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双孢蘑菇培养料理化指标及酶活与其产量相关的多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双孢蘑菇二次发酵培养料各项理化参数和酶活与产量的关系以及各参数对产量形成所起的作用,为制作和评价高产的二次发酵培养料提供科学依据,该研究以10批不同原料做堆肥,采用二次发酵技术进行隧道式发酵,按照工厂化栽培工艺进行出菇管理。取每批二次发酵结束后的培养料,测定含水率、pH值、EC值、碳质量分数、氮质量分数、碳氮比等理化性质和纤维素、半纤维素质量分数以及木聚糖酶、羧甲基纤维素酶(CMC)、α-纤维二糖水解酶、木糖苷酶、α-阿拉伯呋喃糖苷酶酶活等13个指标并进行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统计每批双孢蘑菇产量并利用多元回归分析各指标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半纤维素酶、纤维素酶、pH值、EC值、氮质量分数、碳水化合物相关指标是二次发酵培养料指标的主成分因子。主成分分析在二次发酵培养料的13个指标中提取出4个主成分,分为碳水化合物因子,主要的纤维素降解酶类,EC值和氮质量分数,主要的半纤维素降解酶类,贡献率分别为31.176%、18.45%、18.34%、16.08%,前4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84.04%,代表原始因子的大部分信息,结果客观可信。聚类分析将13个指标聚为4类,分别为碳水化合物变化因子,EC值和氮质量分数,半纤维素降解酶类,pH值。多元回归分析建立的CMC酶活、木聚糖酶酶活和纤维素质量分数与单位面积产量的关系公式拟合度较好,显著性较高。木聚糖酶、CMC酶活与双孢蘑菇产量存在正线性关系,纤维素含量与双孢蘑菇产量存在负线性关系,此方程可以预测发酵培养料种植双孢蘑菇可能的产量。3种方法综合分析表明,双孢蘑菇产量受培养物料中各理化指标及酶活共同影响,其中木聚糖酶、CMC酶活性与双孢蘑菇产量关系更为密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不同气调包装对冷藏鱼糜制品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分析不同气调包装对鱼糜制品冷藏过程中品质的影响,研究以鱼糜制品中的鱼丸为对象,通过测定其在 (0±0.5)℃冷藏过程中的菌落总数、理化和感官等指标的变化,评价气调包装的保鲜效果。气调包装条件分别为空气包装(对照)、低氧气调包装(60%CO2+10%O2+30%N2,均为体积分数,下同)、无氧气调包装(60%CO2+40%N2)、含保鲜剂的无氧气调包装(60%CO2+40%N2+保鲜剂)。结果表明,0℃下鱼丸在空气包装下贮藏32 d和低氧气调包装下贮藏42 d后菌落总数分达到8.7×104 cfu/g和8.5×104 cfu/g,超过规定的卫生标准;而无氧气调包装可使鱼丸的货架期达到47 d(菌落总数4.3×104 cfu/g)以上,含保鲜剂的无氧气调包装可使鱼丸货架期延长至52 d(菌落总数0.98×104 cfu/g)以上,并且能降低脂肪氧化程度;两组无氧气调包装样品在冷藏期间其pH值、TBA(硫代巴比妥酸)值和感官等指标都优于低氧气调包装和空气包装。无氧气调包装或结合生物保鲜剂包装能更好地延长冷藏鱼丸的货架期。  相似文献   

3.
为了促进农业废弃物资源的循环利用,以双孢蘑菇菌渣为研究对象,通过菌渣堆肥中添加发酵剂或鸡粪的处理,分析了堆肥过程中各个时期不同处理的温度、pH值、EC值、全氮、全磷和全钾的变化趋势,并用腐熟后的堆肥菌渣进行了水稻肥效试验。结果表明,双孢蘑菇菌渣堆制过程中加入发酵菌剂可快速提高堆体温度,与未加发酵菌剂的堆肥处理A相比,在堆肥中加入发酵菌剂后,堆肥中全氮、全钾和速效钾的含量增加量分别为处理A的3倍、1.43倍和2.67倍;菌渣堆肥结束后,处理A,处理B和处理C速效磷含量分别比发酵前增加了54.5%、38.5%和58.3%。菌渣肥水稻田间试验表明,双孢蘑菇菌渣有机肥能够促进水稻增产,菌渣堆肥增产效果优于不发酵菌渣,而加于菌剂处理的堆肥增产效果最佳,按400kg·667m-2。施肥,水稻空瘪粒数少,穗粒饱满,水稻单产553.37kg·667m-2,与当地常规施肥方式相比较增产20.55%,与不施肥处理相比较增产44.18%。  相似文献   

4.
