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利用桃潜叶蛾性信息素监测桃潜叶蛾发生动态及其防治效果.[方法]采用性诱技术监测潜叶蛾成虫的发生动态,结合气象资料探讨了气候因子对潜叶蛾发生的影响,比较了3种诱捕器对潜叶蛾的诱捕效果.[结果]潜叶蛾在龙泉驿区1年发生7~8代,16 ~30 d完成1代;6~9月的发生程度重于3~5月,6~9月雨水相对集中,温度较高,有利于潜叶蛾成虫羽化;3种诱捕器中,船式诱捕器诱捕潜叶蛾的效果最好,共诱捕潜叶蛾6 276头,是三角形诱捕器诱捕潜叶蛾数量的2.79倍,是白色粘板诱捕器诱捕潜叶蛾数量的9.18倍.[结论]试验结果为利用性诱剂防治桃潜叶蛾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核桃举肢蛾性信息素通讯系统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核桃举肢蛾雌蛾性腺(性信息素释放系统)和雄蛾触角(性信息素接受系统)表面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发现核桃举肢蛾性信息素分泌腺位于腹尖末端8~9节之间,为一个由节间膜特化而成的完整上皮环结构,性信息素感受器有毛形感器和刺形感器。核桃举肢蛾性信息素通讯系统的研究为核桃举肢蛾性信息素快速提取、分析、合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正> 白杨透翅蛾一生只交尾一次,成虫性成熟后,雌蛾释放性信息素招引雄蛾来交尾。因此有可能利用性信息素大量诱捕法来防治该种害虫,白杨透翅蛾性信息素是高效力的,200μg的剂量有效范围可达1万平方米,在长达半年内都能招引雄蛾。现在我国已能用人工方法合成白杨透翅蛾性信息素,每个诱捕器只花几角钱。所以,利用性信息素大量诱捕成虫和监察虫情都是最方便、经济和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回顾和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对于桃潜叶蛾Lyonetia clerkella的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取得的主要成果。长期以来,化学防治作为主要的防控措施,被广泛应用于桃潜叶蛾防治中,但大量过度使用农药,已经导致桃潜叶蛾抗药性增加、环境污染及杀伤天敌等问题,因此,利用其他可持续防控措施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是非常必要的。本研究对桃潜叶蛾的生物学特性、生态学及防控技术进展进行了总结,重点总结了目前在农业、生态、生物、物理及农药防治方面的进展,以及影响防治效果的因素,并比较了国内外防治方法的差异。对于桃潜叶蛾防控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应在农业防治的基础上,加强生物、生态防控技术和物理防控装备的研究,特别是要开发桃潜叶蛾与果园其他主要害虫的复合迷向剂,防治果园多种害虫。同时,开发桃潜叶蛾专用型发光二极管诱虫灯,降低化学防治的副作用,达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障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目的。表1参60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昭通“桃王九九”果园桃潜叶蛾生活习性及发生规律的观察研究,探索出了桃潜叶蛾的综合防治技术.为昭通及其他地区桃潜叶蛾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六星黑点豹蠹蛾Zeuzera leuconotum Butler (Lepidoptera:Cossidae)是一种重要的园林害虫.为研究利用其性信息素防控六星黑点豹蠹蛾,在光周期L∶D=14∶10、温度19-32℃、相对湿度75%-85%条件下,对雌蛾求偶行为进行了观察;采用腺体提取法和瓶内收集法分别制备了不同日龄在同一时辰、同日龄在不同时辰的雌蛾性信息素粗提物,然后测定雄蛾触角对各种性信息素提取物的触角电位反应;以雄蛾对腺体提取物的EAG值表示性信息素的产生量,对瓶内收集物的EAG值表示释放量,检测性信息素产生与释放的时辰节律.结果表明:雌蛾求偶均发生在暗期;雌蛾求偶率与日龄有关,其中2日龄雌蛾求偶率最高,平均为86.7%;不同日龄雌蛾求偶高峰期均在进入暗期4-6h期间;随着虫龄的增加,求偶高峰期前移.雌蛾羽化当晚体内即可产生性信息素,并且向体外释放,但量较少;2日龄雌蛾产生和释放的性信息素量最大;雌蛾腺体中性信息素含量从进入暗期后逐渐增加,在暗期5h含量最高,随后逐渐减少;雌蛾释放性信息素从暗期4h开始,至暗期6h释放量最大.通过林间处女雌蛾诱捕试验证明了六星黑点豹蠹蛾的求偶行为与性信息素产生和释放在时辰节律上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7.
