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通过对到目前为止我们引进的132份国外马铃薯品种资源熟期、淀粉含量和晚疫病抗性的鉴定,筛选出高淀粉、抗晚疫病品种10个,其中早熟(生育期70 d以内)品种2个、中晚熟(生育期>70 d)品种8个.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马铃薯匍匐茎上块茎发生的代谢机理,本试验以不同成熟期(基因型)的品种为材料,测定了匍匐茎生长的最初阶段母块茎中蔗糖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匍匐茎生长过程中,早熟基因型NP10和中熟基因型NP8块茎蔗糖含量显著高于晚熟基因型87-60(P<0.01),在匍匐茎从0~4 cm的生长过程中母块茎蔗糖含量显著增加;匍匐茎长在4 cm和5 cm时块茎蔗糖含量分别为3.37%和3.55%,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表明匍匐茎长在达到4 cm后母块茎蔗糖合成趋于平稳。同时,分析了不同成熟期品种匍匐茎生长与母块茎中蔗糖含量间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先优化了GA4 7对马铃薯块茎破休眠的浓度,最佳浓度为0.5%。然后通过打“V”形孔,用0.5%的GA4 7处理早熟、中熟、晚熟3种基因型马铃薯块茎,分组于4℃、10℃、15℃培养箱中培养,每隔10天记录1次发芽数,结果发现马铃薯块茎在前10天各基因型均没有破休眠;第20天,10℃、15℃中的3种基因型马铃薯块茎均破休眠,只是发芽率较低,发芽率表现为晚熟>中熟>早熟;第30天,10℃、15℃中的3种基因型马铃薯块茎发芽率明显提高,仍表现为晚熟>中熟>早熟。4℃中各基因型始终没有打破休眠。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目前为止我单位引进的132份国外马铃薯品种资源熟期、淀粉含量和晚疫病抗件的鉴定,筛选出高淀粉、抗晚疫病品种10个,其中早熟(生育期70灭以内)品种2个,中晚熟(生育期〉70天)品种8个。  相似文献   

5.
马铃薯淀粉含量指标是马铃薯重要的加工品质之一。试验研究依马铃薯块茎大小、分段取样测量淀粉含量,采用相关回归分析法对马铃薯块茎大小与淀粉含量之间的关系做了初步的分析探讨。结果表明:无论是早熟品种、中熟品种还是晚熟品种。其块茎大小与淀粉含量协变关系的趋势极其相似:依块茎大小与淀粉含量之间的协变关系。可将其分为协变趋势明显不同的两个区段;当块茎大小在125g以下时.块茎大小与淀粉含量存在程度较高的正相关关系,即随着块茎的增大,淀粉含量亦随之增加,直线回归方程分剐为Y=7.47+0.0332X(早熟品种),Y=12.5+0.0244X(中熟品种),Y=7.87+0.056X(晚熟品种);当块茎大小在125g以上时,淀粉含量不随块茎大小而变化.仅由品种特征特性而决定。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不同施氮水平对马铃薯不同品种产量的影响,本试验用6个马铃薯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种植的方式,进行无、低、中、高氮等四个氮水平的试验。结果表明:无氮水平产量最低,晚熟品种冀张薯8号推荐低氮施肥,冀张薯12号、冀张薯14号、2007-2-1、夏坡蒂等中熟品种适于低中氮水平施肥,早熟品种荷十五高氮水平施肥。不同生育期的马铃薯品种推荐施肥量应遵循:晚熟品种少施氮肥,中熟品种合理施入氮肥,早熟品种重施氮肥的规律。  相似文献   

