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试验采用二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对温度及土壤含水量与卵孵化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东亚飞蝗的卵在恒温30℃、35℃,土壤含水量20% 的组合情况下,孵化率最高、孵化所需时间最短、孵化整齐度最好。该结果可作为养殖过程中,较理想的孵化蝗卵的温度和土壤含水量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东亚飞蝗发生量间的关系,为东亚飞蝗发生基数的调查及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对东亚飞蝗不同时期的发生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除春季蝗卵发生量与夏蝗发生量不显著外,其他时期各发生量间均有极显著的相关性.因此在蝗虫发生量调查及防治上,工作重点应放在相关的主要原因上.  相似文献   

3.
春季土壤含水量可因各种原因发生变化,从而使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自然越冬的卵在春季处于不同含水量土壤的孵化环境中。关于春季不同土壤含水量变化对自然越冬蝗卵孵化情况影响的详细报道尚未见到。试验选取2008年4月5日、12日、17日和21日4个不同时期,对田间挖取的蝗卵用不同含水量的土壤(10%-26.5%)进行处理,以比较不同含水量土壤对春季自然越冬蝗卵在孵化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的越冬蝗卵在孵化率、卵孵化期持续天数、卵处理日期至孵化日期之间间隔天数(或孵化日期早晚)上的差别与不同含水量土壤处理有明显关系,与处理卵的日期早晚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4.
张启勇 《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1):183-184
本文介绍了安徽省东亚飞蝗蝗区分布情况,提出了不同类型蝗区生态控制技术模式,指出安徽省通过大力推广生态控蝗技术,有效地降低了飞蝗的发生危害程度,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飞蝗发生的地区常有好几种土蝗混合发生,在某些地区和年份,土蝗的密度可以远超过飞蝗。由于飞蝗和土蝗是混合发生的,蝗卵的识别能直接影响查卵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正>东亚飞蝗是一种国际性害虫,危害大、成灾重,我县属于历史老蝗区,蝗灾发生频繁。所以,了解我县飞蝗发生与蝗区环境条件的关系,有利于搞好东亚飞蝗预测预报和综合控制,逐步改变飞蝗适生环境,做到可持续治理,以达到根除蝗害的目的。影响飞蝗生长发育和种群数量的主要外界因素有气候、土壤理化性质、耕作、植被、天敌等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7.
滨湖蝗区自然资源丰富,环境复杂,各生态因子对控制东亚飞蝗发生密度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对各生态因子的调查和研究,从而加以改造利用,形成不利于东亚飞蝗发生、繁衍,而有利于天敌繁衍和觅食的生态环境,以降低东亚飞蝗的发生密度,达到生态控制蝗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采用逐步回归法对黄河三角洲沿海蝗区近26a的东亚飞蝗调查资料和气象观测资料进行分析,筛选适合的气象预报因子,分别建立东亚飞蝗夏、秋蝗发生面积和夏蝗发生密度统计预报模型,上述预报模型均通过0.05显著性统计检验。对建模内预报值和2009年预报应用效果进行验证,各预报模型预报准确率较高。  相似文献   

9.
亚洲小车蝗(Oedaleus asiaticus B. Bienko)是我国北方草原和农牧交错地带最重要的优势种害虫之一,尤其近些年来亚洲小车蝗在各地起飞严重,作为前锋聚集迁移成为蝗灾北移的主力军。因此,加强亚洲小车蝗聚集行为的研究,对于了解其爆发成灾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在室内外首次对亚洲小车蝗是否存在聚集产卵行为进行研究,发现亚洲小车蝗喜欢选择已有卵囊和泡沫的产卵杯中产卵,而不喜欢在没有卵囊和泡沫的无卵杯中产卵,表明该蝗可利用挥发性气味区分有卵杯和无卵杯,并且可被其卵囊和泡沫挥发物吸引产卵。这些结果初步显示亚洲小车蝗存在聚集产卵的现象,卵囊及泡沫物质有可能是调控其产卵行为的信息化合物的来源。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意大利蝗越冬卵游离氨基酸变化规律.[方法]2013年利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分别对滞育期、滞育解除期和隐蝗蝻期的意大利蝗越冬卵进行测定,测定17种游离氨基酸.[结果]总游离氨基酸的含量从滞育期至滞育解除期逐渐减少,至隐蝗蝻期略有回升,但始终低于滞育期总氨基酸含量.滞育期间丙氨酸、脯氨酸、谷氨酸、蛋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维持较高含量,而滞育解除后下降,比滞育期分别减少-21.08;、-26.71;、-19.48;、-22.18;、-31.14;、-20.96;.[结论]意大利蝗卵在滞育期和滞育解除后谷氨酸始终保持最高;丙氨酸、脯氨酸、谷氨酸、蛋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在滞育期有明显积累.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保定市郊土蝗的优势种并提出防治方法。[方法]2005~2006年9月在保定市郊通过网捕的方法,记载田间蝗虫的种类和数量,对不能确定的种类,借助体视显微镜进行观察、描述和鉴定,并归纳其发生规律,提出防治方法。[结果]除东亚飞蝗和稻蝗外,土蝗主要有7个优势种,即短星翅蝗、长翅素木蝗、短额负蝗、中华剑角蝗、大垫尖翅蝗、花胫绿纹蝗和黄胫小车蝗。土蝗的食物范围广,以卵块在土中越冬。可采用耕翻土地,修埂培土,灭草开荒等农事操作压低虫口密度,结合药剂喷雾或毒饵诱杀防治。[结论]该研究为保定市郊土蝗的有效防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冯爱青  胡秋娈  崔娟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5):6163-6164
[目的]研究槐豆中天然芦丁的提取工艺。[方法]以豫西山区的槐豆为原料,研究热水提冷析出法提取芦丁的最佳工艺条件,并对产品进行质量鉴定。[结果]槐豆中天然芦丁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在粉碎槐豆中加入8倍量的水,浸提30 min,抽滤,再加入5倍量的水,浸提20 min,抽滤,滤液静置10 h,析出沉淀,过滤,干燥得到粗芦丁,将粗芦丁用甲醇进一步浸提得到纯度高达48.0%的精制芦丁。该工艺提取率达18.0%,高于传统的碱提酸沉法2倍。经验证提取的芦丁的性质、结构与标准品芦丁一致,符合质量要求。[结论]从槐豆中提取的芦丁产品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13.
