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豌豆花DNA导入小麦对籽粒蛋白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小麦不同生育期导入豌豆花DNA的效果不同。返青期导入DNA使小麦种子蛋白质含量增加22.61%,新增加47KD和71KD两种组分,而且这种变异可以遗传给F2代;拔节、抽穗、开花期导入DNA仅使小麦种子千粒重增加10% ̄12%,而对小麦种子蛋白质组分无影响。  相似文献   

2.
外源DNA导入普通小麦变异株系的性状及蛋白质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对外源DNA导入普通小麦选出的三个变异株系进行了田间性状观察、种子蛋白质含量测定及电泳分析。结果表明,三个变异株系均获得DNA供体鲁牧1号的抗病性状,以及抗旱、耐寒、耐盐碱等抗逆特性。表现为白粉病高抗到免疫;蛋白质含量明显高于受体,接近DNA供体水平;种子蛋白质电泳图谱也与受体材料有明显差异。由此证明,通过外源DNA导入技术,将一些优良野生遗传资源DNA引入普通小麦,培育小麦新品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导入大赖草DNA小麦后代的变异性状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外源大赖草DNA直接导入普通小科,诱导小麦籽粒蛋白质组成及过氧化物酶,酶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同工酶谱带发生了显著变化,蛋白质分别增加了44,67,85ku新组分,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分别提高16.82%,15.62%,赖氨酸增长42.94,同工酶不同程度出现了差异谱带,酶带缺失酶活性增减的明显变化,导入DNA的变异上麦的籽粒色泽、硬度,胚乳粉质等生物学性状都有一些改变,其变异现象在连续后代中依然表达。  相似文献   

4.
以大豆品种“鲁豆4号”为受体导入花生全DNA。测定了39份D3代变异系的种子蛋白质、粗脂肪、亚麻酸和亚油酸含量。结果表明,粗脂肪含量呈明显上升趋势,最高比受体对照增加14.92%,有31份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蛋白质和亚麻酸含量比受体大豆明显下降,下降水平达极显著的分别有34份和22份材料,最高下降百分率分别达到11.44%和33.42%。  相似文献   

5.
高粱NDA导入小麦选育出抗条锈白粒新品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试验利用花粉管道将高粱总体DNA导入矮秆红粒,不抗条中29号的小麦品种后,研究了后代白粒新品系统抗条锈性及产量构成,籽粒蛋白质,赖氧酸,淀粉和灰分量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外源DNA直接导入,D1代出现了白粒变异,占30.8%,其粒色和抗条锈性连续5代稳定遗传,产量试验折合亩产497.2kg,比受体增产23.4%,较当地对照增产8.2%,容重高达821g/l,蛋白质(干基)14.31%,赖氨酸(干  相似文献   

6.
外源瓠瓜DNA导入西瓜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采用DNA浸胚法和子房注射法,将供体瓠瓜的总DNA导入西瓜,后代D1代分别获得了1株(株系1)和7株变异株,变异率为0.32%~1.77%.D1代的性状变异较小,但株系1的D2代性状变异特别大,有22.7%的果实皮色由深绿色变成白色或白皮绿网纹,接近供体皮色;其果实形状有11.9%由圆形变成长椭圆形,10.8%变成椭圆形,8.3%变成高圆形;其果实种子的形状和色泽有33.3%发生变异.而其它株系的D2代性状变异较小.株系1D2代变异植株成株期功能叶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与受体不同,出现了供体植株的酶带.初步认为西瓜的性状变异是供体瓠瓜DNA导入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离子束介导大豆DNA对小麦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离子束注入和大豆DNA浸泡 2种手段处理小麦种子 ,测定F1 代小麦蛋白质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 :离子束注入导入大豆DNA后可引起小麦蛋白质含量的改变 ,处理后的小麦蛋白质含量随离子束剂量的加大和供体蛋白质含量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8.
外源DNA导入创造抗枯萎病西瓜种质资源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采用DNA浸胚法将供本瓠瓜的总DNA导入导入西瓜,D1代获得一变异株,变异率为0.32%,D2代是植株成株期功能叶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带数增加,出现了供体植株的酶带,变异株部分染色体的臂长、臂比、带型与受体相比产生了明显的差异,果实有22.7%的皮色由深绿变成白色或白皮绿网纹,接近供体瓠瓜的皮色;果实形状有31.0%发生变异;种子的形状和色泽有33.3%发生变异。初步认为西瓜的性状变异是供体瓠瓜DN  相似文献   

