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扎止血带法对病人静脉采血穿刺成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0例静脉采血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新扎止血带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扎止血带法,均选择肘部静脉。观察并比较两组病人扎止血带后皮肤平展的程度,穿刺时主诉疼痛的次数及一次静脉穿刺成功次数。结果实验组皮肤平展次数、穿刺时的疼痛感、一次静脉穿刺成功次数与对照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新扎止血带法用于病人静脉采血穿刺成功率明显提高,病人痛苦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临床开展腰椎间盘突出症有限手术治疗提供断层解剖学基础及CT影像资料.方法:在60例(标本30,CT片30)经L3~4、L4~5椎间盘横断层面上,观察确定经皮穿刺点及穿刺线路,并测量穿刺点至后正中线的距离、穿刺角度、穿刺点至椎间盘后外缘及椎间盘中心的距离等.结果:经L3~4椎间盘穿刺,其穿刺角度.穿刺点距后正中线、至椎间盘后外缘、至椎间盘中心的距离,平均分别为:(38.7±0.5)°、(6.0±0.1)cm、(7.1±0.1)cm、(9.3±0.2)cm;经L4~5椎间盘穿刺,上述项目的数据分别为:(46.6±0.4)°、(7.6±0.1)cm、(7.9±0.2)cm、(10.3±0.2)cm.结论:在L3与L4棘突下缘平面,后正中线旁开约6.0 cm与7.6 cm处,以大约38.7°与46.6°穿经上关节突外侧缘的安全区至L3~4与L4~5椎间盘,是安全的、可靠的.穿刺针至椎间盘后外缘的深度约7.1 cm与7.9 cm,至椎间盘中心的深度约9.3 cm与10.3 cm.  相似文献   

3.
<正>1.注射疫苗应选择在颈部皮下(1/3处)或浅层胸肌处注射,不提倡在腿肌处注射,特别是细菌苗的注射。颈部皮下正确的注射方法:一人固定鸡只,另一个人负责注射;注射时,用拇指和食指把鸡颈部(靠近翅膀处)皮肤捏起,使皮肤与颈部肌肉分离后,注射器针头以小于30度角刺入拇指与食指之间捏起的鸡颈部皮下;注射后的油苗应分布在颈部肌肉和皮肤之间。在进行胸肌注射时,应该用7~9号短针头,针头与注射部位成30度角,于胸部的上1/3处,朝背部方向刺入胸肌,不能垂直刺入。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实习护士在静脉穿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实习护士静脉穿刺能力。方法通过总结146名实习护士在实习1周前进行静脉穿刺时出现的心理紧张、与病人沟通不良、扎止血带过松过紧、进针速度慢、穿刺角度欠佳、患者较疼痛等问题并进行讲解和指正,观察1周后问题改善的程度并与进行实习1周前的比较。结果 146名实习护士在实习1周后,上述存在的问题均较实习前有很大的改善,而且患者静脉穿刺时疼痛程度也明显降低(均P〈0.01)。结论及时发现实习护士静脉穿刺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具体的指导,效的提高学生静脉穿刺的技能,减轻患者的疼痛。  相似文献   

5.
日光温室前屋面角的设计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研究塑料薄膜透光特性的基础上,立足于太阳辐射、天体地球领域,分析了我国不同纬带(北纬30°~50°)主要使用期(10月1日~4月1日)日光温室的前屋面角度的适宜性,给出了主要纬带、不同使用期日光温室前屋面角度的决策意见。  相似文献   

6.
拉枝对苹果幼树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刻芽和拉枝处理对苹果幼树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刻芽伤口到芽体的距离为6 mm时,萌芽率达到最高(90.5%)。当拉枝角度为45°时,枝条的加长生长量最大;在70°时加粗生长量最大;在90°时萌芽率最高(74.0%)。当拉枝角度为110°时叶片含水量最高(63.9%)。叶片总叶绿素含量在拉枝角度为70°时达到最高(3.190 mg/g)。拉枝角度为45°时,叶片含氮量极显著高于其它处理;在110°时叶片中磷、钾、铜、锰的含量均最高;当拉枝角度为70°时,叶片中镁、铁、锌含量均达到最高。叶片中总碳含量随着拉枝角度的增大而减少。新梢中碳和氮含量均在90°时最高,但C/N在110°时最大。  相似文献   

7.
根据2006年4-6月我国鱿钓船对东南太平洋智利外海茎柔鱼探捕所获资料,采用效能比方法,对茎柔鱼资源密度指标CPUE值进行了估算.分析表明,整个探捕海域均有茎柔鱼分布,且资源密度较高,但不同区域资源密度有所差异.南部区域(78°30'~84°W,37°30'~41°S),CPUE范围为0.4~10.3尾/线·h,平均2.8尾/线·h,高CPUE(5.0尾/线·h以上)区域分布在79°~79°30'W、40°~40°30'S附近.北部区域(76°~78°W,28°~30°S),CPUE范围为1.0~5.6尾/线·h,平均3.1尾/线·h,高CPUE(5.0尾/线·h以上)区域分布在28°30'S、77°W附近.南部和北部区域的温盐结构差异显著,南部区域各层的水温和盐度均低于北部区域相应水层.经分析,南部区域CPUE与上层(25~75 m)水温和深水层(300~325 m)盐度的关系较为密切,北部区域CPUE与深层水温(150~250 m)和盐度的关系较为密切.  相似文献   

