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2020年底,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中国反贫工作的重点转向解决相对贫困问题。通过对相对贫困的概念及相关理论、发生机理及影响因素、特征及类型、标准及测度方法、治理机制等进行梳理,总结相对贫困问题的研究现状和不足,展望未来相对贫困问题研究的方向,为进一步开展反贫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我国扶贫开发以来,扶贫成效显著,2020年是我国决战脱贫攻坚的关键年份,如何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以及2020年后绝对贫困问题转为相对贫困问题该如何解决,基于此,构建VAR模型,研究各扶贫减贫机制对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影响,以建立长效扶贫机制。  相似文献   

3.
常态化减贫机制的形成与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在贫困治理方面历经了不同阶段,并有着不同的阶段化特征。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精准扶贫攻坚阶段,2020年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后,并不表明贫困治理工作完全结束,仍有一些后续问题需要解决,可称之为"后扶贫时代"。在这一阶段,需要建立常态化的减贫机制,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为主导,结合动态监测机制、资源筹措与有效帮扶机制,共同促进我国常态化减贫机制的形成,解决农村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4.
由于农村地区经济的脆弱性、思想的局限性、收入的不稳定性和贫困标准的可变动性、相对性,在2020年消除了现有的绝对贫困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新的扶贫矛盾将会出现。届时,现阶段脱贫成果能不能持续得以巩固?新的以次生贫困、脱贫后再次返贫以及相对贫困现象为特点的农村新型贫困将会不会突显出来?针对“后脱贫”阶段极可能出现的这些问题,笔者以多年的扶贫工作实践为基础,分析了当前扶贫领域的相关政策措施,存在的隐性问题,提出了坚持深化教育才是消除永久贫困根本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绿色减贫是当前我国的扶贫热点,当前我国的相关研究主要是针对中西部地区的绝对贫困,忽视了东部贫困地区的相对贫困,并且实证定量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在梳理绿色减贫的动力机制、作用机制、保障机制的基础上,运用熵权法建立绿色减贫指标体系,以福建省宁德市作为典型样本,对其扶贫成效进行客观评价,发现近十年宁德市绿色减贫取得巨大成效,但仍存在不足,并结合宁德市实际情况提出绿色减贫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王琼  唐然  董光美  周平  郭华春 《安徽农业科学》2021,49(15):244-246,249
产业扶贫是我国脱贫攻坚战中的主要脱贫模式之一,是保证如期实现精准脱贫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文章梳理了我国产业扶贫的发展进程和主要模式,分析了双江模式的特点、成功经验及减贫脱贫成效,并提出西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产业扶贫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我国当前工作的重点。有效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是实现可持续脱贫的重要基础。对我国脱贫工作经历中救济式扶贫、开发式扶贫和参与式扶贫3个扶贫阶段的主要任务和特点进行了梳理。基于对邢台市贫困县扶贫工作的实地调研,总结出该市扶贫工作的4种成功扶贫模式:脱贫小院,就地就业;农村电商,居家创业;安贫可耻,扶志扶智;龙头企业嫁接金融资本。对扶贫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对策与建议,旨为贫困地区脱贫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贫困与反贫困是我国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与实践课题。中国坚持政府主导推动减贫事业,在实践中不断推进精准扶贫理论、组织和制度等方面的创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精准扶贫道路,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文章深入剖析了川西北高原藏区精准扶贫面临收入贫困与多维贫困统筹、精准识别、稳定脱贫问题、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矛盾等实践困境,提出了解决川西北高原藏区贫困问题应采取的对策主要是建立扶贫产业收益分享机制、构建精准扶贫大数据与救助机制、统筹扶贫规划与稳妥推进脱贫攻坚,以实现高原藏区稳定脱贫。川西北高原藏区实施精准扶贫战略、推进脱贫攻坚进程,对于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贫困研究从静态分析转向动态分析,贫困脆弱性是贫困动态的重要视角。通过文献研究方法,主要从贫困脆弱性的测度方法、评估方法、决定因素等方面对国外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未来在贫困脆弱性的度量方法评估、长面板数据使用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0.