9.
花生种子人工老化过程中发芽率和蛋白质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双向SDS-PAGE分析了粤油79和油73花生种子人工老化过程中发芽率和蛋白质的变化,结果表明,种子老化8d后,种胚内出现了一种蛋白质或多肽(p16.2,MW10KD),并且该蛋白质或多肽随种子老化程度的加深其含量逐渐增加,而对照不存在这种物质,表明随着种子活力的丧失,蛋白质的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10.
豌豆种子发育过程中,核酸、蛋白质含量都随开花后日数增加而增加;其中豌豆开花21d后单粒RNA含量下降,24d后DNA含量下降,15d后开始累积豌豆球蛋白,18d后累积豆球蛋白,21d后累积伴豌豆球蛋白,27d后种子中各种蛋白质组分累积量都达最大值。  相似文献   

11.
对6个不同生态类型小麦品种及其完全双列杂交F1幼穗分化特点和穗分化杂种优势的研究表明,杂种幼穗分化各主要时期普遍存在杂种优势;不同生态类型组配方式的杂种穗分化优势不同;穗分化杂种优势与产量杂种优势具有一定相关关系;黄淮麦区杂交小麦最佳生态组配方式为春性品种×冬性品种。  相似文献   

12.
在靖远县开展的不同前茬复种蔬菜效益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与单种小麦相比,单种针叶豌豆的产量略低,但产值较高、成本投入较低,是比较理想的复种前茬。针叶豌豆茬的蔬菜产量普遍高于小麦茬,其中大白菜增产15.33%,青萝卜增产23.55%,甘蓝增产15.21%。豌豆茬较小麦茬复种大白菜增收54.02%,复种青萝卜增收36.25%,复种甘蓝增收55.19%。豌豆茬复种蔬菜比小麦茬既增产又增收,是最佳模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不同基因型苦瓜核糖体失活蛋白(RIPs)在种子发育过程中的累积规律,为苦瓜RIPs的进一步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3个不同组群苦瓜品种为材料,对不同发育时期种子的盐溶性蛋白提取物进行SDS-PAGE分析。【结果】3个苦瓜品种种子的盐溶性蛋白组分存在明显差异,其中以分子量为20.0~29.0kDa的蛋白质差异最为明显;29.0kDa分子量的蛋白质在长大果型材料MC1及密瘤小果型材料MC11中的表达量比野生型材料MC18略高。3个苦瓜材料的29.0kDa蛋白质在种子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量无明显差异,然而,在不同栽培季节其表达量差异显著。【结论】不同类型苦瓜材料种子中的RIPs含量变化在种子发育不同时期没有明显差异,而成熟种子具有产量高、易采收和贮藏等优点,是作为RIPs生产原材料采收的适宜时期;由于不同类型苦瓜的种子产量潜力有较大差异,因此,选择RIPs含量高且种子产量高的材料作为RIPs生产的品种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4.
 【目的】阐明影响小麦籽粒淀粉基因/QTL的时空表达和动态变化情况,为运用条件QTL更好地揭示小麦籽粒淀粉动态积累的基因表达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以小麦品种花培3号和豫麦57构建的168个双单倍体(doubled haploid, DH)群体为材料,在6个不同的环境下种植,分别在花后12 d、17 d、22 d、27 d和32 d取样,对小麦籽粒淀粉含量(GSC)积累的条件和非条件QTL进行分析。【结果】在籽粒灌浆的5个时期,一共检测到7个非条件QTL和4个条件QTL,没有一个条件QTL能在测定的5个时期都有效应。7个非条件QTL分别分布在2A、3A、3B、4A、5D染色体上,其中QGsc4A在整个灌浆过程都能表达,5个时期的表型变异贡献率分别为13.57%、16.57%、21.96%、22.53%、22.90%。4个条件QTL中,QGsc4A在花后12 d、17 d、32 d均能检测到,总贡献率为21.80%,对籽粒淀粉积累的净增长量起主要作用。其它非条件QTL和条件QTL只在一个或几个阶段出现且效应值较小,花后27 d没有检测到条件QTL。【结论】控制GSC积累的数量性状基因以一定的时空方式表达,小麦籽粒淀粉积累的QTL动态分析,可以了解小麦籽粒淀粉积累的遗传规律及其对小麦籽粒发育的影响,为小麦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分子基础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不同基因型苦瓜核糖体失活蛋白(RIPs)在种子发育过程中的累积规律,为苦瓜RIPs的进一步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3个不同组群苦瓜品种为材料,对不同发育时期种子的盐溶性蛋白提取物进行SDS-PAGE分析。【结果】3个苦瓜品种种子的盐溶性蛋白组分存在明显差异,其中以分子量为20.0~29.0 kDa的蛋白质差异最为明显;29.0 kDa分子量的蛋白质在长大果型材料MC1及密瘤小果型材料MC11中的表达量比野生型材料MC18略高。3个苦瓜材料的29.0 kDa蛋白质在种子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量无明显差异,然而,在不同栽培季节其表达量差异显著。【结论】不同类型苦瓜材料种子中的RIPs含量变化在种子发育不同时期没有明显差异,而成熟种子具有产量高、易采收和贮藏等优点,是作为RIPs生产原材料采收的适宜时期;由于不同类型苦瓜的种子产量潜力有较大差异,因此,选择RIPs含量高且种子产量高的材料作为RIPs生产的品种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6.
试验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来研究不同氮肥水平下烯效唑对小麦籽粒中核酸代谢及小麦品质的影响,并探讨了蛋白质含量以及小麦品质与核酸代谢的关系。结果表明,籽粒中较高的DNA与RNA含量有利于蛋白质的积累以及籽粒品质的改善。烯效唑处理能够调节籽粒中的DNA与RNA含量,从而影响蛋白质的含量,改善籽粒品质。  相似文献   

