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5 毫秒
1.
为了明确广叶绣球菌Sparassis latifolia子实体的瓣片、基部可溶性多糖分子量分布差异,将新鲜绣球菌子实体经冷冻干燥、热水提取得到绣球菌瓣片多糖和基部多糖,通过β-葡聚糖酶酶解试验和高效凝胶渗透色谱(HPSEC)对绣球菌瓣片、基部多糖的分子量分布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广叶绣球菌的瓣片多糖与基部多糖的重均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显著不同,绣球菌的瓣片多糖的重均分子量为3.88×10~5 Da,主要成分的重均分子量为4.30×10~5 Da;而基部多糖的重均分子量为1.43×10~6 Da,主要由2.85×10~4 Da的小分子量部分和分子量大于2×10~6 Da的大分子量部分构成。酶解试验结果表明绣球菌基部多糖的水溶液中分子量大于2×10~6 Da的部分无法被β-葡聚糖酶酶解。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铁皮石斛多糖的分子量及其分布,采用凝胶渗透色谱-多角度激光散射联用技术,对不同种源地铁皮石斛多糖分子量及其分布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它们的重均分子量、多分散系数和旋转半径分别为:2.975×105~3.741×105 u、1.289~1.502和60.3~61.1 nm。该方法快速、简便,可用于测定铁皮石斛多糖的分子量及其分布,为铁皮石斛的种源优选和质量控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获得制备牡蛎多糖的最佳分离工艺。[方法]利用超滤膜对牡蛎多糖进行分离,采用单因素及正交试验考察牡蛎多糖通过不同截留分子量超滤膜的分子量分布并优化超滤膜分离工艺。[结果]试验表明,选择截留分子量10 kD的超滤膜分离牡蛎多糖,膜通量较好,截留液中牡蛎多糖的分子量为1.2×10~3kD,透过液中的分子量为4.4 kD。正交试验表明,影响膜通量的主要因素是料液温度,其次是膜分离操作压力,pH影响较弱。综合考虑生产成本及膜的使用寿命等多方因素,超滤膜分离最佳工艺为料液温度30℃、压力0.04 MPa、pH 7.0。[结论]研究可为工业化生产牡蛎多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葡萄籽原花青素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和平均分子量的测定一直是研究的难点.通过酰基化后用激光光散射与GPC联用方法对葡萄籽原花青素的分子量分布和平均分子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葡萄籽原花青素提取物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9.39×10~4,相对分子质量分布较宽,多分散系数为1.65;葡萄籽原花青素纯化物1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9.64×10~3,多分散系数为1.56,相对分子质量分布曲线呈对称分布,聚合度13~15,以高聚合度原花青索为主;葡萄籽原花青素纯化物2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4.25×10~3,相对分子质量分布较窄,多分散系数为1.45,相对分子质量分布曲线基本呈对称分布,聚合度6-7,为低聚合度原花青素.  相似文献   

5.
多糖是紫芝中重要的活性成分,具有抗肿瘤、免疫调节等多种药理作用。为提高紫芝多糖的利用率,以紫芝子实体的水提残渣为原料,经过超微粉碎、热水浸提、分级醇沉(30%、50%、70%),得到紫芝子实体细胞壁粗多糖,并对其得率、多糖含量、单糖组成和分子量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紫芝细胞壁粗多糖的总得率为2.0%;分级醇沉后各组分多糖含量在75.33%-98.99%,其中30%乙醇沉淀组分多糖含量最高,为98.99%;各多糖组分主要由葡萄糖组成,另外还含有少量的木糖、甘露糖、半乳糖、葡萄糖醛酸、岩藻糖和葡萄糖胺等;紫芝细胞壁多糖的重均分子量分布为0.8×10~4—135.7×10~4 g/mol。  相似文献   

