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香菇(Lentinula edodes)808菌株为试验材料,通过单因素实验探讨不同热胁迫起始时间、胁迫温度、胁迫持续时间和恢复培养时间对香菇液体发酵胞内和胞外多糖总含量的影响,并采用正交试验L9(34)研究促进香菇多糖生物合成的最佳热胁迫条件。单因素实验结果表明,热胁迫温度、起始时间、持续时间和静置恢复时间4个因素对香菇多糖生物合成均有影响,正交试验筛选的最佳条件为热胁迫温度40℃,热胁迫起始时间为液体发酵第7.5天,胁迫持续时间9h,热胁迫后25℃静置恢复18h,在此条件下,香菇液体发酵产物多糖含量(胞内和胞外多糖总含量)为4.25g/L,是未做热胁迫处理多糖总含量(2.67g/L)的1.6倍。  相似文献   

2.
以秦巴山区主栽香菇菌株(808#、66#、68#)为试材,采用组织培养方法,用6种筛选培养基对其菌丝生长状况和胞外多糖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香菇66#菌株的菌丝在筛选培养基(葡萄糖1.0%、玉米粉2.0%、麦麸2.0%、酵母膏0.3%、KH2PO40.1%、MgSO4·7H2O0.1%、pH自然)中的生长速度为3.26mm/d,菌丝粗壮且致密;以此培养基进行液体发酵,其菌丝球数量多,大小均匀,生物转换量为66.00g/L,胞外多糖产量可达2.99g/L发酵清液。  相似文献   

3.
铆钉菇菌丝体液体培养产胞外多糖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冮洁  宋红梅 《食用菌》2009,31(3):14-15
对铆钉菇菌丝体液体培养产胞外多糖的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铆钉菇的菌丝体深层发酵产胞外多糖的适宜培养基组成为:蔗糖20g/L,豆饼粉3g/L,K2HPO4 1.5g/L,KH2PO4 0.8g/L,MnSO4 0.01g/L;适宜温度28℃。pH7.0,装液量250mL三角瓶150mL,接种量15%。铆钉菇菌丝体液体培养7d,胞外多糖产量为4.54g/L,比初始产胞外多糖1.28g/L,提高了2.55倍。  相似文献   

4.
唐业刚  邵媛 《食用菌》2014,(1):17-20
以香菇母种菌丝为材料,采用液体培养基摇瓶培养,对培养基中碳源、无机盐配比、氮源进行了优化,并探讨了硫酸亚铁(FeSO4·7H2O)在富铁培养基中的最适添加量,以及黄豆粉在富铁培养基中的最佳添加浓度。结果表明,香菇菌丝体液体发酵优化培养组分为:马铃薯20%,可溶性淀粉2%,酵母膏1.5%,蛋白胨0.2%,KH2PO41.0%,MgSO40.05%,最大菌丝球得率可0.932 g/100 mL。最佳硫酸亚铁标准溶液添加量为6 mL,即培养基中硫酸亚铁含量为0.336 mg/100 mL时,香菇菌丝球得率最大,可达1.274 g/100 mL,最大总富铁量可达0.1008 mg/100 mL。最佳黄豆粉添加浓度为1.5%,菌丝球最大得率可达1.4260 g/100 mL,最大总富铁量可达0.1547 mg/100 mL。  相似文献   

5.
《食用菌》2015,(1)
从蝉花中分离真菌,并采用液体培养考察菌丝胞外多糖得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利用正交试验设计,对蝉花菌液态深层发酵条件如马铃薯汁、蛋白胨、KH_2PO_4等进行了优化。最优的发酵工艺为:马铃薯汁为20%,KH_2PO_4为0.4%,蛋白胨为0.5%。优化发酵工艺条件下蝉花菌发酵胞外多糖产量为5.64 g/L。  相似文献   

6.
江洁  盖萌 《食用菌》2010,32(3):11-13,17
对羊肚菌菌丝体液体培养产胞外多糖的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羊肚菌的菌丝体深层发酵产胞外多糖的适宜培养基组成为:马铃薯汁20g/L,麸皮3g/L,K2HPO41g/L,KH2PO40.5g/L,MgSO40.50g/L;最适pH为7,温度25℃,溶氧为250mL三角瓶装液150mL,接种量为15%。当培养基中加入表面活性剂Tween80时对羊肚菌产胞外多糖有促进作用,加入量0.2%,羊肚菌的胞外多糖产量为1.677g/L,比未加时提高了33%。维生素VB6和VC对羊肚菌菌丝体生长及产胞外多糖有促进作用,当加入维生素VB6,胞外多糖产量达到最大为2.189g/L,比对照提高了40.4%。  相似文献   

