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城市是一个地区的中心,是区域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发动机,对周边的区域起着辐射和带动作用;城市的规模等级结构是否合理关系着城市资源能否得到合理的配置。以江西省县级市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收集江西省各城市的人口规模数据,运用城市首位度、位序-规模法则等计算方法,分析得出江西省城市规模结构为典型的首位分布特征,缺少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中等城市偏少,小城市偏多,城市规模总体偏小,城市规模分布南北差异大等。在空间分布领域,从赣北城市群、赣中城市群、赣南城市群三大区域入手,分析得出江西城市空间分布具有城市群的聚集性、南北差异性、交通干线指向性等特点。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提出相关对策启示。  相似文献   

2.
基于ArcGIS和GeoDa软件平台,结合统计学中的变异系数方法,从时间、空间及关联性的视角分析我国中部6省81个地级市2006 ~2011年人口-土地城镇化失调特征空间格局.结果表明,中部地区城市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发展存在普遍的不协调现象,2006 ~2011年中部地区81个地级市的人口-土地城镇化变异系数在空间上存在较明显的负的空间自相关,不论是整个中部地区还是各个省份内部,人口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失调程度的区域差异明显,2006~2011年,中部地区人口-土地城市化失调区域差异有减小的趋势,失调态势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3.
以东北地区34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基于人口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的视角,利用异速增长模型初步判断东北地区人口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异速发展状况;选取直接或间接反映人口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发展水平的指标建立评价体系,通过测算协调发展指标值的大小将东北地区人口-土地城市化的协调发展水平直观地表现出来,并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分析其动态演变过程。结果表明,东北地区以2001年为分界点,先后经历了人口城市化发展超前和土地城市化发展超前阶段;人口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指数随时间不断增加且变化趋势相似,二者协调发展程度逐渐由失调向协调过渡;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协调发展的空间分布自2000年开始形成以省会和重点发展城市为中心的核心发展区域;34个地级市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协调发展的轨迹有12种类型,可划分为协调高速发展区、失调稳步发展区和失调缓慢发展区。  相似文献   

4.
毛广雄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9):5920-5922
分析了当前太湖流域城市化再推进和人口再分布的新态势与新问题,提出了新形势下我国发达地区城市化再推进和人口再分布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5.
在城市化内涵界定的基础上,选取城市化的三个基本方面,以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和空间城市化复合而成综合城市化水平,以此对2000年、2008年中国各城市的综合城市化水平进行测度,借助Arcgis对综合城市化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变动进行分析;并通过泰尔指数(Theil),进一步揭示综合城市化水平的空间差异;最后依据2000年以来综合城市化水平的提升速度,将全国城市划分为快速城市化地区、城市化稳步提升地区、低速城市化地区、城市化停滞地区四种类型.  相似文献   

6.
运用因子分析法对2009年河南省18个地级市城市化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采用全局和局域空间关联分析法对河南省城市化发展的空间分异规律进行分析,并探讨其主要影响因子.研究表明:①2009年河南省区域城市化发展水平差异显著,整体上呈西北向东南递减的趋势;②河南省城市化水平全局Moran’s I值为0.3695,整体上呈显著的正相关性,在空间上具有较强的集聚性和依赖性;③局域空间关联分析显示河南省城市化发展水平存在局部空间集聚现象,而大部分地区空间关联性并不显著;④河南省城市化空间差异的主要驱动因子有经济发展因子、社会发展因子、基础设施因子、城市扩张因子和非农化因子.  相似文献   