沙棘木蠹蛾雌蛾性信息素腺体提取物的生物活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提取沙棘木蠹蛾雌蛾性信息素腺体分泌物,对雄蛾进行触角电位(EAG)检测和风洞及田间活性试验。结果表明,沙棘木蠹蛾雌蛾在特定时间(20:00~0:00)释放性信息素,且22:00时释放量最大,对雄蛾引诱作用最强。此项研究将为进一步深入探讨其性信息素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绵山天幕毛虫性信息素通讯系统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绵山天幕毛虫性信息素释放系统——雌蛾性腺和性信息素接受系统——雄蛾触角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发现绵山天幕毛虫性信息素分泌腺位于腹尖末端8~9节之间,是一个可外翻的环状结构;性信息素感受器主要为毛形感器。绵山天幕毛虫性信息素通讯系统的研究为绵山天幕毛虫性信息素的快速提取、分析、合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利用气相色谱技术对核桃举肢蛾性信息素腺体提取物进行分析发现:核桃举肢蛾性信息素是13碳和16碳的不饱和醇或酯的混合组分,但其双键位置有待进一步合成更多13碳和16碳的标准化合物进行GC分析及GC-MS分析鉴定。  相似文献   

10.
采用田间喷雾方法测定了4.5%高效氯氟氰菊酯、2.5%溴氰菊酯、2.4%阿维.高氯杀虫剂对桃潜叶蛾控制效果,结果表明:在桃潜叶蛾幼虫孵化后,这些药剂对桃潜叶蛾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药后10d均能有效控制桃潜叶蛾的为害,而且无药害现象。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影响琅琊鸡及其配套系蛋壳质量和钙代谢的差异因素,为琅琊鸡品种资源保护及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40日龄琅琊鸡及其浅麻羽色、深麻羽色配套系各180只,各品系随机分为6个重复,每个重复30只,在相同饲养条件下饲养至300日龄时各重复随机收集鸡蛋30枚,各重复随机选取6只,翅下静脉采集血样、屠宰后收集左腿胫骨及十二指肠、蛋壳腺、肾脏等组织样,用于检测蛋壳质量、钙、磷相关指标及钙结合蛋白CaBP-D28k mRNA的表达量。【结果】浅麻羽色配套系的蛋重显著低于深麻羽色配套系(P<0.05),而蛋壳重低于其他品系(P>0.05);另外,蛋壳厚度和蛋壳比率显著高于深麻羽色配套系(P<0.05),蛋壳强度显著高于其他品系(P<0.05);浅麻羽色配套系的蛋黄、蛋壳、胫骨中钙含量显著高于深麻羽色配套系(P<0.05),蛋壳、胫骨中磷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系(P<0.05);蛋壳中灰分含量浅麻羽色配套系最高,其次为琅琊鸡、深麻羽色配套系,而胫骨中灰分含量和胫骨重浅麻羽色配套系最高,其次为琅琊鸡、深麻羽色配套系,品系间均差异显著(P<0.05);浅麻羽色配套系的体重、胫骨长度显著低于深麻羽色配套系(P<0.05);浅麻羽色配套系的血钙、降钙素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品系,而浅麻羽色配套系的血磷、碱性磷酸酶、甲状旁腺素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系,且品系间均差异显著(P<0.05);浅麻羽色配套系的钙结合蛋白含量显著低于深麻羽色配套系(P<0.05),而两个配套系的骨钙素显著高于琅琊鸡(P<0.05);浅麻羽色配套系的十二指肠部位钙结合蛋白CaBP-D28k 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系(P<0.05),而蛋壳腺部位表达量显著高于深麻羽色配套系(P<0.05),肾脏部位钙结合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琅琊鸡(P<0.05)。【结论】在240—300日龄产蛋期,浅麻羽色配套系的血磷、碱性磷酸酶、甲状旁腺素、骨钙素等相关活性物质及十二指肠、肾脏、蛋壳腺部位钙结合蛋白CaBP-D28k mRNA表达水平高于其他品系,可能促进其小肠上段对钙磷的吸收和骨钙的释放、转运能力,影响蛋黄、蛋壳中矿物质的沉积和改善蛋壳、胫骨质量。  相似文献   

12.