17.
新烟碱类杀虫剂拌种防治麦蚜效果及安全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明确新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和噻虫嗪拌种对麦蚜整个发生期的防治效果和对小麦的安全性,研究了吡虫啉和噻虫嗪拌种对小麦苗期和穗期蚜虫的防治效果以及对小麦出苗、分蘖、千粒重和产量的影响。2a试验结果表明,吡虫啉1.4~2.0g/kg拌种、噻虫嗪1.0~4.0g/kg拌种对小麦整个生育期蚜虫均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在小麦出穗前、扬花期和灌浆期对麦蚜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6.02%~100%、93.12%~100%和84.19%~98.31%;吡虫啉1.4g/kg拌种、噻虫嗪1.0~2.0g/kg拌种对小麦出苗时间、出苗率无显著影响,噻虫嗪4.0g/kg拌种小麦出苗时间推迟0.5~1d,对出苗率无影响;吡虫啉1.4g/kg拌种、噻虫嗪2.0g/kg拌种,小麦有效分蘖增加最多,分别为55.38%和34.58%;小麦千粒重增加以吡虫啉1.4g/kg拌种最高,显著高于噻虫嗪1.0~4.0g/kg拌种,且吡虫啉1.4g/kg拌种小麦产量增加显著高于噻虫嗪4.0g/kg拌种,稍高于噻虫嗪1.0~2.0g/kg拌种。可见,在小麦播种时,用吡虫啉1.4~2.0g/kg、噻虫嗪1.0~2.0g/kg拌种可有效控制小麦整个生育期蚜虫危害,且对小麦安全,增产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不同时期追氮小麦籽粒蛋白质积累规律的研究表明:在小麦灌浆成熟过程中,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变化为开花始期较高,开花3天后下降,第7天达最低,以后又呈上升趋势;而籽粒中非蛋白N的含量始终呈下降趋势;千粒蛋白质重量的变化明显有两个迅速增长阶段;不同时期追N均可增加籽粒蛋白质含量和千粒蛋白质绝对量,但对不同品种效果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9.
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动态QTL定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检测灌浆过程中控制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GPC)的条件及非条件QTL,阐明不同时期及不同时段内QTL的表达方式,揭示籽粒蛋白质积累的分子遗传机理。【方法】以花培3号×豫麦57的168个双单倍体(doubled haploid,DH)群体为材料,于6个不同的环境下种植,在籽粒灌浆的5个时期取样,对小麦GPC进行动态QTL分析。【结果】共检测到影响GPC的9个非条件QTL和10个条件QTL。QGpc3A为整个灌浆过程都能表达的非条件QTL,其余条件和非条件QTL只在几个或单独一个时期表达。花后12 d,控制GPC的基因表达活跃,非条件QTL和条件QTL总共能解释表型变异贡献率的42.62%;花后22 d,条件QTL和非条件QTL总共可解释表型变异的贡献率较低,仅为17.43%,GPC降到“低谷”。 QGpc4A-1对GPC前期积累有重要意义,QGpc1D和QGpc4A-2对GPC灌浆中后期积累有重要意义。【结论】GPC呈现出“高-低-高”的变化规律,控制GPC的基因在灌浆过程中以一定的时空方式表达。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Ca2+、Cu2+胁迫对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新品系03132-6种子萌发情况的影响,为小麦抗盐生理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Ca2+、Cu2+浓度均分别为0.05%、0.10%、0.15%、0.20%、0.25%、0.30%。[结果]同一离子条件下不同浓度Ca2+、Cu2+对小麦种子萌发有不同的影响,不同离子条件下同一浓度对小麦种子萌发影响也不同。Cu2+对小麦种子的萌发影响显著,Ca2+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明显小于Cu2+。Ca2+浓度≤0.15%时,小麦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有所提高,淀粉酶活力也有所提高;当其浓度≥0.20%时,小麦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有所下降,淀粉酶活力也随之下降。当Cu2+浓度≥0.05%时,小麦种子发芽势、发芽率、淀粉酶活力都大幅度下降。[结论]0.05%~0.30%Cu2+能抑制小麦种子的萌发;0.05%~0.10%Ca2+对小麦种子的萌发有促进作用,0.15%~0.30%Ca2+对小麦种子的萌发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