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伍艳 《湖北农业科学》2013,52(1):208-212
2001-2010年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贫困发生率存在负相关关系,中国农村金融发展水平每提高1%,贫困发生率下降1.58%;分区域看,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均呈现较高的贫困减少速度,但是各区域贫困发生率的绝对水平和减少速度存在差异,西部地区贫困发生率的绝对水平最高,贫困群体的脆弱性明显,但其农村金融发展对贫困减少的效应比中部地区强.实证检验表明,我国东部地区农村金融发展的减贫效应最强,中部地区农村金融发展的减贫效应最弱.  相似文献   

2.
古村镇是一种具有厚重历史积淀的文化资源,因而也是开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的旅游资源。以湖南省衡东县为例,对其发展古村镇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的区域优势进行了分析,对衡东县古村镇的特色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发展构想,以期为古村镇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23):126-130
脱贫攻坚是近年来我国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而稳定脱贫又是关键所在,学界引入贫困脆弱性这一概念并进行广泛讨论,因此有必要对我国的贫困脆弱性相关研究进行深入的梳理和评述,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有益借鉴。贫困脆弱性是一个前瞻性的概念,通过事前的评估预测,有效识别贫困人口和家庭,有望降低减贫成本,增强减贫政策的有效性。通过梳理近年来我国的贫困脆弱性研究的相关文献,探讨贫困脆弱性研究的整体概况和研究阶段,分析研究特点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基于此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该文采用文献计量学分析方法,主要运用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工具进行数据采集的研究方法,客观真实地反映出相关的研究进展。通过研究发现,整体概况上:从时间维度来说该相关研究始于2009年,2014年、2018年是研究的高峰;从学科分布上来说高度集中在经济学领域。研究分为三个阶段:引入阶段——概念与测度,拓展阶段——影响因素分析;重点研究阶段——脆弱性测度。结合国外的研究内容,发现我国研究特点及问题主要是:扶贫背景是主要特点,缺少广泛认可的定量方法,概念缺乏拓展。我国贫困脆弱性的研究方向应为:重点研究贫困脆弱性的定量分析问题,在扶贫背景下深入研究贫困脆弱性问题。  相似文献   

4.
研究三峡库区贫困农户生计脆弱性有助于分析贫困农户生计脆弱性特征以及主要影响因素,为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制定扶贫措施提供理论依据.以重庆市奉节县为研究区域,基于1 496份贫困农户问卷和60份村干部问卷,建立适用于三峡库区贫困农户生计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综合评估指数模型对奉节县贫困农户生计脆弱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①受生态退化影响最大的是低收入、纯农户以及处于极强度生态退化区域的贫困农户;②石漠化与水土流失是影响奉节县贫困农户生计脆弱性的主要因素;③生态退化严重区域降低贫困农户生计脆弱性的关键是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以及进一步通过相关扶贫政策引导区域贫困农户生计方式多样化,提高其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5.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往往是自然灾害频发的生态脆弱区。本文以秦巴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研究对象,从连片区生态环境现状、生态环境与减贫特征两方面,分析区域贫困特征——集中表现为:生态环境恶化与贫困深化共生共存。指出破解区域经济发展难题,转换传统减贫思路,将生态扶贫纳入大扶贫格局,走出一条生态保护与减贫相结合的道路。具体思路:在剥蚀构造中山区采取生态环境建设的互动模式,包括退耕还林模式、生态移民模式;在河谷阶地采取生态经济建设的互动模式,包括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生态城镇建设。  相似文献   

6.
普惠金融是消除贫困的有效方式,为区域性减贫提供了解决路径,但普惠金融发展对提高贫困人群的收入及区域减贫的效果存在较大的异质性。安徽省2011—2017 年16个地级市有关经济指标的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普惠金融减贫存在收入效应与区域异质性,即普惠金融的发展能显著提高收入水平,减缓贫困,但各区域在减贫效果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其中皖南地区的减贫效果显著,皖中地区反而会抑制贫困的减缓,而皖北地区的减贫效果则不显著。因此,应推行普惠金融的区域差异化政策,以提升普惠金融的减贫效果。  相似文献   

