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PCR-RFLP方法,检测外来品种大约克猪和江苏地方品种梅山猪、二花脸猪、姜曲海猪以及培育品种苏钟猪共144头,结果表明PGC1基因第8外显子序列经AulⅠ酶切后存在AA、AT和TT3种基因型,其中大约克猪中AA基因型占优势,A等位基因频率为0.7,而江苏地方品种猪中,TT占绝对优势。分析PGC1基因型与胴体性状相关性发现,AA基因型猪的左胴重、右胴重和脂肪重均高于TT基因型猪,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倒数第三、四腰椎间背膘厚AA基因型显著高于TT基因型猪,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AT基因型与TT基因型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  相似文献   

2.
通过PCR-RFLP方法,检测外来品种大约克猪和江苏地方品种梅山猪、二花脸猪、姜曲海猪以及培育品种苏钟猪共144头,结果表明PGC1基因第8外显子序列经Aul I酶切后存在AA、AT和TT 3种基因型,其中大约克猪中AA基因型占优势,A等位基因频率为0.7, 而江苏地方品种猪中,TT占绝对优势.分析PGC1基因型与胴体性状相关性发现,AA基因型猪的左胴重、右胴重和脂肪重均高于TT基因型猪,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倒数第三、四腰椎间背膘厚AA基因型显著高于TT基因型猪,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AT基因型与TT基因型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  相似文献   

3.
野猪和16个国内外猪种Mx1基因第14外显子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PCR—RFLP方法对野猪和国内外16个猪种Mx1基因第14外显子的多态性进行分析,共检测到3个等位基因,6种基因型。其中外来猪种和松辽黑猪中出现AA、CC和AC3种基因型;野猪和中国地方猪种中出现AA、BB和AB3种基因型;培育猪种中苏太猪中存在全部基因型。B等位基因仅在野猪和中国地方猪种中出现,而C等位基因仅在外来猪种和具有外来猪种血统的培育猪种中出现。根据Mx1基因第14外显子多态位点的基因频率构建的系统发生树也显示,中国地方猪种和外来猪种间的基因型分布存在明显差异,外来猪种和具有外来猪种血统的两个培育猪种聚在一起,野猪和中国地方猪种聚于另一类群,其中枫泾猪、二花脸和梅山猪首先聚在一起,且与野猪的遗传距离最近。野猪和藏猪中AB基因型的频率较高,分别为0.515和0.302,枫泾猪、二花脸和梅山猪中AB基因型频率为0.348-0.591。推测AB基因型可能具有较高的抗病毒能力,而且太湖猪(枫泾猪、二花脸和梅山猪)可能是进行猪流感病毒抗病育种的较好素材。  相似文献   

4.
太湖猪及毗邻地区猪品种的主成分地理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太湖猪5个类群(二花脸、中梅山、小梅山、米猪和沙头乌)及姜曲海猪、东串猪在25个微卫星DNA座位上的等位基因频率,进行主成分分析,绘制地理分布图.结果表明,第一主成分地理分布图反映太湖猪类群与其它两品种遗传结构的差异;第二主成分地理分布图反映太湖猪各类群遗传结构的差异,并将其分为两类;第三和第四主成分地理分布图初步揭示华北型与华中型猪品种的基因交流.本研究为进一步开展全国性地方猪品种的主成分地理分布分析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利用太湖猪5个类群(二花脸、中梅山、小梅山、米猪和沙头乌)及姜曲海猪、东串猪在25个微卫星DNA座位上的等位基因频率,进行主成分分析,绘制地理分布图。结果表明,第一主成分地理分布图反映太湖猪类群与其它两品种遗传结构的差异;第二主成分地理分布图反映太湖猪各类群遗传结构的差异,并将其分为两类;第三和第四主成分地理分布图初步揭示华北型与华中型猪品种的基因交流。本研究为进一步开展全国性地方猪品种的主成分地理分布分析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9个猪种H-FABP基因5''-上游区和第二内含子的遗传变异   总被引:22,自引:5,他引:17  
以 8个中国地方猪种和引进品种大白猪共 40 9头猪为实验动物 ,利用PCR RFLP技术研究了H FABP基因的 5’ 上游区和第二内含子内的遗传变异。结果在 9个品种的 5’ 上游区中都验证了一个HinfⅠ RFLP ,变异的酶切位点在 132 2位 ,等位基因H ,在皖南花猪 ,二花脸猪 ,金华猪 ,小梅山猪 ,滇南小耳猪 ,香猪 ,荣昌猪 ,北京黑猪和大白猪中的频率分别为 0 36 ,0 34 ,0 6 0 ,0 6 6 ,0 80 ,0 73,0 76 ,0 70和 0 90。大白猪和滇南小耳猪的HinfⅠ RFLP的基因型分布相似 ,二者分别与其它 7个猪种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差异 ;皖南花猪和二花脸猪相近 ,二者与另外 7个品种之间的差异也达到极显著水平。在第二内含子中 ,验证了一个HaeⅢ RFLP ,该多态性只出现在皖南花猪和大白猪中 ,等位基因D的频率分别为 0 99和 0 6 1。另外 ,发现一个新的多态HinfⅠ 酶切位点 ,测序结果表明 ,该多态位点的产生是由于 1970位碱基C突变为T造成的。该多态位点只在皖南花猪和大白猪中出现 ,等位基因B的频率在两品种中分别为 0 86和 0 5 8。在所有测定的猪种中 ,都没有发现MspⅠ RFLP。  相似文献   

