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业科学》2021,57(2)
【目的】明确大花黄牡丹花粉萌发准确测定的方案,比较不同贮存条件和处理温度对花粉寿命的影响,确定花粉短期、中期、长期贮存的适宜温度,阐明不同温度下花粉程序性死亡的生理原因,为杂交育种、种质资源保存提供试验及理论依据。【方法】以西藏特有的大花黄牡丹花粉为材料,采用扫描电镜(SEM)观察分析花粉的形态,利用离体培养法研究花粉的萌发特性,并探讨不同贮存温度对花粉寿命,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丙二醛(MDA)和抗坏血酸(AsA)含量的影响。【结果】大花黄牡丹自然环境下花粉饱满率高,畸形率仅为5.6%,具有较强的有性生殖能力;影响大花黄牡丹花粉萌发的因子依次为蔗糖硼酸CaCl_2GA_3;室温下贮存花粉寿命仅为24天,4℃下花粉寿命80天左右,-20℃花粉寿命为120~184天,-80℃下花粉的寿命超过1年,-196℃花粉贮存1年后萌发率无显著变化;花粉保护酶、丙二醛含量、AsA含量剧烈变化前后花粉萌发率出现快速下降,-196℃贮存期间,SOD、CAT、POD、AsA含量保持稳定,清除活性氧能力较强,无细胞凋亡现象发生;相关分析结果显示,SOD活性是贮存期间影响大花黄牡丹花粉寿命的最主要生理因子,膜质过氧化是导致花粉死亡的主要生理因素;室温下POD为敏感性保护酶,4℃下SOD、CAT是敏感性保护酶,-20℃、-80℃下,SOD为敏感性保护酶; 3种保护酶活性及AsA含量对花粉萌发率的影响次序为SODCATAsA含量POD。【结论】大花黄牡丹花粉饱满率与萌发率具有相关性;适宜大花黄牡丹花粉萌发率检测的培养基为120 g·L~(-1)蔗糖+45 mg·L~(-1)硼酸+55 mg·L~(-1)GA_3+30 mg·L~(-1)CaCl_2,花粉萌发率达92.10%;室温适合大花黄牡丹花粉24天以内的短期贮存,4℃、-20℃适合杂交时间间隔在80~120天花粉的中期贮存,-80℃适合花粉的跨年贮存,-196℃适宜花粉的长期贮存;-196℃下贮存后花粉细胞内代谢处于平衡状态,细胞膜系统稳定是花粉保持高萌发率的生理响应;花粉在室温、4℃、-20℃、-80℃下贮存后,活性氧、自由基过度积累造成的细胞膜质过氧化、损伤是花粉萌发率降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贮藏温度和时间对马尾松花粉保护酶活性及萌发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室温,4,-10和-20℃4种贮藏温度和0,72,144,216,286和358天6种贮藏时间对马尾松花粉萌发率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马尾松花粉的最佳贮藏条件为:室温72天,4℃216天,-10℃和-20℃286天,此时的花粉保持较高的萌发率和较强的抗氧化抗衰老能力;在贮藏过程中,3种酶出现最高峰值前后花粉萌发率出现大幅度下降;不同贮藏温度下,3种保护酶的作用不同,室温和4℃贮藏温度下,CAT为敏感型保护酶,SOD和POD为非敏感型保护酶;-10和-20℃贮藏温度下,POD为敏感型保护酶,SOD和CAT为非敏感型保护酶。  相似文献   

3.
以山东青岛耐冬山茶花粉为试验材料,采用离体培养基法研究了花粉的萌发特性,并探讨了不同贮藏温度与贮藏时间对花粉萌发率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耐冬山茶花粉萌发的最适宜培养基为:150 g·L-1蔗糖+0.05 g·L-1硼酸+100 mg·L-1GA3+ 900 g·L-1Ca(NO3)2;花粉最佳贮藏温度为-80℃;-80℃贮藏360 d后,花粉萌发率仍达到原来的58.19%,3种保护酶活性较高,花粉抗氧化、衰老能力较强;贮藏过程中,3种保护酶活性出现最高峰值前后花粉萌发率出现大幅度下降;不同贮藏温度下,3种保护酶的作用不同,室温下POD、CAT为敏感性保护酶,4℃下SOD为敏感性保护酶,-20℃、-80℃下CAT为敏感性保护酶;3种保护酶活性对花粉萌发率的影响依次为:SOD> POD> CAT.  相似文献   