6.
伊芳  郭丽  杜先锋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585-22588
[目的]用SEC—MAILS—RI系统测定魔芋胶的分子结构。[方法]采用凝胶渗透色谱(SEC)、多角度激光光散射(MALLS)与示差折光检测仪(RI)联用技术系统测定魔芋胶的分子量、分子量分布、分子旋转半径(RMS)及其构象。[结果]魔芋胶的分子结构特性是:重均分子量(Mω)=1.040×10^6g/mol,数均分子量(Mω)=9.395×10^6g/mol,z-均分子量(Mω)=1.329×10^6g/mol;数均旋转半径(Rn)=11O.5nm,重均旋转半径(Rω)=115.9nm,z-均旋转半径(Rz)=129.6nm;分散度分别是Mω/Mn.=1.107和Mz/Mn=1.414。分子旋转半径RMS与分子摩尔数之间的关系曲线斜率为0.40±0.00,表明魔芋胶是一个高度紧密且具有分支结构的聚合物。[结论]建立了测定聚魔芋胶分子量及其分布的激光光散射法,结合凝胶渗透色谱,能在较大范围内准确测量聚合物的绝对分子量,且试验误差较小,重现性好。  相似文献   

7.
李越鲲  周旋  刘兰英  闫亚美  曹有龙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9):14174-14175,14239
[目的]研究不同分子量枸杞多糖的体外抗氧化活性。[方法]采用膜分离技术对枸杞多糖(LBP)进行分离,以得到分子量<1万(LBP1)、1万~3万(LBP2)、3万~5万(LBP3)、>5万(LBP4)的多糖,并对LBP及这4种小分子枸杞多糖的体外抗氧化活性进行测定。[结果]不同分子量的小分子多糖抗氧化活性均高于粗多糖,其中LBP2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作用、清除羟自由基活性、总抗氧化能力最强,显著高于LBP。[结论]为合理开发与高效利用枸杞多糖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树舌多糖的分离纯化、分子量分布及单糖组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离、纯化树舌总多糖,获得均一多糖。对均一多糖的分子量、重均分子量及组成糖进行分析。方法分离纯化采用DEAE离子交换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示差折光检测器测定多糖组分的重均分子量(Mw);气-质联用法测定单糖组成。结果得到组分Ⅰ、组分Ⅱ、组分Ⅲ三种组分。其分子量分布及单糖组成不同,含有8种单糖,组分Ⅰ、Ⅲ主要由葡萄糖组成。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研究霍山石斛多糖不同组分的理化性质及对巨噬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采用DEAE阴离子交换层析和Sephadex G-100凝胶色谱层析分离多糖,通过HPGPC、GC、GC-MS和ELISA分析多糖的理化性质和免疫活性,采用主成分分析比较多糖的免疫活性,并结合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定量分析多糖的构效关系。[结果]霍山石斛多糖包含DHPW-1、DHPW-2、DHPW-3、DHPW-4、DHPW-5、DHPW-6和DHPW-7 7种分子量和均一度各不相同的组分,它们是由葡萄糖、半乳糖和甘露糖以不同的摩尔比按1,4-D-Glcp、1,6-D-Glcp、T-D-Galp、1,4,6-D-Glcp和1,3,6-D-Manp的连接方式所组成,均能不同程度地促进巨噬细胞分泌NO、TNF-α和IL-1β,增强吞噬中性红的能力。[结论]霍山石斛多糖不同组分的理化性质和刺激巨噬细胞的免疫调节活性各不相同,不同连接方式的糖苷键含量和多糖的分子量对它们的免疫活性具有重要影响,其中DHPW-2与DHPW-4免疫调节活性较好,DHPW-7的活性最差。  相似文献   

10.
桔梗产地加工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晓清  郑友兰  蔡景竹  马春英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7):8962-8963,8966
[目的]确定去皮以及不同干燥温度对桔梗中总多糖的影响,从而为建立桔梗产地初加工的最佳加工工艺提供依据。[方法]桔梗采用水提醇沉进行精制,采用苯酚-硫酸试剂显色,测定样品中桔梗多糖的含量。[结果]桔梗皮中多糖含量和带皮样品中多糖含量相差不大,均低于去皮后多糖的含量。去皮后桔梗干燥迅速,在50℃下烘干总多糖含量最高。[结论]桔梗去皮加工较不去皮加工总多糖含量高6.1%;同时去皮后桔梗容易干燥,故以去皮加工为好。  相似文献   