7.
不同猪种ESR基因多态性的PCR-RFLP分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运用PCR-RFLP方法,检测了杜洛克、约克夏、长白猪、皮特兰、梅山猪、二花脸猪、枫泾猪、荣昌猪、苏太猪等9个国内外猪种的ESR基因PvuⅡ位点多态性.结果表明,在约克夏猪、二花脸猪、枫泾猪和苏太猪中检测到了AA、AB、BB 3种基因型,在杜洛克猪、皮特兰猪中检测到AB、BB 2种基因型,在长白猪、梅山猪、荣昌猪中只检测到了AB基因型.在本研究中不同品种的A、B基因频率差异显著,总体上在国外猪群体中A等位基因为优势等位基因,而地方猪种中B等位基因为优势等位基因.  相似文献   

8.
通过PCR—RFLP方法对90头海南五指山猪和36头临高猪进行了MC4R基因型检测。结果表明,MC4R基因中的TaqI酶切位点在五指山猪中均为AA基因型,在临高猪中该位点A等位基因和G等位基因频率分别是0.92和0.08。该结果为海南地方猪的杂交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不同猪种ESR基因多态性的PCR-RFLP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运用PCR-RFLP方法,检测了杜洛克、约克夏、长白猪、皮特兰、梅山猪、二花脸猪、枫泾猪、荣昌猪、苏太猪等9个国内外猪种的ESR基因PvuⅡ位点多态性。结果表明,在约克夏猪、二花脸猪、枫泾猪和苏太猪中检测到了AA、AB、BB 3种基因型,在杜洛克猪、皮特兰猪中检测到AB、BB 2种基因型,在长白猪、梅山猪、荣昌猪中只检测到了AB基因型。在本研究中不同品种的A、B基因频率差异显著,总体上在国外猪群体中A等位基因为优势等位基因,而地方猪种中B等位基因为优势等位基因。  相似文献   

10.
中外11个猪种H-FABP基因PCR-RFLP的研究   总被引:28,自引:4,他引:24  
本文利用PCR—RFLP技术对五指山猪、沂蒙黑猪、汉江黑猪、莱芜猪、香猪、民猪、成华猪、内江猪、二花脸猪、巴马香猪和大白猪11个猪种共420头猪的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5′—端上游区(HinfI—RFLP)和第二内含子内(HinfI—RFLP、HaeⅢ—RFLP)的遗传变异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1)在5′—端上游区的:HinfI—RFLP位点上,所有的品种都有变异,但沂蒙黑猪和大白猪只有两种基因型(HH、Hh);(2)在第二内含子内的HinfI—RFLP位点上,二花脸只有BB基因型,而其它品种都表现出多态性;(3)在第二内含子内的HaeⅢ—RFLP位点上,只在五指山猪、香猪和大白猪中发现有多态性存在,等位基因D的频率分别为0.86,0.98和0.68,其余8个猪种均表现为DD型。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利用PCR-RFLP法检测了TAP1基因在4个中国地方猪品种、1个培育猪品种、3个引进猪品种和亚洲野猪等9个群体中的遗传多态性。结果表明:TAP1基因外显子3发现1处SNP位点G729A,并且在所有群体中均检测到3种基因型(AA、AB和BB型),其中引进猪品种B等位基因频率较高,地方猪品种和亚洲野猪的A等位基因频率相对较高。G729A位点上不同基因型的分布在多数群体中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但在苏太猪群体中发生了极显著偏离(P0.01)。群体内变异分析表明,地方猪品种和亚洲野猪的杂合度、有效等位基因数以及Shannon’s信息指数都普遍高于引进猪品种。UPGMA法聚类分析结果表明,9个群体共出现3个分支,3个外来猪品种聚为一类,苏太猪、梅山猪与二花脸猪聚为一类,淮猪、亚洲野猪与荣昌猪聚为一类。  相似文献   

