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养猪》2016,(2)
选择4个屠宰体重区间对舍饲型合作猪胴体品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5~30 kg屠宰,后腿丰满度理想,产肉性能高,瘦肉率59.62%,屠宰率66.315%,具有皮薄(0.5 cm)、背膘薄(0.797 cm)、眼肌面积大(16.15 cm2)的特点,属于优良的瘦肉型小型猪。宰前活重与胴体重、眼肌面积,胴体重与屠宰率、眼肌面积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宰前活重与屠宰率、背膘厚、骨率,胴体重与背膘厚、骨率,屠宰率与眼肌面积,背膘厚与眼肌面积,皮厚与后腿比例,眼肌面积与瘦肉率、骨率,瘦肉率与皮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背膘厚与瘦肉率,后腿比例与脂率,瘦肉率与骨率存在显著负相关(P0.05)。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大白猪主要胴体性能间的相互关系,选择16头活重100 kg左右的大白猪进行屠宰测定,计算了大白猪的屠宰率、胴体斜长、背膘厚、皮厚、眼肌面积、后腿比例以及瘦肉率等7个主要胴体性能指标,且计算了其相关系数并进行显著性检验,运用相关性分析及通径分析,分析了各胴体性能间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大白猪的屠宰率为75.11%,胴体斜长为82.19 cm,背膘厚为2.36 cm,皮厚为0.32 cm,眼肌面积为59.08 cm2,后腿比例为31.69%,瘦肉率为67.05%;相关性分析表明,瘦肉率与背膘厚、眼肌面积以及后腿比例呈极显著相关,背膘厚对整体的胴体性能有负效应;通过通径分析可知,后腿比例对瘦肉率的直接影响最大,背膘厚对瘦肉率的间接作用最强。该研究结果表明,大白猪具有优良的胴体性能,背膘厚、眼肌面积以及后腿比例是影响瘦肉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发酵床对生长育肥猪生长性能和胴体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用48头平均体重60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生长猪,按随机区组设计分成2个组,每组设4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猪,以探讨"发酵床"对生长猪生产性能和胴体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发酵床"提高了生长育肥猪的生长性能,平均日增重提高了5.63%(P0.05),料肉比降低了3.36%,而对屠宰率、胴体瘦肉率、眼肌面积和背膘厚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选择四个屠宰体重区间对舍饲型合作猪12个胴体性状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5~30 kg(即6月龄)屠宰,瘦肉率59.62 % ,屠宰率66.32%,具有皮薄(0.5 cm)、背膘薄(0.797 cm)、眼肌面积大(16.15 cm2)的特点,表明合作猪属于优良的瘦肉型小型猪.经分析可知,宰前活重与胴体重、眼肌面积,胴体重与屠宰率、眼肌面积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宰前活重与屠宰率、背膘厚、骨率,胴体重与背膘厚、骨率,屠宰率与眼肌面积,背膘厚与眼肌面积,皮厚与后腿比例,眼肌面积与骨率,瘦肉率与皮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背膘厚与瘦肉率,后腿比例与含脂率,瘦肉率与骨率存在显著负相关(P<0.05).12个胴体性状指标经主成分分析可获得5个主成分因子,可代表胴体性状总变异量的87.025%.  相似文献   

5.
通过腹腔注射不同剂量重组瘦蛋白进行饲养试验,研究其对猪胴体品质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重组瘦蛋白可显著提高猪肉的瘦肉率、眼肌面积,降低脂肪率、背膘厚和板油重(P<0.05),而对活体重、胴体重和屠宰率无显著影响(P>0.05).腹腔注射0.5,1.0 mg/kg重组瘦蛋白与对照组相比,胴体瘦肉率提高6.70%和7.30%(P<0.05);脂肪率降低16.00%和18.75%(P<0.05);背膘厚降低18.14%和23.01%(P<0.05);眼肌面积提高16.83%和18.83%(P<0.05);板油重降低22.95%和24.59%(P<0.05).而注射0.1 mg/kg重组瘦蛋白对猪胴体组成无明显影响(P>0.05).腹腔注射重组瘦蛋白不影响猪内脏器官重量.  相似文献   

