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解河南牛乳房炎无乳链球菌的耐药性和毒力基因分布状况,本研究对分离鉴定的155株无乳链球菌进行抗生素敏感性试验,并且利用PCR技术检测相关耐药性基因和毒力基因。结果显示:分离株对喹诺酮类敏感度最高,对四环素、氨基糖苷类和大环内酯类表现为极强的耐药性,而对青霉素G的耐药性达到100%;155株分离株检测到突变的青霉素耐药基因pbp2b,此外,aphA-3和aad-6两种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均存在于分离株中,而发现四环素耐药性则主要由tetL,tetM和tetK三种基因介导,检出率分别为25.16%、31.61%和19.35%,同时检测到大环内酯类耐药基因erm(A/T)和ermB基因,检出率为13.55%和50.97%;分离菌中检测到bca、ScpB、hly和rib四种毒力基因,检出率为48.39%、56.77%、20.65%和23.87%。河南地区无乳链球菌携带4种毒力基因以及8种耐药基因,且绝大多数菌株表现出多重耐药性。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土鸡屠宰过程中大肠杆菌污染、毒力基因携带及耐药情况,2018年9月-2019年1月在重庆万州、开州、巫溪、奉节4个区县的12个土鸡屠宰地点采集了319份样品,通过菌落形态及显微镜观察、生化鉴定、PCR、药敏试验等方法鉴定分离的大肠杆菌,检测其毒力基因携带和耐药性情况。结果表明:大肠杆菌分离率为22.57%(72/319),其中餐馆、活禽宰杀铺和定点屠宰点分离率依次为29.73%(22/74)、25.00%(24/96)和17.45%(26/149),污水、地面、羽毛、用具和胴体分离率依次为75.00%(18/24)、21.62%(8/37)、20.54%(23/112)、17.65%(6/34)和15.18%(17/112);11种毒力基因中除estA、estB、elt外均被检出,检出率为58.33%(42/72),共检出14种组合型,有4株分离株4种毒力基因同时存在;分离株对阿米卡星、头孢噻肟最敏感,多重耐药比为90.28%(65/72),以7~10重耐药居多。土鸡屠宰过程中致病性大肠杆菌污染风险高,多重耐药现象严重,应重视养殖合理用药及屠宰卫生环境。  相似文献   

3.
为查明秦皇岛市某山鸡养殖场山鸡大批量死亡病因,试验对分离到的致病优势菌株进行生化鉴定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并测试分离菌对21种抗生素的敏感性,进一步采用PCR方法检测分离菌的耐药基因。利用清洁级昆明小鼠和SPF鸡胚分别对分离菌进行致病性试验,并采用PCR方法检测分离菌的毒力基因。结果显示:分离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在伊红美蓝培养基上生长出有金属光泽的菌落,生化特性与大肠杆菌生化特性符合率高达99%。BLAST分析发现,分离菌16S rRNA序列与大肠杆菌的基因相似性高达99.8%。分离菌对恩诺沙星和阿米卡星高度敏感,对青霉素、头孢曲松等15种药物耐药。分离菌的磺胺类、β-内酰胺类、四环素类的耐药基因与耐药表型基本相符,其余耐药基因与耐药表型不符,提示该分离菌可能存在其他的耐药机制。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具有较强致病性,共检测到12种大肠杆菌主要毒力基因。研究表明,分离菌为山鸡源致病性大肠杆菌,且耐药情况复杂,具有较强的毒力和致病性。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土鸡屠宰过程中大肠杆菌污染、毒力基因携带及耐药情况,2018年9月-2019年1月在重庆万州、开州、巫溪、奉节4个区县的12个土鸡屠宰地点采集了319份样品,通过菌落形态及显微镜观察、生化鉴定、PCR、药敏试验等方法鉴定分离的大肠杆菌,检测其毒力基因携带和耐药性情况。结果表明:大肠杆菌分离率为22.57%(72/319),其中餐馆、活禽宰杀铺和定点屠宰点分离率依次为29.73%(22/74)、25.00%(24/96)和17.45%(26/149),污水、地面、羽毛、用具和胴体分离率依次为75.00%(18/24)、21.62%(8/37)、20.54%(23/112)、17.65%(6/34)和15.18%(17/112);11种毒力基因中除estA、estB、elt外均被检出,检出率为58.33%(42/72),共检出14种组合型,有4株分离株4种毒力基因同时存在;分离株对阿米卡星、头孢噻肟最敏感,多重耐药比为90.28%(65/72),以7~10重耐药居多。土鸡屠宰过程中致病性大肠杆菌污染风险高,多重耐药现象严重,应重视养殖合理用药及屠宰卫生环境。  相似文献   

5.