11.
杂交稻、糯稻间栽控制稻瘟病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稻瘟病的控制新技术。[方法]以冈优晋恢1号和本地糯谷为材料,对杂交稻和糯稻间栽控制稻瘟病技术进行了探索。[结果]杂交稻和糯稻间栽技术,对叶瘟、穗颈瘟均有明显的控制效果,而且增产、增收。[结论]杂交稻和糯稻间栽技术在生产上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双季稻区晚稻“籼改粳”品种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双季稻区晚稻季条件下,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生育期、温光利用差异及其相互关系,为双季稻区适宜品种的选用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方法】2010-2013年,在长江中游双季稻地区(江西上高),以杂交粳稻(包括籼粳交偏粳型杂交稻、籼粳交偏籼型杂交稻和粳型杂交稻)、常规粳稻、杂交籼稻3种类型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湿润育秧大苗移栽方式,系统比较双季晚稻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生育期、温光利用差异及其相互关系。【结果】双季晚稻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表现为杂交粳稻>常规粳稻>杂交籼稻的趋势,差异显著或极显著。与杂交籼稻相比,4年杂交粳稻的实产增产率为19.20%-28.95%,常规粳稻实产增产率为9.21%-12.17%;通过足量的群体穗数与较大的穗型协调形成足够的总颖花量,并有保持较高的结实率和千粒重,是粳稻综合改良产量结构获得高产的基本途径。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各生育期均相应推迟,且两者生育期亦延长,其中杂交粳稻生育期平均延长17.1 d,常规粳稻生育期平均延长9.5 d。不同类型品种生育期积温和光照时数及其不同生育阶段温光利用率均表现出杂交粳稻>常规粳稻>杂交籼稻的趋势,其中杂交粳稻生育积温和光照时数及其利用率最多,分别为3713.3℃、931.9 h、90.9%、93.5%。【结论】双季晚稻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差异大,适宜的粳稻品种可充分利用生育期长优势,提高温光资源利用率,最终提高产量。据此按照全国粳稻生产发展规划的要求,综合考虑双季稻接茬特点与热量条件以及栽培轻简化机械化的需求,筛选出一批适合当地种植的晚粳稻高产品种,供大面积生产选用,即甬优538、甬优8号、甬优2640、甬优1538、甬优1540、长江19、长江21、小叶迟熟、镇稻5108。  相似文献   

13.
转基因水稻生产对稻农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目的是分析在大田生产上,转基因水稻对稻农的影响。利用对2002-2004年参加生产试验的17个自然村320户农户的调查数据,估算了农药施用和产量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种植转基因水稻可节省农药施用量达60%以上,能显著挽回由于虫害所造成的产量损失,同时能减少农民因施用农药而引发的中毒现象。  相似文献   

