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东北藿香叶蛋白质的提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维广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9):16200-16201
[目的]确定藿香叶蛋白质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方法]以风干的藿香叶为原料,分析了料液比、pH值、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对叶蛋白质提取率的影响。并在单因素提取试验的基础上,设计了正交优化试验。[结果]提取时间对藿香叶蛋白质提取率的影响不是特别大,其他3个因子的影响顺序为:料液比〉pH值〉温度。在料液比1∶30,pH值9.5,温度45℃的条件下,提取75min,水溶性蛋白质的提取率最大,达88.54%。[结论]确定了藿香叶蛋白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综合利用东北藿香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番茄红素萃取工艺条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确定番茄红素的提取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试验,研究液料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及提取次数对番茄红素提取率的影响。[结果]乙酸乙酯的浸提效果最好,故选用乙酸乙酯作为浸提溶剂。随着液料比的升高,番茄红素提取率增加,当液料比大于4∶1(ml/g)时,色素提取率增加缓慢。当pH值小于6时,随着pH值的增大,色素提取率增加;当pH值大于6时,随着pH值的增大,色素提取率降低。各因素对番茄红素提取率的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液料比>提取次数>提取时间>提取温度。[结论]番茄红素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液料比为4∶1(ml/g),提取时间50 min,提取温度45℃,提取次数3次,该条件下,番茄红素的提取率在85%以上。  相似文献   

3.
扶庆权  张李阳  华春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328-22330
[目的]研究芦蒿茎蛋白的最佳提取工艺。[方法]采用碱提酸沉法提取芦蒿茎中的蛋白,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L。(3。)正交试验,研究pH、温度、水解时间和料液比对芦蒿茎蛋白提取率的影响。[结果]在各影响因素中,影响程度依次为pH〉料液比〉温度〉水解时间,碱法提取芦蒿茎蛋白的最佳工艺条件为pH9.0、提取温度50oC、水解时间105min、料液比1:35(g/m1);在此条件下,芦蒿茎蛋白的提取率为75.59%。[结论]优选出了芦蒿茎蛋白的最佳提取工艺,为芦蒿的提取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裘雪梅  谢少霞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1):5870-5871
[目的]研究广昌白莲蛋白的提取工艺,找出最佳的提取条件。[方法]分别采用直接提取、酸化提取和碱化提取3种不同的方法对广昌白莲蛋白进行提取,并利用正交试验设计来确定其最佳的料液比、pH值和浸提时间。[结果]广昌白莲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料液比1∶15、pH值7、浸提时间20h,此时的蛋白提取率为5.79%。[结论]该研究为广昌白莲活性成份的提取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双低菜籽粕的蛋白提取工艺,为菜籽粕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脱毒后的双低菜籽粕为原料,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不同因素对菜籽蛋白提取率的影响,并采用响应面法对影响因素进行优化。[结果]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菜籽粕蛋白最佳提取条件为:pH值13,温度40℃,料液比1∶12,提取时间40 min,提取次数3次。在此基础上用响应面法对pH值、提取温度和料液比的最佳水平做进一步研究和探讨,通过对二次多项回归方程求解得知,在自变量分别为pH值12.9、温度40.8℃、料液比为1∶12.6时,双低菜籽粕蛋白提取率最大预测值为57.73%。[结论]丙酮-乙醇溶液对菜籽粕具有一定脱毒效果,响应面法所得数学模型在预测各因素对菜籽蛋白提取率的影响上具有良好的指导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青大一号"紫花苜蓿叶蛋白的提取工艺。[方法]采用酸化加热法配合加盐法提取"青大一号"紫花苜蓿叶蛋白;以单因素试验设计考察料水比、加盐量、pH、预浸时间、絮凝时间、絮凝温度6因素对苜蓿叶蛋白粗蛋白质提取率的影响;同时设计L9(34)正交试验来确定"青大一号"紫花苜蓿的苜蓿叶蛋白最佳提取条件。[结果]"青大一号"紫花苜蓿叶蛋白的最佳提取条件:絮凝温度为70℃,料液比为1∶10,加盐量为1%,絮凝时间为5 min,pH为4。[结论]为紫花苜蓿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采用碱提酸沉法从花生粕中提取花生分离蛋白,用蛋白质提取率作为衡量提取工艺的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料液比、pH值、提取温度和提取时间为考察因素,采用正交试验优化最佳提取工艺,确定碱提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 g∶10 mL、pH值10.0、提取温度60℃、提取时间2 h。在此条件下,花生粕蛋白质最高提取率可达75.88%。在试验影响因素中,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提取温度>pH值>提取时间>料液比。  相似文献   

