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豫粳8号的丰产、稳产性及产量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1993 ~1995 年河南省粳稻区域试验及1996 、1997 年河南省粳稻生产示范资料,对豫粳8 号的丰产性、稳产性和产量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豫粳8 号丰产性较好,稳产性较差。在产量三要素中,穗粒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千粒重次之,有效穗数的直接作用最小。因此,在高产栽培上应在保证亩成穗20 ~22 万的基础上,主攻穗粒数,并注意提高千粒重。  相似文献   

2.
GS豫粳6号水稻地丰产稳产性及产量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河南省粳稻区域试验、生产示范及国家北方中晚粳区域试验资料,对GS豫粳6号丰产性、稳产性和产量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GS豫粳6号在产量构成三要素中,有效穗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千粒重次之,穗粒数的直接作用最小。因此,在高产栽培上,应主攻亩成穗数,同时兼顾穗粒数(100粒左右)和千粒重(26g左右)。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仙游县澳海小麦4个主栽品种产量及其三要素分析认为,决定多穗型品种绵阳26产量的 主导因素是穗粒数;大穗型品种泉麦1号、泉素3号、晋麦2148产量均受穗数制约;千粒重大小也是泉麦3号产量高低的主要限制因子。据分析结果提出4个品种的高产结构及高产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4.
利用河南省粳稻区域试验、生产示范及国家北方中晚粳区域试验资料 ,对GS豫粳 6号的丰产性、稳产性和产量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GS豫粳 6号在产量构成三要素中 ,有效穗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 ,千粒重次之 ,穗粒数的直接作用最小。因此 ,在高产栽培上 ,应主攻亩成穗数 ,同时兼顾穗粒数 ( 1 0 0粒左右 )和千粒重 ( 2 6g左右 )。  相似文献   

5.
用洛阳市连续三年旱地小麦品种区域试验结果,对豫麦13号在旱作条件下的丰产稳产性及产量构成三要素进行了分析。其产量三要素对产量影响大小依次为:亩穗数>千粒重>穗粒数。提出在旱作条件下进一步提高豫麦13号产量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6.
对湖北省1994 ̄1995年早稻中熟组良种区域试验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表明,早稻新品系“921”不仅高产,稳产,且适应性广;三要素对产量的贡献为千粒重〉穗粒数〉有效穗数:“源”丰、“流”畅、“库”大,彼此协调是其高产的根本原因。其高产栽培的主攻方向应在一定有效穗数的基础上增加每穗实粒数。  相似文献   

7.
利用1989-1990年度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区域试验资料,估算了13个参试品种的丰产性和产量稳定性,并对高产、穗产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高产是产量三要素综合作用、协调发挥的结果.高产品种产量三要素多为中间型,而不偏于极端.产量的稳定性由产量三要素本身的自动调节能力和三要素间的互相补偿能力共同决定.每穗粒数、有效穗数的稳定性对产量稳定性影响较大.高产稳产品种大多具有产量性状间相关不显著的特性.  相似文献   

8.
小麦新品种开麦21丰产稳产性分析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2年河南省区域试验,对开麦21高产性和适应度分析:开麦21产量均值均较大而变异系数(cv)均较小,表明该品种在不同环境中丰产性和产量稳定性好;20点次适应度为95.84%,广适性突出。在产量结构三要素中,穗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千粒重、穗粒数次之,增加穗数,提高千粒重是其高产的关键,该品种产量主效应值大,品种地点互作变异数小。广泛适于河南省各小麦生产区种植,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利用河南省小麦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资料,对豫麦25号的性,稳定性和产量结构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在稳定亩成穗数的基础上,增加穗粒数量夺取该品种高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小麦新品种镇麦10号的丰产性、稳产性及适应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镇麦10号是2013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小麦新品种。为了更全面地了解该品种的生产特性,以2010—2012年2年度江苏省淮南麦区小麦区域试验资料为基础,对镇麦10号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镇麦10号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好,其籽粒产量水平主要分布于6 000~7 000 kg/hm2,穗数为431.25万/hm2,穗粒数为37.98粒,千粒质量为44.03 g。相关系数分析结果表明,穗数、千粒质量均与籽粒产量呈正相关,穗粒数与产量呈负相关;穗数×穗粒数、穗数×千粒质量、穗粒数×千粒质量也与产量呈正相关。通径系数分析结果表明,穗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其次是千粒质量,穗粒数的作用最小;产量三要素互作效果从大到小依次为穗粒数与千粒质量穗数与穗粒数穗数与千粒质量。  相似文献   

