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 毫秒
1.
利用美国NOAA卫星观测1979—2008年OLR(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数据资料,分析了热带印度洋(30°S~30°N,30°E~120°E)OLR不同时间尺度尤其是季节内标准差,得出季节内震荡的季节性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通过对季节内振荡的均方差的常年平均和季节性变化的研究分析,发现波动不稳定的地区常出现在热带印度洋中部,我国南海基本在每个季节都存在于均方差分布的最大值区,这一区域的稳定性不是很强。  相似文献   

2.
董一平  陈权亮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2):6329-6332,6440
利用1974~2008年川渝地区22站月平均降水资料、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OLR资料,通过SVD方法,分析研究了川渝地区夏季降水与春季、夏季热带OLR场的关系,并通过相关分析方法、合成分析方法从高度场、风场等方面分析了热带对流活动对川渝地区夏季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热带对流活动与川渝地区夏季降水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即夏季热带对流活动强(弱),川渝地区夏季降水偏多(少);当春季经纬度75°~110°E、25°~10°S区域的OLR偏低(偏高),表明这一地区对流活动强(弱),夏季川渝地区降水将偏多(偏少),南印度洋春季热带对流活动的强弱对川渝地区夏季降水有一定的指示意义。若夏季经纬度85°~120°E、15°~5°N区域OLR偏低(高),这一地区对流活动强(弱),夏季川渝地区降水将偏多(少)。热带对流活动异常引起东亚地区大气环流异常,强(弱)热带对流活动年,副热带高压位置偏西(东),南亚高压位置偏东(西),自南海进入中国的水汽输送偏强(弱),经向环流偏强(弱),有更多的暖湿空气自热带地区输入到川渝地区,川渝地区夏季降水偏多(少)。  相似文献   

3.
利用1949~2011年CMA-STI热带气旋(TC)最佳路径数据集,分析了西北太平洋各个等级热带气旋累积气旋能量(ACE)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各等级热带气旋ACE的年际时间序列中,热带风暴(TS)一直呈现缓慢发展趋势,其他等级则经历数个峰值,但其趋势不同;各等级热带气旋的平均ACE的年际时间序列中,热带风暴和台风(TY)呈现先减小、再增加、又减小的趋势,强热带风暴(STS)则呈缓慢增长的趋势,强台风(STY)则呈现10年左右的周期变化,而超强台风(SuperTY)则主要呈下降趋势。各月ACE分布中,TS、STS、TY、STY 4个等级的热带气旋均在9月达最大值,SuperTY在9月达最大值。TS、STS、TY的ACE空间分布的高频中心位于南海,STY和SuperTY的高频中心位于125°~135°E、15°~25°N的区域。  相似文献   

4.
世界稻谷产量现状及需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包括陆稻、深水稻、天水稻)是地球上最古老的作物之一,在中国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和桐乡县罗家角出土的炭化稻谷的历史至少在六、七千年以上。水稻虽然是半水生作物,但它是世界上栽培适应性最广的作物之一,地理分布主要种植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23°27′N至23°27′S),但广泛分布自亚洲的53°N(中国黑龙江省漠河)、欧洲的49°N(捷克斯洛伐克)至南美洲的40°S(阿根廷中部)和大洋洲的35°S(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海拔分布低自亚洲大河流三角洲地区的海平面及以下地区(印度的Kerala),高至喜马拉雅山区的3000米以上地区(尼拍尔在海拔3049米处有稻作栽培,中国云南  相似文献   

5.
王丽  王莹  张大为 《安徽农业科学》2012,(31):15355-15358
利用1948~2007年资料,对夏季热带东风急流(TEJ)的结构、亚非季风区夏季降水分布以及TEJ变化与亚非季风区夏季降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热带东风急流主要覆盖了热带地区从日界线向西延伸到非洲西海岸的大片地区,其核心位于150~100hPa印度半岛南部10°~15°N,中心风速超过35 m/s;急流中线大致位于70°E,以东是急流的入口区,以西是出口区;在急流的入口区和出口区存在2个近于相反的垂直环流。多年亚非季风区夏季降水分布与热带东风急流的位置和强度有密切关系,在急流不同部位降水特征不同,多雨区主要出现在急流入口区右侧和出口区左侧。热带东风急流与降水分布的关系可以用急流不同部位的垂直速度不同来解释。  相似文献   