猪肉生产链细菌耐药性及其耐药基因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旨在研究猪肉生产链中常见细菌的耐药性、耐药基因及其传递性。以养殖场、屠宰场、农贸市场的环境及猪肉中常见细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为对象,利用药敏纸片法检测细菌对常用的5大类17种抗生素的耐药性,用PCR鉴定9种耐药基因的存在。研究发现,生产链中分离的细菌对5类17种常见抗生素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其中对苯唑西林、四环素、甲氧苄啶等耐药性较高,对丁胺卡那霉素耐药性最低。9种耐药基因均有检出,bla TEM、aac6'-Ⅰb、tet B、tet C的检出率较高,与药敏试验的结果基本一致。耐药基因检出率屠宰加工厂养殖场农贸市场,耐药株可能具有传递性,为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因此,猪肉生产链中存在致病菌甚至一些非致病菌株对常用抗生素耐药的污染和威胁,需定期加强调查监测,科学使用抗生素,防止耐药菌株的传播。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广西南宁市猪源沙门氏菌的污染状况、耐药状况及致病力情况,在南宁市某生猪屠宰场随机直接从131头屠宰猪的肠道采集样品,采用鉴别培养基分离,生化鉴定的方法对样品中的沙门氏菌进行分离鉴定,并采用标准K-B纸片法对分离菌株进行25种抗生素敏感试验,最后对分离株进行小白鼠致病性试验。结果从131份屠宰猪的肠道中共分离到沙门氏菌45株,检出率为34.35%;其中鼠伤寒沙门氏菌14株,甲型副伤寒杆菌2株,肠炎沙门氏菌3株。45株分离菌株全部耐药,耐药率高达100%,其中44株为多重耐药菌株,占97.78%。45株沙门氏菌中有40株对小白鼠具有致病性,致病率达88.89%。这表明南宁市的屠宰猪存在一定程度的沙门氏菌污染,并且分离菌株存在较严重的耐药现象以及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应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沙门氏菌在猪群中的污染和限制抗生素在养猪过程中的使用并严格遵守休药期,以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保障猪肉及猪肉制品的食品安全。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哈尔滨市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茵(Lm)的污染状况及耐药状况.在哈尔滨市市场随机采集158份鲜肉样品,采用显色培养基分离,API试剂条和PCR鉴定等方法对样品中的Lm进行分离鉴定,并通过Kirby-Barer法测定分离菌株对24种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从鲜肉中共分离到Lm 23株,检出率为14.56%,其中鲜猪肉检出率最高,达20.00%(14/70);23株分离菌株中耐药菌株为22株,耐药率高达95.65%.这表明哈尔滨市鲜肉中存在一定程度的Lm污染,并且分离菌株存在较严重的耐药现象.应加强控制动物饲料亚治疗抗生素的使用并严格遵守休药期,防止耐药菌株产生进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羊伪结核棒状杆菌病是由伪结核棒状杆菌所引起的一种顽固性人兽共患病,为探究从云南省宜良县某羊场分离到的1株羊伪结核棒状杆菌的致病性和耐药性,利用PCR技术对FagA、FagB、FagC、FagD、磷脂酶D(phospholipase D,PLD)毒力基因进行检测,并检测blaTEM、blaCMY-2、blaSHV、blaOXA、blaCTX-M、rpoB耐药基因,利用K-B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株携带5种毒力基因,且携带介导β-内酰胺类药物的blaOXA耐药基因;对青霉素G、红霉素、四环素和氧氟沙星等多种抗生素敏感,对庆大霉素、链霉素和新霉素中度敏感。本研究结果可为羊伪结核棒状杆菌病的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市售猪肉中沙门氏菌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携带状况,以及PFGE分子分型情况,用PCR方法对分离的22株沙门氏菌携带的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进行检测,并运用XbaⅠ酶进行酶切后完成PFGE分析,再利用BioNumerics软件对分离菌株的指纹图谱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分离菌株对氨苄西林的耐药性最严重,耐药率为72.73%,其次是对氟苯尼考,耐药率为68.18%;在10种耐药基因检测中,共检出9种;除喹诺酮类药物外,分离菌株耐药基因与耐药表型的符合率为95%,其中88%的分离菌株携带酰胺醇类耐药基因(catI)和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blatem-1/blapsE-1/blaCMY-1/blaoxA-1)。