11.
小麦不同播期生长发育特性及若干性状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选用在江汉平原大面积推广的小麦品种鄂恩4号、鄂恩1号及本院选育的稳定品系“92516”、“966057”作分期播种试验,结果表明,播期对小麦的生育期和产量影响较大,并主要通过影响有效穗数、穗粒重和千粒重而实现,适期播种与晚播在千粒重、穗粒数、有效穗数、穗粒重、株高等性状方面差异达显水平。  相似文献   

12.
2008—2017年北京市小麦区域试验品种产量性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近10年北京市小麦区域试验高水肥组试验数据,分析了参试品种的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表现和变化趋势,以及参试品种性状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品种育成年份的延后,抽穗期和成熟期呈提前趋势,株高呈降低趋势,穗粒数、千粒重和生育期天数呈减少趋势,籽粒灌浆时间、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产量呈增加趋势。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三要素中穗粒数与千粒重呈正相关,有效穗数与穗粒数、千粒重均呈负相关,说明有效穗数和穗粒数之间、有效穗数和千粒重之间均为相互制约的关系。产量与其构成三要素间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由高到低依次为千粒重、穗粒数、有效穗数,说明在产量构成三要素中,千粒重对产量的贡献最大,其次是穗粒数,有效穗数的贡献最小。因此,北京地区在选育小麦高产品种时应重点考虑千粒重对产量的影响,适当增加穗粒数,同时注意协调有效穗数和穗粒数的矛盾。  相似文献   

13.
2013—2021年河北省审定小麦品种产量及农艺性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13—2021年河北省审定的46个小麦品种为材料,采取多种分析方法研究小麦品种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关系及其演变规律,为小麦育种和生产提供借鉴。结果表明,小麦品种平均产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年均递增68.16 kg/hm2;产量三要素中,穗数逐年增加,穗粒数逐年下降,千粒重变化不大;株高逐年升高,生育期逐年缩短。相关性分析表明,产量三要素与小麦产量均呈正相关,大小顺序为:穗数>千粒重﹥穗粒数;株高与产量极显著正相关,生育期与产量呈弱正相关。偏相关分析显示,产量三要素对产量的作用均为正值,大小顺序为:穗数>千粒重>穗粒数;株高和生育期对产量的作用均为负值。产量三要素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均为正值,大小顺序为:穗数>千粒重﹥穗粒数;株高和生育期对产量的直接作用为负值,但株高的作用微弱。回归分析显示,株高、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生育期决定产量81.30%的变异,为产量的主要决定因素。综合分析认为,稳定穗数,提高穗粒数,促进三要素协同发展可能是进一步提高产量潜力的关键。针对河北省气候和栽培管理变化,选育穗数650万/hm2左右、穗粒...  相似文献   

14.
河南省近15年小麦区试高产品种产量构成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通过对1989~2004年河南省高肥区试小麦品种产量构成因素的分析发现:15年来,高肥小麦区试产量呈递增趋势,随着产量的增长,三要素中千粒重的增长最多,其变异系数也最大,其次是穗粒数和公顷穗数。通过对15年高产品种的产量构成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这15年里,冬性品种的千粒重对产量的贡献最大,其次是公顷穗数;春性品种的公顷穗数和千粒重对产量的贡献较大。冬性品种应在相对稳定的公顷穗数和穗粒数的基础上提高其千粒重,春性品种应在保证相对稳定的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基础上增大其公顷穗数。  相似文献   