6.
选择江苏龙山亲和农牧有限公司4头长约二元杂交猪和6头杜长约三元杂交猪进行屠宰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三元杂交猪平均膘厚比二元杂交猪显著减少,差异显著(P<0.05),后腿比例和板油比例差异极显著(P<0.01),屠宰率、眼肌面积、脂肪比例、胴体长和瘦肉率差异不显著(P>0.05)。对杜长约三元杂交猪进行瘦肉率与各胴体性状的相关性分析后发现,瘦肉率与眼肌面积、胴体重、屠宰率呈强正相关,而与脂肪比例呈强负相关。利用眼肌面积、平均膘厚、屠宰率分别建立了对胴体瘦肉率的回归方程,其中眼肌面积、平均膘厚对瘦肉率回归方程R=0.9417;平均膘厚、屠宰率对瘦肉率回归方程R=0.8540。  相似文献   

7.
杂种猪胴体性状的聚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聚类分析将杂种猪胴体性状的 1 2个变量分成 4类。其中屠宰率、皮厚均值、眼肌面积、皮率及瘦肉率为一类 ;胴体直长和斜长为一类 ;板油率和骨率为一类 ;背膘厚、平均背膘厚及脂率为一类。所得结果对简化测定和指导猪的选种、选配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分析了滇陆母系猪改进宰前活重、背膘厚、屠宰率,体长指数,腱臀围、胴体直长、眼肌面积、皮厚等8个指标对瘦肉率的相关回归模型,认为背膘厚和宰前重均是影响瘦肉率的重要因素,并建立了有一定实用性的回归模型:y1=0.0232x6(膘厚)0.018x2(宰前重)+51.21。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验证了木醋液作为饲料添加剂对育肥猪的屠宰率、胴体重、瘦肉率、眼肌面积、脂肪率、膘厚及肉色、大理石纹和熟肉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特别是增加了眼肌面积和降低了背膘厚度,提高猪肉中有益脂肪酸和氨基酸的含量。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饲料中添加益生菌发酵的复方中草药对育肥猪生长性能及胴体品质的影响,本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设计试验,选择初始体重相近、健康的三元杂交健康育肥猪120头,随机分成4组,每个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A组饲喂基础日粮,B、C、D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1.0%、1.5%、2.0%的益生菌发酵复方中草药制剂,试验期为60 d。在试验的1 d和60 d测定育肥猪生长性能指标,试验结束测定育肥猪的胴体品质。结果表明:与A组相比,C和D组育肥猪的平均日增重、平均采食量分别提高了18.3%、16.7%、9.3%、9.9%(P0.05),C和D组育肥猪的料重比分别降低了7.5%、5.9%(P0.05);育肥猪的屠宰率、胴体率、胴体斜长、大理石评分、肉色各组间均差异不显著(P0.05),B、C、D组育肥猪的p H 45 min和p H 24 h均高于A组,但是差异性不显著(P0.05);C组和D组育肥猪的瘦肉率与A组相比分别提高6.9%、7.1%(P0.05);C组和D组育肥猪的平均背膘厚、眼肌面积与A组相比分别降低了10.7%、7.1%、8.8%、6.2%、7.0%(P0.05)。结论,在育肥猪的基础日粮中添加1.5%益生菌发酵复方中草药制剂可以提高育肥猪的生长性能和胴体品质。  相似文献   

11.
文章旨在评估日粮添加非常规饲料原料对生长育肥猪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试验将12周龄平均初始体重为(33.15±1.23)kg的450头(公母各半)生长猪随机分为3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30头猪。对照组饲喂常规玉米-豆粕-小麦型日粮,处理1组饲喂含有30%马铃薯茎叶和10%苜蓿草的日粮,处理2组饲喂含有30%马铃薯茎叶、10%苜蓿草及0.5%中草药提取物的日粮,试验共开展10周。结果:处理1和2组较对照组显著提高生长猪屠宰率和背膘厚度(P<0.05),但瘦肉率和眼肌面积显著降低(P<0.05)。日粮处理与性别对屠宰率、胴体长度、眼肌面积及背膘厚度的影响具有显著交互作用(P<0.05)。处理组较对照组显著提高了肌肉系水力(P<0.05),处理2组肌肉的适口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此外,处理组肌肉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脂肪含量显著降低(P<0.05)。结论:与常规饲料相比,非常规饲料对生长育肥猪肌肉感官特性表现出积极影响,特别是改善了适口性和嫩度。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将随机选取的育肥猪分为对照组、西药组、中西药结合组,中药组4组,研究中草药添加剂对育肥猪胴体品质的影响,试验证明中药添加剂能显著(P0.05)提高胴体瘦肉率,增大眼肌面积,降低胴体脂肪率、背膘厚度和板油重量。  相似文献   