利用知网检索2000~2017年间有关的扶贫文献进行研究,发现扶贫问题一直受到学术界的重点关注。在精准扶贫政策提出后,扶贫问题的研究达到高潮,为实现2020年如期脱贫的目标,关于贫困退出的文献也逐渐涌现。通过对已有的文献梳理发现无论是贫困县退出,还是贫困户的退出仍然存在退贫机制不灵活,脱贫指标单一、退贫主动性低、扶贫过程中存在低保悖论和贫困退出缺乏有效的评估监督机制等问题。对此,提出调整脱贫的动态性,构建多元化的退贫指标、建立脱贫激励机制,贫困户主动退贫、科学的发挥低保兜底功能和引进第三方贫困退出监督和评估的建议。这些建议对推动我国早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贫困地区内生动力不足是导致贫困地区无法摆脱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我国贫困地区贫困人口之所以存在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贫困地区空间结构的影响。在我国整体的社会空间结构中贫困地区往往位于空间结构的发展边缘,在减贫发展的过程中又会受到空间错位的影响,导致政府部门的相关减贫扶贫政策无法取得应有的效果。因此,从空间理论视角出发,探讨空间理论视角下贫困人口内生动力不足的相关问题,希望通过研究能够帮助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拓宽发展空间,激发其内生动力,进而达到减贫脱贫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2020年,根据我国2010年标准定义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将全部实现脱贫,但相对贫困仍然会长期存在。下一阶段扶贫工作的重点是推进可持续性减贫,缓解相对贫困。生态补偿脱贫是脱贫"五个一批"工程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可持续减贫大背景下,生态补偿减贫是有效缓解相对贫困的政策和路径。本文基于生态补偿视角,对生态补偿缓解相对贫困的作用和途径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贫困地区可持续减贫的生态补偿战略和政策,以期实现贫困地区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共处、环境与区域经济的协调统一发展。  相似文献   

13.
贫困与反贫困是当今全球尖锐的社会问题之一,可持续生计的初衷即理解并解决贫困。对可持续生计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探索其应用趋向,对后期深化研究及反贫困议题意义重大。以CNKI中文核心期刊与WOS平台核心合集为数据来源,运用文献计量方法,通过CiteSpace、HistCite软件对可持续生计研究的总体态势、演化进程、发展现状、研究结构进行梳理。研究发现,国内可持续生计研究开展时间晚于国外且研究成果数量上不及国外;国外研究偏向于基础理论、脆弱性背景、生计组成部分,而国内研究倾向于生计方法及其分析框架的阐明与应用;国外研究区域多集中在欠发达地区或国家,国内主要研究区域为西北、西南以及老少边山穷、民族地区。国内外可持续生计用于治理贫困问题的研究多被局限于现有的几个可持续生计的分析框架内,实践应用的成效尚待提高。结合可持续生计在贫困治理中取得的成果,据此提出可持续生计在今后贫困治理中的应用前景表现在:(1)有利于加快国内取得扶贫攻坚最后胜利的步伐;(2)有利于更全面地服务贫困地区长远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等的科学决策;(3)与旅游发展相结合,使得旅游业作为一种生计战略更好地服务于农村扶贫、减贫、脱贫、增收事业。  相似文献   

14.
从精准扶贫到解决相对贫困是我国减贫事业前后两个阶段,需要平稳过渡和有序衔接,却面临着诸多困境和风险。针对解决相对贫困的现实需要,应选择性延续精准扶贫时期凸显的政治制度优势以及形成的精准理念、建档立卡对象、有效减贫增收政策和全社会参与的格局。结合新时期减贫背景,树立更为全面的扶贫理念、实现扶贫对象的扩容发展、促进扶贫主体的协同治理、形成城乡一体化的扶贫格局、丰富和完善减贫政策体系,实现从精准扶贫到解决相对贫困的融合性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正规金融对宁夏民族地区农村脆弱性贫困的治理情况,为正规金融更好地在西部民族地区发挥金融减贫作用提供对策建议。【方法】在对脆弱性贫困概念进行界定基础上,以宁夏农村357户农户2011年、2013年、2015年3年的农户收入、农户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等样本数据作为分析变量,利用这3年的面板数据分析农户收入与正规金融、社会资本、财政扶贫资金等解释变量的相关关系。【结果】正规金融、财政扶贫资金对农户脆弱性贫困的治理作用并不显著,而以礼金及亲友间借款为主要形式的社会资本则对脆弱性贫困的治理有一定的缓解作用。正规金融与财政资金、社会资本对脆弱性农户收入增加的间接协同效应均大于直接协同效应,正规金融与教育人力资本对负向冲击的干预平滑作用较为明显,且对自然灾害等负向冲击的平滑作用力度由大到小可依次排序为:受教育水平、健康状况与自然灾害。【结论】脆弱性贫困的金融治理思路应该随着精准扶贫战略的适时推进而予以调整与转变,一方面应将整合后的各类优质金融资源合理配置到民族地区脆弱性贫困群体亟须的教育、健康、医疗、扶贫产业等项目中去,另一方面则应该增强民族地区内生发展动能,降低对"嵌入式"经济增长模式的依赖,加大对脆弱性贫困群体扶贫、扶智、扶志"三位一体"的人力资本培育金融扶持力度,助其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树立正确的脱贫信心。  相似文献   

16.