15.
以2010-2013年湖北省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区域试验结果为依据,利用产量变异系数和高稳系数法对漯麦6010稳产性和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对产量构成因素进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产量结构三要素中,以穗粒数和千粒重最为稳定,其变异系数较小;穗数与产量的相关性最大,千粒重次之,穗粒数与产量呈负相关;穗数与穗粒数呈正相关,千粒重与穗数、穗粒数均呈负相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穗数、千粒重、穗粒数与产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05 3、0.268 2、-0.103 2,且直接通径穗粒数最大,千粒重次之。  相似文献   

16.
高产玉米杂交种产量构成因素和穗部性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连艳鲜  何金环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4):7430-7431
为玉米的高产栽培和育种提供依据。在同样的施肥和管理条件下,研究产量不同的16个玉米杂交种产量构成三要素和穗部性状与产量的关系,总结出高产玉米杂交种应具有的穗部特征。在产量达到高产要求的5个玉米杂交种中,4个产量较高杂交种的穗粒数都在500粒/穗左右,属中大穗型玉米杂交种,只有豫玉22为大穗型杂交种(穗粒数为580粒/穗),而穗粒数在450粒/穗以下的中小穗型杂交种没有一个产量超过11 250 kg/hm2。高产玉米杂交种具有单位面积粒数和千粒重均高的双重优势;在穗部性状中,穗行数对产量的影响较大,相对于大穗型品种,中大穗玉米杂交种更易获得高产,而小穗型品种则难以获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17.
可M4性状表现稳定的43个突变系的8个主要数量性状之间的相关分析表明:构成水稻产量的三要素中,只有穗实粒数和千粒重与产量呈显正相关;而有效穗数与产量间的遗传型、表型相关均不显,但其环境相关达极显水平。遗传通径分析表明,穗实粒数、千粒重与有效穗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都达到极显水准;由环境通径分析表明,仅有效穗数和穗实粒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达到极显水准。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我省及黄淮区试、生产试验资料,分析了皖89236小麦的增产潜力、产量三要素通径系数和动态结构,并作了抗逆抗病性模糊评判等,结果表明皖89236产量分布主要集中在5250—7500kg/ha;随产量水平上升,三要素的总趋势是上升的,但穗粒数在产量水平低于6750kg/ha时上升较快,而成穗数、千粒重则在产量水平高于6750kg/ha时增幅较大;对产量的贡献,成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三要素间相关系数较大,因而自调能力强,综合抗性好,对白粉、叶锈、叶枯、赤霉等病害中-高抗,抗倒伏,耐青干,稳产性好,适应范围广,是个潜力很大的材料。  相似文献   

19.
根据江苏省2013—2017年淮北小麦品种试验4年汇总数据,分析了江麦23的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及产量构成要素。结果表明,江麦23是一个具有良好的丰产性(较对照淮麦20增产3.13%~5.79%)、稳产性(3年高稳系数HSC高于对照)、适应能力较强(4年适应度高于对照)的小麦新品种,适宜在淮北地区推广种植。此外,产量构成三要素分析表明千粒重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其次是穗数,穗粒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小。因此,在稳定穗粒数的前提下,提高千粒重和增加有效穗数是提高江麦23产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以沧麦15为试验材料,以2018—2020年试验数据为依据,对沧麦15的产量三要素与产量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沧麦15产量三要素与产量的相关性以穗粒数最大、千粒重次之,偏相关分析表明其产量三要素之间相互制约;通径分析表明,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对产量的直接效应均为正向效应,对产量正向效应的通径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穗数(0.459 9)>千粒重(0.446 5)>穗粒数(0.373 2),穗数对产量正向效应的贡献最大。综上所述,沧麦15产量的提高要保持合适的穗数,在此基础上,配套栽培技术以提高小穗结实率,增加穗粒数,同时稳定千粒重,充分发挥其丰产潜能,达到增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