稻茬油菜免耕覆盖土壤温度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为稻茬油菜免耕技术的推广提供理论。[方法]通过测定免耕覆盖和常规翻耕模式下不同季节、不同土层的土壤温度,研究稻茬油菜免耕覆盖土壤温度效应。[结果]晚秋季节,免耕土壤温度较常规翻耕土壤高,且免耕土壤温度变化比较缓慢,而常规翻耕土壤温度变化较剧烈。免耕有助于减缓土壤温度的急剧降低,利于油菜"秋发"。早春季节,免耕土壤温度较翻耕土壤低,且土壤升温慢,而常规翻耕土壤温度的变化幅度大于免耕模式。早春季节免耕覆盖土壤温度较低,对油菜生长发育有一定的影响。[结论]不同时节免耕覆盖模式对土壤温度的影响不同,在稻茬油菜实际生产中应针对季节变化而采用适用的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14.
黄土高原刺槐水分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刺槐生长与水分关系、刺槐水分生理生态特性、蒸腾作用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3个方面综述了近20年来黄土高原刺槐水分关系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大叶醉鱼草提取液杀蝗虫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大叶醉鱼草(Buddleia davidii)研究开发环保农药,寻找防治害虫的新途径。[方法]将大叶醉鱼草叶制成乙醇提取液,分别对蝗虫进行胃毒和触杀试验,观测其杀虫效果。[结果]浓度为50%的大叶醉鱼草乙醇提取液的胃毒作用最强烈,杀虫效果可达50%;浓度为75%、100%的大叶醉鱼草乙醇提取液的触杀效果均在80%左右。[结论]大叶醉鱼草乙醇提取液对蝗虫有一定的胃毒作用,并且不同浓度的大叶醉鱼草乙醇提取液对蝗虫的胃毒强度不同;大叶醉鱼草乙醇提取液、水提取液对蝗虫都有一定的触杀作用,并且乙醇提取液浓度越高,作用越强烈,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提高刺槐叶瘿蚊广腹细蜂的繁殖率。[方法]设置不同组合的营养源和不同梯度水平的温、湿度,研究其对刺槐叶瘿蚊广腹细蜂寿命的影响。[结果]葡萄糖、蔗糖、蜂蜜、清水较对照均能延长广腹细蜂的寿命,蜂王浆、酵母粉、牛肉膏较对照均不能延长广腹细蜂的寿命。在69%相对湿度下,18、23、33℃对广腹细蜂寿命均无明显影响,寿命在27~28h,显著高于28和38℃下的寿命(22和10h)。在温度28℃下,清水处理保湿、50%相对湿度、90%相对湿度条件下,差异不显著,但与80%、69%、61%、39%、31%相对湿度条件相比差异显著。清水保湿条件下,寿命为36h。[结论]食料和温湿度对刺槐叶瘿蚊广腹细蜂的寿命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土壤干旱对刺槐幼苗水分生理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单长卷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10):1852-1853
对不同土壤干旱条件下刺槐幼苗水分生理和生长指标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蒸腾速率、叶水势、叶片相对含水率、耗水量和耗水系数均随土壤水分的减少而呈降低趋势。同时,对试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丁恺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0):4366-4367
[目的]筛选对青海省草原蝗虫具有较好防治效果的药剂。[方法]采用超低量喷雾方法,研究了虫毙净、黑克、印楝素3种药剂对青海草原蝗虫的防治效果。[结果]喷施4.5%虫毙净300 ml/hm2、20%黑克300 ml/hm2、0.3%印楝素乳油150 ml/hm2时对青海草原蝗虫的平均校正防治效果分别为88.59%、91.14%和86.90%,且三者间差异不显著。[结论]为青海省有效开展草原蝗虫防治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蝗虫灾害物理防治发展及应用前景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物理治蝗产生了针对蝗虫生理特性的无毒害化治理效果。负压气流吸入式灭蝗实现了对草原蝗虫无害化治理和蝗虫资源在家禽饲料方面的利用;针对蝗虫的群体性趋光行为,光电诱导捕集蝗虫技术已获取相关的发明专利,并逐步与机械化捕集治蝗技术相结合;微波、射线等辐射技术,利用高能电磁波谱对生物体的聚热致死效应,逐步应用于对蝗灾的防治。物理治蝗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产品品质安全,必将成为蝗灾治理的重要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