7.
刘玮琳  夏英 《世界农业》2021,(3):108-119
本文分析了不同类型农村公共支出对减贫的空间溢出特征,为能够更好地发挥中国农村公共支出的减贫效应提供决策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公共支出减贫效应的结构性差异明显,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农村公共支出减贫效应显著,而农村人居环境支出的减贫效应不显著。农村公共支出的减贫效应具有空间外溢特征,农村公共支出不仅对本地区的贫困减缓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且对空间特征相似地区产生了一定的溢出效应。在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区中,各项农村公共支出的减贫效应表现不一致,空间差异性明显。基于此,决策者应当充分考虑不同类型农村公共服务减贫的结构性差异;充分发挥空间合理分布的溢出效应,解决区域贫困问题;根据各区域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从大局出发,加强区域间特别是经济地理相似地区的合作与联系,以期发挥各项农村公共支出的最大减贫效应。  相似文献   

8.
自然灾害会对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户产生重大影响,灾害频发有时会成为农户返贫、致贫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了研究自然灾害对农户贫困脆弱性的影响程度,找出影响农户贫困的主要因素,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云南省16个州市2009年截面数据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地理环境是影响农户脆弱性最主要因素:云南省北部地区贫困脆弱性明显高于南部、全省海拔较高地区的脆弱性相应也较高;其次是保障水平:经济实力较弱,保障体系不完善的地区脆弱性较高。文章最后根据云南省实际情况提出:要结合不同地区脆弱性的差异,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落后地区经济,提高当地保障水平,增强各市州自身对自然灾害的应对能力,降低灾害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区域多维贫困是2020年后我国减贫事业的重要导向,也是减贫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基于2010、2012、2014、2016、2018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相关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系统聚类分析和Moran’sI指数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各省际区域多维贫困的空间聚类情况及其相关性,以此来分析我国各地区多维贫困的空间特征和区域差别。结果表明:我国各个地区的多维贫困存在程度上的差异,其中北京等地区已逐步脱离多维贫困,西藏等地区存在严重的多维贫困问题,其余地区则呈现不同程度上的多维贫困。同时,各地区的多维贫困存在地理上的空间自相关。在此基础上,提出空间性的多维贫困治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省际边缘区"边缘-贫困"的经济特性使其整个精准扶贫战略的难点区域,贫困程度深、扶贫任务重、攻坚难度大。省际边缘区精准扶贫工作不仅要关注贫困人口的收入问题,对生态环境保护应更为关注。绿色发展理念为省际边缘区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基于对河南省南阳市的分析发现省际边缘区精准扶贫中存在识别困难、区域竞争、认识不够、产业缺乏以及资金匮乏等问题,提出要提高生态扶贫参与意识,绿色扶贫环境构建;实现区域的统筹协调,共同推进区域减贫;充分利用优势资源,牢记坚守生态底线,避免陷入"资源枯竭型贫困"陷阱。  相似文献   

11.
李茜  张航瑞 《农学学报》2018,8(5):67-72
为保证有效地解决贫困地区脱贫问题,满足贫困人口生计需求。根据晋西北宁武县和代县的抽样调查,笔者对贫困人口生计特点和生计诉求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晋西北的宁武县和代县贫困人口生计表现出一定脆弱性和独特性;贫困人口生计诉求表现在资源和潜力利用、就业和提高收入、农户参与发展、基本生活水平、适用技术运用、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水平7个方面。其贫困人口生计诉求表现决定着相应的应对措施。本研究立足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生计问题,构建了内源式发展理念与贫困人口生计诉求相结合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2.
以行政村作为研究单元,基于2015年田阳县各类土地利用和贫困度相关数据,建立贫困度指标体系,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与二元局部Moran的I指数等方法,分析该县贫困村空间分异特征,并研究其对土地利用程度的响应。结果表明:贫困村在空间分布上受到生产生活条件的影响,呈现出一定的连片特征,空间分异明显;贫困村的土地利用程度与该地区的贫困程度具有显著负相关关系,说明土地利用程度的提高会降低区域贫困度。  相似文献   

