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利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通过正交设计实验研究了不同萃取温度、萃取压力、流量、分离压力对葡萄籽出油率及油品质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工艺为萃取压力30MPa,萃取温度50℃、CO2流量8Kg/h、分离I压力12MPa。  相似文献   

2.
岳红坤  贾会珍  王俊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4):7318-7320,7333
[目的]优选出当归[Angelica sinensin(Oliv.)Diels]中阿魏酸的最佳萃取工艺。[方法]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提取当归中的有效成分,考察当归的粉碎粒度、萃取压力、萃取温度、分离温度对挥发油及阿魏酸萃取率的影响,采用高效液相测定其含量。[结果]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萃取当归挥发油的优化工艺参数为:当归的粉碎粒度30目,萃取压力28MPa,萃取温度35℃,分离釜Ⅰ温度45℃,分离釜Ⅰ压力6MPa,分离釜Ⅱ温度45℃,分离釜Ⅱ压力6MPa,CO2流量20L/h、萃取时间2h;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萃取当归中阿魏酸的优化工艺参数为:当归的粉碎粒度10目,萃取压力22MPa,萃取温度35℃,分离釜Ⅰ温度40℃,分离釜Ⅰ压力6MPa,分离釜Ⅱ温度40℃,分离釜Ⅱ压力6MPa,CO2流量20L/h,萃取时间2.0h。[结论]优选得到的工艺对当归中的有效成分具有较高的萃取率,较好地保留了药效成分。  相似文献   

3.
蛋黄油的超临界CO_2萃取及色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研究了蛋黄油的提取工艺.采用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考察了萃取压力、萃取温度、CO2流量对蛋黄油萃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工艺参数为萃取压力30MPa,萃取温度55℃,CO2流量10 kg·h-1,萃取时间4 h.按此工艺参数萃取率可达81.26%.气相色谱分析结果表明,蛋黄油总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67.25%.  相似文献   

4.
超临界CO2流体萃取蚕蛹油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方案对超临界CO2流体萃取蚕蛹油脂的工艺参数进行了研究,考察了温度、压力、CO2流量等参数对油脂萃取量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萃取压力25 MPa、萃取温度40℃、CO2流量25 kg﹒h^-1为本试验最佳参数组合,油脂萃取率可达81.24%,影响油脂萃取量的主要因素是压力.同时对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油样与石油醚萃取油样的品质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5.
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利用正交设计对琉璃苣(Borago officinlis)芳香油萃取参数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影响超临界CO2萃取量最重要因子为萃取压力,其次是萃取温度;最佳萃取工艺参数组合为萃取压力20 MPa、萃取温度35℃、萃取时间2.0 h、CO2流量3.0 L/h.采用该参数组合进行超临界CO2萃取,琉璃苣芳香油含量高达0.684%.  相似文献   

6.
柞蚕雄蛾油的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对柞蚕雄蛾油进行萃取研究,采用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探讨了萃取压力、温度、时间、CO2流量对柞蚕雄蛾油萃取率的影响,研究得出最佳萃取条件为:压力30 MPa,温度40℃,时间3 h,CO2流量25 kg/hm2。  相似文献   

7.
采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从玉米胚芽中萃取亚油酸(LA),研究了萃取压力、温度、萃取时间和CO2流量对油脂中亚油酸萃取率的影响,优化了萃取工艺条件;萃取压力25MPa,温度45℃,时间80min,CO2流量25L/h,并利用气相色谱对最佳条件下玉米胚芽油中亚油酸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8.
[目的]确定超临界CO2萃取紫苏子油的单因素工艺参数。[方法]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紫苏子油,通过4因素5水平试验,考察萃取温度、萃取压力、CO2流量、萃取时间对紫苏子出油率的影响。[结果]随着CO2流量的增加,出油率增大,CO2流量在25~30 L/h较合适。随着萃取温度的增加,出油率增大,萃取温度的适宜变化范围为35~40℃。随着萃取压力的增加,出油率增大,萃取压力在20~25 MPa较合适。随着萃取时间的增加,出油率增大,萃取时间的适宜变化范围为1.5~2.0 h。[结论]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紫苏子油的单因素试验最佳工艺参数为:CO2流量25~30 L/h,萃取温度35~40℃,萃取压力20~25 MPa,萃取时间1.5~2.0 h。  相似文献   

9.
探索了萃取时间、操作压力、萃取温度及二氧化碳流量对杏仁油萃取量取率的影响.研究表明,采用超林界二氧化碳法从杏仁中提取油的最佳工艺参数为:压力15MPa,温度30℃,CO2:流量400 L/ h,萃取时间以1h为宜.  相似文献   

