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分析茶样中的酚类物质,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分析茶样中的挥发性成分,并以龙井、正山小种和铁观音茶叶作为石榴叶绿茶、红茶和乌龙茶的对照。结果表明,石榴叶绿茶、红茶和乌龙茶总酚含量分别为156.73、137.44和123.10 mg/g,均高于相应的对照;各茶样鞣花酸含量相差不大,均保持在2.11~2.39 mg/g;石榴绿茶、红茶和乌龙茶的儿茶素含量分别为6.02、1.49和7.01 mg/g,均低于相应对照,其中石榴叶红茶的儿茶素含量最低仅为正山小种的26%;从石榴叶绿茶、红茶和乌龙茶中分别鉴定出26、33和34种挥发性成分,独有成分分别为3、5和8种。表明不同加工工艺对石榴叶茶的酚类物质含量及挥发性成分影响显著,与绿茶相比石榴叶红茶及乌龙茶的总酚含量均显著减少,涩味减轻;石榴叶红茶和乌龙茶中挥发性成分种类更多,并具有更丰富的特有成分,从而形成了不同工艺的特有香气类型。  相似文献   

2.
利用广西橡胶研究所引种种植的茶树良种"金牡丹",分别试制成绿茶、红茶、乌龙茶产品。结果表明,该品种适合制作绿茶、红茶、乌龙茶等茶叶产品,且3个茶叶产品在香气上均带有浓郁的花香,口感非常独特,在市场上深受消费者青睐。  相似文献   

3.
利用水提法制备绿茶、乌龙茶、红茶、青砖茶和普洱茶提取物,研究5种提取物对体外小肠Caco-2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在相同质量浓度(0.5mg/mL)条件下,5种茶叶提取物均能抑制Caco-2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活性,抑制能力大小依次为绿茶!乌龙茶!红茶!青砖茶!普洱茶;与对照相比,绿茶、乌龙茶、红茶和青砖茶提取物极显著抑制葡萄糖的吸收,但普洱茶提取物的抑制效果并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茶叶提取物抑制小肠Caco-2细胞吸收葡萄糖的能力可能与加工过程中儿茶素的转化有关。  相似文献   

4.
分析比较5、10、15年陈不同乌龙茶、红茶和白茶等老茶中儿茶素类化合物、咖啡碱、茶氨酸、茶黄素等成分的含量.检测发现,5年以上的陈年老茶中,白茶中的茶多酚(儿茶素类化合物)含量总体最高,其次为乌龙茶,红茶最低;咖啡碱、茶氨酸含量均表现为白茶最高,红茶次之,乌龙茶最低;红茶中的茶黄素含量总体高于白茶、乌龙茶,且储藏时间越...  相似文献   

5.
采用槠叶种的一芽二、三叶鲜叶,按照传统的加工工艺分别制成绿茶、乌龙茶和红茶;应用Roberts法和RP-HPLC法对鲜叶、绿茶、乌龙茶和红茶的茶黄素进行测定.结果表明,RP-HPLC法测得的鲜叶、绿茶、乌龙茶和红茶中的茶黄素总量分别是Roberts法测定结果的2.7、1.9、3.1和3.1倍,说明RP-HPLC法能更有效地测定出茶叶中的茶黄素含量.  相似文献   