8.
(一)试验的方法和步骤Ⅰ.试验动物,针灸部位及针刺的方法:我们选择了健康的成年绵羊作为试验动物。首先于绵羊的尸体上确定了脊柱旁两侧交感神经链的针灸部位,其具体部位如下:于绵羊的11,10,9肋间确定针刺点(有时也用第8肋间)。针刺点位于脊柱正中线两侧5~8厘米处。针刺时针与皮肤表面呈30~40°角,向内下方锥体方向刺入。当针尖已触到锥体的骨部时即可。此时一般的深度为3.5~5.0厘米。在针刺时,如针尖(?)  相似文献   

9.
针对机械破壳后油茶果果壳破开不规则而导致果壳和茶籽难以分选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锥形针的油茶果裂瓣破壳方法:锥形针插入油茶果壳的顶部,油茶果壳沿生物裂瓣裂开,形成裂口,裂口逐渐增大(裂口长度达到5 mm以上视为破开),随后锥形针上移回位,完成油茶果的破壳。对比分析油茶果破壳穿刺预试验结果,选取锥形针锥角角度(30°、45°、60°)、锥形针插入果壳的深度(5、8、11 mm)和采摘后存放时间(2、5、8 d)进行单因素试验,考察油茶果的破壳力和裂口长度,结果随着锥形针锥角角度和插入深度的增大,油茶果破壳力和裂口长度也随之增大;随着存放时间的增长,破壳力减小,裂口长度增大。以油茶果裂口长度和破壳力为评价指标,进行3因素3水平的正交试验,结果表明:锥形针锥角角度为60°、锥形针插入果壳深度为11 mm、存放时间为8 d时,油茶果裂口长度平均为5.4 mm,破壳力平均为83.8 N。  相似文献   

10.
耳穴,在耳背褶交叉点的前方和后方,耳根部上方和下方长。操作方法:在耳背面耳根至耳尖上三分之一和三分之一的交界处,剪毛清毒,用长针头刺入沿皮下进针直刺到耳根部凹陷处,接注射器,注入药液边射边抽针头,每次注射30毫升,经12~24小时,再注射1次。红花液制备,红花液500克加水浸  相似文献   

11.
筱岫 《湖南农业》2003,(6):20-20
耳静脉注射时,由助手将电筒的玻璃面紧贴在畜耳的内侧面,打开电筒开关,使耳静脉在灯光下显露出来。注射人员于耳背侧面将针头与静脉血管成10度-15度角刺入静脉进行注射。注射时采用此法能够看清针头刺入的方向与深度,便于控制和注射药液,且家畜痛感小,反抗  相似文献   