7.
大豆品种及播期对套作大豆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甘肃中部沿黄灌区早熟马铃薯套作大豆模式下,研究了不同品种与播期对套作大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品种间产量差异极显著,以晚熟大豆品种的产量最高,达2553.15 kg/hm2,中熟品种次之,早熟品种最低;与早中熟大豆品种比较,晚熟品种与早熟马铃薯的生殖共生期较短,分枝数、主茎节数、单株有效荚数和单株粒数较多,适合套作。播期间产量也有差异,播期为4月30日时产量最高。中晚熟大豆品种的适宜播期为4月30日,播期为5月10日的早熟品种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8.
为了丰富中国马铃薯种质资源和进一步明确从国外引进材料的各种主要性状在中国的表现.分早熟、晚熟、高淀粉3组,采用对比法对引进不同国家和地区的57份马铃薯品种(系)资源的形态学特征、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鉴定。试验结果表明:有24份材料的熟期比早熟对照品种克新4号早.熟期与晚熟对照品种克新2号相当的材料有33份,其中田间高抗早疫病材料的有4份,淀粉含量高于对照品种克新12号的材料有10份。对外引试验材料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和详细的阐述.为以后针对不同用途利用这些材料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次试验选用2MS液体培养基壮苗,加入相同的液体培养基诱导试管薯。在相同的培养条件下,观察不同熟期试管薯诱导成熟的情况,验证不同熟期马铃薯试管薯是否也有成熟期提早的现象,记录不同熟期品种的准确成熟期,分析马铃薯生育期和试管薯成熟期的关联。结果表明:早熟品种费乌瑞它、东农303、早大白的试管薯成熟期为70d,中晚熟品种延薯4号、克新2号、大西洋的试管薯成熟期为80d,早熟品种比中晚熟品种的试管薯成熟期早10d左右。通过本次试验可以发现,试管薯成熟期与马铃薯生育期呈正相关,马铃薯生育期早,试管薯成熟期也早;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10.
正马铃薯品种比较试验该试验是两个不同类型(实际是两个品比试验)包括早熟菜用型、中晚熟淀粉加工型。将通过引进和试验分别对早熟菜用型品种及中晚熟淀粉加工型品种,进行相同栽培条件下,不同品种比较试验,选育出适合当地的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马铃薯新品种。增加马铃薯品种的多样化和为该产业体质增效提供科学依据。从而达到在全县大面积推广生产应用的目的。1试验田的基本情况本实验田选在红羊乡安堡行政村村民郭建督家的田里,纬  相似文献   

11.
【目的】筛选对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抑菌活性高的杀菌剂氟吡菌胺和吡唑醚菌酯的最佳混配比例,将其加工成悬浮剂(suspension concentrate,SC)并确定其在田间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方法】采用叶盘法测定氟吡菌胺和吡唑醚菌酯的不同配比混合物对致病疫霉的毒力并根据Wadley公式计算增效系数,选择具有增效作用的混配组合;采用流点法、黏度曲线法确定润湿分散剂,通过“湿法”研磨工艺加工不同助剂含量的样品,调节样品的流变学特性,逐步优化配方;确定最终配方后,采用“湿法”研磨工艺加工悬浮剂样品,测定其对马铃薯晚疫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氟吡菌胺和吡唑醚菌酯以10﹕1和1﹕4混合时对致病疫霉毒力表现增效,增效系数分别为1.56和1.66;40%氟菌•唑醚悬浮剂的最佳配方为:氟吡菌胺≥8%、吡唑醚菌酯≥32%、1%Terwet1004、2%Tersperse2700、2%Morwet D425、0.5%硅酸镁铝、4%乙二醇、3%SAG630、水≤47.5%;在用量为480、360、288 g a.i./hm2时,40%氟菌•唑醚悬浮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田间防治效果分别为94.38%、92.20%、88.22%。【结论】氟吡菌胺和吡唑醚菌酯混配使用对致病疫霉具有不同程度的毒力增效作用;按照选定的配方加工成的40%氟菌•唑醚悬浮剂样品粒径小,悬浮率高,贮存稳定,在田间条件下对马铃薯晚疫病有优异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一种犬瘟热病毒(CDV) RT-nested PCR检测方法.[方法]根据CDV弱毒株Onderstepoort 的核衣壳蛋白(NP)基因序列设计套式引物,进行特异性、敏感性、重复性实验.[结果]特异性试验表明,该方法可以特异扩增出CDV NP基因片段,但从RNA病毒狂犬病病毒(RV),DNA病毒犬细小病毒(CPV)以及正常Vero细胞中均未扩增出该条带.敏感性试验表明,RT-PCR可以扩增10-3稀释度的病毒RNA,而建立的RT-nested PCR可以扩增10-6稀释度的病毒RNA,后者的敏感性明显高于前者.重复性实验表明,不同情况下的3次重复实验,结果相同.用RT-nested PCR对石河子地区疑似感染CDV的病料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该研究建立的RT- nested PCR不仅能有效的检测CDV感染,而且能够检测不同组织的样品.[结论]建立的RT-nested PCR检测方法,适用于动物CDV的快速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13.
金银花的过氧化物酶和淀粉酶同工酶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不同产区金银花的亲缘关系。[方法]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平板电泳技术,利用过氧化物(POD)同工酶和淀粉酶(AS)同工酶对10个地区11个金银花样品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金银花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带形成2个电泳区域,共有3个酶位点,Rf值分别为0.324、0.671和0.863。其淀粉酶同工酶谱也形成2个电泳区域,共有4个酶位点,Rf值分别为0.125、0.306、0.67和0.792。不同产区金银花的过氧化物酶和淀粉酶具有较丰富的多态性,说明金银花不同居群在遗传本质上是有区别的。聚类分析表明10个产区的11个金银花样品可聚为3个类群。[结论]不同产区金银花的亲缘关系与其遗传本质和地理位置有关。  相似文献   

