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蓝舌病病毒云南株攻击绵羊的颊部超微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蓝舌病病毒云南株强毒攻击绵羊,对其颊部进行了超微病理学研究。结果表明,颊粘膜棘细胞层严重损伤,表现为棘细胞核浓缩,崩解,线粒体肿胀变圆,乃至破裂,粗面内质网扩张,脱颗粒,间桥断裂,形成大量空泡;固有层血管内皮细胞翘起,脱离基膜,内皮细胞内也可见大量空泡;在攻毒后期,固有层有嗜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成纤维细胞增生,胶原原纤维增多且排列紊乱。上述病理学变化说明,蓝舌病病毒云南株主要危害  相似文献   

2.
用云南绵羊舌病病毒(BTV)人工摘种绵羊30只,接毒后1~15天,每天剖检2只,同时剖检健康对照羊2只,用免疫荧光和细胞化学技术对靶器官和免疫器官进行连续观察,在接毒后6~8天,绵羊血片中发现了荧光阳性反应红细胞,接毒后2天,口角毛囊上皮,7天,颊、鼻粘膜上皮棘细胞层棘细胞胞浆观察到病毒抗原,且接近糜烂溃疡灶含病毒抗原的棘细胞和游走进来吞噬抗原的巨噬细胞越多。在免疫器官从接毒后5~6天起就可见嗜酸  相似文献   

3.
蓝舌病病毒进入机体后最初增殖部位是淋巴器官和血管内皮细胞,对口腔粘膜乳头层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侵害尤为严重。随病程发展该病毒可直接侵入口腔粘膜的上皮细胞,致使细胞核周围形成空晕——空泡变性。上述过程导致口腔粘膜发绀、水肿、出血、糜烂和溃疡等蓝舌病特征性病理解剖学变化,为诊断不同发病阶段的蓝舌病病羊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用云南绵羊益舌病病毒(BTV)人工摘种绵羊30只,接毒后1~15天.每天剖检2只,同时剖检健康对照羊2只,用免疫荧光和细胞化学技术对靶器官和免疫器官进行连续观察.在接毒后6~8天.绵羊血片中发现了荧光阳性反应红细胞.接毒后2天,口角毛囊上皮,7天,颊、鼻粘膜上皮棘细胞层棘细胞胞浆观察到病毒抗原,且越接近糜烂溃疡灶含病毒抗原的棘细胞和游走进来蚕噬抗原的巨噬细胞越多.在免疫器官从接毒后5~6天起就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增生,巨噬细胞胞浆有病毒抗原.且在嗜酸性粒细胞周围观察到荧光强度不一、均质、多形态的抗原-抗体复合物附着.免疫器官中免疫活性细胞在接毒后6~9天受损较重,T细胞数减少.B细胞中成熟型和衰竭型浆细胞大量增加.有分泌抗体能力的未成熟型浆细胞不能形成增殖高峰,12天后,T、B细胞增殖均形成高峰.本文就上述观察结果与动物发病、耐过等临床表现的相关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一、蓝舌病(Bluetongue) 绵羊蓝舌病是一种虫媒病毒传染病,以发热,坏疽性口炎和蹄炎为主要特征。苏联称本病为绵羊卡他热。病羊舌部可能变蓝,故有蓝舌病之称。病原蓝舌病病毒属于呼肠孤病毒科的环状病毒属(Orbivirus),能在媒介者库蠓和受感染的畜体内繁殖。脾脏和淋巴结是蓝舌病病毒特异性抗原定位的地方,病毒的复制在淋巴样细胞的胞浆内进  相似文献   

6.
<正>蓝舌病是反刍兽的一种以昆虫为传播媒介的病毒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绵羊,以发热、消瘦、颊黏膜和胃肠道黏膜严重的卡他性炎症以及跛行为主要特征。蓝舌病病毒几乎感染所有的反刍兽,包括家养的和野生的,牛和山羊及某些野生动物也可严重发病,症状与病变和绵羊相似。1病理学诊断1.1病理剖检变化主要病变位于口腔、瘤胃、心、肌肉、皮肤和蹄部。口腔黏膜水肿、充血、发绀、出血,尤以舌颊乳头尖端明显。重症病例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云南蓝舌病毒株对绵羊持续性感染特性,分别用云南地方毒株BTV-1、BTV-15和BTV-16三个原始血毒接种绵羊,在BTV感染绵羊后,定期采集血液,测定BTV核酸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动物血液中病毒核酸存在期为90 d左右,在检测期其核酸含量呈周期性变化。研究证明云南BTV毒株存在持续感染的状况,而且血液中病毒核酸呈周期性变化。  相似文献   

8.
蓝舌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蓝舌病(Bluetongue,BT)又称绵羊卡他热,是一种主要发生于绵羊的非接触性虫媒病毒传染病,以发热、白细胞减少、颊粘膜和胃肠道粘膜严重卡他性炎症为主要特征。本病于1876年首次发现于南非,此后疫区日益扩大,目前已有50多个国家存在血清阳性动物。我国于1979年首次于云南师宗发现该病并分离到蓝舌病病毒(BluetongueVirus,BTV)。目前,全国已有云南、新疆、甘肃、陕西、四川等29个省(市)区已检出羊BTV抗体,许多省份的牛群中亦发现BTV抗体阳性动物[1,2]。1 病原学BTV系呼肠孤病毒科环状病毒属蓝舌病亚群…  相似文献   