7.
基于产业、人口与土地非农化构建评价指标,以2002—2012年为研究时段,借鉴对耦合度系数模型加以改进的协调耦合度模型以及重心分析法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化水平的协调性及空间非均衡性进行定量分析,评价三者之间的协调性及空间非均衡发展特征。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人口和土地非农化的协调耦合度呈上升趋势。全区协调耦合度由0.60上升至0.72,从中度协调耦合发展为中高度协调耦合。产业、人口和土地非农化的相互作用不断优化,三要素在城市化过程中逐步趋向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态势;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人口和土地非农化协调耦合度区内差异较大,呈现出北高南低的分化格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加剧了区内城市化的非均衡发展;产业与人口非农化处于相对稳定均衡状态,土地非农化与产业、人口非农化匹配程度不高成为区域城市化协调耦合发展的瓶颈。最后就产业、人口与土地非农化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具体的差异化城市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8.
江西省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定量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研究是探讨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研究的重点。以中部地区的江西省为例,利用土地利用变更数据与社会经济统计资料,通过分析土地结构变化、土地利用地域分布的特点,分析其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变化态势及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出江西省从1996年到2004年间,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为人口、经济发展和农业科技进步。同时提出相应的土地管理对策,为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福州市人口分布的空间自相关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空间自相关分析是一种空间统计的方法,可以揭示区域变量的空间结构形态。基于此方法,利用2004年福州市各乡镇、街道人口数据,对福州市人口全局和局部空间相关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福州市人口全局Moran’sI指数为0.409 3,达到显著正相关,呈现明显的全局空间集聚现象;福州市人口分布的局部空间集聚现象亦十分显著,"高-高"关联的乡镇集中分布在福州市中心城区和福清市,"低-低"关联的乡镇则分布于离中心城市较远的区域;总体上,人口分布呈正关联的乡镇数量明显高于呈负关联的数量。  相似文献   

10.
生态系统服务是连接人类福祉与自然系统的桥梁,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导致生态系统功能出现不同程度下降,定量研究这种影响对区域生态管理至关重要。本文利用土地利用、降水等多源数据,基于多种模型方法计算关中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并探讨城市化对其影响的阈值效应。结果表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耕地是该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的主要提供者;综合生态系统服务(TES)指数较高值分布在宝鸡市南侧,天水市东侧和平凉市西侧,西安市、咸阳市、渭南市和铜川市等城市,TES值较低。3种城市化模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与经济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相比,人口城市化的空间集聚特征更为显著,集中于城市群中心位置,经济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从城市群中心向城市群边缘呈现逐渐衰退趋势。经济城市化对生态系统服务影响阈值效应最为明显,即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时候,经济的增加对生态系统服务影响呈现出促进作用,但经济发展过度会对生态系统服务产生显著负向影响。土地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虽然也存在阈值效应,但整体来看,两者对TES的影响都表现为显著负向作用。  相似文献   

11.
构建乡村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的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2010—2019年滁州市各区县(市)乡村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水平、空间差异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近十年滁州市乡村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水平整体耦合度处于上升趋势,协调发展态势良好;乡村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度空间差异明显,耦合协调度亚类型也存在异质性;乡村发展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受地理交通区位、区域人口素质、公共资源配置、生活消费水平、政府财政投入的影响显著,两两交互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12.
为评估城镇化水平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基于安徽省16个地级市2000—2017年的面板数据,构建PVAR模型,采用GMM的方法,从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2个视角进行分析,并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法分析皖南、皖中和皖北3个区域城镇化对农业碳排放影响的区域差异。结果显示:1)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对农业碳排放的冲击大小以及方向不同,且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对农业碳排放分别呈现负向和正向影响,皖南地区人口城镇化相对其他地区冲击效应更大,持续时间更长,冲击效应增速更快,且土地城镇化加速了人口城镇化。2)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对农业碳排放的贡献存在区域差异。皖中的人口城镇化贡献最大,为9.4%;皖北的土地城镇化贡献最大,为25.0%。因此,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人口城镇化对农业碳排放的制动作用,配置管理好农用土地资源;另一方面要加强推进集约和节约,在有效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开展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经济转型背景下的土地城镇化及其影响机制,利用地理空间统计模型和面板回归模型,对长江经济带土地城镇化进行分析,并探究经济转型背景下经济全球化、市场化、分权化对城市土地城镇化水平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1)2009—2018年,长江经济带土地城镇化水平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但是区域差异显著;土地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布呈现东北高-西南低的集聚特征,土地城镇化水平的热点区域存在显著的空间极化现象;2)随着中国的经济转型,全球化、市场化以及分权化等因素均显著影响了长江经济带土地城镇化水平。此外,城市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固定资产投资均影响长江经济带土地城镇化。然而,经济全球化下的各类因素对长江经济带不同区域土地城镇化的作用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以"中部崛起"战略提出后的10年(2004—2013年)为研究时段,在测算湖北省各地区城镇化协调性的基础之上,运用泰尔指数分析考察其时序演变和空间差异,并构建计量经济模型,研究各区域城镇化协调性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湖北省城镇化协调性呈现不均衡发展的空间格局,即"一主两副"的发展战略和周边山区相对滞后;泰尔指数分析结果显示,各区域内部差异是湖北省协调发展度差异的主要来源;鄂东地区受生态因素影响较大,鄂中地区更容易受到产城协调因素的影响,鄂西地区则受到人地协调和产城协调的双重制约。湖北省应在努力缩小城乡差距的同时,因地制宜地提升各区域的协调水平:鄂东应着力改善生态环保水平,鄂中需要加速产业转型和优化升级,鄂西则要提升人口城镇化和产业聚集程度。  相似文献   