在14种毒力基因检测中,共检出13种;所有分离菌株均携带mgt C和bcfA毒力基因,其次是mogA、araB、stn、fimA毒力基因,携带率均为95.45%;22株沙门氏菌共分为10个群,包括8个带型,菌株相似度为60%~100%。结果表明:市售猪肉中的沙门氏菌携带多种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须采取措施防止沙门氏菌污染猪肉产品。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离鉴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拉尔市猪乳源金黄色葡萄球菌,了解其致病性和耐药性。[方法]从阿拉尔市某规模化养殖场收集6份新鲜猪乳样本,采用甘露醇高盐琼脂(MSA)培养基分离乳样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利用表型鉴定方法及细菌16S rDNA序列分析法对分离到的菌株进行鉴定,检测分离菌株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利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利用PCR法检测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结果]经分离培养及分子生物学鉴定,从6份乳样中获得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率为33.33%(2/6);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均具有强生物被膜形成能力(+++);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均对利福平敏感,均对青霉素、头孢西丁、四环素、红霉素、替米考星、克林霉素和磺胺甲噁唑耐药;在检测的5种耐药基因中,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携带ant(4)基因和mecA基因;在检测的20种毒力基因中,共检测到6种毒力基因,其中,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携带seg、sei、hlb、fnbA、clfA基因,有1株携带hla基因。[结论]该养殖场猪乳源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强,携带多种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表现为多重耐药性。  相似文献   

11.
为确诊南宁某养殖户黑山羊死亡的病因,取病死黑山羊的肝、脾和心血进行了细菌分离培养。通过形态学鉴定、生化试验、16S r DNA测序分析、小鼠攻毒试验、药敏试验和耐药基因检测等方法,对分离到的疑似致病菌进行鉴定及药敏特性观察。结果显示,分离菌为醋酸钙不动杆菌,可引起80%的小鼠死亡(4/5),表明该分离菌株对小鼠有较强的致病性。药敏特性发现该菌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呋喃类等4种抗生素耐药,对磺胺类、氯霉素类及多粘菌素类等5种抗生素呈中敏;对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及大环内酯类等9种抗生素敏感。检出磺胺类、四环素类及氯霉素类等的14个耐药基因。结果表明,分离的醋酸钙不动杆菌毒力较强,有多重耐药性,对养殖业有一定的危害,要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新疆伊犁地区某马场乳源大肠杆菌的毒力基因携带情况和药物敏感性。[方法] 对采集到的85份马乳进行大肠杆菌的分离纯化、染色镜检、特异性基因phoA的扩增和16S rDNA测序;采用K-B纸片扩散法药敏试验分析马乳源大肠杆菌的耐药性;采用PCR技术检测马乳源大肠杆菌携带的毒力基因、耐药基因及鉴定其所属系统发育群,对大肠杆菌进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检测。[结果] 从85份马乳中分离得到6株大肠杆菌,其中3株为A群,3株为B1群;6株大肠杆菌均对青霉素和替米考星耐药;均携带ibeByijPmatsodAcsgA毒力基因;均未检测到耐药基因;有4株具有生物膜形成能力。[结论] 对新疆伊犁地区某马场马乳源大肠杆菌进行初步的毒力基因检测和耐药性分析,发现其对青霉素和替米考星耐药严重,并携带多种毒力基因,具有一定的潜在致病风险。  相似文献   

13.