同/异型乳酸菌对青贮玉米开窖后品质及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该研究旨在分析添加不同发酵类型的乳酸菌处理对开窖后玉米(Zea mays L.)青贮发酵品质、微生物数量及有氧稳定性的影响,为生产实践提供参考。设计4个添加乳酸菌玉米青贮处理:CK处理(不加任何菌剂);T处理(同型发酵乳酸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和Pediococcus acidilactici复合添加,添加量为1∶1,1×105 cfu/g;Y处理(异型发酵乳酸菌):Lactobacillus buchneri,添加量为1×105 cfu/g;TY处理(同型+异型发酵乳酸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Pediococcus acidilactici和Lactobacillus buchneri复合添加,添加量为1∶1∶1,1×105 cfu/g。发酵期为60 d,检测开窖后各处理第0、48、96、144、192、240 h发酵品质及微生物的变化,应用隶属函数法对玉米青贮发酵品质及微生物数量进行综合评判。结果表明Y和TY处理的有氧稳定时间显著高于其余处理(63.87~64.67 h,P<0.05),分别达到195.58和196.21 h,且乙酸质量分数始终显著高于CK和T处理(P<0.05)。T处理pH值始终显著低于其余处理(P<0.05),且乳酸质量分数始终显著高于CK和Y处理(P<0.05)。Y处理WSC(water soluble carbohydrate)质量分数始终显著高于其余处理(P<0.05),霉菌数量始终显著低于其余处理(P<0.05)。CK处理的NH3-N质量分数,好氧细菌数量及CO2产量始终显著高于其余处理(P<0.05)。开窖时间与各处理的CO2产量、乳酸菌和酵母菌数量分别满足Allometric1,ExpDec1和Logistic非线性关系,与霉菌和好氧细菌数量呈一元线性关系。综合评价排序:Y处理>TY处理>T处理>CK处理。因此,单一添加异型发酵乳酸菌的玉米青贮,开窖后在改善发酵品质、降低有害微生物数量、提高有氧稳定性方面均优于单一添加同型或复合添加乳酸菌的玉米青贮。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培养料中添加不同量的菜籽饼对双孢蘑菇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加菜籽饼作为氮源对双孢蘑菇产量没有显著性影响。同时添加菜籽饼和鸡粪可提高培养料的发酵温度,当菜籽饼添加量为6.5 t时,3潮菇总产量为96.84 kg/m2、平均产量32.28 kg/m2,比对照组高78%。  相似文献   

6.
针对双孢蘑菇工厂化生产过程中有关二次发酵培养料装盘-码盘,托盘在育菇床架收布及双孢蘑菇采摘3个关键作业环节,分别设计了与各环节相配套的培养料连续装盘-码盘装置、培养料托盘机械化收布装置及与机械式育菇床架配合使用的移动式采菇滑车等作业装置,结合双孢蘑菇栽培技术要求确定了该配套装置各关键部件设计参数,并进行了作业性能测试。装置性能试验结果表明:设计的相关作业环节配套装置运行可靠、稳定,培养料压实厚度保持在269.8~281.5 mm,紧实度均值达到491.4 kg/m3,压实均匀性保持在97.38%~99.62%之间,压实效果满足双孢蘑菇后续工厂化生产需求;涉及3个工段的装置基本运行生产时间不超过5 min,提高了双孢蘑菇工厂化生产效率;设计装置产量效应显著,配套装置栽培双孢蘑菇的小区产量均值可达17.61 kg/m2,较传统人工栽培提高了5.79 kg/m2。研究结果将为双孢蘑菇工厂化生产配套装置的设计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不同C/N比对双孢蘑菇培养料发酵过程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双孢蘑菇培养料发酵过程中物质能量转化效率低、CO_2和CH_4等温室气体排放量大等问题,采用自制强制通风发酵箱装置研究了不同碳氮比对培养料发酵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和碳氮物质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发酵过程中温室气体的排放主要以CO_2为主,CH_4、N_2O和NH_3的排放量较少,并且CO_2、N_2O和NH_3的累积排放量均随C/N比的增加而降低。C/N分别为28,33,38,43处理以温室气体形式损失的碳分别为46.16,37.44,33.04,31.76 g/kg,损失的氮分别为4.72,3.49,1.76,1.65 mg/kg。C/N为33的处理更适合微生物活性,有机物降解率高于其它处理。到发酵结束时,C/N分别为28,33,38,43处理的碳物质损失分别为36.55%,45.5%,37.22%,32.71%,氮物质损失分别为5.41%,13.84%,7.59%,16.33%;但随发酵的进行,全氮相对含量因有机物降解而浓缩,呈现增加趋势。综合考虑温室气体排放和培养料发酵质量两个方面的因素,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可适当提高C/N比,采用C/N为33:1~38:1的培养料配方,在不影响发酵质量的同时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另外,由于温室气体的排放主要集中在高温期,高温期越长,排放的温室气体越多,因此在发酵过程中应加强管理,及时翻堆,以控制发酵温度和温室气体排放。  相似文献   

8.
