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乐宗 《齐鲁渔业》2003,20(12):42-45
5 转口期饲养管理 在自然状态下,史氏鲟主要以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为食,并不吃人工配合饲料,但从商业养殖的角度,要大规模地进行人工养殖,依靠天然饵料是无法进行的,因此必须进行史氏鲟的食性转变,使其经过驯化来摄食人工配合饲料。  相似文献   

2.
万辑 《水利渔业》2002,22(3):9-9
史氏鲟属底层冷水性鱼类 ,栖息于沙质水域 ,喜清净水质 ,耐低温 ,适宜生存水温 1~ 33℃ ,生长最佳水温 2 0~2 4℃ ,pH值 7~ 8,适宜溶氧高于 6mg/L ,在水温达到 4℃时开始摄食 ,水温超过 30℃时食欲减退。史氏鲟为肉食性鱼类 ,在自然界鱼苗和鱼种阶段以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为食 ,随着个体的生长、发育逐步转为小型鱼、虾为食 ,在人工饲养环境下 ,经驯化的鲟鱼苗及成鱼均可摄食人工配合饲料。1 经济价值近几年史氏鲟养殖在我国发展迅猛 ,它具有个体生长速度快、遗传可塑性大、寿命大、营养价值高等特点 ;其肌肉部分含有人体必需的 10…  相似文献   

3.
斑点叉尾(?)又称沟鲶、美洲鲶、河鲶,原产于美 洲。幼鱼主要以浮游动物、水生昆虫、摇蚊幼虫为食, 成鱼以软体动物、藻类、甲壳类、小鱼、水生植物等为 食,属底栖杂食性鱼类,喜欢群食,极易人工饵料驯  相似文献   

4.
江黄颡鱼的仔稚鱼发育及行为生态学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王武 《水产学报》2005,29(4):487-495
江黄颡鱼从出膜仔鱼至夏花历时26d。仔、稚鱼发育分为仔鱼前阶段、仔鱼阶段、稚鱼前阶段和稚鱼阶段;每个阶段义分为3个时期,共12个时期。其中仔鱼前期分为附着期、平游期和开口期。在仔鱼附着时期要提供合适的附着物;仔鱼开口时期的饵料是小型枝角类。仔鱼阶段仍为混合营养阶段,除消耗卵黄外。其主要摄食枝角类。进入傩龟阶段后,其食性先后经2次转食:第1次由浮游动物转为底栖动物;第2次转食由底栖动物转为以动物性饵料为手的杂食性,并开始摄食人工精饲料。根据江黄颡鱼仔、稚鱼的发育特性,提出了一整套提高江黄颡鱼出苗率和成活率的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5.
韦晟 《水产学报》1966,3(1):52-61
前言黄海北部是我国机输作业的重要渔场之一,每年夏、秋季有大批底层鱼类进入该海区索饵,这些鱼类主要以底栖动物为摄食对象。该海区不仅饵料底栖动物丰富,而且经济无脊椎动物的种类也较多。因此,查明黄海北部底栖动物饵料基础状况是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国外已进行底栖动物铒料基础的预报。我国对于底栖动物的调查研究工作,于解放后才逐步开展。1957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作过黄海北部调查,1958~1959年进行全国海洋综合调查,1960年水产部黄海水产研究所(现为水产部海洋水产研究所)逐年进行了黄海北部渔场的调查,积累了一些资料,现将调查资料整理分析,供有关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6.
刺参稚参营附着生活后,以附着基上的底栖硅藻和其他有机碎屑为饵料,这就需要在附着基上预先培养底栖硅藻。底栖硅藻的预先培养需在采苗前的15~20天进行,操作比较麻烦,并占用大量的空间,后期还需对底栖硅藻进行补充,生产上有较大的难度。在刺参人工育苗过程中,浮游单胞藻饵料需提前培养,往往出现生产过剩现象。特别是刺参幼体附着变态为稚参后,浮游单胞藻饵料的使用量明显减少,饵料室会剩余大量的单胞藻饵料,放弃不用则造成很大的浪费。  相似文献   

7.
革胡子鲶属热带淡水鱼类,生活在江河、湖泊以及沟渠、堰塘等水体中,为底栖肉食性鱼类,适应性广,以各种杂鱼、小虾、软体动物等为主要摄食对象,亦可食人工配合饵料和各种动物内脏。革胡子鲶对水质要求低,饲料来源广、生长快、产量高、味美不腥,近几年在我省广泛养殖...  相似文献   

8.
西伯利亚鲟系底层鱼类,具有半洄游型、河居型及河湖型三种生态种群。自然界中主要摄食底栖动物,也有一定比例的鱼类。驯化后食人工全价配合饲料。对于环境条件有广泛的适应性。生长速度较史氏鲟、俄罗斯鲟慢。肉质较其它鲟鱼高。适宜流水、网箱、大水面和池塘养殖。存活水温0-33℃,较快生长水温16-28℃,  相似文献   

9.
固定化培养底栖硅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产底栖硅藻是匍匐型贝类鲍、蝾螺和埋栖型贝类缢蛏、泥蚶以及底栖动物海参、海胆等名贵水产动物苗种的重要饵料。在鲍鱼育苗中,体长5mm以下的稚鲍以及海参育苗中,体长2mm以下的稚参都以底栖硅藻为主要饵料。底栖硅藻培养的成败与否,直接影响到这些水产动物的苗种生产的成败。在底栖硅藻的大量培养中,光照、温度、盐度、酸碱度等环境因素和N、P、Fe、Si等营养元素及许多植物激素都能影响底栖硅藻的生长。而且底栖硅藻营底栖生活,不像浮游微藻那样能立体地利用水体,不像浮游微藻那样在悬浮状态可以高效率利用营养物质,他们的生长受到了营…  相似文献   