14.
烟叶原料发酵是决定雪茄品质与风味的关键因素之一,研究了雪茄烟叶不同发酵阶段的微生物多样性及蛋白酶、淀粉酶、果胶酶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发酵阶段微生物菌群呈动态变化,样品1在发酵起始阶段以葡萄球菌属为优势菌,结束则以肠杆菌属、假单胞菌属、短杆菌属为优势菌;而样品2在发酵过程中主要以葡萄球菌和四联球菌为优势菌。不同发酵阶段酶活性变化规律具有一定差异性:样品1蛋白酶(165.95 U·g-1)与淀粉酶(0.34 U·g-1)在发酵结束活性较强,果胶酶活性(1.30 U·g-1)在发酵起始较强;样品2蛋白酶活性(121.57 U·g-1)发酵结束活性较强;果胶酶活性(1.60 U·g-1)与淀粉酶活性(0.38 U·g-1)在发酵中期活性较强。样品1雪茄原料在三个不同发酵阶段pH变化较为明显,在发酵中期pH为7.6,呈碱性;样品2雪茄原料在不同发酵阶段pH变化较小,整个发酵阶段pH呈酸性。  相似文献   

15.
超声波对淀粉酶催化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了探索不同参数超声波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效果,将水稻淀粉酶经分级盐析初步纯化后,用DEAE-纤维素进行柱层析,层析结果分离出两个蛋白峰,第1个蛋白峰无酶活力;第2个蛋白峰有很高的酶活力,且酶活力峰与蛋白峰吻合,将此峰中蛋白成分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电泳结果显示的蛋白带比粗酶的蛋白带明显减少,经柱层析后淀粉酶被纯化13.726倍,将部分纯化的淀粉酶用适宜参数的超声波处理可以使酶活力提高9.09%-33.09%。  相似文献   

16.
[目的]测定不同着生部位辣木叶的营养成分,掌握辣木叶营养成分含量变化规律,为辣木生产和加工提供参考.[方法]根据食品主要营养成分测定方法,测定分析辣木侧枝上不同着生部位叶片的蛋白质、脂肪、粗纤维、矿物质元素、维生素C和氨基酸含量.[结果]辣木叶含有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其中,蛋白质含量在样品3(第六、七片叶)中的含量为38.82 g/100 g,与其他样品的差异极显著(P<0.01,下同);粗纤维含量在样品5(第十、十一片叶)中的含量为9.00 g/100 g,与其他样品的差异极显著;脂肪在样品1(第二、三片叶)中的含量最低,为5.60 g/100 g,与样品2(第四、五片叶)和样品5的差异显著(P<0.05,下同);辣木叶中矿物质元素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其中钾和钙含量最丰富,含量为8400.00~24000.00μg/g,其他矿物质元素(镁、磷、锌、钠、锰、铁和铜)的含量为5.02~4000.00μg/g,随着叶位降低,镁、钠、锰、铁和铜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磷含量呈升高趋势,锌含量呈下降趋势;维生素C含量呈下降趋势,在样品1中含量最高;氨基酸总含量在样品3中含量最高(30.67 g/100 g),与其他样品的差异显著.[结论]不同着生部位对辣木叶各营养成分含量有一定影响.综合各营养成分含量差异,可采摘、利用不同部位叶片,开发成不同的辣木叶产品.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含解淀粉芽孢杆菌LTBA02的复合微生物肥料中脂肪酶和淀粉酶的活性,以及对柑橘红蜘蛛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含解淀粉芽孢杆菌LTBA02的复合微生物肥料的脂肪酶活性和淀粉酶活性分别达到3.77、18.14 U/g,酶活力没有因肥料高盐环境而失活,仍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施后1、3、7、20 d,含解淀粉芽孢杆菌LTBA02的复合微生物肥料100、150、200倍液处理都表现出很好的防治柑橘红蜘蛛的效果,都显著高于110 g/L乙螨唑悬浮剂4 400倍液处理和不添加解淀粉芽孢杆菌LTBA02的复合微生物肥料100倍液处理;含解淀粉芽孢杆菌LTBA02的复合微生物肥料200倍液处理喷后1 d防治效果达到90.28%,喷后20d防治效果达到了97.39%,表现出了良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  相似文献   