木薯茎秆基质化的堆肥工艺及评价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研究以木薯茎秆为主要原料,鸡粪、蔗渣、有机废物发酵菌曲为辅料将其堆肥基质化处理,旨在探讨木薯茎秆堆肥基质化处理的最佳发酵工艺及评价不同处理腐熟后的品质。研究结果表明,基质发酵过程中,其主要理化指标堆温、总碳(TC)、总氮(TN)、碳氮比(C/N)、pH值、全K(TK)、全P(TP)、电导率(EC)等随堆制时间呈现一定的变化规律。基质腐熟后的各项理化指标基本达到栽培基质的要求。综合基质的发酵温度、腐熟周期及无土栽培基质对基质各项理化性质的要求,处理2(木薯茎秆+菌+鸡粪)、处理3(木薯茎秆+菌+鸡粪+甘蔗渣)更适合木薯茎秆堆肥基质化处理。  相似文献   

9.
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垃圾处理发展的需要,解决城市生活垃圾产生与消纳、处理之间的矛盾,以北京市南宫堆肥厂垃圾堆肥工艺和密闭隧道发酵仓为研究对象,以马家楼转运站筛分出的15-80mm粒径垃圾作为堆肥原料,以14d高温隧道发酵(不倒仓不破碎)→21d后熟化发酵→21d最终熟化发酵工艺为对照,以8d高温隧道发酵(不倒仓不破碎)→12d后熟化发酵→12d最终熟化发酵工艺为处理1,8d高温隧道发酵(第3d倒仓破碎1次)→12d后熟化发酵→12d最终熟化发酵工艺为处理2。通过不同发酵阶段采样和各类指标的测定,探求缩短堆肥发酵周期后倒仓破碎工艺对于生活垃圾堆肥腐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1产品的腐熟度较差,处理2与对照处理的堆肥产品腐熟度差异不明显。将高温隧道发酵时间由14d缩短为8d,并且第3d倒仓破碎1次,后熟化与最终熟化时间分别由21d缩短为12d,可以在保证堆肥产品品质的基础上显著提高堆肥效率,使南宫堆肥厂的垃圾处理能力得到大幅提高,该成果为南宫堆肥工艺优化的实施和改进及其推广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
根际施用微生物有机肥防治连作西瓜枯萎病研究   总被引:44,自引:5,他引:39  
为了探讨西瓜专用微生物有机肥料(BOF)对西瓜植株枯萎病的防治效果,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西瓜专用BOF对连作土壤上西瓜植株生长和枯萎病的防治效果以及西瓜枯萎病致病菌的数量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营养钵育苗和移栽土壤中都施用BOF的处理,未发现西瓜枯萎病植株,而对照植株则完全发病;2)施用BOF处理的致病菌(尖孢镰刀菌西瓜专化型)数量在根际土壤中为0.7×103 cfu/g,在土体土壤中为2.7×103 cfu/g,都控制在104 cfu/g数量级以下,而对照处理的数量分别达到了1.17×105 cfu/g和1.1×105 cfu/g;3)与对照比较,营养钵育苗时施用1%的BOF,西瓜苗期(播种后17 d)生物量都显著增加,根系生物量比地上部生物量提高了16.7个百分点(以鲜重计)和24.8个百分点(以干重计);营养钵育苗和移栽土壤中均施用BOF的处理,西瓜植株(生长67 d)生物量(干重)是对照的1.83倍;在营养钵育苗或移栽时施用BOF的处理,西瓜植株干重两者差异不大,分别是对照的1.28倍和1.27倍。采用营养钵育苗和移栽时都施用BOF的方法种植西瓜,能有效地促进西瓜植株生长,防止西瓜枯萎病发生,克服西瓜连作障碍。  相似文献   

11.
