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91-1994年对蛤蟆通水库浮游生物进行了调查。浮游植物8门96种属,浮游动物86种属;浮游植物生物量平均为4.624mg/l,浮游动物生物量年平均为2.631mg/l;浮游植物生物量中以硅藻为主,占48.30%,浮游动物生物量中轮虫类最高,占67.0%;鱼类生长期(5-9月)浮游植物生物量10.992mg/l,浮游动物生物量为3.315mg/l;冰封期冰下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生物量等明显与越冬池冰下游浮植不同。浮游生物可提供的鱼产潜力为540.9吨。  相似文献   

2.
越南学者根据饵料基础——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生物量的资料,对其本国水域中的鱼类资源进行了估算。南中国海的浮游动物生物量估计为1135.2-2172.3万吨,平均为1653.8万吨。底栖动物生物量为719.7~1051.3万吨,平为均为885.1万吨。  相似文献   

3.
对虾养殖围隔生态系中的细菌碳代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国才 《水产学报》1999,23(4):357-362
1997年 6~ 9月在山东省黄海水产集团养虾场 ,采用围隔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对虾养殖生态系细菌的碳代谢。结果表明 :(1)浮游细菌呼吸量、生产量及对腐质碳的分解量 (μgC/L·d)平均分别为 34 9± 167、180± 86及 52 9± 2 53。呼吸量占浮游生物群落呼吸量的 4 0 %。 (2 )底泥细菌呼吸量、生产量及对腐质碳的分解量 (mgC/m2 ·d)平均分别为 168.0 7、72 .2 7及 2 4 0 .34。呼吸量与泥温、底泥细菌生物量及底泥有机碳浓度均有显著相关性。定数底泥细菌的呼吸量与底泥细菌生物量呈现显著负相关 ,表明虾池底泥细菌代谢可能受有效基质不足的限制。 (3)实验期间每个围隔浮游细菌的呼吸量、生产量及对腐质碳分解量分别为底泥细菌的 2 .0 8倍、2 .4 9倍及 2 .2 0倍。浮游细菌、底泥细菌合计分解围隔收入总有机碳的 30 %(浮游细菌 2 0 %,底泥细菌 10 %) ,其中 10 %转为细菌碳 ,2 0 %用于细菌呼吸消耗。  相似文献   

4.
2002~2003年对昆承湖水中浮游生物进行调查分析,共检测到浮游植物7门52个种属,年平均数量为161.10万个/L,生物量为2.47mg/L;浮游动物4门56个种属,年平均数量为582、36个/L,生物量为3.40mg/L。通过对湖泊鱼类结构调整,恢复水生植物,力求昆承湖渔业朝生态渔业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陆水水库的浮游甲壳动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陆水水库是一座具有防洪、发电、航运、养殖等多功能的大型水库。为了合理开发利用陆水水库的渔业资源,于1991年1月、4月、7月、10月共四次调查了陆水水库的浮游甲壳动物。陆水水库有浮游甲壳动物43属92种及亚种,其中枝角类24属61种及亚种,桡足类19属31种,浮游甲壳动物年平均数量为76.2ind/L,年平均生物量为1.379mg/L,每年可提供浮游动物食性鱼类6.7×10^5kg。  相似文献   

6.
库水总盐量约为0.6mg/L,属一般淡水,平均总碱度、总硬度均有利于水生生物的生长发育。浮游植物平均数量474.23万个/L,生物量4.608mg/L,作为滤食性鱼类优质饵料的硅藻门在数量和生物量上占绝对优势。浮游动物平均生物量0.828mg/L,平均数量2498 /L,属一般营养水平。底栖动物生物量0.663g/m^2,种类组成简单,数量较少,生物量较小,所能提供的鱼产力较低。针对该水库的渔业资源现状,提出了合理的利用方式。  相似文献   