"川麦38"遗传背景中人工合成小麦导入位点的SSR标记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人工合成小麦基因资源与四川小麦杂交、回交,育成了优质、抗病小麦新品种“川麦38”。本文利用205对微卫星(SSR)引物检测“川麦38”遗传背景。其中21个位点来源于人工合成小麦亲本,占所用引物数的10.24%,远小于理论值25%。川麦38遗传背景中人工合成小麦导入位点在A、B和D染色体组分布频率不均衡,分布频率B组>A组>D组;人工合成小麦导入位点在“川麦38”各染色体间差异也很大,其中在1B和1A、5A染色体导入频率较高,而在2A等13条染色体上则无导入位点分布;人工选择压力可能是导致遗传位点出现偏分离行为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利用我国不同地区的20个小麦白粉菌菌株对28份合成小麦材料进行抗病性评价,并利用与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检测这些合成小麦中Pm2抗白粉病基因。在供试的合成小麦材料中,C7、C14和C2分别抗14~16个菌株,另有6份材料能抗10个以上菌株,C16和C20不抗任何菌株。来自相同杂交组合的材料抗病性表现有很大不同。根据分子检测的结果,C9和C19的扩增片段与Pm2基因相同,但是抗谱分析表明这两个合成小麦对白粉菌的反应型与Pm2基因不同。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吸收光谱严重重叠的邻苯二酚、间苯二酚、邻苯三酚和间苯三酚四组分体系同时测定方法进行研究.[方法]按正交设计表L9(34)配制9组不同浓度组成的邻苯二酚、间苯二酚、邻苯三酚和间苯三酚标准混合溶液,弱酸性条件下,波长240~290 nm,每隔1 nm测定四组分体系的吸光度,建立偏最小二乘法测定四组分的校正模型,同时测定模拟混合样和水样中四组分的含量.[结果]邻苯二酚、间苯二酚、邻苯三酚和间苯三酚四组分在模拟混合样中绝大部分分析结果的相对预报误差(RPEs)在允许范围内.[结论]偏最小二乘法测定邻苯二酚、间苯二酚、邻苯三酚和间苯三酚四组分,测量体系稳定,结果可靠,提供了一种新的测量途径.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选用4种合成生物活性肽(肽1、肽2、肽3、肽4分别由15、7、9、7个氨基酸构成,采用固相合成柱手工合成的直链肽)对小鼠进行灌喂饲养试验,旨在探讨其对小鼠的生长性能、免疫机能和器官发育的影响.选取清洁级健康小鼠90只,随机分为9组,每组10只,试验组分别连续灌喂10 μg/kg体重和50 μg/kg体重剂量的4种活性肽,空白对照组灌喂等量蒸馏水.试验期32 d.结果表明:(1)灌喂活性肽15 d和32 d,小鼠体重、平均日耗料量各试验组之间及与对照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2)小鼠灌喂活性肽15 d,50 μg/kg体重肽3能显著提高小鼠血清IgG和IFN-γ含量(P<0.05).(3)小鼠灌喂活性肽15 d,50 μg/kg体重肽1组小鼠肝脏系数显著高于10 μg/kg体重肽1组(P<0.05),其余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心脏、脾脏和肾脏系数各组之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小鼠灌喂活性肽32 d时,50 μg/kg体重活性肽2、肽3、肽4对小鼠心脏、肝脏和肾脏系数有显著提高作用.综上可见,4种人工合成生物活性肽对小鼠生长性能未见明显影响,对免疫机能和脏器系数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天然保鲜物料在食品保鲜上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食品变质主要是由氧化和微生物作用引起的,目前使用的化学合成添加剂,其毒性和对人体的潜在危险,已引起严重关注,研究和开发天然的保鲜防腐物料已成为必然趋势,从辛香物料中提取保鲜组分,从茶叶中提取茶多酚,是目前最有希望的开发天然保鲜添加剂的途径,本文初步分析了食品的变质过程和天然保鲜组分的特性,并为这方面的深入研究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检测26家企业34批次的贴敷类医疗器械产品中的樟脑、薄荷脑、冰片,为制订产品标准或补充检验方法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气相色谱法对贴敷类医疗器械产品中的樟脑、薄荷脑、冰片进行初筛,再采用气-质联用法(GC-MS)对结果进行确证。