4.
云南松花粉中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黄芩甙为标样,对云南松花粉中黄酮类化合物采用甲醇回流提取,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破壁云南松花粉中总黄酮含量达到510mg/100g.  相似文献   

5.
以巨尾桉树皮为原料提取按树皮中的总多酚,通过正交试验优化了酶处理与超声波辅助联合提取法及超声波辅助提取法的工艺条件,并对抗氧化活性较强的乙酸乙酯萃取物进一步分离,通过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制备得到11个活性组分(Fr.1~Fr.11)及1个活性单体化合物(Pu1),同时对其进行了体外抗氧化活性实验,并对Pu1进行了结构表征。研究结果表明:超声波辅助提取法的最佳工艺条件为60%乙醇、提取温度60℃、超声波作用时间50 min、料液比为1∶12(g∶mL),总多酚得率为5.12%。酶处理与超声波辅助联合提取法中最佳酶处理工艺条件为:酶溶液质量浓度0.15 g/L、酶解温度50℃、酶解时间50 min、酶溶液pH值5.0,在此基础上再经超声波辅助提取,总多酚得率为6.23%。乙酸乙酯萃取物的分离活性组分中Fr.5、Fr.6、Fr.7和Fr.8在质量浓度为24 mg/L时对DPPH·清除率大于60%,具有较好抗氧化能力,Pu1的半数抑制质量浓度(IC_(50))值为8.99 mg/L,小于对照样Vc的IC_(50)值(10.46 mg/L),说明Pu1具有显著的体外抗氧化活性。活性组分的总多酚含量与其抗氧化活性有很好的相关性(R=0.944 8,P0.000 1)。通过UV、FT-IR、MS和NMR等分析表明:化合物Pu1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98,分子式为C21H_22O14,确定化合物Pu1为2'-甲氧基-六羟基联苯二酸-4-O-α-L-鼠李糖苷。  相似文献   