6.
做青工艺是乌龙茶加工工艺,是形成乌龙茶花果香的关键工艺。本试验以茶树品种黄观音为原料,在传统红茶工艺基础上,结合乌龙茶关键工艺制作红茶,研究做青工艺对黄观音红茶感官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轻做青有利于花香的形成,提高黄观音红茶感官品质。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开发新型天然抗氧化剂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用水和50%乙醇提取红茶、绿茶、乌龙茶中的抗氧化性物质,并研究其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结果]在相同提取条件下,绿茶水提取物和乙醇提取物的茶多酚含量均最高,其次为乌龙茶,红茶的茶多酚含量最低。绿茶提取物的还原能力最强,其次为乌龙茶提取物,红茶提取物的还原能力最差。50%乙醇提取物清除.OH的能力依次为:绿茶〉乌龙茶〉红茶,其脂质体氧化抑制率依次为:红茶〉绿茶〉乌龙茶。不同种类茶叶的提取物均具有较强的还原能力和抑制脂质体氧化及清除Fenton反应产生的羟自由基的作用。[结论]茶叶提取物是一种优良的天然抗氧化剂和自由基消除剂,不同品种茶叶的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不同。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评价乌龙茶茶树品种引种云南后的适制性,促进云南茶叶的多元化发展。【方法】对从福建引入云南的乌龙茶茶树品种铁观音和金萱制成的红茶、乌龙茶及其原产地的正山小种红茶、金骏眉、安溪铁观音和武夷岩茶大红袍的品质成分进行比较研究。【结果】铁观音和金萱引种云南后制成的乌龙茶的茶多酚、氨基酸和咖啡因的含量分别为:21.89%、7.69%和1.83%,均分别高于制成红茶的9.90%、3.44%和1.50%,并且引种后制得乌龙茶的水浸出物(34.30%)、茶多酚、氨基酸和咖啡因的含量分别高于原产地的乌龙茶水浸出物(32.10%和24.7%)、茶多酚(18.31%和18.04%)、氨基酸(2.96%和1.86%)和咖啡因(1.16%和1.50%)的含量;而引种乌龙茶品种制得的红茶,仅水浸出物含量(37.00%)显著(LSD,P0.05)高于原产地红茶(29.10%和22.20%),而茶多酚(9.90%)、氨基酸(3.44%)和咖啡因(1.50%)的含量均低于引种地红茶的茶多酚(11.49%和14.77%)、氨基酸(3.52%和4.28%)和咖啡因(1.69%和1.62%)的含量;而引种后制得乌龙茶和红茶的儿茶素含量及其占茶多酚含量的比例均有下降趋势。【结论】福建乌龙茶品种引种云南后能较好保持其乌龙茶的适制性。  相似文献   

9.
不同茶类抗烟毒诱发细胞微核率的效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蚕豆根尖细胞微核检测技术,分析测定不同茶类抗香烟雾水溶物诱变的效果。结果表明,各茶类茶叶都具有明显降低香烟雾水溶物诱发细胞微核率的作用,抗诱变效果为绿茶、乌龙茶明显优于白茶、红茶,而绿茶与乌龙茶及白茶与红茶之间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0.
乌龙茶是我国六大茶类之一,饮誉五洲。它具有红茶之甘醇、绿茶之鲜爽和花茶之芳香,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品饮乌龙茶不仅可以生津止渴,而且是一种艺术享受。那么,怎样泡饮乌龙茶才能品尝到它的绝妙香味,达到艺术享受的境界呢?以下介绍乌龙茶的泡法。  相似文献   

11.
金萱乌龙茶品种制作黄金龙茶工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金龙茶是采用金萱乌龙茶品种的优质原料精制而成,其加工工艺是在红茶的传统工艺上结合乌龙茶的加工方法,最终使成品茶的香气达到既具有红茶的糖香又蕴含乌龙茶的兰花香,且汤色金黄明亮,滋味醇爽鲜甜,故称为黄金龙茶.  相似文献   

12.
高香型乌龙茶茶叶半机械化加工工夫红茶工艺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勇  王玉华 《现代农业科技》2010,(8):367-367,369
总结了高香型乌龙茶茶叶半机械化加工工夫红茶的工艺技术,包括加工厂环境与设备要求以及茶鲜叶要求、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4道工序,以为工夫红茶的制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乌龙茶与红茶的形成孰先孰后,中国茶界著名专家争论了几十年,虽然说法大相径庭,但是都认为起源于武夷山.笔者由于生长于斯,并进行了积极探索,故也发点意见,以求见教. 持"红茶在先"者,主要有陈椽,他说:"由绿茶发展到红茶的可能性较大些","首先发明的是小种红茶,日晒代替杀青,是杀青的简化.","工夫红茶是以后制法的成果,由生晒、揉捻而直接晒干,简单而又省工,至于何时何人发明制造红茶,没有确切记载,无从肯定".  相似文献   

14.
概述了常见茶叶中的绿茶、红茶和乌龙茶对人体健康的生理效应。绿茶可防癌抗癌、抗衰老、降血脂、降血糖、防晒、能抑制有害菌的生长、甚至可预防艾滋病;红茶可降低有害胆固醇和改善血管健康,减少冠状动脉心脏病的发生;而乌龙茶具有抗癌、抗疲劳和减肥等功效。  相似文献   