10.
超临界CO_2萃取柚籽精油工艺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提取柚籽精油,研究了萃取时间、萃取压力、萃取温度及CO2流量等因素对柚籽精油得率的影响,进行最佳工艺优化;同时对柚籽精油的脂肪酸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35 MPa、萃取温度40℃、CO2流量为16 L.h-1、萃取时间1 h,精油得率达33.90%。气象色谱分析表明,柚籽精油中饱和脂肪酸占32.11%、不饱和脂肪酸占66.65%.  相似文献   

11.
马立志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9):4265-4265
利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SFE-CO2)萃取猕猴桃籽中的α-亚麻酸,确定其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32 MPa、萃取温度38℃,萃取时间90 min,分离釜Ⅰ温度45℃,分离压力7~8 MPa,分离釜Ⅱ温度40℃,分离压力5~6 MPa、CO2流量1.2~1.8 m3/h 在最佳萃取工艺条件下,猕猴桃籽中α-亚麻酸的平均萃取率为20.91%,猕猴桃籽混合脂肪酸中α-亚麻酸的含量高达60.91%。  相似文献   

12.
蜂花粉CO2超临界萃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萃取蜂花粉。[方法]采用4因素3水平的正交设计法和方差分析,研究萃取温度和萃取压力对萃取效果的影响。[结果]蜂花粉超临界CO2萃取最佳条件:萃取温度50℃、萃取压力20 MPa、分离1温度40℃、分离1压力7 MPa、分离2温度35℃、分离2压力5 MPa、萃取时间3 h。[结论]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在养蜂生产及蜂产品加工业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萃取啤酒花的工艺参数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颗粒啤酒花为原料,采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可明显降低α-酸损耗,提高啤酒花的利用率。适宜的工艺参数为:直径1mm左右的粉碎啤酒花颗粒,萃取压力20~25MPa,萃取温度40~50℃,革取时间3~4h,分离压力5~6MPa,分离温度35~55℃,CO2流量40~45L/h。  相似文献   

14.
甘蓝红色素因其异味限制了其在食品行业中的应用,采用超临界技术对甘蓝红色素进行精制脱除异味试验,研究了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及CO2流量对脱味效果的影响,最终确定在压力20 MPa、温度40℃、CO2流量4 L/h条件下处理3 h,可明显去除甘蓝红异味,色价得率为96.51%。  相似文献   

15.
超临界CO_2萃取紫苏油的工艺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优化超临界CO2萃取技术提取紫苏油的工艺,为开发紫苏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超临界CO2流体作为萃取溶剂从紫苏子中提取紫苏油。以紫苏子萃取后的出油率为指标,通过L9(33)正交试验筛选超临界CO2提取紫苏子油的最佳工艺,研究萃取温度、萃取压力、CO2动态流量3种因素对萃取紫苏子油产率的影响。[结果]萃取紫苏子油的最佳工艺为萃取压力20 MPa、萃取温度40℃、CO2动态流量30 L/h。在3种影响因素中,萃取压力的影响作用最显著,CO2动态流量的影响次之,萃取温度影响最小。[结论]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脂溶性成分具有速度快、效率高和无污染的特点,其溶媒CO2可循环利用,因此,选用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紫苏子油非常可行。  相似文献   

16.
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提取柚籽精油,研究了萃取时间、萃取压力、萃取温度及CO2流量等因素对柚籽精油得率的影响,进行最佳工艺优化;同时对柚籽精油的脂肪酸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35MPa、萃取温度40℃、CO2流量为16L·h^-1、萃取时间1h,精油得率达33.90%。气象色谱分析表明,柚籽精油中饱和脂肪酸占32.11%、不饱和脂肪酸占66.65%.  相似文献   

17.
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番茄红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从番茄果实中提取番茄红素.研究了不同萃取压力、萃取温度、CO2流量、携带剂和萃取时间对萃取率的影响.通过单因素试验,获得超临界CO2萃取番茄红素的最佳工艺条件,即萃取压力30 Mpa,萃取温度45℃,CO2流量30 L.h-1,乙醇体积分数90%,萃取时间2 h.  相似文献   

18.
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法对北五味子木脂素进行提取,优选最佳工艺参数.结果表明:萃取工艺参数为原料粒度0.18~0.25mm,投料量每罐300g,萃取压力30 MPa,萃取温度45℃,萃取时间120 min,CO2流量15 L/h.此条件下,北五味子木脂素的萃取得率达1.02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