7.
姜作发  唐富江 《水产学杂志》2006,19(2):28-31,50
2004年5、7、9、12月对大力加湖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力加湖鲟鱼放养场浮游动物59个种属,密度16475 ind./L,生物量0.3923mg/ L。浮游动物季节变化比较明显,密度春季最高为44200.0ind/L,生物量变化不明显。浮游动物鱼产潜力3666kg,放养量18330尾。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了松浦试验场(哈尔滨地区1996-1997年越冬期冰下浮游生物、溶解氧、pH值的相互关系及对越冬鱼类的影响。4个试验地浮游植物生物量平均为26.83mg/L,优势种类为小环藻、甲藻、隐藻、直链藻等;最稳定的优势种是小环藻,浮游动物生物量平均为3.29mg/L。轮虫类是影响浮游动物变化的主要因子。探讨了鱼类越冬成活率与浮游生物、溶解氧、pH值之间的关系。找出了影响鱼类越冬成活率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9.
应用细菌生化蝙码微量鉴定系统鉴定鱼类细菌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利用其中的SWF—A系统鉴定嗜水气单胞茵、苏伯利气单胞菌和迟缓爱德华氏茵等鱼类细菌94株,符合率97.87%;GYZ一9V系统鉴定鱼类弧菌科细菌55株,符合率96.36%;GYZ一15e系统鉴定鱼类肠杆菌科细菌Jf6株,完全符合  相似文献   

10.
獐子岛近岸人工鱼礁区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獐子岛近岸人工鱼礁区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利用2014年6月、10月和2015年6月、10月獐子岛近岸人工鱼礁区4个航次的调查资料,对该礁区浮游动物的物种种类、密度、生物量、多样性指数、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调查结果表明,共发现29种浮游动物(包括6类浮游幼虫),2014年6月16种,2014年10月12种,2015年6月28种,2015年10月24种;优势种9种(包括浮游幼虫4种),拟长腹剑水蚤、中华哲水蚤、桡足类六肢幼体为4个航次共同优势种;浮游动物生物量和密度分布情况基本一致,最高值出现在2015年6月份的站位2,节肢动物门生物量和密度占绝对优势;聚类分析中2014年6月、10月和2015年6月浮游动物群落均分为4个聚类组,2015年10月分为3个聚类组;水温和盐度是影响浮游动物群落关系十分重要的环境因子,与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呈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1.
1991~1993年水位变化对水库浮游动物种群动态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1.浮游动物种同数随水位下降而减少;2.浮游动物生物量随水位变化而变化,关系式为y=—82.69 1.009x,r=—0.842;3.浮游动物多样性随水位降低而变小,与水位呈明显的相关性,r=0.976,r=0.958。  相似文献   

12.
海信 《齐鲁渔业》2006,23(10):29-29
1缺氧在一般情况下,越冬水体严重缺氧是造成鱼类死亡的主要原因,造成缺氧的原因有:1.1浮游动物的生物量过大,成为水体重要耗氧因子,如果每升水体中轮虫超过1000个时,说明浮游动物过多。对策:可用0.3~0.4×10~(-6)的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此外轮虫和原生动物对漂白粉很敏感,用使池水含有效氯1×10~(-6)的量施用漂白粉,可控制其数量。  相似文献   