宁夏地区牛源肠球菌分离鉴定及耐药性与毒力基因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了解宁夏地区牛源肠球菌的耐药性及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的携带情况,本试验使用显色培养基及PCR法对肠球菌进行分类鉴定;采用药敏纸片琼脂扩散法(K-B法)测定肠球菌对16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最后采用PCR方法对9种相关耐药基因与7种肠球菌毒力基因进行检测并测序。结果显示,在分离鉴定出的255株肠球菌中,屎肠球菌有78株(30.59%),粪肠球菌有53株(21.96%)。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对磺胺异恶唑和杆菌肽耐药率达到了100%;其次是苯唑西林(92.16%)、红霉素(65.88%)、四环素(65.49%)和青霉素(56.86%)。分离菌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高度敏感,敏感率分别为92.54%与95.29%。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aph(3)′-Ⅲ的检出率最高,为100%;其次是红霉素类耐药基因ermB,为46.27%;未检出耐万古霉素耐药基因VanA、VanB、VanC。已检测的毒力基因明胶酶gelE的携带率最高,为37.60%;其次为心内膜炎抗原efaA,为36.10%。结果表明,宁夏地区牛源肠球菌的多重耐药现象比较严重,应当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4.
从病死竹鼠体内分离到1株细菌,通过形态学观察、生化试验鉴定、16S rDNA基因测序分析及系统进化树构建等方法对分离菌种属进行确定,并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PCR方法检测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人工感染小鼠试验确定分离菌的致病力。病原鉴定显示,分离菌为革兰阳性杆菌,16S rDNA基因测序及BLAST比对显示其与棒状杆菌序列相似度达92.1%~99.2%,结合生理生化鉴定结果确定分离菌为棒状杆菌;药敏试验显示,该分离菌对氟苯尼考、头孢氨苄和青霉素等药物敏感,对复方新诺明、四环素和红霉素等药物表现耐药,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为oqxB、tetX、sul1和ermF阳性,与药敏试验表型一致;该菌对小鼠有致病性,毒力基因检测发现,分离菌携带fyuA和papA。本研究为竹鼠棒状杆菌病预防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采集患有子宫蓄脓犬的子宫内容物病料26份,进行细菌的分离培养,其中分离出大肠杆菌11株(42%),采用PCR技术检测分离株毒力基因的分布,测定小鼠半数致死量(LD50)确定分离株的毒力,并对分离株进行20种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发现,不同毒力基因分布的大肠杆菌之间存在毒力差异,含有毒力基因较多的分离株毒力相对较强;分离株对青霉素、苯唑西林、红霉素等有较高的耐药性,而对其他药物,尤其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头孢类抗生素等则有较高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6.
为了明确河南地区血清6型副猪嗜血杆菌流行菌株的生物学特性,试验从发病猪的肺脏、心血、关节液等病料中分离、纯化副猪嗜血杆菌,并对分离纯化的副猪嗜血杆菌进行PCR鉴定,同时进行血清型分型、致病性试验、毒力基因检测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从肺脏中分离得到一株血清6型副猪嗜血杆菌,该菌株携带有vta1、vta2、vta3、wza、ompP2、nanH、cdtA、cdtC、espP2 9种主要毒力基因;对保育仔猪表现出轻微的致病性;对头孢噻呋、头孢他啶、阿莫西林等16种抗生素敏感,对氨苄西林、青霉素G、卡那霉素等8种抗生素耐药。说明分离得到的血清6型副猪嗜血杆菌毒力较弱,对大多数药物敏感。  相似文献   

17.
为鉴定一起引起滑鼠蛇死亡的致病菌,本研究对采集病理样品中分离菌进行了细菌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测定、16S rDNA序列分析、耐药性测定及毒力相关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分离菌为嗜水气单胞菌。进化树分析表明该分离菌与来自中华鳖的嗜水气单胞菌N3株亲缘关系最近;药敏试验显示,分离菌株对强力霉素、庆大霉素、头孢呋辛等药物高度敏感,对四环素、阿奇霉素、链霉素等药物中敏,对头孢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林可霉素、万古霉素等药物完全耐药,表明该分离菌株具有多重耐药性;小鼠毒力试验和毒力相关基因检测显示,该菌含有的5种毒力相关基因为aer A、hly A、ahp A、ast及alt;并在3×108 cfu/0.3 mL的感染剂量下可致小鼠全部死亡。本研究结果表明引起此次蛇细菌感染的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该菌的分离鉴定为其感染引起的传染病防治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8.
