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我国对于遗产廊道的研究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本文通过对文化遗产的研究,从景观视角下分析文化遗产,简要概括文化遗产的概念以及景观视角下文化遗产的整体性特征,阐述文化遗产的空间、时间及文化属性,总结遗产廊道对于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对梯田文化景观遗产价值进行客观评价,利于梯田文化景观的保护及相关措施的有效实施。在实地调研、专家咨询和查阅文献的基础上,结合 AVC (Attraction、Vitality、Capacity)理论,从梯田文化景观资源吸引力、资源生命力、资源承载力3个层面遴选22项指标,以基于模糊评价的层次分析法作为技术手段,构建梯田文化景观遗产保护评价体系及其评估模型。通过对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云南元阳哈尼族梯田、湖南紫鹊界梯田、龙胜龙脊梯田实地调研数据及资料进行整理、数理计算确定评价指标权重,使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机结合,从而提高评价体系的多元性、合理性与准确性。综合数理统计结果,对中国南方3个最具代表性的梯田文化景观的遗产价值进行排序可得:γ(哈尼)>γ(龙脊)>γ(紫鹊界)。  相似文献   

3.
宋泳泽  许涛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8):4208-4211
首先对木兰围场遗产资源整体性分析的范围进行界定,接着阐述和分析了目前木兰围场研究的情况,同时从遗产资源利用与保护方面对木兰围场的发展进行探讨,最后指出关于木兰围场在理论研究和实践管理方面的薄弱部分,以期充分利用和更好地保护木兰围场极为丰富的遗产资源。  相似文献   

4.
对梯田文化景观遗产价值进行客观评价,利于梯田文化景观的保护及相关措施的有效实施。在实地调研、专家咨询和查阅文献的基础上,结合AVC(Attraction、Vitality、Capacity)理论,从梯田文化景观资源吸引力、资源生命力、资源承载力3个层面遴选22项指标,以基于模糊评价的层次分析法作为技术手段,构建梯田文化景观遗产保护评价体系及其评估模型。通过对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云南元阳哈尼族梯田、湖南紫鹊界梯田、龙胜龙脊梯田实地调研数据及资料进行整理、数理计算确定评价指标权重,使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机结合,从而提高评价体系的多元性、合理性与准确性。综合数理统计结果,对中国南方3个最具代表性的梯田文化景观的遗产价值进行排序可得:γ(哈尼)>γ(龙脊)>γ(紫鹊界)。  相似文献   

5.
广东增城市农业遗产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现代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加强区域农业遗产的调查研究与保护工作日益紧迫。通过文献整理、实地调研等途径对增城市农业遗产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增城市农业遗产资源丰富,并具有挂绿荔枝、丝苗米、派潭凉粉草、何仙姑诞、麻车舞火狗、做会等一大批具有"垄断性"的遗产。针对农业遗产的保护利用现状,提出了相关建议,包括提高认识,全面整理,加强农业遗产保护制度建设;开展重要遗产系统化建设工作,积极申报国家乃至世界农业文化遗产;合理利用农业遗产,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新元素。  相似文献   

6.
1980年以来我国农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研究及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有关农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为农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提供参考依据,对1980年以来我国有关农业遗产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认为,我国有关农业遗产保护与利用可分为2个阶段:第一阶段(1980-2001年),以农史学者为主要研究力量,相关研究大多是单纯静态的文献,关注“历史”比关注“现在”要多;该期间地理标志保护制度的实施,为农业遗产保护与合理利用提供了具体规范和法规保障.第二阶段(2002年至今),多学科加入,文献整理、机理探究与实践探索并重,研究领域不断拓展;该期间各地申报GIAHS是重要助推力,国家农业遗产保护工程的实施也成为新的推动力量.同时,对农业遗产研究与实践的主要领域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武陵山片区国家自然遗产、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及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重点探讨了国家自然遗产和自然文化双遗产中的保护与旅游开发对策,尤其是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的自然文化双遗产和文化景观保护,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武陵山片区国家自然遗产、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及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重点探讨了国家自然遗产和自然文化双遗产中的保护与旅游开发对策,尤其是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的自然文化双遗产和文化景观保护,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阂浙木拱廊桥研究逐渐被人们所重视。阖浙22处木拱廊桥共同“中遗”使木拱廊桥的开发和保护迎来一个新的契机。闽浙木拱廊桥可以基于遗产旅游视角开发成为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生态休闲旅游产品、乡村旅游产品、红色旅游产品、节庆旅游产品等5类旅游产品。在廊桥遗产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应注意廊桥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的保护,注重旅游景观和产品体验性开发,形成良好的保护与开发机制,协调好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加强遗产文化教育和宣传,促进区域联动发展。  相似文献   

10.
村落文化景观是文化遗产的一个新类型,也是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村落文化景观遗产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环境互动的情况",包括了"能持续使用土地的特殊手段",这就是指以农业经济为基础、以村落为中心的遗产类型—村落文化景观。这种曾经广布于世界许多地区的农业社会文化遗产,自工业革命以后,一直受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冲击,在当今全球化的浪潮中,更面临着传统中断和特征丧失的威胁。本文就村落文化景观遗产的相关概念、构成要素及其面临的影响作一粗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浙江是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大省,还承担了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任。在简要介绍浙江省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概况的基础上,基于农业文化遗产的系统性、活态性和多功能性,分析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助推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即发挥农业文化遗产的生产、生态、景观、技术、文化功能,通过提升农民收入来缩小收入差距,通过建设美丽乡村来彰显生态之美,通过张扬农耕文化来彰显文化之美,通过推动有效治理来彰显和谐之美,从而最终实现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共同富裕。结合浙江实际,提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助推共同富裕的主要路径:发挥农业文化遗产中的多种传统资源优势,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弘扬农业文化遗产中的传统优秀乡土文化,推进文化高地建设;传承农业文化遗产中的绿色综合种养技术,助力生态文明示范;利用农业文化遗产中的积极社会治理因素,推动乡村治理。  相似文献   