13.
渤海中部浮游动物的生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针对2013年5月(春季)、8月(夏季)、11月(秋季)和12月(冬季)在渤海中部海域以浅水Ⅰ型浮游生物网采集的浮游动物样品,分析了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丰度分布和多样性;通过结合现场环境参数,探讨了环境因子与浮游动物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4个季节共鉴定浮游动物74种(含浮游幼虫21类),桡足类为绝对优势的类群,在浮游动物的物种丰富度中占25.7%。渤海中部海域全年均出现的浮游动物优势种类共2个,分别为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和强壮箭虫(Sagitta crassa)。春季共鉴定浮游动物29种(含浮游幼虫6类),浮游动物平均丰度为782.0 ind/m3,平均湿重生物量为157.1 mg/m3,香农-威纳指数(H’)和物种丰富度指数(D)分别为2.36和1.02;夏季共鉴定浮游动物45种(含浮游幼虫18类),浮游动物平均丰度为199.6 ind/m3,平均湿重生物量为135.8 mg/m3,H’和D分别为1.75和1.78;秋季共鉴定浮游动物42种(含浮游幼虫14类),浮游动物平均丰度为42.1 ind/m3,平均湿重生物量为122.5 mg/m3,H’和D分别为1.83和2.08;冬季共鉴定浮游动物33种(含浮游幼虫12类),浮游动物平均丰度为72.1 ind/m3,平均湿重生物量为151.1 mg/m3, H’和D分别为1.63和1.53。浮游动物丰度与环境因子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春季影响渤海中部海域浮游动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组合为表盐、底溶解氧和水深;夏季影响渤海中部海域浮游动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组合为底温、底盐和叶绿素;秋季影响渤海中部海域浮游动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组合为表温、表pH和底pH;冬季影响渤海中部海域浮游动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组合为底pH和叶绿素。与同期历史数据相比,浮游动物的种类数、丰度和生物量均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4.
循环养殖系统中多级生物处理对水质的调控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根据不同生物的功能特性及其间的协同作用,建立的由芦苇湿地、沉水植被群落、人工基质固定化微生物膜、软体底栖动物和滤食性鱼类组成的自净型多级生物修复系统,对养殖塘环境改善情况。结果显示:与实施修复前的系统相比,营养盐NO2-N、NO3-N和PO4-P的去除率分别达87.46%、62.99%和75.74%;浮游动、植物的生物量分别减少92.83%和15.90%。养殖塘排水营养盐NO2-N、NO3-N和PO4-P的去除率分别为27%~96%(年均87%)、37%~84%(年均84%)和30%~17%(年均9%),CODMn的去除率为1%~17%(年均9%)。经系统多级处理后水体透明度分别提高了75%和17%,最高值达52 cm。浮游植物生物量平均减少63.93%,尤其是蓝藻,平均减少68.17%。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转好,硅藻大量繁殖,成为优势种。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也由小型原生动物占优向大型枝角类、轮虫转变。受控于滤食性鱼类,浮游动物生物量维持在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15.
在汉江下游开展浮游生物调查,构建浮游生物完整性指数进行健康评估,为流域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2020年春秋两季在汉江干流雅口-兴隆河段开展了2次浮游植物与浮游动物调查,并采用基于因子分析的生物完整性指数,对调查河段开展了浮游生物生态完整性评价。研究结果显示:两次调查共检出浮游植物6门95种(属)。春秋两季调查区水体中干流浮游植物的平均密度分别为616×104 个/L和803×104 个/L,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26 mg/L和1.63 mg/L;2次调查共检出浮游动物37属62种,以原生动物和轮虫为主。春秋两季浮游动物平均密度为1036 个/L和1791 个/L,平均生物量分别为0.91 mg/L和1.40 mg/L。调查河段各采样点之间浮游动植物密度相差不大,但是不同季节浮游动植物生物量则存在明显差异。采用因子分析对浮游动植物数据开展分析,筛选了4个公因子(累积解释率65%)。进一步辨析了4个公因子的生态意义,可以看到第一公因子主要反映了浮游生物生物总量,以及浮游动植物比例关系,而其余3个公因子依次反映了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浮游植物群落丰富度、群落生境流态。在总因子得分表明调查河段秋季生态状况优于春季,并且不同公因子得分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调查河段不同季节与位置的水生态状况的差异,进一步结合汉江流域生态特征,表明该方法能够较好地应用于调查河段。  相似文献   