13.
选取日龄和体重相似的60头杜长大三元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0头,组内设3个重复,每重复10头试验猪.对照组仅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300μg/kg(以铬计)的吡啶甲酸铬,预试期7 d,试验期60 d.试验结果表明:在育肥猪日粮中添加300μg/kg(以铬计)的吡啶甲酸铬,可使育肥猪日增重提高5.04%(P<0.05),料肉比降低4.01%(P>0.05);同时可以使屠宰率和贮存2 d的肌总色素两指标分别提高0.91%和0.24%;吡啶甲酸铬可显著提高胴体瘦肉率4.92%(P<0.05)和眼肌面积5.32cm<'2>(P<0.05),同时显著降低背膘厚0.35cm(P<0.05).吡啶甲酸铬能显著提高育肥猪的日增重并明显降低料肉比,改善育肥猪的胴体品质,因此在育肥猪日粮中添加吡啶甲酸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马铃薯淀粉对育肥猪胴体特征的影响,本研究选用300头体重为55.10±2.55 kg的健康“杜×长×大”三元杂交育肥猪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5组,对照组、A组、B组、C组、D组;每组60头,分3个平行,每个平行20头;对照组育肥猪饲喂不添加马铃薯淀粉的配方饲料;A组、B组、C组、D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10 g/kg、20 g/kg、30 g/kg、40 g/kg的马铃薯淀粉;整个试验为期45 d;试验结束后对猪只进行屠宰,对其屠宰率、平均背膘厚、体直长、体斜长和眼肌面积进行测量;结果显示,C组和D组猪的屠宰率显著高于A组、B组和对照组(P<0.05);C组和D组猪的平均背膘厚显著低于A组、B组和对照组(P<0.05);D组的眼肌面积显著高于其他组别(P<0.05);综上所述,40 g/kg马铃薯淀粉组育肥猪的胴体特征优于其他组别。  相似文献   

15.
应用多性状动物模型DFREML方法估计了杜洛克猪新品系生长和胴体性状的遗传参数。生长性状平均日增重(ADG)、100Kg体重日龄(AGE)、达100Kg体重背膘厚(BF)和料重比(FCR)的遗传力估计值分别为0.48、0.30、0.21、0.57。各性状均存在明显的窝效应,变化范围为0.05-0.51。胴体性状宰前活重、胴体重、胴体长、肋皮厚、肋膘厚、眼肌面积、腿臀比、屠宰率和瘦肉率的遗传力估计值分别为0.17、0.49、0.58、0.19、0.76、0.50、0.48、0.55和0.37。生长性状ADG/AGE、ADG/BF、ADG/FCR、AGE/BF、AGE/FCR、BF/FCR的遗传相关分别为-0.35、0.33、-0.70、-0.38、0.25和-0.12。胴体性状屠宰率和瘦肉率与胴体重呈较强的正相关,分别为0.575和0.498;肋膘厚与宰前活重、胴体重、胴体直长呈正相关,与肋皮厚、眼肌面积、腿臀比、屠宰率和瘦肉率呈负相关,但相关程度不高。屠宰率和腿臀比与瘦肉率的遗传相关分别为0.687和0.558。  相似文献   

16.
试验旨在研究日粮中添加不同浓度胍基乙酸对育肥猪生长性能、胴体品质、肌肉品质、脂肪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生长性能:日粮中添加500、1000、1500 mg/kg胍基乙酸,育肥猪出栏体重、日增重显著增加(P0.05),料肉比显著降低(P0.05)。(2)屠宰性能:育肥猪屠宰后胴体重和瘦肉率极显著提高(P0.01),屠宰率、眼肌面积显著提高(P0.05),第十肋骨处背膘厚显著降低(P0.05),屠宰后胴体重、瘦肉率、屠宰率、眼肌面积分别提高7.5%,3.2%,4.3%,8.7%,第十肋骨处背膘厚降低13.7%。(3)肌肉品质、脂肪:对背最长肌的亮度、红度、黄度影响差异不显著,滴水损失影响差异显著(P0.05),蒸煮损失、剪切力影响差异极显著(P0.01)。对半腱肌的红度影响差异显著(P0.05),滴水损失、蒸煮损失、剪切力影响差异极显著(P0.01),背最长肌滴水损失、蒸煮损失、剪切力分别下降26.6%、30.8%、25.9%,半腱肌滴水损失、蒸煮损失、剪切力分别下降32.7%、15.9%、17.2%。对背最长肌、半腱肌pH_(45 min)的影响差异显著(P0.05),pH_(24 h)的影响差异极显著(P0.01)。对背最长肌粗脂肪影响差异显著(P0.05),对半腱肌中的粗脂肪影响差异极显著(P0.01),背最长肌、半腱肌中粗脂肪含量分别下降20.5%、16.0%。  相似文献   