6.
以1 g油橄榄叶提取物为原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油橄榄叶橄榄苦苷(OE)和羟基酪醇(HT)的含量,筛选得到适合用于OE酶解制备HT的酶,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酶解工艺,并考察了HT、OE和油橄榄叶提取物清除二苯基苦基肼(DPPH)自由基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在相同酶活力条件下,半纤维素酶对OE的降解和HT的制备都有着很好的效果,其次为纤维素酶和β-葡萄糖苷酶。半纤维素酶降解OE的最佳工艺为温度60℃、p H值5.5、酶量40 mg、时间6 h,得到HT质量分数为6.07%,OE降解率为85.28%。酸解、碱解和酶解方法的比较结果表明,盐酸水解后HT质量分数可达7.41%,效果略优于酶水解;但Na OH水解后HT质量分数仅为4.09%。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结果表明,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为HT维生素COE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油橄榄叶提取物,HT的半数抑制质量浓度(IC50)值可达1.07 mg/L。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黄皮种质资源的抗氧化特性及其抗氧化作用的物质基础,为高抗氧化能力黄皮新品种的选育和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农业农村部广州黄皮种质资源圃中保存的120份种质为材料,测定并比较了不同种质的抗坏血酸含量、总黄酮含量、总多酚含量和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 radical,DPPH)清除能力、铁离子还原抗氧化能力(Ferric reducing antioxidant power,FRAP)之间的差异,并利用统计分析软件进行了聚类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测定结果表明:120份黄皮的抗坏血酸含量、总黄酮含量、总多酚含量和DPPH清除能力、FRAP抗氧化能力的变幅分别为328.8~1862.3、3.8~371.6、535.6~3 964.4与135.3~1 255.3、86.8~1 387.5 mg·L~(-1),表现出明显的基因型差异;不同来源地和不同类型黄皮种质之间其抗坏血酸含量、总黄酮含量、总多酚含量和DPPH清除能力、FRAP抗氧化能力均存在较大差异。采用K-mean cluster快速聚类法可将120份黄皮种质聚为6大类群,第1、第2、第3、第4、第5与第6类群分别由32、11、3、26、7和41份种质组成。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DPPH清除能力、FRAP抗氧化能力与其抗坏血酸含量、总黄酮含量、总多酚含量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 0.01)。【结论】不同黄皮种质的抗氧化能力和抗氧化物质含量间均存在明显的差异,说明其遗传多样性丰富。抗坏血酸、总黄酮和总多酚是黄皮抗氧化作用的重要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8.
采用超声波-微波辅助法优化杜仲叶中总多酚提取工艺,并考察其抗氧化活性。通过Plackett-Burman试验考察了乙醇体积分数、料液比、微波功率、微波处理时间、超声波功率和超声波处理时间6个因素对杜仲叶总多酚提取效果的影响,筛选得到乙醇体积分数、料液比、微波功率和超声波处理时间4个显著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通过最陡爬坡试验和响应面试验得到最佳提取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为46%,料液比为1∶20.70(g∶mL),微波功率为154 W,微波处理时间140 s,超声波功率350 W,超声波处理时间为31 min。在此条件下提取2次总多酚得率达8.491%,与传统溶剂提取法相比,总多酚得率提高33.57%。利用最优工艺得到总多酚提取物,其体外抗氧化试验表明:杜仲叶总多酚提取物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DPPH·)、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自由基(ABTS·)和羟基自由基(·OH)均有较强的清除能力,其半数抑制质量浓度(IC_(50))分别为31.21、24.50和311.8 mg/L,抗氧化活性与BHT相当,低于Vc。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不同热处理后,油茶籽内部酚类物质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的变化规律,为探索加工过程中油茶籽理化变化机制提供理论参考,也为油茶籽油加工工艺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热风、红外辐射和微波辐射3种方式对油茶籽加热,测定分析油茶籽油及饼粕多酚含量和抗氧化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3种方式加热的油茶籽压榨后的油茶籽油中多酚及其抗氧化性变化规律相似,较低温度(热风和红外条件中90和120℃,245、420和560 W微波)加热后,油茶籽油中总酚含量变化不大,经高温(热风和红外中150℃和700 W微波)加热一段时间后,油茶籽油中多酚含量和抗氧化性开始升高。3种方式加热处理,多酚含量分别达26. 84、94. 34和84. 51μg·g~(-1),比初始提高2. 8、12. 4和11. 0倍; 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ABTS~(·+))清除率也分别达48. 91%、96. 29%和97. 01%,比初始提高6. 11,13. 0和13. 1倍。油茶饼粕中多酚的变化规律与茶油中相似,低温加热(热风和红外90和120℃,245、420和560 W微波)总酚含量和抗氧化性变化不大,高温加热(热风和红外150℃,700 W微波)一段时间后总酚含量和抗氧化性升高,加热结束时,总酚含量分别初始增加14. 4%、42. 5%和34. 45%,ABTS~(·+)清除率分别比初始增加27. 9%、46. 2%和32. 1%。油茶饼粕中多酚的抗氧化能力在不同的红外加热温度下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但均与其多酚含量的变化趋势相似。加热后油茶饼粕中多酚含量升高可能是因为加热导致细胞壁水解,增加酚类溶出,或者释放结合态酚等,而ABTS~(·+)清除率提高可能也包括加热引发的美拉德产物等其他极性(甲醇/水提取)抗氧化物质的贡献。【结论】对油茶籽高温加热可提高油茶籽油及饼粕中多酚含量及其抗氧化性,3种加热工艺中热效率由高到低分别为微波红外热风,生产实践中可采用红外短时高温加热以提高茶油中的酚含量。  相似文献   

10.
以两种生物基极性非质子溶剂γ-戊内酯(GVL)和二氢左旋葡萄糖酮(Cyrene),分别与对甲苯磺酸水溶液(TsOH aq)构成耦合体系,对竹粉定向解聚及其酶解过程开展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质量浓度为75 g/L的TsOH,溶剂体积比为4∶1的GVL/TsOH aq体系在130℃预处理毛竹60 min后,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分离效率更高,半纤维素分离率(SH)和木质素分离率(SL)分别达到98.5%和98.4%,同时纤维素保留率(RC)为91.5%;而质量浓度为30 g/L的TsOH,溶剂体积比为0.8∶1的Cyrene/TsOH aq体系在120℃预处理毛竹60 min后,RC达到87.3%,SH和SL仅为85.5%和79.4%。预处理后固体样品的表征结果表明:竹粉经GVL/TsOH aq预处理后的样品木质纤维致密结构被有效破坏,无定形的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绝大部分被分离,结晶度达68.27%,结构更接近于微晶纤维素,同时暴露出更多的游离羟基,有利于后续酶解。而酶...  相似文献   

11.
三七花是三七全株中三七皂苷含量最高的部分,三七花的药理作用远强于人参花。研究了浴液温度、微波功率、提取时间、原料粒度、溶剂配比等因素对三七花中总皂苷提取收率的影响规律,获得了微波辅助提取三七花中总皂苷的工艺技术条件。最适工艺条件为:微波功率为500 W,三七花粉原料粒度为60目,50%乙醇水溶液为溶剂,浴液比为10 mL/g,浴液温度为65℃。总皂苷提取收率为16.14%。微波辅助提取三七花中总皂苷具有加热效率高、节能省时、节省溶剂、污染小等特点。  相似文献   