8.
[目的]优化青海大叶白麻[Poacynum hendersonii(Hook.f.)Woodson.]叶总黄酮超声提取工艺。[方法]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不同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料液比、提取次数、样品目数、超声功率、溶剂pH值对大叶白麻叶总黄酮超声提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对大叶白麻叶总黄酮超声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结果]大叶白麻叶总黄酮超声提取的最佳工艺为:乙醇体积分数75%,提取温度50℃,提取时间2 h,料液比1∶15(W/V),提取次数3次,样品目数20目,超声功率100 W,溶剂pH值9,在此条件下总黄酮提取率最高。[结论]该研究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大叶白麻资源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红小豆分离蛋白的提取工艺。[方法]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取因素与水平,根据中心组合试验Box-Behnken设计原理采用4因素3水平的响应面分析法,优化红小豆分离蛋白的提取工艺。[结果]各因素对豆粉分离蛋白提取率的影响顺序从大到小为pH、固液比、温度、时间;通过经典分析确定豆粉分离蛋白最佳提取工艺:pH 9.0,温度为45℃,固液比为1∶20,时间为60 min。在该条件下,豆粉分离蛋白提取率理论值为81.3%,实际红小豆分离蛋白提取率为(24.3±2.0)%。[结论]响应面分析法用于优化红小豆分离蛋白的提取工艺可行,建立的数学模型与试验数据相符,可为红小豆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王薇  于加平  李勇  孙鹏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8):13790-13792
[目的]研究黄花忍冬果中总黄酮的提取工艺。[方法]采用溶剂浸提法对黄花忍冬果实中总黄酮提取工艺进行研究,以总黄酮产率为指标,探讨溶剂浓度、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和pH值5因素对黄花忍冬果实中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从而分析最佳提取工艺条件。[结果]溶剂浸提法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60%,提取温度80℃,料液比1∶40(W/V,g/ml,下同),提取时间1.5 h,pH值为8,总黄酮的提取率为6.62%。[结论]该方法筛选了黄花忍冬果中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结果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赤楠叶总黄酮的提取工艺及含量动态变化。[方法]采取微波-碱水法提取赤楠叶总黄酮,通过单因素试验与正交试验对其工艺条件进行正交优选,以优选工艺条件提取不同月份的赤楠叶总黄酮,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与考察其含量动态变化。[结果]微波功率对赤楠叶总黄酮提取率有显著影响,碱水pH值有极显著影响,优化的微波-碱水法提取工艺条件为:以原料50倍量的pH值为12的碱水,在微波功率300 W的条件下提取8 min,提取次数为1次;赤楠叶总黄酮含量在11月份左右达到最高,8月份左右降到最低。[结论]微波-碱水法提取工艺是一种高效的、节约成本的赤楠叶黄酮提取方法,叶黄酮提取的最佳采叶期以11~12月为宜。  相似文献   

