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迈入新世纪以来,河南省区域经济结构与人口分布特征发生了显著变化,经济和人口时空演变特征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参照,对该区域未来经济人口发展战略的制定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本文结合GIS空间分析对近20年来河南各地级市经济发展以及人口分布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并基于SuperMap idesktop 10i平台,对经济、人口以及房地产业等专题进行可视化表达,进一步分析河南省近20年间的区域经济人口发展变化。从而为河南省政府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区域经济人口发展政策,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2.
以江西省为研究区域,在人口增长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了数理统计和空间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城市化发展战略对人口再分布的影响。结果显示:江西省城市化水平的区域发展不平衡,空间差异明显,赣北人口多而密,赣南人口少而稀,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明显,人口发展、流动、分布特征与城市发展格局之间的矛盾突出。鉴于此,提出了人口合理再分布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成都市双流县人口分布的区域特征,分析了双流县统筹城乡发展的人口集聚模式,并总结了其推进人口集聚的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4.
研究农业从业人口与农业种植结构耦合关系有利于掌握区域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特征和劳动力转移方向,合理调控区域农业发展和劳动力转移.采用洛伦茨曲线、基尼系数、灰色关联分析和农业种植结构变化动态度方法,分析了河南省农业种植类型与农业从业人口空间分布、数量时空变化、利用结构动态变化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河南省农业种植类型与农业从业...  相似文献   

5.
利用区域重心的概念及模型,计算了1987-2006年河南省的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运用GIS软件制作人口重心、经济重心的空间演变轨迹地图,分析了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的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子.结果表明:河南省人口、经济呈现不均衡分布,人口分布主要表现为东西不均衡,东部人口密度高于西部;经济格局主要表现为南北差距,北部经济优于南部.人口、经济重心偏离较大,表明河南省区域差距的扩大已经影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6.
兰州—西宁区域人口和资源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人口基尼指数、人口重心、相对资源承载力等指标和方法,分析1987-2007年兰州-西宁区域31市县人口集中性和差异性,并计算相对资源承载力大小.结果表明:①兰州一西宁区域总人口和非农业人口集中指数和基尼指数变化趋势相反,其中非农业人口集中指数、基尼指数有增大趋势;②人口重心、经济重心和非农业人口重心三心位置不一致,但是移动方向相似,且经济重心移动的速度最大;③区域范围内人口分布与经济总量高度相关,人口与耕地表现出较弱的正相关性;④兰州-西宁区域人口属于超载状态,但是超载的人口规模在减小;最后将31市县分为超载类型区、富余类型区和临界类型区三种类型区.  相似文献   

7.
人口产业结构是指分布于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从事各种经济活动的人口所构成的比例关系。人口收入结构合理与否会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人口的消费结构直接决定于人口收入分布结构。  相似文献   

8.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9):199-201
通过构建模型体系对河南省内部各区域人口发展均衡程度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河南省内部各区域的人口发展均衡程度差异较大,不论是人口发展内部均衡性,还是人口发展的外部均衡性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性。根据分析结果对制约河南省内各区域人口均衡发展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利用全国第五次、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中的乌鲁木齐市街道数据,分析乌鲁木齐市21世纪初人口分布变动情况,运用行政区划法、自然标志方法、圈层距离法、方向距离法对街道数据进行划分,并结合SPSS软件分析功能模拟了2次人口普查时人口分布模拟。结果表明:21世纪初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人口增减幅度为116.40%,乌鲁木齐县人口增减幅度为-60.38%,人口向城市中心聚集明显,乌鲁木齐市人口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乌鲁木齐人口聚集的区域与环形道路和城市路网为骨架的城市建设格局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乌鲁木齐市人口聚集方式主要是向城市中心聚集,21世纪初乌鲁木齐的圈层人口密度变动曲线的交点大约在10km处,圈层人口密度变化主要在20km内;利用SPSS软件对人口数量分布模型的预测表明,乌鲁木齐市人口符合很多模型,但最优的是三次方函数模型。  相似文献   

10.
福州市人口分布的空间自相关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空间自相关分析是一种空间统计的方法,可以揭示区域变量的空间结构形态。基于此方法,利用2004年福州市各乡镇、街道人口数据,对福州市人口全局和局部空间相关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福州市人口全局Moran’sI指数为0.409 3,达到显著正相关,呈现明显的全局空间集聚现象;福州市人口分布的局部空间集聚现象亦十分显著,"高-高"关联的乡镇集中分布在福州市中心城区和福清市,"低-低"关联的乡镇则分布于离中心城市较远的区域;总体上,人口分布呈正关联的乡镇数量明显高于呈负关联的数量。  相似文献   

11.
新疆农村贫困人口状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新疆近年贫困人口的变化,新疆贫困人口众多且呈连片形式,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相比新疆其它地区发展速度较慢,表现出贫困者更贫的态势,造成大量贫困人口存在的根源不在于个体差异,更多表现为地区性发展条件不足。  相似文献   