广东屠猪肉样品中大肠杆菌耐药性与毒力特征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分析广东地区屠猪肉中大肠杆菌(E.coli)药物敏感菌株的血清型、毒力基因和系统进化背景,本研究从屠猪肉样品中分离出112株E.coli,采用玻片凝集法鉴定血清型,琼脂稀释法测定10种抗菌药的敏感性,PCR方法检测7种毒力相关基因,多重PCR方法进行系统进化背景判定。结果显示,112株E.coli中,定型菌株95株,分别属于15种血清型,其中O65、O131、O8和O158为优势血清型。几乎所有菌株对氟苯尼考、多西环素和四环素高度耐药,而对头孢曲松高度敏感,其中多重耐药菌株多数耐5种以上药物,常见的多重耐药表型是氟苯尼考/氯霉素/多西环素/四环素/氨苄西林。PCR鉴定结果表明,含有毒力基因的菌株中38%至少具有两个毒力基因,其中EAST1+Stx2e和hlyF+Stx2e比较常见。比较常见的毒力基因为Stx2e和EAST1,STb基因仅在一株菌中检测到。多重PCR鉴定结果显示,屠猪肉样品中E.coli主要分布为共生型的A组和B1组。本研究为大肠杆菌病的控制和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9.
旨在探究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溶血素hly、llsB基因对小鼠肠道的影响。在构建Lm的hly基因缺失株基础上,以Lm90SB2及溶血素基因缺失株Lm90SB2-Δhly、Lm90SB2-ΔllsB为试验菌,进行生长曲线、溶血活性以及器官载菌量的测定。结果:缺失株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特性与亲本株相比无明显差异;Lm90SB2、Lm90SB2-ΔllsB的溶血效价分别为1log2、2log2,而Lm90SB2-Δhly基本无溶血现象。缺失株Lm90SB2-Δhly、Lm90SB2-ΔllsB的肠道载菌量均低于亲本株Lm90SB2(P<0.05),在各个时间点肠道中的细菌定殖率依次为Lm90SB2>Lm90SB2-Δhly>Lm90SB2-ΔllsB。本研究表明,hly、llsB基因对Lm在小鼠肠道内定殖可能有直接或间接的调控作用,试验结果为进一步研究hly、llsB基因在Lm致病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牦牛源溶血性大肠杆菌血清型及毒力相关基因,本研究从四川阿坝州采集的牦牛鼻腔棉拭子中分离鉴定溶血性大肠杆菌,并通过玻板凝集结合试管凝集试验鉴定其血清型,采用PCR方法检测大肠杆菌的4个溶血素基因及其它7个毒力相关基因。结果显示,从临床健康的牦牛鼻腔中分离鉴定出74株溶血性大肠杆菌,分离率为19.2%(74/386)。O血清型鉴定结果显示,74株牦牛源溶血性大肠杆菌中已确定O血清型的菌株有60株,共24种O血清型,其余14株未能定型。PCR检测与溶血素相关的4个基因携带率分别为96.0%(hly A)、86.5%(hly E)、14.9%(ehly)和2.7%(ehx);有4种溶血素基因组合,分别为hly A~+(96.0%),hly E~+(86.5%),hly A/hly E双阳性(80.9%),ehx/hly E双阳性(2.7%);其它毒力相关基因的检出率分别为93.2%(irp2)、93.2%(fyu A)和2.7%(stx2);LT、STa、STb和K99基因未检出。研究结果表明,溶血性大肠杆菌存在于临床健康牦牛鼻腔内,血清型复杂且无优势血清型,大肠杆菌溶血素相关基因和高致病性毒力岛相关基因携带率高。本研究首次对四川阿坝州牦牛源溶血性大肠杆菌的血清型和毒力相关基因进行了研究,提示在牦牛中存在溶血性大肠杆菌的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