12.
西北太平洋柔鱼渔场变化与黑潮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柔鱼是北太平洋海域的重要经济头足类,黑潮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柔鱼渔场形成及其空间分布。利用1998-2007年黑潮分布类型,结合同期8-10月我国鱿钓渔船生产数据,分析北太平洋柔鱼渔场变化与黑潮分布的关系。在25°~40°N、125°~150°E海域内,以空间分布率经纬度5°×5°为一个空间单元,共分A(140°~145°E、35°~40°N)、B(145°~150°E、35°~40°N)、C(135°~140°E、30°~35°N)、D(140°~145°E、30°~35°N)和E(145°~150°E、30°~35°N)5个区,将黑潮分布类型分为大弯曲型、小弯曲型和平直型3种。利用渔场重心的纬度向变化作为柔鱼渔场变动的指标。研究认为,A区黑潮分布特征对柔鱼渔场重心纬度影响最大,其次为B区和C区,而其它区影响则不明显。A区出现黑潮大弯曲型时,柔鱼渔场重心明显偏北且概率高;小弯曲型或平直型时,柔鱼渔场重心明显偏南。研究认为,黑潮流轴的走向影响着柔鱼渔场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13.
利用美国NOAA卫星观测1979—2008年OLR(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数据资料,分析了热带印度洋(北纬30°至南纬30°,东经30°~120°)OLR不同时间尺度,尤其是季节内尺度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30年来热带印度洋地区的OLR分布低值区主要是在赤道印度洋中部,高值区位于沙漠地区;OLR的变化周期主要有年、半年和30~90 d周期;对季节内振荡的传播移动进行研究发现波动大体是自西向东、自南向北传播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喀斯特区石桥小流域不同条件的坡面径流的产流特征。[方法]在喀斯特区石桥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验区,按不同治理措施条件设置了23个径流小区、3个固定植物群落样地,通过长期定位观测,收集了小流域2005年以来的基础数据和2006至2009年小流域综合治理实施后的监测数据,分析不同条件下坡面径流的产流产沙特征。[结果]不同坡度对径流深的影响依次为:坡度为5°时径流深为392 mm<坡度10°的404 mm<坡度15°的423 mm=坡度20°的423 mm<坡度25°的424 mm<坡度30°的438 mm<坡度40°的442 mm;不同坡度对土壤侵蚀模数影响依次为:坡度5°时土壤侵蚀模数为38.08 t/km2.a<坡度10°时的83.90 t/km2.a<坡度15°时的120.50 t/km2.a<坡度20°时的136.21 t/km2.a<坡度25°时的210.50 t/km2.a<坡度30°时的272.71 t/km2.a<坡度40°时的308.08 t/km2.a。[结论]径流深和土壤侵蚀模数均随坡度增加而增大;坡长与径流深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正1.彻底剪毛。选择家畜静脉较粗且直、易见的区域进行剪毛,然后在近心端压迫血管,让其充分暴露。经过消毒后,根据血管的走向将针头顺势刺入。2.温水热敷。用40℃左右的湿毛巾进行充分热敷和不断擦洗注射部位,使血管遇热膨胀,易于观察,便于注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逆心穿刺大隐静脉遥控式高压注射法与传统注射对比剂法在下肢深静脉造影中的效果。方法:将271例患者(共340例下肢)按时间段分为观察组(170例下肢)和对照组(170例下肢),观察组在踝部上方5cm处扎紧止血带,逆心穿刺踝部旁侧的大隐静脉,采用遥控式高压注射器注射对比剂;对照组向心穿刺拇指基底部旁侧的浅静脉或足背浅静脉远端,采用手推法注射对比剂。对两组的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患者的疼痛感觉、推注对比剂过程中血管渗漏率、下肢深静脉显影效果进行对比。结果:两组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推注对比剂时患者的疼痛感觉对比、推注对比剂过程中血管渗漏率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下肢深静脉显影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深静脉造影时采用逆心穿刺大隐静脉后连接遥控式高压注射器注射对比剂法可提高穿刺成功率,减轻患者的疼痛,减少血管渗漏率,节约医疗成本,降低护理风险和减少护理人员受X线直接辐射损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数字胃肠机在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中的应用体会。方法:320例患者取仰卧位,下肢稍内旋,用7~9号头皮静脉针穿刺足部或者踝部静脉,见有回血后,分别于踝上部扎一止血带,必要时在膝上部再加一止血带,在15~30s内注入30%~50%的造影剂50~100ml。根据造影剂在血管内的流动情况,实时移动床,当造影剂浓度处于峰值时实时采集图像。结果:320例患者在数字胃肠机下,进行下肢深静脉跟踪造影,血管显影对比度良好,病变部位显示清晰。结论:数字胃肠机下行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术,对造影剂进行实时跟踪,同时应用图像后处理技术,具有传统X线成像无法比拟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左肾静脉走向,探讨左侧精索静脉曲张栓塞治疗最佳路径。方法:对45例下腔静脉、左肾静脉及左侧精索静脉(SV)造影的患者,测量左肾静脉与下腔静脉之间的夹角,SV在肾静脉内口与下腔静脉侧缘的距离,并对经皮右锁骨下静脉穿刺上腔入路行SV栓塞与经股静脉穿刺下腔入路进行比较。结果:左肾静脉与下腔静脉之间的夹角为47°~86°,SV于左肾静脉内开口与下腔静脉侧缘的最小距离为25~62mm。上腔路径组平均手术时间20min,曝光时间5min;下腔路径组平均手术时间110min,曝光时间46min。结论:从上腔静脉入路栓塞SV的平均时间明显缩短,说明从上腔静脉入路为最佳  相似文献   

19.
根据2006年1月31日-4月17日在几内亚比绍海域所获取的数据,采用数理统计及反映种类多样性的相关指数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该海域渔获物的组成及其多样性.结果表明:调查期间记录的各种鱼类、头足类、甲壳类品种150余种,其中鱼类130多种,虾类等甲壳类10余种,还有部分头足类;优势种依次为长额拟对虾(Parapenaeus longirostris)(Y=0.591)、海胆(Y=0.296)和短体翼石首鱼(Pteroscion peli)(Y=0.251)等;区域2(16°55′W~17°30′W、11°00′N~12°20′N)的渔获种类明显高于区域3(16°40′W~17°20′W、10°00′N~11°00′N),且多样性指数(3.94)和丰富度指数(6.67)也为三个海区最高;区域1(16°30′W~17°00′W、11°30′N~12°20′N)的均匀度指数(0.73)最高;区域3的多样性指数(2.34)、丰富度指数(2.18)及均匀度指数(0.57)均为三个海区最低;区域1、2和3之间的渔获分布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分析表明:本次调查的种类数量较我国"东方号"调查船1988-1989年的调查结果已减少,鱼类少了80余种,甲壳类少了十余种;虽然实际的种类组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渔获种类多样性指数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日光温室方位角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东偏和西偏方位角对日光温室最早揭苫时间和太阳正照时间的影响,提出了不同纬度、不同种植模式日光温室的最佳方位角,认为:秋延迟种植模式日光温室方位角宜西偏7°~9°,越冬种植模式日光温室方位角宜西偏6°~8,°春提早种植模式日光温室方位角宜西偏8°~10°,方位角西偏角度随着纬度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