12.
柱花草叶蛋白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提取柱花草叶蛋白的条件,为柱花草的深度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直接加热法提取柱花草叶蛋白,分别研究料水比、水浴温度、水浴时间、打浆时间对叶蛋白提取效果的影响,在单因素基础上,采用4因素4水平正交试验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结果]直接加热法提取柱花草叶蛋白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水比1∶5,水浴温度80℃,水浴时间9 min,打浆时间5 min。[结论]影响柱花草叶蛋白提取的最主要因素为料水比,打浆时间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13.
唐世敏  姜东燕 《安徽农业科学》2012,(36):17624-17625
[目的]探索苜蓿叶蛋白的最佳提取条件.[方法]设置了不同料水比、加热温度、絮凝时间、pH,研究其对苗蓿叶蛋白提取的影响.[结果]当料水比为1:4,加热温度为70℃,絮凝时间为9 min,pH为5.0时,苜蓿叶蛋白得率和粗蛋白提取率均最高.[结论]该研究可为叶蛋白的开发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苎麻叶总绿原酸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飞军  彭涛  韦名嘉  陈晨  田鑫  刘立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2):13551-13552
[目的]采用超声波法提取苎麻叶片绿原酸,设定不同提取条件测定含量并得出最优提取条件。[方法]对苎麻头麻叶片烘干处理后,以一定浓度乙醇为提取液,设定乙醇浓度、料液比、温度、pH、提取时间为单因素,采用超声波法提取,并根据单因素实验结果,选取乙醇浓度、料液比、pH三个因素设计正交实验。[结果]各单因素对提取效果影响较大,温度设定常温,提取时间2 h最佳;正交结果表明,最优提取条件为40%乙醇、pH=5、料液比1∶16。[结论]苎麻叶中含有0.745%的绿原酸,采用超声波法提取效果好,方法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响应面法对超声波辅助提取枇杷叶多酚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评价其抗氧化性,为枇杷叶多酚的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支持.[方法]以干燥枇杷叶为原料,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依据Box-Behnken原理选择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料液比和乙醇体积分数4个因素进行响应面试验,确定枇杷叶多酚超声波辅助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并与传统溶剂浸提法的提取效率进行对比;以羟基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为评价指标,对枇杷叶多酚的抗氧化性进行研究.[结果]通过响应面设计分析得到超声波辅助提取枇杷叶多酚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67℃、提取时间40 min、料液比1:25、乙醇体积分数60%,在此条件下得到枇杷叶多酚提取率为48.24 mg/g,与理论值48.79 mg/g相近;提取温度、提取温度与料液比及提取时间与料液比的交互作用对枇杷叶多酚提取效果影响显著(P<0.05).与传统溶剂浸提法比较发现,超声波辅助提取法得到的多酚提取率较高,且所需时间较短.枇杷叶多酚对羟基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随枇杷叶多酚质量浓度的增大而不断增强,枇杷叶多酚质量浓度为20 μg/mL时,两种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为40%和56%.[结论]响应面法优化的超声波辅助提取枇杷叶多酚工艺条件合理可行,与传统溶剂浸提法相比,超声波辅助提取法可明显提高多酚提取率;枇杷叶多酚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性.  相似文献   

16.
乳酸发酵酸法提取甘薯叶蛋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世宽  于海光  许艳丽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2):6517-6518,6556
[目的]优化甘薯叶蛋白提取工艺。[方法]用发酵酸法提取甘薯叶蛋白,在探讨各单因素(发酵酸与滤液体积比、沉淀时间、发酵酸循环次数)对甘薯叶蛋白提取率影响的基础上,利用正交试验设计进一步优化甘薯叶蛋白提取工艺。[结果]用发酵酸沉淀叶蛋白,其粗蛋白的质量分数可达63.28%,提取率可达52.57%。最优提取参数为发酵酸/汁液(V/V)=3∶1,沉淀时间20min,发酵酸循环使用次数为1次。[结论]该研究为甘薯叶蛋白的工业化提取及其在食品领域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邓骛远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6):13195-13196,13203
[目的]比较宜宾毛竹与慈竹的叶水提液对常见食品污染菌的抑菌作用,研究了温度、紫外光和pH对其抑菌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滤纸片法,测定2种竹叶的抑菌效力。[结果]毛竹叶与慈竹叶都有较强的抑菌作用,且对不同供试菌的抑菌效果有差异,其中毛竹叶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抑制最强,而慈竹叶对大肠杆菌的抑制效果最好。慈竹叶的抑菌效力强于毛竹叶。2种竹叶水提液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和pH稳定性,但紫外光稳定性较差。[结论]宜宾毛竹与慈竹的叶提取物有望被开发成新型天然食品防腐剂。  相似文献   

18.
桑叶多糖的碱性提取及含量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提取桑叶多糖并进行含量测定。[方法]采用氢氧化钠提取桑叶中的多糖,从浸提浓度、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料液比4个方面对提取率进行了分析,通过正交试验筛选出碱性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得出桑叶多糖氢氧化钠提取的最佳条件。用苯酚-硫酸法测定多糖的含量。[结果]单因素试验得出的最佳条件是提取液浓度为0.5 mol/L,提取温度为80℃,料液比为1∶50,提取时间为4 h。正交试验筛选出桑叶中多糖提取的最佳条件是浸提浓度为1.5 mol/L,提取温度为80℃,料液比为1∶50,提取时间为4 h,多糖含量为2.55%。[结论]提取时间对桑叶多糖的提取有比较大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得出最佳配比,使得提取更加充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