12.
采用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超氧自由基清除能力、β-胡萝卜素漂白抑制、还原力测定及抗脂质过氧化等试验方法对山竹果皮提取物及其二氯甲烷可溶部分、正丁醇可溶部分、水可溶部分进行抗氧化活性评估,同时对总酚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山竹果皮提取物的各分离部位以正丁醇可溶部分的抗氧化活性最好,总酚含量也最高。因此,山竹果皮提取物正丁醇可溶部分具有极佳的抗氧化能力,有进一步开发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高效制备黑果腺肋花楸果实中的抗氧化活性物质,评价其抗氧化活性,提高其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获得与传统提取方式相比更加环保且活性优良的提取方法。【方法】以黑果腺肋花楸果为原料,以ABTS+·和OH·清除率为考察指标,采用响应面法优化超声辅助双水相法萃取黑果腺肋花楸抗氧化成分的工艺,以VC为阳性对照,分别测定了黑果腺肋花楸提取物对OH·、ABTS+·和DPPH·清除率的IC50值,并分析提取物中多酚、黄酮、花青素与抗氧化的相关性。【结果】黑果腺肋花楸抗氧化成分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21 g/mL,硫酸铵质量浓度0.31 g/mL,乙醇体积分数43%,超声功率510 W,超声时间50 min;此时提取物对2种自由基平均清除率为(59.36±0.80)%,其中OH·清除率为(51.77±0.97)%,ABTS+·清除率为(65.20±1.43)%,较单一双水相法和常规醇提法均有显著提升。在此条件下,黑果腺肋花楸提取物得率为(12.67±0.43)%。提取物中多酚、黄酮、花青素含量分别达到了...  相似文献   

14.
以纤维素酶产生菌里氏木霉(Trichoderma reesei)为实验菌株,研究了低能N+注入对T.reesei存活率、菌体总抗氧化能力(T-AOC)、蛋白质含量以及产酶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T.reesei经N+注入后存活率曲线呈现“双马鞍型”,这与离子注入典型的“马鞍型”曲线不同.菌体总抗氧化能力与注量之间的关系曲线同样在1.50×1016和2.50×1016 cm-2注量处呈现两个峰,与存活率曲线的变化趋势一致.由此推测,离子注入微生物所诱导的总抗氧化能力的强弱变化很有可能决定微生物的存活情况.实验通过诱变筛选得到3株纤维素酶高产菌株150-1,150-2和250-6,高产菌株纤维素酶的平均活力比出发菌株提高24.3%,均表现出很强的发酵积累纤维素酶的能力,尤其在发酵后期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水飞蓟粕蛋白酶解物抗氧化活性的稳定性,以其清除DPPH自由基的活性变化为指标,研究了温度、pH值、食品原料、防腐剂、金属离子以及模拟人体的胃肠环境对酶解物抗氧化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水飞蓟粕蛋白酶解物在90℃下加热1h仍能保持92.19%的活性;在pH值为3或11的溶液中放置2h,其活性保持率分别为95.66%和86.69%;在添加NaCl、蔗糖或葡萄糖的溶液中其活性保持率都在96%以上;在0.1%的苯甲酸或山梨酸溶液中其活性保持率分别下降了57.71%和45.48%,这表明水飞蓟粕蛋白酶解物具有较强的耐热性和耐酸、碱性,NaCl、蔗糖和葡萄糖对酶解物抗氧化的稳定性影响不大,而防腐剂则会降低其活性;K+、Ca2+、Mg2+、Fe3+、Zn2+、Cu2+等金属离子对酶解物抗氧化的稳定性均有影响,其中,在500 g/L的K+、Ca2+、Mg2+溶液中其活性保持率都在90%以上,在500 g/L的Fe3+溶液中其活性保持率最低,降到了48.64%:水飞蓟粕蛋白酶解物在模拟胃肠道消化过程中活性保持较好.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枫杨、水杉、中山杉601、苏柳172、腺柳5个树种扦插苗进行5 cm(浅淹水)、10 cm (深淹水)淹水胁迫处理,研究5个树种对不同淹水胁迫处理的生理响应,并对其耐涝性进行综合评价,以期为长江沿岸景观防护林的筛选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淹水胁迫下,苏柳172的总叶绿素(Chla+Chlb)、赤霉素(GA3)、脱落酸(ABA)含量均显著升高,其叶片变小、叶色深绿,对淹水胁迫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水杉在淹水胁迫下总叶绿素/类胡萝卜素[(Chla+Chlb)/Car]比值和玉米素核苷/吲哚乙酸(ZR/IAA)比值均较高,其超氧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脯氨酸(Pro)含量也均较高。在淹水胁迫下,枫杨的Chla+Chlb含量、SOD活性显著下降,过氧化氢(H2O2)含量显著升高,叶色明显变黄,但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类胡萝卜素(Car)、Pro、ABA含量提高,说明其具有较高的抗氧化能力。相比于深淹水处理,浅淹水处理下腺柳的苗高增量、光化学淬灭系数(qP)、光合色素、吲哚乙酸(IAA)、玉米素核苷(ZR)...  相似文献   