17.
试验旨在对大约克×(巴克夏×沙子岭)(简称大巴沙)猪的胴体性状和肉质性状进行评估。选取99头大巴沙猪进行屠宰测定,主要测定屠宰率、胴体长、背膘厚、眼肌面积和瘦肉率等胴体性状及pH、肉色、大理石纹和肌内脂肪等肉质性状。结果表明,大巴沙猪的屠宰率和瘦肉率分别为72.24%和59.22%,系水力损失和肌内脂肪含量分别为93.16%和2.90%。性状间相关性分析表明,大巴沙猪宰前活重与胴体重、胴体长、眼肌面积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屠宰率、pH1、肌苷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嫩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5),并构建了宰前活重与相关指标的回归方程。研究结果表明,大巴沙猪胴体性状优良、肌肉保水力强、肉质鲜美,可通过宰前活重快速估测屠宰率、胴体长、眼肌面积、肌内脂肪含量,大大节省屠宰测定成本。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海南特种野猪的生长发育规律和胴体品质,试验通过对F2代海南特种野猪的生长发育性状和胴体品质各项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F2代海南特种野猪体型较小,初生重和断奶重较低,生长速度较缓慢;F2代海南特种野猪胴体重为25.19 kg,屠宰率为73.56%,背膘厚为2.46 mm,眼肌面积为37.47 cm2,后腿比例为14.93%,瘦肉率为52.38%,骨率为28.66%;屠宰率与宰前活重、眼肌面积、瘦肉率、后腿比例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与胴体重、皮脂率、背膘厚、板油比例、骨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瘦肉率与皮脂率、骨率、胴体重、背膘厚、板油比例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眼肌面积、后腿比例、屠宰率、宰前活重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海南特种野猪体型小,生长缓慢,但屠宰率和瘦肉率均较高,胴体品质呈现中国优质猪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文章旨在研究胍基乙酸、γ-氨基丁酸和维生素E对育肥猪生长性能、胴体性状和肉品质的影响。试验选取128头健康、采食量正常、平均体重60 kg左右的“杜×长×大”育肥猪,随机分为4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8头猪,公母各半。第Ⅰ组为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第Ⅱ组饲喂添加600 g/t胍基乙酸的基础日粮|第Ⅲ组饲喂添加200 g/t γ-氨基丁酸的基础日粮|第Ⅳ组饲喂添加200 g/t维生素E的基础日粮。试验为期60 d。结果表明,日粮添加600 g/t胍基乙酸能显著提高育肥猪平均日增重(P<0.05),同时对背膘厚、滴水损失和肌间脂肪也有显著影响(P<0.05)|添加200 g/t γ-氨基丁酸对育肥猪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P>0.05),但对屠宰率、背膘厚、眼肌面积、滴水损失、粗蛋白质含量和肌间脂肪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添加200 g/t维生素E对育肥猪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P>0.05),但猪肉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日粮中添加600 g/t 胍基乙酸可提高育肥猪平均日增重|添加200 g/t γ-氨基丁酸可提高育肥猪的屠宰率、眼肌面积、粗蛋白质含量和肌间脂肪含量,降低平均背膘厚和滴水损失。 [关键词]胍基乙酸|γ-氨基丁酸|维生素E|育肥猪|生长性能|胴体性状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旨在研究发酵麸皮等量替代基础日粮中5%麸皮对育肥猪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试验选择90 kg左右的杜×长×大三元杂交育肥猪,随机分为2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将基础日粮中5%麸皮用发酵麸皮替代;预试期7 d,正式试验期26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平均日增重显著增加13.49%(P0.05),平均日采食量无显著差异(P0.05),耗料增重比显著降低11.73%(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活体瘦肉率1、活体瘦肉率2均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组屠宰率、第10肋眼肌面积和第10肋背膘厚等屠宰性能指标均差异不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48 h滴水损失降低18.84%(P0.05),肌内脂肪提高30.4%(P0.05)。综上分析,发酵麸皮等量替代基础日粮中5%麸皮可以有效提高育肥猪生长性能,改善肉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