14.
水稻配施氮肥增效剂节氮增产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磷、钾肥用量相同的条件下 ,研究了水稻配施氮肥增效剂的效果。结果表明 :施纯氮 2 70 .0 0和 3 0 3 .75kg/hm2 加氮肥增效剂 12kg/hm2 ,水稻产量高于单施纯氮 3 3 7.5 0kg/hm2 的产量。节氮 10 %、2 0 %配合施用氮肥增效剂 ,既有利于降低成本 ,又可以减轻对环境的污染 ,达到增产、增收、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早稻分蘖化学控制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筛选出能控制水稻无效分蘖的实用化药剂,1999年早季对不同配方的分蘖调节剂进行了大田控蘖效果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供试化控制普遍具有较高的控蘖强度,无效分蘖减少,成穗率提高,但以不同类型药剂组配的调节剂表现的效应存在一定差异,总体上复方优于单方,其中以1号药剂复配的调节剂控蘖强度大,每穗粒数多,但有效穗较对照减少;以2号药剂复配的调节剂控蘖强度较大,穗穗粒数较对照略有减少,但有效穗数差异很小,而以1-7号药剂复配的部分调节剂,以C105,C145,C025,C175,C125和C135的控蘖强度大(较大),水稻成穗率高,每穗粒数增加,结实性状好,有效穗数差异不明显,对纹枯病的田间抗性有一定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采用人工注射接种和田间自然抗性鉴定共鉴定了16个粳稻品种对稻曲病的抗性。温室人工接种结果表明,16个供试品种中鉴定为抗、中抗、中感、感、高感的品种(品系)分别有1、4、3、6和2个;田间自然抗性鉴定结果在两地有一定差异,其中在永修鉴定结果为抗、中抗、中感、感、高感的品种(品系)分别有1、3、3、6和3个,在修水鉴定为抗、中抗、中感、感、高感的品种(品系)分别有3、2、3、7和1个。综合人工注射接种和田间自然抗性鉴定的结果,不同水稻品种对稻曲病的抗性有着显著性的差异,对稻曲病表现为抗病的品种有小叶迟熟、浙科优2854、Ⅱ优7954、池优65,但多数甬优系列品种感稻曲病。本研究结果可为江西双季稻区晚稻"籼改粳"品种布局及稻曲病的综合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以3种不同品种的粳米为研究材料,研究了不同饲养密度的米蛾幼虫对大米及米饭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大米受米蛾侵染后直链淀粉含量、脂肪酸含量、丙二醛(MDA)含量、碘蓝值和吸水率均有所增加,过氧化物酶活性和干物质含量有所降低,而多酚氧化酶无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8.
水稻品种稻瘟病抗病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24个当地推广的水稻品种的稻瘟病进行调查和分析.品种的抗病性,与稻株的形态、组织结构有关,稻株叶片宽阔,披度越接近水平的品种,发病较重;叶片较窄直立上举型,发病较轻或不发病;组织柔嫩,叶片浓绿的发病较重;植株贪青徒长,氮肥过多发病重.鉴定出的抗病品种有:特优8、农大8、特优8-2、九稻44、辽265、梗89、超级稻、通223、通313、通308、吉205.  相似文献   

19.
不同育秧基质对水稻育苗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4种不同水稻育秧基质对水稻秧苗农艺性状的影响,为水稻生产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稻壳、菌糠、混合(菌糠和稻壳同体积)、土壤(对照)4种不同育秧基质,测定水稻秧苗在不同生长期、不同基质的秧苗素质.[结果]不同育秧基质与对照(土壤)基质相比较,秧苗的株高、茎粗、叶绿素、光合速率、鲜重、干重等均无显著差异,其中菌糠和稻壳同体积混合基质中秧苗的综合素质最佳.[结论]稻壳和菌糠可作为育秧基质代替普通土壤,并且能够有效地节约生态资源.  相似文献   

20.
为了筛选适合"中稻+再生稻"生产的水稻品种,在头季中稻生长前期按一季中稻生产方法进行田间管理,齐穗后15天左右施一次促芽肥。当谷粒黄熟度达到90%以上、且有70%的稻株倒二、三节芽伸长到2~3cm时,抢时收割头季,采取人工收割,留桩高度30cm,脱粒机不下田,尽量保护稻桩,收割后3~5天施肥一次。测得WZ-8再生稻产量为407.8 kg/667m2,"中稻+再生稻"产量为1 186.9 kg/667m2,均为参试组合最高;其次是WZ-4,中稻产量和再生稻产量分别在600 kg/667m2和300 kg/667m2以上,总产为986.0 kg/667m2。结果表明:WZ-8的中稻、再生稻和"中稻+再生稻"产量均为最高,具有较大的"中稻+再生稻"生产潜力;其次是wz-4,也可作为本区域的"中稻+再生稻"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