15.
对金牡丹茶树良种引种浙江省龙泉市后的栽培适应性、适制性及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了初步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金牡丹表现萌发期较早,春茶1芽3叶期在4月初,抗性与适应性强,移栽成活率高,制优率高,制成乌龙茶和红茶花香明显,品质优异,产量高。适宜在浙西南低海拔地区推广种植,适制乌龙茶和红茶产品。  相似文献   

16.
采用不同加工工艺,将漳州野生茶鲜叶制成4个茶类,对其进行感官审评和生化成分分析,比较不同工艺野生茶的品质差异。结果表明:野生茶红茶花果蜜香浓郁,白茶清香带花蜜,乌龙茶清香带青花香,绿茶较清香带栗香花香。4个茶类野生茶均带有不同程度的苦感,其中绿茶滋味浓厚、苦涩味最明显;白茶味浓醇、甘爽,稍带苦;红茶的滋味浓醇、厚带甜,回味甘,微苦;乌龙茶滋味浓醇、爽口,微苦涩。审评得分:红茶(90.8分)白茶(87.5分)乌龙茶(86.5分)绿茶(84.8分)。分析认为,采用不同工艺加工而成的野生茶红茶、白茶、乌龙茶品质优,不同茶类间品质成分含量存在明显的差异,各茶类香味风格特征明显,体现漳州野生茶多茶类适制的优势。  相似文献   

17.
我区现有茶叶面积 38 5万亩 ,其中云大群体种2 0万亩 ,占总面积 5 1 9%。云大群体种茶叶面积之大 ,主要是与 70— 80年代计划经济生产红碎茶出口创汇有关。随着时间推移 ,国外茶叶市场疲软 ,我区红茶出口受阻 ,红茶价格下降 ,而国内绿茶市场上扬而且稳定 ,因此各地茶厂纷纷转产绿茶。由于云大茶加工的绿茶苦涩味重 ,很难适应广大消费者的需求。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饮用高香型乌龙茶量日渐增加 ,特别是九十年代末各地兴起了“乌龙茶”热 ,使得乌龙茶供不应求 ,价格上扬 ,并且有代替绿茶的趋势。因此 ,要提高广西茶叶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  相似文献   

18.
冲泡过程中可可茶生化成分溶出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可可茶制作的红茶、绿茶、乌龙茶及蒸青样为研究对象,测定每次沸水冲泡后茶汤中各生化成分的溶出量,并与标准程序下测定的相应生化成分的全含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经过10次定量沸水冲泡后,以可可绿茶的各生化成分溶出率最高,可可红茶次之,可可乌龙茶最低.经过5次冲泡后,可可茶不同成茶大部分生化成分均已溶出.  相似文献   

19.
桂香18号是广西桂林茶叶科学研究所从广西凌云白毫茶群体种中采用系统选育法选育的新品种,用其原料与不同茶类国家级对照种进行制作绿茶、乌龙茶、黑茶的适制性对比试验,并与其亲本及国家级对照种进行感官审评对比。结果表明,桂香18号继承了母本适制性广的优良特性,产品品质独特,制作的各种茶类产品品质优,花香突显,其中绿茶、红茶品质均优于母本对照种和国家级标准对照种;乌龙茶品质与国家级乌龙茶标准对照种相当,优于母本对照种;黑茶品质与母本相当,优于广西六堡茶(黑茶)标准对照种。为今后推广该品种适制产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为了提高工夫红茶的品质,给消费者提供更多风味品质的选择,增加工夫红茶产品的附加值,将乌龙茶生产中的摇青工艺应用于传统工夫红茶的生产过程中。结果表明:与传统工艺红茶相比,摇青工艺红茶汤色红艳明亮、滋味甜爽浓厚、香高持久,带兰花香、叶底红匀明亮,具有独特的品质风味,且内含成分中氨基酸与茶黄素、茶红素的含量较高,其中又以中度摇青处理的品质最佳。这表明对萎凋叶进行中度摇青处理,能显著提升工夫红茶的品质,可在工夫红茶生产过程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