17.
水飞蓟粕蛋白酶解物抗氧化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水飞蓟粕蛋白酶解物抗氧化活性的稳定性,以其清除DPPH自由基的活性变化为指标,研究了温度、pH值、食品原料、防腐剂、金属离子以及模拟人体的胃肠环境对酶解物抗氧化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水飞蓟粕蛋白酶解物在90℃下加热1 h仍能保持92.19%的活性;在pH值为3或11的溶液中放置2 h,其活性保持率分别为95.66%和86.69%;在添加NaCl、蔗糖或葡萄糖的溶液中其活性保持率都在96%以上;在0.1%的苯甲酸或山梨酸溶液中其活性保持率分别下降了57.71%和45.48%,这表明水飞蓟粕蛋白酶解物具有较强的耐热性和耐酸、碱性,NaCl、蔗糖和葡萄糖对酶解物抗氧化的稳定性影响不大,而防腐剂则会降低其活性;K+、Ca2+、Mg2+、Fe3+、Zn2+、Cu2+等金属离子对酶解物抗氧化的稳定性均有影响,其中,在500 g/L的K+、Ca2+、Mg2+溶液中其活性保持率都在90%以上,在500 g/L的Fe3+溶液中其活性保持率最低,降到了48.64%;水飞蓟粕蛋白酶解物在模拟胃肠道消化过程中活性保持较好。  相似文献   

18.
为寻找一种天然的抗氧化材料,以新疆药用植物黑桑的根、枝、叶和果实的乙醇提取物为材料,进行总多酚、总黄酮、抗氧化能力以及螯合 Fe2+测定。结果显示:果实(桑椹)提取物(EEMF)的总多酚含量(0.9438 mg· mL -1)以及总黄酮含量(0.1747 mg·mL -1)与叶提取物( EEML)、枝提取物( EEMB)和根提取物( EEMR)相比并不高,但 EEMF的抗氧化能力最强,其清除羟基自由基、DPPH 自由基能力分别达到96.46%,96.83%,抑制脂质体氧化能力达到71.14%;此外,EEMF螯合 Fe2+能力也强于其他3种。表明黑桑4个部位都具有良好的抗氧化能力,且果实最佳。  相似文献   

19.
以甘南高原栽培的黄玛卡(Lepidium meyenii Walp)根、叶为试验材料,分别对根、叶抗氧化能力,总黄酮、总酚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黄玛卡叶的自由基抑制率(I)、铁离子还原/氧化能力(FRAP),总黄酮含量、总酚含量均显著大于根。  相似文献   

20.
以白熟期冬枣为试材,对其冷藏期间果皮和果肉抗氧化物质含量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的变化进行测定,并采用HPLC-MS定性定量检测果皮中4种形态酚(游离酚、酯化酚、苷化酚和结合酚)含量的变化,分析果皮和果肉抗氧化物质含量与其抗氧化能力的关系及其主要形态酚酸的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期的延长,果肉的总酚、类黄酮和抗坏血酸的含量及其抗氧化能力均先升后降;而果皮中总酚、类黄酮和抗坏血酸含量及其抗氧化能力则持续下降;贮藏期间果皮中总酚、类黄酮和花青素含量始终极显著高于果肉(P<0.01).相关分析表明:果皮中除花青素外的活性成分与体外抗氧化活性均显著相关,其抗氧化能力也极显著高于果肉(P<0.01).贮藏期间,果皮中游离酚主要含有儿茶素、表儿茶素和芦丁,它们的含量变化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且极显著高于其他3种形态酚,酯化酚和苷化酚含量较低,结合酚中以香豆酸含量略高,总酚中游离酚是主要的抗氧化活性物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