以2017年苏北地区X市建档立卡脱贫家庭的相关信息为基础,使用VEP法测度该地区农村已脱贫家庭的贫困脆弱性,区分脆弱家庭与非脆弱家庭并对其进行描述性统计,推测哪些因素可能是影响贫困脆弱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建立Logistic模型进行回归分析,测度各个因素对贫困脆弱性发生概率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户主为女性影响脆弱性概率比男性大、主要劳动力文化程度高和健康水平高会降低已脱贫家庭返贫的概率,而劳动力就近务工和劳动力残缺会增加其返贫概率。最后从家庭规模、户主性别、主要劳动力的文化程度和健康水平、务工地区等方面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7.
贫困的精准测量和贫困对象的精准瞄准是一切反贫困政策实施和政策效应评估工作的基础。在中国精准扶贫的政策背景下,文章评述中国官方贫困线和世界银行国际贫困线及其变动,并对文献中广为采用的五种贫困度量方法及其经验研究文献进行梳理。这五种贫困度量方法包括静态即时的收入/支出贫困标准、动态收入/支出贫困状态转变、资产贫困标准、动态资产贫困临界值和多维贫困测量标准。研究发现已有文献存在研究对象不精准、研究数据较陈旧、贫困标准低的问题,难以评估精准扶贫政策的实际减贫效果和动态变化过程。在后续研究中,相对贫困标准的确立、农户贫困状态动态转变的识别及影响因素研究,生计策略对农户贫困状态动态转变的作用机制的探析,对明确2020年后中国的扶贫政策取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产业扶贫政策的实施和完善,对解决中国农村地区的贫困问题,提高贫困户收入具有重要意义,其为提高贫困户工作技能、达成可持续脱贫状态以及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供了有效途径。产业扶贫所面对和服务的主体是贫困户,贫困户的参与意愿会直接影响到产业扶贫项目的发展状况,进而影响到中国全面脱贫的目标。通过梳理国内研究贫困户产业扶贫参与意愿的文献,从贫困户特征、相关认知和政策环境三个不同角度梳理了影响贫困户参与产业扶贫意愿的因素,并指出产业扶贫参与意愿研究的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在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的背景下,探讨乡村旅游对农户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对促进精准脱贫政策优化和衔接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贫困脆弱性理论,利用陕西省22个旅游扶贫村农户调查数据,运用扩展回归模型(ERM),分析农户参与乡村旅游和贫困脆弱率状况,探讨乡村旅游对西部山区农户贫困脆弱性的影响效应及机制。结果表明,样本地区参与旅游农户贫困脆弱率为29.58%,低于非旅游参与户。参与旅游能够显著降低农户贫困脆弱性,与未参与时相比降低了13.7%。4A级及以上景区带村、受到旅游精准帮扶农户参与旅游降低脆弱性、防止未来贫困的效应显著,不同旅游参与形式中旅游经营的降脆效应更大。乡村旅游通过提升家庭收入水平降低家庭未来陷入贫困可能性,但经营性收入的不确定性成为加剧脆弱性的风险隐患,工资性收入对缓解贫困脆弱性无显著正向影响;在西部山区旅游兼业普遍状况下,生计多样化起到一定调节作用,其中兼顾传统农业强化了参与旅游对贫困脆弱性的减缓效果。因此,为保障旅游减贫成效持续巩固,提出要正视乡村旅游产业本身的脆弱性和收益不确定性,推动西部地区旅游产业长效发展,统筹兼顾普惠性旅游扶贫政策和精准帮扶措施,加强农旅融合与利益联结等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安徽省农村扶贫开发经历了解决生存性极端贫困、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驱动群体性减贫、规模化开发式扶贫、综合扶贫开发及精准扶贫五个阶段,总结出了党的领导、政策组合、资金整合、聚焦重点、多方合作、激发动力等经验,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安徽还需夯实脱贫攻坚成效的基础性工作,建立防止返贫工作机制,完善巩固脱贫成效保障措施,着力提升财政资金管理水平和政策成效,切实加强组织保障等相关扶贫政策,巩固安徽省脱贫成效,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