7.
以香菇808为材料,人工模拟镉(1 mg/L)污染,研究不同外源水杨酸(SA)添加量对香菇液体培养过程中3种胞外酶活性及蛋白含量变化,菌丝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杨酸浓度为50、100 mg/L能显著提高镉胁迫下香菇胞外蛋白含量;20 mg/L水杨酸处理能显著提高胞外羟甲基纤维素酶活性,低浓度(1、10 mg/L)的水杨酸处理可显著提高镉胁迫下香菇胞外漆酶的活性;同时,低于100 mg/L的水杨酸处理不仅能促进镉胁迫下的香菇胞外淀粉酶的合成,也能促进香菇菌丝的生长.  相似文献   

8.
香菇液体菌种影响因子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选择香菇Cr0 4 -DZ菌种为实验对象,利用正交设计试验方法,研究香菇液体菌种发酵关键技术,对两个母种培养基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香菇培养废料的浸出液对香菇母种菌丝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香菇菌丝通过木屑-原种培养基培养,解决了菌球在液体培养基中,大小不均匀的问题,Cr0 4 -DZ表现较佳的木屑-原种培养基为Ba - 3。通过摇瓶培养条件的试验,香菇液体菌种培养的最佳物理条件:温度( 2 5±1 )℃、振荡频率1 2 5r/min、三角瓶装料系数2 0 %~30 %、菌种接种量为1 0 %~1 5 %、琼脂含量为0 .0 5 %~0 .1 %、pH值6.0~6.5。  相似文献   

9.
为获得高产的深层发酵产物,研究从桦褐孔菌筛选菌株和发酵配方入手,对5个菌株、10种碳源和10种氮源进行了液体发酵试验,比较发酵产物收率,筛选廉价配方。结果表明:In4菌株菌丝干重和胞外多糖产量最高。在单一碳、氮源筛选基础上,完成2组碳源和2组氮源正交试验,获得了高产配方:麦芽糖15.0 g/L,葡萄糖15.0 g/L,豆粉0.6 g/L,酵母膏2.0 g/L,KH2PO43.0 g/L,MgSO41.5 g/L,VB110 mg/L,起始pH 4.0。发酵周期7 d,菌丝干重22.0 mg/mL,发酵液多糖含量11.3 mg/mL,菌丝体多糖含量132.2 mg/g,研究为生产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以提高云芝胞外多糖含量为主要目的,通过单因素试验,对云芝摇瓶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云芝胞外多糖发酵培养的最适碳源为蔗糖,最佳氮源为蛋白胨,最适宜碳氮比为20,最适宜的pH为5.0;优化后的云芝发酵生物量为12.14 g/L,较优化前提高了42.49%;胞外多糖含量为3.34 g/L,较优化前提高了20.58%。  相似文献   

11.
《食用菌》2010,(1)
通过摇瓶正交试验,在确定了适宜液体发酵培养基的基础上,研究了用于健康食品生产的羊肚菌液体发酵适宜条件为:22℃、pH7.0、120r/min,10%接种量,装量100mL/250mL,时间4d,获得干菌丝体17.0g/L、胞内与发酵液多糖积累量分别为14g/L、0.78g/L。在此基础上,采用10L-自控发酵罐进行分批发酵试验,结果与摇瓶相符。  相似文献   

12.
目的:在香菇液体菌种培养基筛选、50 L培养罐及500 L培养罐工艺试验的基础上,探索10 m3培养罐培养工艺。试验结果:培养液3 h溶氧开始下降,4 h p H开始降低,102 h菌丝球固形物体积达67.7%。结论:运用500 L培养罐作为种子罐,可显著缩短香菇菌丝在培养罐中的适应时间;香菇液体菌种深层培养在24℃,溶氧90%~98%,搅拌速率120 rpm条件下比较适宜;最佳接种时间为80~130 h,接种量为每个接种孔10 m L。  相似文献   

13.
响应面法优化香菇胞外多糖提取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单因素实验研究醇沉时间、乙醇浓度和发酵液pH对香菇(Lentinula edodes)发酵液中提取胞外多糖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醇沉时间为16h,乙醇浓度为80%,pH为8。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设计法优化香菇发酵液中胞外多糖提取工艺,最佳提取工艺为:醇沉时间17.71h,乙醇浓度78.66%,pH 7.93。在此条件下,香菇胞外多糖产量达到3.15g/L,与模型预测值3.08g/L接近。  相似文献   