低盐腌渍黄瓜半固态纯种发酵工艺中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使传统的人工腌渍菜实现工业化生产,并减少腌渍液排放对环境的污染,该文研究了低盐腌渍黄瓜半固态纯种发酵工艺中腌渍液的连续利用。经脱水预处理黄瓜(Cucumis sativus L.,含水率65%~70%)利用密闭厌氧发酵设备进行低盐发酵,腌渍液作为发酵剂进行预发酵,结合使用乳酸菌(L. plantarum)纯培养物,实现腌渍液的再利用。结果表明:发酵量,腌渍液用量,108 cfu/mL菌剂使用量及4%盐水用量之比为18︰6︰2︰1,可实现腌渍液再利用,同时得到2.24%低盐度产品;主发酵罐低于100 r/min搅拌速率条件下,搅拌对产品质构不存在显著影响(p>0.05),质构硬度可维持在1209.1 N以上;产品出品率最高为115.8%;与固态自然发酵工艺相比,可溶性膳食纤维、维生素E、总抗坏血酸、蛋白质和脂肪含量有了明显改善,分别可达3.592%,0.601×10-2 mg/g,7.843×10-2 mg/g,1.991%,0.375%。  相似文献   

12.
不同碳氮比下牛粪高温堆肥腐熟进程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有效处理奶牛场养殖粪污,建立以之为原料的牛粪有机肥高效堆肥工艺,本文通过工厂堆肥试验,以牛粪为主料,以蘑菇渣、稻壳为辅料,设置C/N=15、C/N=25、C/N=35三个处理,研究不同碳氮比原料高温堆肥过程中堆体温度、pH值、EC、C/N和养分等理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C/N=25堆体达到的温度最高,达到最高温度所需时间最短且保持65℃以上时间最长。堆肥过程中各处理pH值变化基本一致,均是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最后趋于稳定,各处理EC都是先波动上升后在波动中逐渐下降并趋于稳定。各处理堆体在堆肥过程中,C/N也都呈现逐步减小的趋势,并最终保持稳定。至堆肥结束时,各处理C/N分别11.7、15.0和21.3。各处理铵态氮含量逐渐下降,硝态氮含量逐渐增加,至堆肥结束时,铵态氮的损失量分别为80.7%、36.6%和46.7%,硝态氮含量分别增加到0.61 g kg~(-1)、0.50 g kg~(-1)、0.41 g kg~(-1)。堆肥结束时,各处理胡敏酸类、富里酸类等物质成为DOM的主体部分,N1、N3处理发芽指数大于50%但小于85%,N2处理发芽指数大于85%。各处理堆肥全磷、全钾含量在堆肥结束时比堆肥初始均有所增加。因此,牛粪高温堆肥能有效处理奶牛场养殖废弃物,且C/N=25时堆肥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嗜热复合菌对畜禽粪污堆肥理化特性和腐熟度的影响,探讨嗜热菌影响堆肥过程的微生物机制。  【方法】  堆料由75%羊粪和25%养鸡发酵床垫料构成,初始原料C/N为28,堆料量1.2 t,高度70~90 cm,开放条垛式堆沤。处理组为堆肥添加0.1%嗜热菌B. fordii FJAT-51578和U. thermosphaericus FJAT-51579等比混合的发酵液,对照组为添加1%市售枯草芽孢杆菌堆肥菌剂(Bacillus subtilis)。堆肥时间为2021年9月18日—10月14日,每两天检测1次温度。堆肥前15天,每两天进行一次翻抛,后期每5天进行一次翻抛,保持堆肥含水量50%~60%,直至高温期结束。在堆肥开始后第1、9和26天取堆肥样品,分析氮磷含量、硝化指数和种子发芽指数。结合扩增子测序,分析堆肥细菌群落结构变化,并揭示其主要环境影响因子。采用PICRUSt分析堆肥有效氮和有效磷代谢的微生物机制。  【结果】  嗜热复合菌添加促进堆肥硝化指数的降低和种子发芽指数的升高,促进堆肥腐熟;堆肥产物碱解氮和有效磷的含量分别比市售菌剂组高11.8%和7.7%。同时,嗜热复合菌的添加改变了细菌群落的分布,降低了堆肥细菌的多样性和丰富度,提高了糖单胞菌、链霉菌和嗜热葡萄孢菌等降解菌的丰度。