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在不同海拔高度条件下进行分期播种,对甘蓝型温敏型胞质不育系130A的育性变化、感温时期及感温临界值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播期130A在同一时期所开花朵的雄性不育指数(MSI)差异不显著,在不同开花时期的花朵的MSI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而且在不同海拔高度,对130A的MSI影响最大的均是开花前第8天的日平均温度,即130A的温度温感期是开花前第8天.但在不同的海拔高度其感温临界值有所不同,高海拔区其感温临界值为11.7℃,低海拔区其感温临界值为13.1℃.  相似文献   

2.
粳型三系杂交稻亲本开花习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4个杂交粳稻不育系、15个恢复系的开花习性,结果表明:不育系的开花历期平均为7.0 d,而恢复系的开花历期平均2.5 d,二者差别达3.5 d;不育系的午前花率平均为58.8%,而恢复系的午前花率平均为73.9%;多数恢复系的开花高峰出现在开花后第2~3 d,而不育系却出现在开花后4~5 d(中作59A除外).除不育系3A外,其它不育系的日开花高峰均晚于恢复系.不同的恢复系之间在开花习性上也存在差异.研究粳稻不育系和恢复系的开花习性,能够有效调控其亲本的花期、花时,提高制种产量.  相似文献   

3.
粳稻二元不育系开花习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两个开花习性差异明显的BT型粳稻不育系六千辛A和3726A与7个常规粳稻品种(异型保持系)配制了14个二元不育系。通过对这些不育系的开颖比例、高峰期内连续3天开颖率(GFQ)、午前开颖率、开颖历时、每日开花高峰、柱头外露率等开花习性的田间调查,结果表明,二元不育系开花习性同时受亲本不育系和异型保持系的影响;二元不育系对亲本不育系比较差的某些开花习性有明显的改良作用,反之,则较为困难。通过选用开花习性好的保持系配组,有可能得到开花习性进一步改善的二元不育系。  相似文献   

4.
六千辛A是江苏省农科院1978年用BT型黎明A为母本,六千辛为父本杂交转育成的BT型粳稻不育系.不育性能好,异交结实率高 群体不育株率及不育度均达百分之百,不育性稳定.出茎好,颖花开角约30°左右,见花后第四天全株达开花高峰,前后有6~7天的集中开花日(单株开花高峰期),开花数为全株总开花数的80%左右.日开花高峰明显(中午12时前后),群体花时5个小时,每朵花时60~70分钟.由于群体花时、花势相对集中和个体花时较长,异交结实率高,一般为30%左右.  相似文献   

5.
5个水稻三系新不育系特征特性观察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5个新选育稳定三系不育系的特征特性,对其秧苗素质、开花习性、生育时期和主要农艺性状进行调查分析,并研究温度和相对湿度对水稻日开花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育系148A、742A、743A在育苗期和移栽后长势都较旺盛;731A、752A在育苗期长势较弱,但移栽后731A生长较旺盛,而752A长势仍然较弱,表现为植株矮小、主茎叶片数和有效分蘖数较少。所观察的5个不育系花期都较集中,始花至终花的时间为6~8 d,开花第3~5天达到盛花期,日开花高峰期在11:00—12:00。其中,752A、731A开花历时较短,分别为6、7 d;752A的剑叶较短,柱头外露率(87%)、单穗颖花数(145.2朵)显著高于其他不育系,异交结实性较好;开花时的温、湿度适宜有利于促进开花。相关分析表明,株高与主茎叶片数、穗长均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82、0.554;有效分蘖数与穗长、剑叶长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92、0.706;单穗颖花数与有效分蘖数、穗长均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25、-0.849。  相似文献   

6.
对宁94A 0385A两个不育系的生育特性和开花习性进行了初步观察。结果表明宁94A的播始期较对照T78A提早2~3d,0385A较对照延长4~5d,同时也表明两个不育系均可保持高度不育,且在一些开花特性上表现出各自的优势:0385A日开花高峰明显,且较宁94A提前1h左右,同时0385A的单株开花历期较宁94A长3~5d,主穗开花天数长1~2d。宁94A柱头外露率为39.25%低于0385A,但其柱头存活时间长在第7d仍有5.41%的结实率,且下降速度慢。  相似文献   