12.
我国木结构古建筑的优良传统以及现代木结构技术的发展使得木结构建筑应用在住宅小区景观设计中具有诸多优势,造型丰富和功能多样的木结构建筑和小品适用于各种住宅小区景观设计。笔者从生态节能、经济适用、以人为本、传承文化和设计创新的角度总结了木结构应用于生态小区景观设计的优势,认为住宅小区木结构景观设计的要点是与小区规划设计同步,满足耐久防腐的要求,使用现代木结构新技术。结合应用范例,具体探讨了住宅小区景观木亭、木结构廊道和花架、水景木结构以及木结构小品的应用原则。  相似文献   

13.
以云南红河元阳哈尼梯田为研究对象,从景观基因角度,调查红河地区哈尼梯田的保护现状。对哈尼梯田农业文化遗产参照景观基因挖掘原则提取农业文化遗产的景观基因,将其分为农业生产、农耕生活和农业生态文化三大类;并通过景观基因图谱构建、数字化表达形式的归纳和示例展示,提出对农业文化遗产的景观基因与数字化结合保护建议,以有效推进哈尼梯田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保持和传承,为景观基因的数字化传播和开发新旅游产品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基于“生产、生活、生态”的空间理论视角,揭示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三生”空间人地关系的研究现状。以“农业文化遗产”为关键词,采用Citespace5.5文献计量分析工具和归纳方法,梳理了近年来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研究成果,结果表明:2005—2020年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研究经历了初步探索、波动增长、平稳发展三个阶段,各个阶段上的研究热点具有明显差异。目前中国农业文化遗产在景观价值挖掘、旅游开发、乡村振兴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已初具规模,但在基础性理论方面尚未形成权威的认知。农业文化遗产在“三生”空间上的研究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今后应更加关注基础理论的更新、强化实证研究、贯彻“分层”保护思维、完善社区参与、加快农业文化遗产地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和动态保护,以期实现农业文化遗产的高效利用及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为了应对农业生物多样性减少、传统农耕技术和乡村文化丧失、食物与生计安全等问题,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于2002年发起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倡议。在该倡议提出20周年之际,为了系统认识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及其现实意义,科学分析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问题与发展前景,邀请了11位来自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和遗产保护实践者,进行了一对一的交流访谈,访谈内容包括:农业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关系;农业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价值及现实意义;农业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农业文化遗产对粮食安全保障的意义;农业文化遗产中农业生物多样性的特征与价值,农业文化遗产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作用与可持续旅游发展,农业文化遗产对国际公约履约与国际合作的支撑作用;中国典型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实践经验等。访谈结果表明:以活态性、动态性、系统性为主要特征的农业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生态农业技术、传统农耕文化和结构合理的生态景观,对解决工业化和城镇化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种特殊的遗产类型,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需要建立全新的范式,在强调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还需要建立政策激励机制、产业融合发展机制、多方参与及惠益共享机制,以充分调动当地农民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6.
孙业红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0):10490-10493,10602
解析了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认为农业文化遗产概念专注于人类赖以生存的农业系统、农业景观、传统农业知识体系、农业生物多样性等,指出其核心思想是"遗产不仅是关于过去的,更是关乎未来的"。在参考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认为目前关于农业文化遗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系统的生态价值和生态机制、传统农业知识的保护、社区参与机制、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政策法规以及农业文化遗产的动态保护探索方面。强调了农业文化遗产旅游是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的重要方式,分析了其不同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以及"农家乐"旅游等形式的特点,认为其本质是一种遗产旅游,其重要功能是确立地方的文化身份。研究表明,农业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7.
易红  弓弼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0):9785-9787
从世界遗产文化景观类别的建立为出发点,针对现今世界遗产名录中亚洲文化景观的提名现状,对亚洲框架下文化景观的概念和特点进行了诠释。以中国文化景观在亚洲世界遗产提名中的重要性为切入点,解说了中国独特文化景观的独特价值和保护现状。  相似文献   

18.
乡土景观资源是乡村的文化载体,是本土文化与地域特色的融合体,乡土景观的保护和利用是发扬优秀乡土文化、“记住乡愁”的重要途径。从保护和利用视角出发,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梳理乡土景观构成与类型,采用田野调研、层次分析(AHP)等研究方法,从项目层、因素层及指标层3个层次构建了乡土景观资源评价体系,对福建省龙海市松岭村进行乡土景观资源评价。结果表明:1)项目层总评分排序为物质空间(1.621)>自然生态(0.864)>社会文化(0.827),说明松岭村乡土景观中物质空间所占权重远高于其他项目层,具有一定优越性;2)从指标层来看,总评分最高为传统文化传承性,其余依次为生活景观参与性、山水景观奇特性、古树名木独特性、建筑年代久远性和生活设施丰富度,说明与乡村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指标在乡土景观资源评价中的重要性;3)针对现存问题,提出了乡土景观资源保护与利用对策,为松岭村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同时也为闽南地区乡土景观资源研究提供较为合理的研究依据。  相似文献   

19.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构建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保护和利用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培育民族精神、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先进文化、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为此,本文提出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体系的重建与构建的建议和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