12.
可持续发展是区域内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研究适度人口对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基于生态足迹法的生态适度人口是根据区域生态需求和生态承载力共同确定的,其是衡量区域生态适度人口的定量分析方法。利用生态足迹法对涪陵的生态适度人口进行测算,结果表明,2009年涪陵生态适度人口为38.49万人,而实际人口为103.17万人,说明涪陵存在人口超载现象,具有较大的人地矛盾,这影响涪陵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涪陵应制定一些对策来促进涪陵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马骏  黄泽文  安宓  郑庭义  向安强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1089-1091,1119
介绍了珠三角地区农业人口流动的现状,及由此给农村发展带来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在城市化背景下,农业人口流动不仅推动了流入地农村城镇化进程,促进了土地流转形式多样化,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及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加快了人口流动速度;同时也衍生出一些新问题,如户籍管理、计划生育管理与乡村稳定治理、土地再次流转的利益分配、农业补贴归属、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区域内两极分化严重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野象在中国的历史性消退及与人口压力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研究野生亚洲象地域性消退的时空规律和原因。根据不同历史时期该种群在中国分布的北界,确定了北界南移的时间和速度。并结合人口压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三千多年前,野象分布区曾北至黄河流域。唐地已移至长江以南,现仅存于云南西双版纳一地,每百年移0.5个纬度;人口对野象的压力不断增大是造成野象种群迅速向南退缩的首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四川省喇叭河自然保护区珙桐种群结构与分布格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相邻格子法,研究了四川省喇叭河自然保护区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种群径级结构和高度结构,编制了种群的静态生命表,绘制了种群存活曲线,并用4个生存函数进行种群的生存分析:运用方差/均值比的t检验法、负二项参数、平均拥挤度和聚块性指数等方法,分析了珙桐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动态。结果表明:珙桐种群的径级结构和高度结构都近似于倒金字塔型,幼苗严重不足,种群有衰退的趋势:其更新是以无性繁殖为主:珙桐种群有前期生长不稳定,中期稳定,后期衰退的特点;其存活曲线属于DeevevⅢ曲线;种群分布格局整体上呈集群分布,从幼苗到大树,其集群程度减弱:基株种群和分株种群在不同取样尺度下其聚集强度有所变化。珙桐种群结构和分布格局可能受其繁殖特性影响。  相似文献   

16.
负二项式分布及种群格局检验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种群格局是种群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该文介绍了随机、均匀和集群3类种群空间格局的基本类型,以及与其相对应的概率分布函数,如正二项式分布、泊松分布和集群分布,重点讨论了在种群格局研究中被广泛应用的负二项式分布的内涵、分布函数的建立和参数的估计,对种群格局检验常用指标及其使用中存在的错误也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揭示小陇山红桦种群的维持机制,结合径级结构、静态生命表和存活曲线,对小陇山红桦种群结构进行了研究;并应用多个聚集强度指标(方差/均值比率法、负二项参数、Cassie指标、丛生指标)和聚块性指数,对甘肃小陇山红桦林种群的分布格局及其动态进行了测算分析。结果表明:目前红桦林种群为衰退群落;其分布格局呈现一般聚集分布,但聚集强度变化不大;随着群落中红桦林种群的发育进程,分布格局的时间模式为从均匀分布到集群分布,最终趋于随机分布。  相似文献   

18.
通过理论分布的适合性检验、空间格局指标分析,对橘全爪螨(Panonychus citri McG)在温州蜜柑上的空间分布特征、动态与危害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橘全爪螨田间种群分布符合负二项分布,低密度下偶尔符合Neyman A分布.空间分布的基本成分为疏松的个体群,个体群内成员间的分布为随机分布,个体群间呈聚集分布,聚集强度随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变化,种群低密度下的聚集主要由环境因素引起,高密度下的聚集与该螨自身生物学特性有关.当田间种群数量达到某一危害级别时,相应级别的危害空间容积不超过总体空间的30%,相应的田间药剂防治面积也不应超过总面积的30%.  相似文献   

19.
山西吉县2010年水土资源承载力预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山西省吉县为研究对象 ,以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区域承载力为研究目标 ,从研究区农业生产的关键性限制因子 (水分、土壤 )入手 ,通过对研究区土地利用现状和水资源现状分析及土地适宜性评价 ,进而采用线性规划法对全县 2 0 10年土地利用进行了规划 .采用常规生产潜力计算方法对研究区主要农作物的不同级别生产潜力分别进行了计算 .在此基础上 ,结合人均消费水平对 2 0 10年吉县水土资源承载力做出了预测 .结果表明 ,到 2 0 10年 ,吉县水土资源承载力可达 1314 71人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