7.
对杂合不育系G4A/新香B、G4A/Ⅱ-32B、中9A/Ⅱ-32B和新香A/Ⅱ-32B及其相应纯合不育系G4A、中9A和新香A进行了开花习性特点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杂合不育系不仅可保持高度不育,且在一些开花习性特点上表现出比不育系较强的优势。如G4A/新香B、G4A/Ⅱ-32B和新香A/Ⅱ-32B的开花高峰均比相应纯合不育系提前1h左右。单株开花历期杂合不育系较纯合不育系长3—7d,而主穗开花天数较纯合不育系长1-2d。颖花开张时间杂合不育系较纯合不育系长0.5-1.3h。杂合不育系柱头大小与纯合不育系相近,但柱头双边外露率高,如G4A/Ⅱ-32B、新香A/Ⅱ-32B和中9A/Ⅱ-32B比相应纯合不育系高7.22,6.25和10.27个百分点。此外,杂合不育系具有柱头生活力强和开花后活力下降速度慢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香型软米水稻胞质雄性不育系异交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良好的异交性能对于不育系的广泛应用至关重要.本研究以5个新育成的香型软米胞质雄性不育系文香24A、文香28A、壮香2051A、豪香310A、水香285A等为试验材料,对其异交性能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文香24A的单株和单穗开花历期最短,文香28A的单株开花历期和壮香2051A的单穗开花历期最长;除水香285A外,不育系壮香2051A、豪香310A、文香28A、文香24A的张颖持续时间比对照长;参试不育系都有较高的包穗率,但5个新育成不育系的包穗率比对照低;不育系的柱头外露率从高到低依次是文香28A、水香285A、壮香2051A、豪香310A、文香24A、珍汕97A,单外露率高于双外露率;文香28A、水香285A、豪香310A有1个明显的开花高峰期,文香28A尤为突出,对照珍汕97A 开花相对分散;文香28A的柱头活力保持时间最长,对照珍汕97A柱头活力下降最慢;大田自然异交结实率以文香28A最高,对照珍汕97A最低,豪香310、壮香2051A和文香24A异交结实率在30 %以上.新育成的5个不育系的异交性能均比对照具有不同程度的优势,有利于制种生产的利用.  相似文献   

9.
以来自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稻作研究所的具有不同细胞质来源的同核异质粳稻不育系辽粳6A(BT型、野败型和印水型)以及恢复系C418、辅恢838和野粳恢为材料,分析同核异质不育系在开花习性、柱头活力和外露率上的差异.结果表明,3种不同来源细胞质不育系在开花习性上存在显著差异.野败型细胞质不育系与印水型细胞质不育系开花相对较早,但开花高峰相对分散;BT型细胞质不育系花时相对滞后,但开花高峰集中;印水型细胞质不育系开花习性介于野败型与BT型之间,育性稳定性优于BT型细胞质不育系.  相似文献   

10.
通过在自然条件下的分期播种试验,对亚麻温敏雄性不育系在云南元谋的育性表现及其温敏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播期自然温度条件下亚麻温敏不育系不育特征明显,育性随花期温度的变化而波动,但初花期均有一个稳定的不育期,不育性相对彻底且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中后期育性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同时发现不同材料及不同个体间育性表现差异较大。对开花前积温与花粉可染率和自交结果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开花前积温对不育系的育性有重要影响,在一定温度范围内不育系育性与开花前积温呈显著正相关,开花前9~10 d的积温对不育系育性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野败型水稻广亲和不育系064A的选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粳型广亲和系02428与籼型广亲和系培矮64的杂种F#-1进行花培,在80余份花培系中选出一综合性状优良的株系作为轮回亲本,通过连续回交对野败型质核互作不育系珍汕97A作核置换,育成了野败型广亲和不育系064A。064A育性稳定,开花习性好,广亲和性强,配合力高。其中与粳型恢复系9512组配的F#-1穗大粒多,结实率高,优势非常明显,具有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潜力。  相似文献   

12.
甘蓝型油菜CMS温度钝感不育系的选育及其育性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甘蓝型油菜CMS温度钝感不育系DA及其保持系DB的选育过程,分析比较了DA与23A、L17A和陕2A等不育系的花器形态、花期不同阶段和不同年份初花期不育系的育性稳定性。结果表明,DA属于典型的花药败育型雄性不育系,不育彻底、不育性稳定,在整个花期和不同年份都表现对环境温度变化不敏感。这可能与DA携带有对温度钝感的不育基因有关。  相似文献   