RDA分析表明,pH和C/N是影响堆肥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主要因素,碱解氮与芽孢杆菌和糖单胞菌属丰度正相关,有效磷与嗜热裂孢菌、直丝菌属和马杜拉放线菌属丰度正相关。氮、磷代谢相关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同源基因(KO)的PICRUSt分析显示,微生物氮磷循环相关KO的丰度随着堆肥进程均有所增加。添加嗜热菌剂提高了氨化、铵同化、硝酸盐同化、同化/异化硝酸盐还原等氮循环相关KO,及无机磷溶解、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等磷循环相关KO。  【结论】  在畜禽粪污堆肥中添加嗜热复合菌剂加快并延长了高温期,降低了C/N,提高了堆肥中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其中C/N、硝化指数和GI指数等指标在堆肥中期达腐熟程度标准,促进堆肥腐熟。堆肥中添加嗜热复合菌剂增加了细菌氮磷代谢相关KO的表达,提高了腐熟中期堆肥中嗜热菌的丰度和种类,碱解氮与芽孢杆菌和糖单胞菌属丰度呈正相关,有效磷与嗜热裂孢菌、直丝菌属和马杜拉放线菌属丰度正相关。因此,添加嗜热复合菌促进了堆肥有效氮磷的含量。  相似文献   

14.
选用BalB/C乳鼠和成年BalB/C小鼠进行卡介苗(bacillus calmette-guerin, BCG)接种, 攻毒后用体外培养法观察脾细胞内病原生长特性以及用enzyme-linked immunospot (ELISPOT)方法检测脾细胞诱导表达γ-干扰素(interferon -γ,IFN-γ)和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 -4,IL-4)的变化。结果显示,低剂量(2×103 cfu)BCG对7日龄乳鼠可产生100%的免疫保护,高剂量(4×104 cfu)BCG产生75%的免疫保护;而低剂量(2×103 cfu)BCG对35日龄小鼠产生的免疫保护为67%。低剂量(2×103 cfu)BCG诱导乳鼠产生以IFN-γ为主的Th1类细胞免疫反应明显增强,以IL-4为主的Th2类免疫反应降低;而高剂量(4×104 cfu )BCG诱导产生的IFN-γ/IL-4均增多。低剂量(2×103 cfu)BCG接种诱导35日龄小鼠产生的IFN-γ/IL-4亦均增多。结果表明,卡介苗BCG对小鼠的保护率与BCG免疫剂量和免疫动物日龄间存在紧密的相关性,这种差异可能与BCG诱导产生的Th1/Th2类细胞免疫反应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5.
牛粪和玉米秸秆混合堆肥好氧发酵菌剂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筛选出适合牛粪和秸秆混合物料快速发酵的微生物菌剂,采用槽式堆肥方法,通过设置不接菌种、接种菌剂M1、M2、M3共4个处理,以发酵温度、pH值、发芽指数、有机质、氮、磷、钾等为评价指标,研究菌剂M1、M2、M3对堆肥发酵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菌剂处理达到50℃时间比不接种处理提前4 d,高温维持时间延长10~12 d,接种菌剂处理堆温在50℃以上时间持续了24 d,达到了GB/T 7959-2012标准;发酵过程中接种处理的p H值低于对照,pH值呈现下降、上升、下降、平稳的趋势;接种M1、M2处理的油菜发芽指数达到100%;C/N逐渐下降,30 d时接种处理由最初的27.75∶1下降到14.47∶1~17.27∶1,而对照仅下降到20.55∶1;堆肥结束时,菌剂处理的有机质、N+P_2O_5+K_2O含量与NY525-2012标准接近,发酵产物适合做生产商品有机肥的原料。综合各项指标,菌剂1和菌剂2的发酵效果优于菌剂3,菌剂1和菌剂2更适合牛粪和秸秆混合物料发酵。  相似文献   

16.