12.
骨形成蛋白15基因Bcu I多态性对猪产仔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PCR—RFLP方法,检测了小梅山猪和大白猪骨形成蛋白15(BMP15)基因exon2的多态性,结果显示,在这2个品种中均有A和B两个等位基因存在。利用最小二乘分析研究了该多态位点对猪头胎、二胎和经产的总产仔数和产活仔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梅山猪中,不同基因型经产母猪的总产仔数和产活仔数间差异显著,AA产活仔数最高,为14.28头,BB总产仔数和产活仔数最低,分别为12.67头和12.33头;大白猪中,不同基因型母猪在头胎总产仔数和经产总产仔数方面差异显著,其他方面差异均不显著,但都呈现出AA〉AB〉BB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采用PCR-RFLP技术分析雌激素受体(ESR)基因、促卵泡素β亚基(FSHβ)基因、催乳素受体(PRLR)基因和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基因在太湖猪不同类群中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ESR基因在小梅山猪、二花脸猪、枫泾猪中B基因频率较高,分别为0.629,0.762,0.649;FSHβ基因在小梅山猪、二花脸猪、枫泾猪中AA基因型频率较高,分别为0.875,0.881,0.833;PRLR基因在小梅山猪、二花脸猪、枫泾猪中A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631,0.571,0.281;RBP4基因在小梅山猪、二花脸猪、枫泾猪猪群中AA基因型频率较高,分别为0.593,1.000,0.900。对不同基因的特性分析表明:ESR、FSHβ、PRLR和RBP4在3个类群中的多态信息含量和杂合度均不高,大多为中低等多态位点。  相似文献   

14.
9个猪种H—FABP基因5′—上游区和第二内含子的遗传变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8个中国地方猪种和引进品种大白猪共409头猪为实验动物,利用PCR-RFLP技术研究了H-FABP基因的5′-上游区和第二内含子内的遗传变异。结果在9个品种的5′-上游区中都验证了一个Hinf I-RFLP,变异的酶切位点在1322位,等位基因H,在皖南花猪,二花脸猪,金华猪,小梅山猪,滇南小耳猪,香猪,荣昌猪,北京黑猪和大白猪中的频率分别为0.36,0.34,0.60,0.66,0.80,0.73,0.76,0.70和0.90。大白猪和滇南小耳猪的Hinf I-RFLP的基因型分布相似,二者分别与其它7个猪种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差异;皖南花猪和二花脸猪相近,二者与另外7个品种之间的差异也达到极显著水平。在第二内含子中,验证了一个Hae Ⅲ-RFLP,该多态性只出现在皖南花猪和大白猪中,等位基因D的频率分别为0.99和0.61。另外,发现一个新的多态Hinf I*酶切位点,测序结果表明,该多态位点的产生是由于1970位碱基C突变为T造成的。该多态位点只在皖南花猪和大白猪中出现,等位基因B的频率在两品种中分别为0.86和0.58。在所有测定的猪种中,都没有发现Msp I-RFLP。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旨在对猪杀菌性/通透性增加蛋白(BPI)基因的多态性进行系统分析,为今后探讨猪BPI基因与疾病抗性的关系提供理论依据。采用PCR-RFLP方法对野猪和国内外10个猪品种BPI基因第10外显子HpaⅡ遗传变异进行检测及序列分析。结果表明:11个猪品种中共检测到AA、BB和AB 3种基因型,2个等位基因,其中野猪、藏猪、荣昌猪和淮猪群体中AA基因型为优势基因型,A等位基因为优势等位基因;外来商业化猪品种中,杜洛克群体AA基因型频率较高。序列分析表明AA基因型与GenBank中的序列一致,BB基因型存在A27G同义突变位点和T118G错义突变位点。基于BPI基因的等位基因频率构建11个猪群体的系统发生树,第1类群包括野猪、淮猪、藏猪、荣昌猪、杜洛克;第2类包括约克夏、长白猪、枫泾猪、梅山猪、二花脸、苏太猪。本研究结果显示,猪群体间基于BPI基因多态性上存在的差异与体型、生产类型及地理分布等因素没有显著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采集667头我国三大优良地方猪种5个类群(二花脸、梅山、枫泾、金华和姜曲海猪)和长白猪(对照猪种)血样,运用自己改良的淀粉凝胶电泳法,测定血清中4个蛋白质系统(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f、血浆铜蓝蛋白-Cp  相似文献   