13.
进入21世纪,山西经济发展与财政收入步入了快速发展轨道,但同期农村脱贫进程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速度。针对山西省特殊的自然经济环境和贫困分布特征,通过分析经济增长与减贫进程不同步的深层原因,提出了解决农村贫困的战略措施与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徐慧宁  李云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3):7084-7086
21世纪以来,广西的小城镇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且初具规模,但仍存在"老镇缺保护,新镇求统一,地域文化没挖掘,城镇风貌少特色"的问题。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分析了广西小城镇整体风貌设计较为成功的岑豆新村、兴安县、阳朔东岭的实际案例,发现其建筑中均体现出浓郁的传统民居元素、地方民居特点和特色民居文化,总结出"传统是小城镇风貌塑造的源泉、创新是小城镇发展的基础、文化是小城镇风貌升华的核心"的广西小城镇风貌塑造经验。笔者认为只有充分挖掘地域建筑文化特色、结合地区旅游产业发展、调动居民改造积极性,才能将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融合,突出地方风格和民族特色,营造优美、舒适、和谐的居住氛围,再现和延续小城镇的整体地域风貌特色,使小城镇具备综合竞争力和强大生命力。  相似文献   

15.
肖飞  刘冰  贾宁凤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4):7652-7654,7686
以山西省宁武县东寨镇为例,从村镇体系规模结构、村镇体系职能结构、村镇土地利用结构特征、村庄空间分布特征来探讨村镇体系空间结构问题,并根据人口预测模型,预测了该镇未来的发展变化及其响应。  相似文献   

16.
袁奎明  宋泽 《安徽农业科学》2013,(18):8013-8015,8019
通过对山东"十二五"期间全省集中扶持的3 000个重点贫困村的调查摸底,汇总分析了贫困村的基本贫困状况,并对这些贫困村的区域分布和致贫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山东省贫困村主要分布在菏泽、聊城、德州、临沂、滨州5地市及沂蒙革命老区,地理环境主要为山区、库区、湖区、滩区、盐碱涝洼区和少数民族聚集区;致贫因素主要是人多地少、土地瘠薄、资源条件差、交通闭塞、观念落后、公共设施不足等。为解决贫困问题,提出了5个方面政策建议:一是落实部门分工责任,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二是强化产业扶贫开发,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三是实施整村易地搬迁,根本消除生存困难;四是增加政府财政投入,落实农村社会保障;五是动员社会力量帮扶,健全社会帮扶机制。  相似文献   

17.
姜江  马建勇  许吟隆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9):5308-5309,5437
考虑农业灾害脆弱性的地域差异,以我国宁夏地区为例,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分析了农业灾害脆弱性影响因子与农村贫困之间的关联度,探讨了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影响宁夏地区农村贫困的主要因子,并给出了开展宁夏地区农业灾害脆弱性与扶贫工作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基于CFPS数据库实证探讨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水平和关键影响因素。结论如下:中国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总体先下降、后反弹上升,且不同地域分布的农户和不同家庭特征的农户家庭贫困脆弱性存在显著差异。同时,农村贫困脆弱家庭中长期脆弱家庭和动态脆弱家庭也并存;农户家庭特征和外部发展条件显著影响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户主年长、家有患病人员、家有较多老人与未成年子女以及经历自然灾害等情况加剧家庭贫困脆弱性。户主高学历、家有较多劳动力,家庭成员参与医疗、养老保险以及家庭可便捷获取教育、医疗和信息服务,家庭贫困脆弱性有效缓解。农民职业技能培训、耕地占有量和家庭社会关系网络及农村农业机械化与合作组织发展未产生有效的贫困脆弱缓解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