9.
《畜牧与兽医》2015,(9):136-137
<正>蓝舌病是由呼肠弧病毒科环状病毒属成员蓝舌病病毒引起的,由库蠓传播的反刍动物的一种烈性传染病,病死率平均为29%。19世纪后期南非就有蓝舌病发生,但直到1905年,Spreull经过系统研究确定蓝舌病这个病名。1943年前,该病仅发生于南非。此后,世界各地都有蓝舌病的报道。自1979年我国云南首次发现绵羊蓝舌病以来,湖北﹑安徽﹑四川等地相继报道该病。  相似文献   

10.
蓝舌病是由蓝舌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主要发生于绵羊的传染病,临床上比较少见。但其他反刍类家畜也可能被感染。该病最早于1876年发现于南非的绵羊,1906年定名为蓝舌病。1949年后,该病在全世界50多个国家或地区陆续发生。我国于1979年在云南首次发现蓝舌病,并分离出蓝舌病病毒,从而确定了蓝舌病的存在。随后湖北、四川、安徽、山西也相继报导了该病。该病分布于全球大多数地区,成为世界性危害的虫媒传染病。  相似文献   

11.
云南省边境地区2008-2009年度蓝舌病血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蓝舌病(BLU)是由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环状病毒属(Orbivirus)的蓝舌病病毒(Bluetongue virus,BTV)引起的一种侵害反刍动物的严重传染病,其特征是颊粘膜和胃肠道粘膜严重的卡他性炎症,乳房和蹄冠等部位也常发生上皮脱落、充血肿胀但不发生水泡的病变。传播媒介为昆虫一库蠓。该病毒主要引起山羊、绵羊发病和死亡,  相似文献   

12.
蓝舌病是反刍动物的一种非接触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绵羊,在该病流行地区,于发病季节前接种蓝舌病疫苗可有效预防该病。总结了目前国内外蓝舌病弱毒疫苗、灭活疫苗、病毒样颗粒及重组疫苗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应用云南畜牧兽医研究所研制的蓝舌病病毒:(BTV)羟胺灭活苗接种绵羊178只。接种后42天以琼扩试验检测免疫接种前琼扩阴性羊45例和琼扩阳性羊15例.均无改变。接种后205天攻毒,免疫羊保护7/10,对照羊蓝舌病阳性数为8/10.  相似文献   

14.
<正>蓝舌病(BT)是由蓝舌病病毒(BTV)通过吸血昆虫-库蠓叮咬传播,感染牛羊等反刍动物的一种非接触性传染病,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主要侵害绵羊,其病症是颊黏膜和胃肠道黏膜严重的卡他性炎症,病羊精神沉郁,食欲丧失,常出现血样下痢,常因蹄冠上皮脱落而跛行,被毛断裂,甚至全部脱落。蓝舌病病毒可经胎盘感染胎儿,引起流产、死胎或胎儿先天性异常,山羊和牛隐性感染,症状不明显,目前国际上的一些流行毒株可导致牛发  相似文献   

15.
制备针对蓝舌病病毒最大的非结构蛋白NS;抗体。此抗体在绵羊感染蓝舌病病毒10天后即可检出,而接种蓝舌病灭活疫苗的绵羊体内检测不到此抗体,说明NS;的产生与病毒在动物体内繁殖有关。研究同时证明抗蓝舌病NS;的单克隆抗体不与其他环状病毒(如鹿流行性出血病病毒)的NS;抗体竞争,表明本方法具有群特异性。本方法除可检测灭活疫苗是否完全灭活外,还可检测免疫动物感染强毒后病毒的体内繁殖情况,评价疫苗的保护性能。如果广泛应用灭活BTV疫苗,本方法还可用于区S临疫动物和自然跷染动物。用抗蓝舌病非结构蛋白NS_1的单克隆抗体…  相似文献   

16.
对采自四川省美姑县的疑似蓝舌绵羊、山羊血清14份,全血13份,进行蓝舌病抗原、抗体检测和病毒分离鉴定。结果在10份血清样品中检测到蓝舌病抗体,在13份全血样品中分离到2株病毒,经蓝舌病病毒群、血清型鉴定,分离毒株的血清型为BTV-1型。  相似文献   

17.
为了指导蓝舌病(BT)研究中病毒分离工作,确定最佳病毒分离时间,比较鸡胚分离方法和BHK21分离方法的优缺点。本研究通过绵羊人工感染云南优势蓝舌病毒株BTV-1和BTV-16,采集不同时间的血液样品,用鸡胚和BHK21进行病毒分离。结果表明:用鸡胚的分离时间为接种后4~14 d,而BHK21细胞分离时间为2~8 d。本研究结果有助于BTV分离。  相似文献   

18.
蓝舌病病毒是引起绵羊、牛蓝舌病的病原.该病毒是一种结构复杂的RNA病毒,对其分子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可以阐明其致病机制和遗传学规律,有助于蓝舌病预防治疗的研究.国内对该病毒的研究起步较晚,本文简述了蓝舌病病毒基因结构和蛋白特点及对其的利用,为预防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蓝舌病是由蓝舌病病毒引起反刍动物的严重传染病。以口腔、鼻腔和胃肠道黏膜发生溃疡性炎症变化为特征,主要侵害绵羊。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A类疫病。蓝舌病在养殖牛、羊、鹿等动物的时候,是应当值得注意的。1病原蓝舌病是由蓝舌病病毒引起的主要发生于反刍动物的传染病。  相似文献   

20.
蓝舌病是由蓝舌病病毒引起的绵羊等反刍动物的虫媒病毒性热性传染病。其特征是口腔、鼻腔及胃肠黏膜发生卡他,溃疡性炎症。蓝舌病病毒属于呼肠孤病毒科环状病毒属。本病毒血清型相当复杂,乞今已发现至少24个血清型,各型间无交叉免疫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