为建立一套液态发酵饲料的连续生产工艺,该研究以玉米-豆粕-麦麸混合物为发酵基质进行液态发酵菌株的筛选,通过监测发酵过程中液态饲料的pH值、乳酸菌数量、大肠杆菌数量、霉菌数量、酵母菌数量、酸溶蛋白质含量、可溶性糖含量等指标变化规律探究发酵菌株、连续发酵过程中保留比例、发酵温度、外源苯甲酸和外源酶制剂对发酵进程的调控及饲料营养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1)筛选出的乳酸菌菌株28-7具有较强的大肠杆菌抑制能力和产乳酸能力,发酵6 h时饲料pH值下降到4.45,发酵饲料中未检出大肠杆菌;2)接种乳酸菌28-7的连续发酵过程中,20%、30%、50%的保留比例对发酵饲料的pH值、乳酸菌数量、霉菌数量的影响差异不大,大肠杆菌均无检出,20%的保留比例可使连续发酵正向进行;3)外源非淀粉多糖酶的加入可显著提高发酵饲料中酸溶蛋白含量、酸溶蛋白/粗蛋白质比值和可溶性糖含量(P<0.05),外源苯甲酸的加入可有效抑制发酵过程中霉菌的增殖。4)37 ℃条件下发酵可显著提高饲料中酸溶蛋白含量、酸溶蛋白/粗蛋白质比值(P<0.05),3~12 、20 、37 ℃条件下获得的饲料的pH值<4.0、乳酸菌数量大于1010 CFU/mL,大肠杆菌、酵母、霉菌未检测出。综上,本研究建立的液态发酵生产工艺为:将乳酸菌28-7(接种量1.0×108 CFU/mL)、非淀粉多糖酶(250 g/kg)、苯甲酸(0.1 g/kg)于发酵起始时同时加入,以24 h为发酵周期、20%的保留比例在3~12 (冬季室温)、20 (春秋平均室温)、37 ℃(夏季平均室温)条件下进行生产。该工艺生产所得的液态发酵饲料色泽淡黄,富有温和的酸香味,饲料pH值<4.0,乳酸菌数量>1010 CFU/mL,酸溶蛋白含量、酸溶蛋白/粗蛋白质比值均显著提升(P<0.05),霉菌、酵母、大肠杆菌无检出,相比春、秋、冬3季,夏季生产更有利于饲料酸溶蛋白含量的提升(P<0.05)。  相似文献   

17.
鲤鱼酶解发酵制饮料的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该文对鲤鱼酶解发酵制饮料的加工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枯草杆菌蛋白酶酶解鲤鱼蛋白的最佳酶解条件是酶用量(酶与底物浓度比,E/S)0.12 g/kg,温度45℃,pH值8.0,在此条件下酶解鲤鱼4 h,氨基态氮含量由0.0017 g/L增加到0.0414 g/L,增加了23倍;游离氨基酸由19.943 mg/(100 mL)增加到78.001 mg/(100 mL),增加了291%。经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发酵后,酶解液风味得到明显改善,并产生了特殊的乳酸发酵香味。鲤鱼高压水煮液体外·OH清除率为0.97%,经枯草杆菌蛋白酶酶解后酶解液体外·OH清除率为80.21%,酶解发酵液体外·OH清除率为78.74%。鲤鱼蛋白经酶解和发酵后体外·OH清除能力都得到明显的提高。鲤鱼饮料的配方组成是:鲤鱼酶解发酵过滤液80 g/kg,麦芽糖30 g/kg,蔗糖45 g/kg,乳化稳定剂3 g/kg,浓缩苹果汁15 g/kg,酸味剂和香精适量。  相似文献   

18.