13.
新质源粳稻不育系花粉败育特点及其潜在杂种优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生产上应用的粳稻不育系细胞质遗传背景单一,开发新质源不育系显得尤为重要。花粉败育特点、不育的稳定性以及潜在的强杂种优势是不育系利用的前提条件。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调查了14份新质源不育系的花粉败育特点、育性稳定性和杂种优势。结果表明:9份不育系花粉的败育为典败和圆败,败育较彻底,但不能被滇一型或BT型恢复系恢复。另外5份不育系以染败为主均能被滇一型或BT型恢复系恢复,由南34、明恢63和NJ70507提供细胞质的3份不育系败育彻底,然而由D-7提供细胞质的2份不育系在高温下出现极少量的可育花粉。各杂交组合在同一性状上或同一杂交组合在不同性状上表现出的杂种优势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水稻不育系抗白叶枯病的胞质效应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孔凡明 《安徽农业科学》1998,26(1):62-64,71
1994~1996年间,共选用6种胞质类型的12个不育系及其相应的保持系,6个同核异质材料和携带不同抗性基因的品种和杂交组合,于水稻孕穗期接种分属于7个致病型的白叶枯病菌35个菌株。结果表明,不育胞质与正常胞质的抗病性程度大体相近,但在少数不育胞质与部分白叶枯病菌菌株的互作中,表现出明显的胞质效应,即不育系较之保持系更感病,主要表现在野败型的珍汕97和V20、冈型的G汕、D型的D汕等几种不育胞质与Ah28、Gx50等部分菌株的特异性互作体系中;6个同核异质水稻抗病性也具有明显差异,Ah28等部分菌株对D汕A1和G汕A等胞质具有较强的亲和性;杂交稻的抗病性主要受核基因控制,但胞质亦有一定影响。因此,在杂交稻抗白叶枯病育种中,胞质效应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在改良核基因的同时,要注重胞质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15.
以异质小麦品种(Ae.uniaristata)-Chris为母本,两个不同细胞质的正反杂交后代株(系)为父本1和2,先后进行了杂交和成对连续置换回交,培育出稳定的单型小麦雄性不育系.并用一批小麦品种(系)对其保持性和恢复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单型不育系既不同于粘类,更不同于提类.是一个稳定的新不育类型.其突出特点是:(1)仅少数小麦品种(系)是其稳定的保持系:(2)恢复源很广泛,绝大多数小麦品种(系)对其不育性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力,并且恢复度高于80%以上的恢复系比其它具有较广泛恢复源的不育类型在普通小麦中占有较大的比例;(3)长势正常,种子饱满,胞质无不良的母性影响.为杂种小麦与常规育种更好地结合,常规育种的最新成就更有效地应用于杂种小麦,加快杂种小麦的选育和生产应用创造了很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应用4种不同类型的高粱品种,对中国高粱胞质雄性不育系“吉农105”与西非迈罗高粱A1型胞质雄性不育系进行了反应鉴定。结果表明;在对选择的育种材料A1不育系的恢复系与保持系来说,二者的育性反应基本一致;但在未经选择的中外高粱地方品种的反应上不一致,说明二者存在部分共同的育性恢复基因,但又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7.
单芒山羊草与粘果山羊草胞质雄性不育系细胞质效应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单芒山羊草细胞质雄性不育系(U型不育系)U401、U402、U8567、U513,粘果山羊草细胞质雄性不育系K401、K402、K8567、K513及其同型保持系A401、A402、A8567、A513分别与10个普通小麦品种杂交,对其F1及其亲本,不育系,保持系主要农艺性状、恢保养系及单倍体发生频率研究表明(1)相比于A型与K型细胞质,U型细胞在农艺性状上无显著不良效应;(2)U型细胞质杂交  相似文献   

18.
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材料NEA的发现与遗传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993年在甘蓝型油菜92P×甘蓝型聚生角果油菜辐照后代中发现的不育材料NEA,其天然种或测交后代不育株的不育度均为100%。用性状优良的双低甘蓝型油菜自交系连续回交,育成了JL-14、JL-18两份双低不育系。研制出能恢复JL-4、JL-18不育性且F1优势强的材料6720和6722两份。经过JL-4、JL-18恢保关系测定和恢复基因的遗传研究表明,它们是不同于Polcms和陕2A的不育胞质类型,恢复基因为一对显性核基因。  相似文献   

19.
以耐热大白菜核基因雄性不育通过3代回交转育成的雄性不育系Z49A为不育源,特青迟心4号菜薹为轮回父本,根据"复等位基因遗传假说"设计回交转育方案,经过4个世代的回交转育,获得新的晚熟菜薹核基因雄性不育系及其相应的甲型"两用系"和临时保持系。该不育系结荚能力强,不育度和不育率均达到100%。  相似文献   

20.
以10种不同山革草细胞质的异质小麦品种Chris为胞质供体,77(2)等一系列1B/1R易位系及两个核不育基因相同而胞质不同的正反杂交后代株(系)为核供体,采用杂交、置换回交和转育等方法,在单、偏、粘、易和二角型5种不育胞质源中,选育出易恢复性能极高的新保持系资源.测交和育性分析结果表明:(1)其不育系的F1杂种恢复度均在90%以上.(2)单型不育性主要由一对主效隐性基因控制;偏、粘、易和二角型(1B/1R不育系)则是一种育性基因位点缺失,而仅由1RS片段与对应4种异质构成的互作不育.(3)单型不育系及F1不产生单倍体;偏、粘、易和二角型1B/1R不育系产生单倍体是1B/1R易位染色体与4种异质专一互作后产生不育所带有的一种副效应;但从这4种异质中由新保持系资源培育出的无单倍体不育系可看出,单倍体性可随不育系核遗传背景不同而消失.此外,上述这5种异质不育系不但具有广泛的易恢复性,而且彼此间还存在着一定的互作关系,为简化制种程序提供了极方便的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