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沧州市属于黑龙港流域滨海冲击型平原,目前有宜蝗面积近200万亩,是河北省乃至全国的重点蝗区,其中东部沿海蝗区是我国东亚飞蝗主要发生地之一。自建国以来,沧州市在国家及河北省政府的支持和指导下,始终将东亚飞蝗防控工作作为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执行"改治并举,根除蝗害"的方针,每年都投入大批人力、资金进行飞蝗监测、防治及蝗区改造工作。现实情况表明:由于长期使用的防蝗药剂选择性较差,毒性高,主要依靠大面积化学防治,在控制蝗虫危害的同时,增加了农药残留、破坏了生态环境、杀伤了天敌,致使蝗区生态环境逐步恶化,蝗虫再猖獗情况严重,单一化学防治不能从根本上控制蝗害。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各蝗区勘探资料的查阅及实地调查,详述了滨州市沾化区东亚飞蝗蝗区的分布、土壤质地、自然植被、蝗虫种类及东亚飞蝗发生情况,提出了综合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3.
蝗虫又称蚂蚱,现在养殖的大多为东亚飞蝗.东亚飞蝗属昆虫纲,直翅目,蝗科昆虫.据统计蝗科总共有223个属,859个品种,东亚飞蝗是其中较优良的可食用品种之一.  相似文献   

4.
东亚飞蝗属直翅目飞蝗科飞蝗属昆虫,具有迁飞性、爆发性,是农业生产上危害性极大的害虫。本文概述了海南省东亚飞蝗发生情况,阐述了东方市蝗区的分布,总结了2012~2018年蝗虫发生危害情况,分析了东亚飞蝗生活习性及发生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东亚飞蝗的综合防控体系,包括成立防蝗指挥部,加强监测预警,开展技术培训,分类指导防治,为海南东亚飞蝗的防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翻耕蝗区土壤对东亚飞蝗蝗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耕翻土壤对蝗虫产卵的影响。[方法]研究了东亚飞蝗产卵对实、松土的选择性和不同层次土壤蝗卵的发育情况。[结果]结果表明,经过耕翻耙磨土壤后,东亚飞蝗蝗卵能够正常出土的仅占6.1%。[结论]该研究为垦荒种植和蝗区改造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前,东亚飞蝗的防治仍然以化学农药为主,如有机磷类、菊酯类及其复配制剂等,化学农药在蝗灾的控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给环境安全带来了较大的隐患。为保护蝗区农业生态,减少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在蝗虫防治中,尤其在低密度发生区宜大力推广生物农药,既经济有效,又安全可靠,为此,我们于2003-2005年开展了生物农药杀蝗绿僵菌、蝗虫微孢子虫防治东亚飞蝗的试验示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广东农业科学》2006,(5):99-99
蝗虫是一种世界性的农业害虫,一旦暴发对农业生产具有毁灭性的打击。在我国历史上,蝗灾曾频繁发生,并与水灾、旱灾并称三大自然灾害。近年来,我省北部、中部、西部个别地区出现高密度蝗虫,发生种类有:东亚飞蝗、越北腹露蝗、中华稻蝗、异岐蔗蝗、越大青蝗、黄脊竹蝗等,其中以越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近年来柳州市东亚飞蝗的发生情况及发生演变态势,指出该市东亚飞蝗的暴发与当地的气候、环境、食料、天敌及人为因素有关。提出加强政府领导,蝗灾发生后及时启动蝗虫防控应急预案;开展蝗虫普查和监测工作,及时掌握虫情;开展宣传和技术培训,增强农民防蝗意识;加强药物防治等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9.
<正>运城是全国重点蝗区之一,也是山西省东亚飞蝗惟一发生区,全市宜蝗面积60余万亩,蝗区过水面积在5万亩以上。近年来市、县两级从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的政治高度来认识做好蝗虫等重大病虫防控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积极开展蝗虫监测与防控,黄河滩涂推广种植莲菜、粮食作物等蝗虫非喜食作物,尽管我们动用大量人、物、财力进行了对飞蝗的防控,但在防控中仍有很多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对防治蝗虫问题的思考。1近年蝗虫发生防控动态  相似文献   

10.