15.
延边地区人口空间分布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人口作为区域发展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区域的发展总是伴随着人口分布的变动,对人口空间分布变化过程及其随时间变化表现出的不同形式和规律性的研究都对一个区域的发展规划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阐述梅州市城市化历史进程的基础上,分析了梅州市域空间结构存在的城镇规模小,等级结构不完善;中心城市集聚力不足,区域空间比例失衡;城镇空间无序发展;空间竞争激烈四大问题。从优化空间等级结构,超前策划,建设百万人口的中心城市;打造粤闽赣交通中心(枢纽);优化布局,调整产业空间结构3方面探讨了梅州市域空间结构重组问题。以期对探讨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新疆耕地资源态势演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96~2005年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分析了新疆近年来耕地态势演变、区域差异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研究了新疆耕地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因子.结果表明:近年来新疆耕地数量呈波动变化态势,总量稍有增加,但人均耕地占有量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耕地数量变化区域差异明显,且产生了不良的生态环境效应.人口增长及城镇化是耕地变化的首要驱动因子,农业发展与农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及政策因素对耕地变化也具有重要驱动作用.研究对新疆农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采用重庆市2009年、2014年土地利用数据,以功能区、区(县)、乡(镇)3级行政区为研究单元,从土地城镇化水平及变异指数、全局空间自相关、局部空间自相关、方差分解等方面分析了3级尺度土地城镇化水平的格局特征.结果表明:土地城镇化格局特征具有明显的尺度依赖性,表现为大尺度空间格局稳定性强、变化幅度小、变化类型少,小尺度空间格局变化显著、变化幅度大、变化类型多的特点;尺度较小的行政单元土地城镇化格局受到上级行政单元土地城镇化总体格局的限制,并表现出局部的点状、带状分布特点;区(县)级尺度对土地城镇化水平的不均衡度贡献份额最大,功能区级尺度次之,乡(镇)级尺度最小;不同尺度,土地城镇化格局成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区(县)土地城镇化格局受经济发展、产业集聚、人口集聚等多因素综合影响,乡(镇)土地城镇化格局受地形条件、区位条件等自然条件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中国农村绿色发展水平的时空差异与驱动因素,从生产、生活、生态3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在测算出各地区2005—2014年农村绿色发展水平的基础上,运用Dagum基尼系数法分析其时空差异,并构建计量经济模型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中国农村绿色发展水平整体较好且处于上升趋势,其中东部中部西部东北;2)中国农村绿色发展水平总体差距不断扩大,东部与西部的区域内差距相对较大,而总体差距主要来自于区域间差异;3)中国农村绿色发展水平与人均GDP、城镇化水平、农业科技水平以及农户投资能力显著正相关;各区域农村绿色发展的驱动因素同中存异,人均GDP对东部和西部、城镇化水平则对中部和东北均有显著促进作用,但城镇化水平和生态保护社会投资对西部农村绿色发展产生显著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20.
杜国平  杨李红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3):7318-7320
以江西省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江西城市化发展现状,并对江西城市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指出江西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存在的地区不平衡、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与经济非农化等问题。同时在分析了江西城市化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江西城市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