14.
探讨在20L搅拌式发酵罐中,转速和通气量对桑黄菌丝生物量、胞外多糖产率、溶氧以及菌丝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范围内,转速为150r/min时,桑黄菌丝体生物量最大(12.65g/L),胞外多糖得率最高(2.99g/L),相对溶氧下降最快,菌球小球状、较紧密、丝状体比例小;通气量为1∶0.65vvm,桑黄菌丝体生物量最大(12.69g/L),胞外多糖得率最高(3.00g/L),相对溶氧下降最快,菌球大小均匀、紧密、生长良好。  相似文献   

15.
对香菇液体菌种培养基的碳源、氮源和硫酸盐及其用量分别进行对比试验,对培养条件进行正交试验,研究培养基主要营养物质、摇床转速、装液量、接种量与静置时间对香菇菌丝球生长的影响。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较优的碳源为葡萄糖,氮源为蛋白胨,硫酸盐为硫酸镁;配制1 000 ml的培养基,葡萄糖最佳用量为20 g,蛋白胨用量为1 g,最佳硫酸盐用量为1 g。正交试验结果表明:香菇液体菌种适宜培养条件为:摇床转速为140 r/min,250 ml锥形瓶装液量为100 ml,接种量为4粒(0.5×0.5 cm~2)斜面菌种,摇前静置时间为42 h。  相似文献   

16.
对蜜环菌在不同液态培养方式下胞内多糖的合成、组成以及抗眩晕症活性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蜜环菌在摇床培养条件下形成菌丝球,菌丝多糖(AMP)和生物量在第8d达到最高产量,分别为124.32mg/L和10.85g/L,蜜环菌在静置培养条件下形成菌索,菌索多糖(ARP)与生物量在20d时达到最高,分别为588.40mg/L和37.17g/L,静置培养对蜜环菌胞内多糖的合成有利;两种多糖在多糖含量、蛋白质含量、糖醛酸含量以及皂苷含量等组成成分上基本一致;AKTA-purifier快速层析纯化系统(FPLC)检测显示,AMP与ARP有四个相同的多糖组分,ARP另多出一个组分;抗机械旋转所致小鼠眩晕症试验表明AMP与ARP活性相似,均能显著缩短眩晕小鼠逃避电击所用的时间(P<0.01),增加小鼠眩晕后的进食量,因而对机械旋转所致眩晕症具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7.
酒精糟液香菇深层发酵富集微量元素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确立了以酒精糟液为原料 ,香菇深层发酵富集微量元素硒的最适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酒精糟液10 0g/L、玉米粉 10g/L、亚硒酸钠浓度 10 0× 10 -6、培养基起始pH5 0、接种量 10 %发酵温度 2 8℃、摇瓶转速 15 0r/min、 5 0 0mL三角瓶装液 2 5 0ml。在此工艺条件下 ,富硒率可达 93%。利用电镜观察了香菇富硒过程中的细胞变化 ,结果表明硒的加入除了促进香菇生长以外 ,还使胞壁溶解 ,香菇胞外多糖产率提高。  相似文献   

18.
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2%阿魏煮汁,研究菌丝球产量最高时的最佳培养时间。结果表明:在实验室条件下,恒温摇床25℃,140 rpm,2%阿魏煮汁液体培养基培养白灵菇菌丝球,12 d菌丝球干重达到最大,每100 mL培养液菌丝球干重0.600 g,醪液残糖量最低,100 mL醪液残糖量1.602 g;继续培养菌丝球干重因自溶下降,醪液残糖量升高。  相似文献   

19.
白灵菇多糖液体发酵工艺的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胞外多糖为指标,通过摇瓶培养的方式对白灵菇液体发酵培养基及培养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白灵菇液体发酵产胞外多糖的最佳培养基组合为:葡萄糖2%、蛋白胨0.75%、CaCl20.2%;白灵菇液体发酵产胞外多糖的最佳发酵条件为:起始pH值7.0,接种量20%,装液量120mL,培养天数6d。  相似文献   

20.
以香菇(Lentinula edodes)为试验材料,探讨在液体和固体平板培养条件下不同浓度壳聚糖对菌丝生长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液体培养条件下,当壳聚糖浓度为0.017和0.01 mg/mL时,对菌球浓度、菌球直径、菌丝体生物量的促进作用与对照组相比,均达到显著差异;固体平板培养条件下,当壳聚糖浓度为0.017和0.01 mg/mL时,菌丝萌发最快,且与对照组达到极显著差异,同时在该条件下菌丝生长速度最快.因此,可选壳聚糖浓度0.017和0.01 mg/mL作为液体和固体平板菌丝生长促进剂的最佳浓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