巨大芽孢杆菌P1的解磷效果与发酵条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巨大芽孢杆菌P1为研究对象,利用钼锑抗比色法测定了菌株的解磷能力,采用单因子实验及正交实验优化了菌株的最佳发酵条件,并在10 L发酵罐上进行了发酵条件验证。巨大芽孢杆菌P1在蛋黄培养基上可产生明显的溶磷圈,溶磷圈直径和菌落直径的比值D/d=4.5。在卵磷脂液体培养基中培养4 d后,上清液中的有效磷含量为55.66 mg/mL,是对照的101.2倍,说明溶磷效果明显。单因子实验表明,最佳培养温度为32℃,培养时间为32 h,培养基初始pH为7.5。正交实验表明,最佳培养基组成为玉米粉20 g,黄豆粉10 g,K2HPO41.5 g,MgSO4.7H2O 1.5 g,CaCO31.5 g,H2O 1 000 mL,pH 7.5。方差分析表明,玉米粉、黄豆粉在α=0.05水平上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存在显著性差异。10 L发酵罐发酵结果表明,巨大芽孢杆菌P1发酵32 h基本达到终点,菌数达到60.0×108cfu/mL,芽孢比率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9.
堆肥反应器中硫磺对牛粪好氧堆肥的保氮效果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堆肥反应器严格控制堆肥条件,以牛粪和蘑菇渣为原料进行好氧堆肥,在堆肥过程中添加硫磺粉,研究硫磺对堆肥温度、pH、氮素转化、硫素转化和保氮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堆肥中添加0.5%硫磺粉(T1)对堆肥温度没有显著影响,高温期(≥50℃)维持5.5 d; 而添加1.0%硫磺粉(T2)能快速升温,但堆肥高温期维持时间4.6 d。添加不同量的硫磺粉均能显著降低堆肥pH,与CK比较差异显著。添加硫磺粉能大幅度增加铵态氮含量,至堆肥结束时,T1和T2处理铵态氮含量分别是CK处理的15倍和24倍,差异极显著; 还增加了堆肥有效硫含量,至堆肥结束T1和T2有效硫含量分别较堆肥初始增加35.7%和77.1%。整个堆肥过程总氮(TN)含量呈增加的趋势,堆肥结束时CK、T1和T2处理的TN含量分别达15.8、16.5和16.9 g/kg,T1和T2分别比CK处理增加4.4%和7.0%。说明在牛粪好氧堆肥中添加0.5%或1.0%硫磺粉,均可起到一定的保氮作用,可大幅度提高堆肥铵态氮和有效硫的含量,改善了堆肥养分品质; 而且添加1.0%硫磺粉效果好于0.5%硫磺粉。但是添加1.0%硫磺粉缩短了堆肥高温期,降低了种子发芽指数,不利于堆肥的无害化进程。  相似文献   

20.
植物根际促生菌是最常用的微生物肥料的菌种来源。施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tutzeri)因良好的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作物抗逆性及降解有机污染物等特性备受关注。以具有减少农田土壤氧化亚氮排放和良好促生特性的施氏假单胞菌NRCB010为研究对象,明确其菌落形态及生理生化特征;以生物量(以OD600值表示)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优选法确定发酵基础培养基和碳氮源及其浓度,通过正交试验设计和极差分析优化无机盐成分,通过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发酵培养基配方。结果表明,NRCB010菌落呈圆形、皱褶状、黄色,革兰氏染色阴性,菌体短杆状、长度约2 μm、无芽孢;利用多种碳源、氨基酸和羧酸,具有还原力。改良的金氏B(King′s B)培养基为NRCB010发酵较好的基础培养基;以15 g/L糖蜜+葡萄糖(1∶1,W/W)为碳源、以25 g/L牛肉浸粉为氮源时NRCB010的生物量最高。最优无机盐组合为KH2PO4 1.5 g/L、 MgSO4·7H2O 1.5 g/L和NaCl 2.0 g/L。优化后的最优发酵培养基为糖蜜7.1 g/L、葡萄糖8.5 g/L、牛肉浸粉22.9 g/L、MgSO4·7H2O 1.3 g/L、NaCl 2.0 g/L和KH2PO4 1.0 g/L。使用此优化培养基发酵36 h,NRCB010发酵液的OD600值为11.09,有效活菌数为2.87×1010 cfu/m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