6.
西北太平洋柔鱼渔场变化与黑潮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柔鱼是北太平洋海域的重要经济头足类,黑潮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柔鱼渔场形成及其空间分布。利用1998-2007年黑潮分布类型,结合同期8-10月我国鱿钓渔船生产数据,分析北太平洋柔鱼渔场变化与黑潮分布的关系。在25°~40°N、125°~150°E海域内,以空间分布率经纬度5°×5°为一个空间单元,共分A(140°~145°E、35°~40°N)、B(145°~150°E、35°~40°N)、C(135°~140°E、30°~35°N)、D(140°~145°E、30°~35°N)和E(145°~150°E、30°~35°N)5个区,将黑潮分布类型分为大弯曲型、小弯曲型和平直型3种。利用渔场重心的纬度向变化作为柔鱼渔场变动的指标。研究认为,A区黑潮分布特征对柔鱼渔场重心纬度影响最大,其次为B区和C区,而其它区影响则不明显。A区出现黑潮大弯曲型时,柔鱼渔场重心明显偏北且概率高;小弯曲型或平直型时,柔鱼渔场重心明显偏南。研究认为,黑潮流轴的走向影响着柔鱼渔场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7.
东海毛颚类数量分布与环境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97-2000年东海23°30′~33°N、118°30′~128°E海域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对东海毛颚类的数量分布,优势种丰度对总丰度变化的回归贡献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毛颚类总丰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4季平均丰度(不含台湾海峡水域)为秋季(540ind/102m3)>夏季(322ind/102m3)>冬季(235ind/102m3)>春季(33ind/102m3);毛颚类高丰度区的移动和变化与带鱼渔场的移动和变化基本一致;春、秋季毛颚类总丰度与表层水温线性相关关系非常显著;肥胖箭虫(Sagittaenflata)、海龙箭虫(Sagittanagae)和百陶箭虫(Sagittabedoti)是构成东海毛颚类总丰度变化的最主要种类,其中肥胖箭虫具有较广泛的空间与时间分布的适应性,海龙箭虫分布的水温偏低,是影响冬、春季总丰度变化的主要优势种,百陶箭虫分布的水温偏高,是影响夏、秋季总丰度变化的主要优势种。  相似文献   

8.
石斛是兰科植物中最大的属之一,有1500~1600个原生种。主要分布于亚洲的热带和太平洋鸟屿的东亚、东南亚及澳大利亚等地区。大约有60种石斛产于我国,北自秦岭、淮河以南,南至海南岛南部的崖县,大多数种类都集中于北纬15°30′~25°21′之间,分布在云南、广西、贵州和台湾等省(区)。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夏季西太平洋到印度洋MJO动能的低频资料作EOF分解,得到其2个主要模态,并通过相关回归等方法分析了热带MJO关联的低频主模态演变特征及其与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季节内振荡动能的低频第一模态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在低纬度到热带西太平洋与热带印度洋反相变化,且主要的大值荷载中心在西太平洋到印度洋,而第二模态则表现为热带西太平洋地区西部与东北部中低纬度反相变化特征。正异常对应热带西太平洋地区和印度尼西亚附近地区的对流上升运动,这2个模态均与我国东部夏季降水异常有一定的联系,MJO异常偏强时,有利于我国东北地区降水偏多。  相似文献   

10.
利用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统计分析了1961—2011年发生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数的时间序列特征,发现热带气旋的频数有减少的趋势。通过多年月平均OLR资料的EOF分析发现,OLR与气旋频数成较好的负相关。再选取2004年为个例,通过对OLR作EOF分析和200 hPa速度势的距平合成分析来研究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对热带气旋的调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45 d的低频振荡非常活跃;气旋源地与振荡中心在空间分布上有很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利用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统计分析了1961—2011年发生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数的时间序列特征,发现热带气旋的频数有减少的趋势。通过多年月平均OLR资料的EOF分析发现,OLR与气旋频数成较好的负相关。再选取2004年为个例,通过对OLR作EOF分析和200 hPa速度势的距平合成分析来研究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对热带气旋的调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45 d的低频振荡非常活跃;气旋源地与振荡中心在空间分布上有很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正> 水是植物生活的基本因子。一个地区水分条件的好坏,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极大。由于目前人们对水的控制能力有限,旱涝问题远没有解决,特别是排灌条件较差的地区,降水量的多少,时间和空间的分布,乃至年际间变化的特征等,对种植制度、作物种类和品种布局以及产量的高低和稳定程度都有着明显的影响。宿县地区地处淮北平原,位于北纬33°18′~34°33′,东经116°09′~118°10′,在中国气候区划中,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本区降水适中,但季节分配不均,年变化较大,不同类型的旱涝常有发  相似文献   

13.
江西位于长江中游南岸,北纬24°30′~30°04′,东经113°3′~118°29′,属中亚热带。总面积16.72万平方公里。年均气温16.3~19.5℃,7月平均气温28~30℃,极端最高气温可达40℃以上;1月平均气温3.6~5℃,极端最低气温-10℃左右。无霜期240~300天,活动积温5000~6000℃。光照1600~2100小时。年均雨量1400~2000毫米,4~6月的降雨  相似文献   

14.
二化螟滞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短日照是引起二化螟幼虫滞育的主要因子。于21℃,25℃,29℃三个恒温下测定其滞育的临界光周期分别为13小时33分、13小时30分和13小时27分。幼虫自孵化发育至预蛹的各阶段对光周期都有或多或少的反应,但3龄期是主要感应虫期。杭州(北纬30°14′N,东经120°8′E)、金华(29°27′N,119°31′E)、温岭(28°8′N,121°21′E)三地田间自然种群滞育的临界光周期出现日分别为8月21日、8月24日和8月27日,其滞育的临界光周期随地理纬度的上升而显著延长。  相似文献   