18.
6个木薯品种生长发育及产量性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以华南205(SC205)为对照品种,研究了华南5号(SC5)、华南7号(SC7)、华南8号(SC8)、华南9号(SC9)、华南10号(SC10)、ZM8229的生长发育及产量性状。结果表明,在整个生长过程中,SC5生长最快,其次为ZM8229,生长最慢的是SC9;参试木薯品种中以SC5块根产量最高,比SC205(CK)增产39.8%,接下依次为SC10、SC9、SC8和SC6,分别比CK增产31.3%、15.7%、12.6%和8.1%,ZM8229的产量最低,比CK减产0.8%。SC9淀粉含量最高,为28.9%,比CK高1.9个百分点;综合性状最好的品种是SC5。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柑橘黄龙病(Huanglongbing,HLB)和病毒病在广东省梅州市柑橘主产区的危害情况,分析该地区柑橘黄龙病菌(CLas)的原噬菌体多样性。【方法】以16S rDNA为模板设计引物,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梅州市不同抽检地在2017—2019年3年间柑橘黄龙病的发病情况;同时分别采用已报道的柑橘衰退病毒(Citrus tristeza virus,CTV)、柑橘裂皮病毒(Citrus exocortis viroid,CEVd)、柑橘褪绿矮缩病毒(Citrus chlorotic dwarf-associated virus,CCDaV)、柑橘碎叶病毒(Citrus tatter leaf virus,CTLV)和柑橘黄脉病毒(Citrus yellow vein clearing virus,CYVCV)的特异性检测引物,提取样品的RNA,反转后以样品的cDNA为模板,通过普通PCR的方法分析梅州市抽检地区柑橘病毒病的发生情况。此外,以基于2种原噬菌体类型(SC1和SC2)对应的超变异基因区域设计的2对引物(Lap-TJ-F/Lap-TJ-R1和Lap-TJ-F/Lap-TJ-R2),运用普通PCR方法分析该地区CLas菌株原噬菌体的遗传多样性。【结果】除2018年9月梅州大浦顺兴公司蜜柚基地的抽检样品外,梅州市其他被检地区均发现CLas。总体来说,梅州市的脐橙CLas检出率为55.3%,蜜柚为61.5%,沙田柚为61.7%。其中2017年采集自平原县大拓镇的蜜柚和沙田柚样品CLas检出率为100%,兴宁市白马镇的蜜柚为100%,沙田柚为80%;其他抽检地区的样品CLas检出率在16.7%—83.3%。虽然梅州市部分地区的检出率较高,但其病原菌的含量并不高,大部分处于柑橘黄龙病发病初、中期,属可防可控阶段;此外,梅州市柑橘病毒的总检出率不高,CTV、CTLV和CYVCV为梅州的主要病毒,CEVd和CCDaV没有检测到。CTV、CTLV和CYVCV在脐橙上的检出率依次为78.9%、7.9%和21.1%,蜜柚为15.4%、25.0%和9.6%,沙田柚为6.4%、2.1%和4.3%。基于Lap-TJ-F/Lap-TJ-R1和Lap-TJ-F/Lap-TJ-R2来研究CLas原噬菌体多样性的PCR扩增条带共有4种类型(SC1-1、SC1-2、SC2-1和SC2-2),经过PCR电泳和测序得出,来自梅州市脐橙和沙田柚的CLas菌株以SC2-1型为主,蜜柚上以SC1-1型为主。【结论】梅州柑橘产区的柑橘黄龙病目前属于可防可控阶段,其病原菌菌株的原噬菌体在不同品种上具有其独特性;由于在抽检时发现有柑橘病毒病的存在,因此在种植过程中需加强种苗监管,同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对柑橘黄龙病和柑橘木虱(Diaphorina citri)进行绿色防控。  相似文献   

20.
The soil insect community was studied in grey desert soil district in September 2004. 90 soil samples and 100 pitfalls were collected from 10 treatments, i.e., abandonment (Aband.), CK, N, NP, NK, PK, NPK, MNPK (fertilizer N:organic N = 3:7), 1.5MNPK, and SNPK. 4915 soil insects (128 unknown), as individuals belonging to 9 orders and 33 families, were obtained by pitfall traps and modified Tullgren method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based on the number of individuals and groups, the macro fauna in total reached their peaks in abandonment, whereas meso and micro fauna in N and PK, respectively. Of the 10 treatments, the most dominant of soil insect composition was in MNPK and most evenness was N. The result by Kruskal-Wallis test indicated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arable soil insect was significantly impacted by different fertilizer treatments (X0.05(9) = 23.38, P 〈 0.005), and soil insect group of the abandonment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at of other fertilizer treatments. The soil insect community was divided into five groups by non-metric- MDS analysis: (1) NPK, MNPK, 1.5MNPK, CK, (2) NP and PK, (3) NK and N, (4) SNPK, and (5) abandonment, which indicated that distribution of soil insect was related to the character of the fertilizer. In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two factors explained 98.51% of the total variation among the 10 treatments, and the factor one explained that N and SNPK positively affected soil insect community, whereas factor two explained that 1.5MNPK positively affected soil insect community, which showed that the diversified fertilizer did not evenly affect the soil insect commun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