于未固定的同一菌种的发酵效果,且达显著水平。因此,利用包埋法进行酵母菌固定化效果较好,可连续多批次进行发酵试验。  相似文献   

15.
为获得高产谷胱甘肽菌株,采用DTNB法测定酵母菌体提取液中的GSH含量,比较了16株分离自西藏灵菇的酵母菌产谷胱甘肽能力,并以Y15为出发菌株,优化从菌体中提取谷胱甘肽条件。单因素试验比较了超声波、微波和热水三种细胞破碎方式,及菌体与提取液体积比、提取液pH、水浸提温度、时间对谷胱甘肽提取的影响,正交试验优化提取液pH、沸水浸提时间、料液比。结果表明,菌株Y19、Y15谷胱甘肽产量较高。采用Y15菌体冻融后热水抽提,料液比为1:6,pH2,沸水浴50min,其提取量最大,为49.90mg/L。Y15产谷胱甘肽较高,其谷胱甘肽提取条件为菌株Y15的利用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6.
混合菌种用于发酵香肠中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植物乳杆菌,葡萄球菌,汉逊酵母菌3个菌种作为发酵剂,通过耐盐和耐亚硝酸盐以及正交试验得到最佳生产条件为:植物乳杆菌:葡萄球菌:汉逊酵母为2:1:2,发酵温度30℃,接种量2%时是最优配比,发酵香肠时间为18小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