15.
统计张家界市城区1981年—2015年逐月暴雨日数,分析暴雨集中期,再利用NCEP2.5°×2.5°逐6h再分析比湿(q)资料,分析850hPa上暴雨季节的比湿(q)值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张家界暴雨主要出现在夏季,春季和秋季暴雨有但较少,暴雨集中期在5~9月,大暴雨(≥100mm)的降水主要集中在6~7月。不同的暴雨季节气温有所变化,故不同暴雨季节的比湿阈值也有所变化,总体来说夏季比湿阈值要比春季和秋季略偏高,春季产生暴雨的水汽条件850hPa比湿(q)阈值为12g/kg,夏季产生暴雨的水汽条件850hPa比湿(q)阈值为13g/kg,秋季产生暴雨的水汽条件850hPa比湿(q)阈值为11g/kg,在同一个季节中,不同的月份比湿阈值也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16.
利用美国NOAA卫星观测的逐月平均OLR资料和陕西省96个自动站观测降水资料,对1981 ~2010年陕西夏季降水变化特征以及陕西夏季降水和太平洋地区地气系统射出长波辐射(OLR)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81 ~2010年陕西省夏季平均降水有微弱的减少趋势,但不同区域表现并不一致,陕北降水明显减少,关中、陕南明显增加;陕西夏季降水存在一个7年左右、2年左右的周期,7年左右的周期占主导地位;陕西夏季降水偏多年,同期赤道西太平洋地区OLR正异常明显,对流偏弱,日本岛东南洋面OLR负异常明显,对流较强,前冬与前春赤道太平洋地区OLR呈“西正东负”分布,反之亦然;奇异值分解(SVD)分析表明,太平洋地区OLR与陕西夏季降水之间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7.
中大西洋延绳钓渔业大眼金枪鱼体长频率时空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鱼类体长数据是渔业资源评估和管理的基础信息之一,来自渔业非独立调查(fishery dependent survey)的体长频率数据可以用来反映目标鱼种亲体和补充量的分布情况,并为基于体长结构的渔业资源评估模型重要输入信息。多元回归树是一种用来分析生物数据与环境特征数据间关系的挖掘技术。本文根据 2007年12月-2009年12月中国远洋金枪鱼渔船渔捞日志所记录的大眼金枪鱼生物学数据,利用多元回归树方法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分析了大西洋大眼金枪鱼的空间分布及季度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空间分布上大型大眼金枪鱼主要集中在7.5°N~15°N,17.5°W~45°W;中型大眼金枪鱼主要集中12.5°S~5°N,17.5°W~45°W;小型个体主要分布在7.5°S~5°N,5°W~17.5°W;经K S检验,各空间尺度内体长分布差异显著。2009年1、2季度体长分布相对同质; 3、4季度体长分布相对同质。  相似文献   

18.
根据1997~2000年东海23°30′~33°N、118°30′~128°E海域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对东海毛颚类种类组成、多样性分布特征及与环境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春、夏季毛颚类种类最丰富(25种),冬季次之(23种),秋季种数最低(21种);冬、春季毛颚类种数仅与表层温度相关,夏季与表层温度、表层盐度二元线性相关,秋季与表层盐度相关;冬、春季毛颚类多样性和丰富度指数值由北向南,由近海向外海逐渐增高,夏季近海和外海差异缩小,秋季多样性指数值为4季最低。  相似文献   

19.
我省生态条件与发展养羊业的优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我省的自然生态条件我省位于北纬31°23′~36°22′,东径110°21′~116°39′,南北宽约530km,东西长约580km总面积为16.7万km~2。地貌主要包括:海拔200m以下的平原和盆地,面积约9.3万km~2;海拔200~500m的丘陵,面积约3.0万km~2;海拔500m以上的山地面积约4.4万km~2。我省地处北亚热带和暖温带,年平均气温绝大部分为13~15℃,无霜期为190~230天。大部分地区农作物为两年三熟或一  相似文献   

20.
东海有尾类种类分布和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1997-2000年东海23°30′~33°00′N1、18°30′~128°00′E海域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运用生态学指标,探讨了东海有尾类种的组成、种数季节变化和平面分布、多样性指数(H′)变化。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记录东海有尾类6种,其中异体住囊虫(Oikopleura dioica)、长尾住囊虫(O.longicauda)和红粒住囊虫(O.rufescens)是东海的常见种,中型住囊虫(O.intermedia)也较为常见,梭形住囊虫(O.fusiformis)和Oikopleura.Spp.则是稀有种;除了Oikopleura.Spp.,其他种在4个季节均有出现,种类季节交替不明显。异体住囊虫有较高的出现率,对环境有广泛的适应;长尾住囊虫也有广泛的分布,但其出现率明显低于异体住囊虫,与异体住囊虫相比,其更有暖水种的特征。红粒住囊虫出现的海区具有高温高盐的特征,可以认为该种是暖水种。中型住囊虫主要在夏季出现,也是暖水种。东海有尾类以分布在外海暖流势力控制的水域为主,显示出该类浮游动物具有暖水性的特征。东海有尾类多样性指数(H′)值较低,个别优势种的集群性,是形成多样性指数值较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