简要回顾了河南省治蝗历史 ,分析了现阶段东亚飞蝗发生新特点、新变化及其成因 ,并依蝗虫的发生趋势 ,提出了治蝗减灾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4个飞蝗亚种间的系统发育关系。[方法]利用PCR扩增技术测定了西藏飞蝗(L.migratoria tibetensis)和东亚飞蝗(L.m.manilensis)细胞色素氧化酶3亚基基因序列(COⅠ1539bp、COⅡ684bp、COⅢ792bp,共计3015bp),结合GenBank下载的亚洲飞蝗(L.m.migratoria)和非洲飞蝗(L.m.migratorioides)的细胞色素氧化酶3亚基基因序列进行综合分析。以云斑车蝗(G.marmoratus)为外群,通过邻接法、最大简约法和贝叶斯法重建4个飞蝗亚种的分子系统树。[结果]在碱基组成上,A+T的平均含量为69.57%,4个飞蝗亚种的密码子第3位点A+T含量最高,其中最高的是COⅠ(达87.6%);4个飞蝗亚种中核苷酸替换主要发生在密码子第3位,COⅡ的核酸替代率最高,第2位点较为保守,替换率在5.9%~15%之间;COI的起始密码子是特殊的CCG或ACG;4个飞蝗亚种的遗传距离在0.001~0.076之间;飞蝗属中4个亚种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为东亚飞蝗和西藏飞蝗亲缘关系最近,亚洲飞蝗与东亚飞蝗、西藏飞蝗亲缘关系次之,非洲飞蝗与其余3个亚种的亲缘关系较远。[结论]该研究可为西藏飞蝗亚种地位的确定提供分子依据。  相似文献   

12.
运用生态位模型软件Max Ent,模拟和预测气候变化背景下大尺度范围西藏飞蝗适生区分布及其变化可能性。基于当前数据和IPCC AR5提出的三种气候情景以及西藏飞蝗分布信息,采用Max Ent生态位模型和Arc GIS预测西藏飞蝗适生区及未来变化趋势,用ROC曲线检测模型精度、刀切法(Jackknife test)筛选主导环境变量。当前气候条件下,西藏飞蝗高适生区主要位于四川省和西藏自治区,中风险区则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东部地区,包括四川西部、西藏东部、云南北部等。西藏飞蝗适生区分布、面积及中心点位置不同。Max Ent模型对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西藏飞蝗适生区准确模拟与预测具有潜在应用价值,对虫害综合治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为预测亚洲飞蝗的发生期和判断其危害程度,对其生长积温和取食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一至五龄的蝗虫生长积温和取食量分别为351.13、306.79、340.92、399.00、470.24℃和5.46、8.91、14.40、27.44、56.32 g ;最佳防治时期为取食量小的一、二龄期;亚洲飞蝗的卵在-29.9℃可以成功越冬,在翌年继续发生;2011年,亚洲飞蝗在黑龙江省没有大面积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以下简称巴州)草地优势种蝗虫分布与防治实际,指导蝗灾测报和治理.[方法]分析25年巴州来草地蝗虫调查、定位监测、防治资料.[结果]巴州草地蝗区总面积4.812×104 hm2.以地理特征来划分,可将巴州草地蝗区分为巴音布鲁克蝗区、焉耆盆地北部山区蝗区、博斯腾湖蝗区、塔里木河-孔雀河中下游蝗区等4个蝗区.以草地类来划分,可分为平原低地沼泽草甸类蝗区、山地荒漠草地类、山地草地草地类蝗区、高寒草地草地类蝗区与高寒草甸草地类蝗区等5类.以优势种蝗虫来划分,可以分为宽须蚁蝗蝗区、西伯利亚蝗蝗区、肿脉蝗蝗区、黑腿星翅蝗蝗区、小垫尖翅蝗+亚洲飞蝗蝗区等5类.[结论]巴音布鲁克草地蝗区是巴州面积最大的蝗区,其高寒草地上的宽须蚁蝗是分布危害面积最大的优势种蝗虫.博斯腾湖蝗区是著名的亚洲飞蝗发生基地.塔里木河-孔雀河中下游蝗区历史上是亚洲飞蝗重要发生地,现在随着植被的恢复,必将再形成蝗虫适宜生境,应加强监测.