结果 34批样品中樟脑、薄荷脑、冰片,10批次全部检出,3批次全部未检出,21批次部分检出。34批样品中樟脑共26批次检出;薄荷脑共22批次检出;冰片共18批次检出。结果未表明明显地域差异。结论 贴敷类医疗器械产品中樟脑、薄荷脑、冰片的添加情况非常普遍,形势较为严峻,建议补充该类产品非法添加樟脑、薄荷脑、冰片的法定检验方法,为产品质量控制、分类界定和行政执法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8.
Design of sequence-specific DNA-binding molecules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Base sequence information can be stored in the local structure of right-handed double-helical DNA (B-DNA). The question arises as to whether a set of rules for the three-dimensional readout of the B-DNA helix can be developed. This would allow the design of synthetic molecules that bind DNA of any specific sequence and site size. There are four stages of development for each new synthetic sequence-specific DNA-binding molecule: design, synthesis, testing for sequence specificity, and reevaluation of the design. This approach has produced bis(distamycin)fumaramide, a synthetic, crescent-shaped oligopeptide that binds nine contiguous adenine-thymine base pairs in the minor groove of double-helical DNA.  相似文献   

19.
白术人工种子制作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汪福源  唐宁  贵爱玲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731-732,735
[目的]研究白术人工种子最佳胚乳配方,为白术人工种子技术规模化开发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白术试管苗无菌体系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人工种子包埋繁殖体、人工胚乳配方对人工种子萌发率和成苗率的影响。[结果]以腋芽为包埋繁殖体,2.5%海藻酸钠+2%CaCl2为人工胚乳基质,0.5 mg/L IAA和30 g/L蔗糖为人工胚乳配方,播种后萌发率和成苗率分别为100%和92%。[结论]以组织培养为基础的白术人工种子快速繁殖技术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20.
以8个玉米综合群体的双列杂交和6个群体与6个自交系的NCII交配设计试验,根据杂交种的单株产量和产量因子表现以及配合力表现,对5个玉米人工合成群体的杂种优势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新合成的群体WBM和豫综5号的单株产量较高,且其单株产量的一般配合力较好,是2个遗传基础较好的合成群体。豫综5号和WLS与Lancaster,WBM和LBM与BS(M-S)C23的特殊配合力较好,但LLS与Lancaster和BS群体的特殊配合力均较低。另外,WLS和LBM与Mo17杂交,LLS、WBM和豫综5号与HZ51杂交,WLS与HZ32杂交具有较高产量和特殊配合力。这些结果为新合成群体的配合力轮回改良提供了可能的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