16.
长海县核大砣子海珍品自然保护区海域的浮游动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海县核大砣子自然保护区海域浮游动物的调查工作是在1990至1991年期间进行的。浮游动物种类繁多,共有11类41种及多种浮游幼虫。优势种主要为纤毛虫类中的纤毛虫SP(Ciliatasp.)、桡足类中的剑水蚤SP.(Cy-clopoidaspsp.)鞭毛虫类中的平底鼎型虫(Peuidiniumdepussum)等。年平均生物量9.4×105细胞/m3。生物量四季分布差异很大,同一季节里,全海域分布差异较小,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7.
根据2002年6月和9月的调查,大伙房水库浮游动物共35属61种。其中原生动物10属18种、轮虫9科13属24种、枝角类5科8属13种、桡足类2科5属6种,年平均数量和生物量为17677个/L和2.0647mg/L,数量以急游虫、侠盗虫、长肢多肢轮虫、螺形龟甲轮虫、透明(氵蚤)和近邻剑水蚤最多。浮游动物的数量和生物量时空分布较明显,时间上6月为数量高峰,而生物量9月为高峰;水平分布中游数量和生物量均最低,下游数量和生物量均最高。水库浮游动物每年可为浮游动物食性鱼类提供793t鱼产力。  相似文献   

18.
对夏秋季黄海南部、东海北部海域的小黄鱼和浮游动物的数量分布及其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夏秋季节,黄海南部、东海北部小黄鱼主要出现在大沙、江外、吕四和沙外渔场,夏季最高生物量分布区出现在长江口和江外渔场交界处的31°30′N、125°00′E海域,秋季最高生物量分布区出现在大沙和沙外渔场交界处的32°30′N、125°00′E海域。2个季节浮游动物优势种的组成主要以浮游甲壳动物、浮游幼体以及毛颚类动物为主。浮游动物有2个密集分布区:一个在近岸一侧123°00′E经度线附近,夏季呈南北方向分布,秋季呈西北-东南走向;另一个在32°00′N、125°00′E附近海域。从夏季到秋季,浮游动物优势种的组成有了较大的更替,优势种的范围更加扩大;夏季占绝对优势的中华哲水蚤到秋季已经不在优势种之列。夏秋季小黄鱼主要分布区与浮游动物的高密度分布区存在着良好的对应关系。夏季小黄鱼和其他浮游食性鱼类的强烈的摄食影响可能造成了秋季浮游动物丰度的急剧下降。小黄鱼主要分布区内饵料浮游动物优势种的季节变化可能对其食物选择的变化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岱海湖浮游动物种类贫乏,生物量不高,并有向咸水化墨迹的趋势,但是枝角类和桡足类生物量占优势,为鱼类提供优质铒料,有利于渔业发展,积极引种耐低温、耐盐碱的水生植物,藻类和浮游动物,增植岱海水体浮游生物品种和数量,改善水体的自然环境,促进铒料生物的发展,优化鱼类品种组成是岱海渔业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明陵水湾浮游动物饵料情况,本研究依据2014年11月(秋季)、2015年5月(春季)、8月(夏季)和2016年1月(冬季)陵水湾4个航次的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湾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丰度和生物量、生物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共发现浮游动物94种和浮游幼虫21类,其中桡足类(Copepoda)最多,有38种,其次是水螅水母类(Hydromedusae)11种,毛颚类(Chaetognatha)8种,其余类群种类数在1~6种之间。浮游动物群落主要由广温广盐类群、暖水沿岸类群和暖水外海类群组成,优势种主要分布在前两个类群,无全年优势种;浮游幼虫是陵水湾的重要类群,丰度呈现为冬季(低温)高于春季(高温)。与亚热带海域不同,低温已不再是制约陵水湾海洋生物生长的主要因子。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均呈现为秋季最高,春季最低,冬季高于夏季。浮游动物群落物种Shannon-Wiener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的变化趋势一致,表现为春夏季高,秋冬季低,湾外高,湾内低。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陵水湾浮游动物可分为湾内和湾外两个群落,主要受地形阻隔所致。盐度与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是浮游动物季节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之一。根据陵水湾浮游动物年均生物量估算出浮游动物提供的渔产潜力为2.24×10~4 kg。陵水湾浮游动物丰度呈现剧烈的季节变化,有必要对其进行长期的跟踪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