采取改善植被状况、促进牧草生长、改变蝗虫适宜生长环境等生态措施,并保护、利用好本土天敌,是实现蝗灾可持续治理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植被及土壤的理化性质对西藏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tibetensis Chen)产卵量及产卵分布的影响。【方法】采用室外及室内笼罩模拟法,利用三因子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构建西藏飞蝗产卵选择模型。【结果】西藏飞蝗对不同植被的土壤有产卵选择性,其中草地和青稞地的产卵量最大(分别为36.03%和21.20%)。土壤的理化性质能显著影响西藏飞蝗对产卵地的选择,其中含盐量、含水量和pH值影响最大。单因素分析表明在试验设置的含盐量区间内选择产卵量随含盐量的增加而急剧减少,而含水量和pH值各有一最适值。双因素分析表明3个因素之间有一定的互作影响,其中含盐量的影响最大。统计频率优化法得出最适宜产卵的土壤综合指标为含盐量0.08%-0.12%、含水量2.91%-3.75%、pH 7.35-7.65。【结论】西藏飞蝗在不同的植被上生活,其产卵量差异显著。土壤含盐量、含水量和pH值显著影响西藏飞蝗产卵选择性。  相似文献   

16.
17.
储存蛋白是一种重要的功能蛋白,在昆虫的生长发育和机体免疫应答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进一步分析飞蝗储存蛋白家族基因的免疫功能,通过qPCR对飞蝗储存蛋白家族基因的4个成员(L.m.Hx1、L.m.Hx2、L.m.Hx3和L.m.Hx4)在成虫不同组织的表达进行定量分析,并选取表达量较高的表皮和脂肪体为实验材料对飞蝗成虫进行大肠杆菌刺激实验。结果显示:菌刺激后,L.m.Hx1和L.m.Hx2的相对表达量均呈现先下降后上调的趋势,L.m.Hx3和L.m.Hx4则呈现先上调后下降的趋势,表明飞蝗储存蛋白家族基因均具有一定的免疫功能,L.m.Hx1和L.m.Hx2负向调控飞蝗的免疫过程,而L.m.Hx3和L.m.Hx4则正向调控飞蝗的免疫过程,因此家族成员之间可能存在相互补偿效应。为进一步探讨飞蝗储存蛋白家族基因的免疫功能、相互作用机制及制定害虫防治的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19.
东亚飞蝗几丁质酶家族基因的表达特性与功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6,他引:3  
 【目的】研究东亚飞蝗几丁质酶家族基因的时空表达特性及其在蜕皮发育中的生物学功能,筛选在飞蝗发育过程中致死性的几丁质酶基因,为实现基于RNAi的飞蝗有效控制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方法】在东亚飞蝗EST数据库搜索几丁质酶基因片段,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所获得的基因片段序列;以飞蝗不同龄期第4天若虫和5龄东亚飞蝗不同组织部位为材料提取RNA并反转录为cDNA,应用RT-PCR方法研究时空表达特性;选取在表皮高表达的几丁质酶基因LmCht6,采用RNA干扰方法研究其生物学功能。【结果】基于东亚飞蝗EST库搜索和进一步的序列分析,共获得7条几丁质酶基因片段;不同组织部位与不同龄期RT-PCR结果表明这7条几丁质酶基因的时空表达特性存在明显差异,其中LmCht6主要在表皮表达;LmCht6的RNA干扰试验表明:2龄飞蝗注射dsLmCht6后,其几丁质酶基因LmCht6表达量明显降低;飞蝗从2龄到3龄的龄期转化过程中,表现为发育延迟,新表皮与旧表皮无法完全分离,导致死亡率达到72.2%。【结论】东亚飞蝗拥有多个几丁质酶基因,它们的时空表达特性存在差异;LmCht6在飞蝗蜕皮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物学功能,该基因被沉默后飞蝗无法完成蜕皮而导致死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