17.
为了调查地方猪种与引进猪种肺炎支原体的流行情况,本试验以姜曲海猪、苏姜猪、长白猪为调查对象,通过不同猪群发病情况、血清学、鼻拭子病原检测和屠宰肺部病变情况了解不同品种间肺炎支原体流行病学情况。结果表明:姜曲海猪、苏姜猪、长白猪的猪群发病率分别为17.43%、3.27%、2.41%,死亡率分别为7.71%、0.92%、0.60%,姜曲海猪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高于苏姜猪和长白猪;姜曲海猪群血清阳性率达36.84%,比苏姜猪群高约22百分点,比长白猪群高约24百分点;姜曲海猪群肺部病变指数评分极显著高于长白猪群和苏姜猪群(P0.01);而从猪群鼻拭子肺炎支原体病原检测结果看,3个品种猪群之间携带病原情况并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说明不同品种猪群间存在流行病学差异,中国地方猪种的易感性明显高于引进猪种。  相似文献   

18.
申农1号猪ESR基因的多态性及其与繁殖性能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PCR—RFLP的方法,对申农1号144头母猪进行ESR基因的多态性进行检测,分析ESR基因型对头胎总产仔数与产活仔数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在申农1号母猪群中,ESR基因存在遗传多态性,可分为AA、AB和BB三个基因型,A、B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5069和0.4931。AA型、AB型和BB型的频率分别为0.2639、04861和0.2500,但AA、AB和BB三种基因型与产仔数之间差异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研究采用PCR-RFLP技术分析苏姜猪、姜曲海猪、长白猪群体A-FABP基因遗传多态性,并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基因座多态与肉质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3个猪种A-FABP基因内含子1均具有Bsm I酶切多态性,分别检测到3种基因型(AA、AB和BB),χ~2适合性检验显示,3个猪种A-FABP基因型分布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P0.05)。多态信息含量(PIC)分析显示,3个品种猪均为中度多态;基因型与肉质性状关联分析显示,不同基因型肌内脂肪含量、大理石纹差异显著,大理石纹AA、AB型显著高于BB型(P0.05),肌内脂肪含量AA显著高于AB、BB型(P0.05)。结论显示,苏姜猪、姜曲海猪、长白猪A-FABP基因intron 1多态性对肉质性状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20.
贵州地方猪品种HSL基因多态性与屠宰性状的关联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旨在分析HSL基因多态性与地方猪品种瘦肉率之间的相关性。采用RFLP方法,以二元杂交猪(长白猪×大约克猪)为对照,对贵州地方猪品种糯谷猪和萝卜猪的HSL基因进行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贵州地方猪品种HSL基因外显子1中存在BsaH I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从3个猪群体中都检测到AA、AB和BB基因型,克隆测序后证实,A等位基因于第442 bp处发生了单碱基突变(G→A),导致氨基酸Val→Ile替换。地方猪品种以A等位基因占优势,杂交猪以B等位基因占优势。将猪胴体性状与HSL基因型之间进行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大部分年龄段的猪品种中,BB、AB和AA 3种基因型的瘦肉率和眼肌面积均表现出从高到低的变化趋势,而背膘厚则完全相反。结果提示,HSL外显子1的B等位基因具有增加胴体瘦肉率和眼肌面积、降低背膘厚的遗传效应,可作为贵州地方猪品种瘦肉率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