10.
斑点叉尾鮰又称沟鲶、美洲鲶、河鲶,原产于美洲。幼鱼主要以浮游动物、水生昆虫、摇蚊幼虫为食,成鱼以软体动物、藻类、甲壳类、小鱼、水生植物等为食,属底栖杂食性鱼类,喜欢群食,极易人工饵料驯食,是一种优良养殖对象,也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自1984年从美国引进以来,迅速得到我国市场的认同,  相似文献   

11.
根据池塘中养殖鲤鱼数量,规格对底栖动物数量的影响以及大伙房水库蓄水初期底栖动物的生物量,评述不考虑食底栖动物鱼类的现存量而以底栖动物的数量来估测底栖鱼类的鱼产力是不合理的。  相似文献   

12.
克氏原螯虾是杂食性虾类,以摄食有机碎屑为主,对各种谷物、饼类、蔬菜、陆生牧草、水生植物、着生藻类、浮游动物、水生昆虫、小型底栖动物及动物尸体等均能摄食。它喜食活体动物性饵料,也喜食人工投喂的配合饲料。  相似文献   

13.
虾蟹类养殖中饵料生物的培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虾蟹类是以底栖动物为饵料的,所以在池塘内培育天然的动、植物是幼蟹、幼虾最理想的优良饵料,可促进虾、蟹的早期生长,增强虾、蟹的体质,增强抗病能力。同时也是充分利用池塘生产力,降低养虾成本,养殖大规格虾的一个有效的措施。许多生产实践证明,重视饵料生物培养可降低投饵系数,提高经济效益。一、池塘中的饵料生物广义来说,池塘中的底栖小动物及硅藻都是虾、蟹的饵料,包括原生动物、甲壳类、圆虫类、昆虫类、软体动物和底栖硅藻等。在虾、蟹胃内经常见到的饵料生物如  相似文献   

14.
美国大口胭脂鱼是北美洲大型淡水经济鱼类, 在世界许多国家被选作鲤鱼的替代品种引入池塘、水库、河流养殖。该鱼种生存于0-42℃环境,主食浮游动物,兼食底栖动物,人工养殖可食各类商品饲料,饵料系数仅1.2,当年可达食用规格,2- 3年性成熟,最大可达36.3kg,单产可达7700 kg/ 公顷(510 kg/亩),在我国各省市都适宜养殖。美  相似文献   

15.
扁担塘、后湖大型底栖动物代表水丝蚓、铜锈环棱螺对红鲤的平均饵料系数(湿重)分别为6.2、31.3.据此估算的理论渔业增产潜力分别是:扁担塘底栖动物的渔产潜力为4 259.83kg/hm^2,后湖底栖动物的渔产潜力为4825.78kg/hm^2.后湖底栖动物的生产量和渔产潜力均比扁担塘的要高.  相似文献   

16.
幼参人工配合饵料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在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 Selenka)人工育苗的过程中,关键之一在于解决不同发育阶段的饵料,尤其是转入底栖生活的稚、幼等对以单细胞藻作为饵料,已不能满足需要,因此需根据其摄食习性,研制、筛选人工配合饵料。  相似文献   

17.
在鲍鱼人工育苗过程中,解决稚鲍的适宜饵料及满足供应的问题是充分发挥幼体的生长发育潜力,提高成活率的关键。如何解决稚鲍饵料问题,国内外曾有一些报道。如福建省东山鲍珠站的措施是:5mm以内的稚鲍,主要靠附着板上事先培养的底栖硅藻,其后以更换附着片进行饵料的补充。5mm以上幼鲍主要投喂海藻及人工配合饵料片。日本在5mm以下幼鲍期,主要也是靠底栖硅藻类及海带,  相似文献   

18.
新疆吉力湖底栖动物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2007年春、秋季的调查,本文报道了吉力湖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密度和生物量。本次调查共发现新纪录种8种,其中寡毛类4种,软体动物4种。通过本次调查数据与1987年比较,发现各类底栖动物的丰度均大幅度降低,特别是鱼类喜食的饵料水生昆虫幼虫丰度的大幅度下降,对河鲈等重要土著鱼类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是不利的。  相似文献   

19.
皱纹盘鲍幼鲍期不同饵料的喂养效果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稚鲍和幼鲍期饵料的研究,一直是鲍人工育苗工艺中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对壳长5毫米以前的稚鲍,目前国内外均采用附着性底栖硅藻类为饵料;对壳长5毫米以后的幼鲍,底栖硅藻的饵料效果尽管很好,但往往因其数量难以保证,应用于大规模种苗生产尚有一定困难。因此,对幼鲍期饵料的研究,早已为国内外许多研究人员所重视。坂井英世(1976年)以冷冻裙带菜切成的薄片作饵料,  相似文献   

20.
底栖硅藻是许多海产动物及其幼体直接或间接的饵料,从目前的应用情况来看,底栖硅藻在海参、鲍鱼等海珍品的育苗效果很好,但供应有限。目前在生产上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