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7 毫秒
1.
为对辽宁省盘锦地区2014年出现的大规模死亡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展开病原研究,对死虾进行了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桃拉病毒(TSV)、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病毒(IHHNV)和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的分析鉴定,提取病虾鳃组织DNA/RNA后,以特异性引物进行WSSV、TSV和IHHNV病毒检测,通过16S r DNA测序及嗜水气单胞菌特异性引物和气溶素基因的双重PCR对分离菌株QD1进行分类鉴定,并对病虾的鳃、胃、肝胰腺和附肢进行了组织病理切片观察。结果表明:患病对虾WSSV和TSV检测呈阳性;菌株QD1为嗜水气单胞菌,其人工回归感染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株能使健康凡纳滨对虾致病死亡;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病虾鳃及胃组织出现大量WSSV特征性的病变核,肝胰腺上皮细胞出现严重萎缩,肝胰腺管腔变大,部分肝细胞坏死,肝胰腺管之间结缔组织中血细胞明显增多。研究表明,此次凡纳滨对虾大量死亡为WSSV和TSV两种病毒与嗜水气单胞菌混合感染所致。  相似文献   

2.
为对辽宁省盘锦地区2014年出现的大规模死亡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展开病原研究,对死虾进行了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桃拉病毒(TSV)、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病毒(IHHNV)和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的分析鉴定,提取病虾鳃组织DNA/RNA后,以特异性引物进行WSSV、TSV和IHHNV病毒检测,通过16S r DNA测序及嗜水气单胞菌特异性引物和气溶素基因的双重PCR对分离菌株QD1进行分类鉴定,并对病虾的鳃、胃、肝胰腺和附肢进行了组织病理切片观察。结果表明:患病对虾WSSV和TSV检测呈阳性;菌株QD1为嗜水气单胞菌,其人工回归感染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株能使健康凡纳滨对虾致病死亡;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病虾鳃及胃组织出现大量WSSV特征性的病变核,肝胰腺上皮细胞出现严重萎缩,肝胰腺管腔变大,部分肝细胞坏死,肝胰腺管之间结缔组织中血细胞明显增多。研究表明,此次凡纳滨对虾大量死亡为WSSV和TSV两种病毒与嗜水气单胞菌混合感染所致。  相似文献   

3.
2014年~2018年,对辽宁省中`国对虾仔虾和凡纳滨对虾仔虾中WSSV和TSV进行了监测,结果显示:中国对虾仔虾和凡纳滨对虾仔虾样品中WSSV年度总检出阳性率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现象;而中国对虾仔虾TSV只在2014年和2018年各有1例阳性检出,凡纳滨对虾仔虾TSV阳性率为6.7%~14.8%。中国对虾仔虾WSSV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凡纳滨对虾;而凡纳滨对虾仔虾TSV的阳性率明显高于中国对虾。为有效地控制辽宁省对虾病害的发生,一是要加大养殖对虾流行疾病的监测力度,对已知病原进行普查,及时有效地指导防控工作;二是要尽早全面开展水产苗种产地检疫工作,防止水产苗种带病流通,确保辽宁省对虾养殖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掌握广东沿海对虾主养区虾肝肠胞虫(EHP)、急性肝胰腺坏死病致病性副溶血弧菌(VPAHPND)和虾血细胞虹彩病毒(SHIV)3种病原的流行趋势及特点,为广东省对虾养殖业的病害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建立针对EHP、VPAHPND和SHIV的PCR检测方法,在广东茂名和汕尾两地区采集凡纳滨对虾样品检测EHP、VPAHPND和SHIV 3种病原,并针对生长缓慢或个体规格差异明显的部分养殖凡纳滨对虾进行病原感染情况调查.[结果]广东茂名地区凡纳滨对虾幼虾的EHP、VPAHPND和SHIV携带率分别为20.24%、2.38%和9.52%,汕尾地区凡纳滨对虾幼虾的EHP、VPAHPND和SHIV携带率分别为26.98%、4.76%和42.86%.根据养殖模式划分,土塘养殖凡纳滨对虾幼虾以携带EHP为主,携带率高达40.48%;高位池养殖凡纳滨对虾幼虾主要感染SHIV,携带率为29.27%;工厂化池塘中,凡纳滨对虾幼虾的EHP和SHIV携带率较高,分别为21.88%和23.44%.池塘水、水源水、虾苗及丰年虫等养殖要素均能检出病原,其中池塘水和水源水中EHP和SHIV的检出率较高.对个体规格差异明显的患病凡纳滨对虾群体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大、小规格样品的EHP感染率分别为30.00%和80.00%;在表现生长缓慢的患病凡纳滨对虾群体中,大、小规格幼虾样品的EHP携带率分别为95.00%和100.00%.[结论]广东沿海地区养殖凡纳滨对虾的EHP和SHIV携带率较高、流行趋势明显,而VPAHPND检出率较低、流行趋势不明显.养殖水体是EHP、VPAHPND和SHIV的重要传播媒介,生物饵料也是养殖过程中病原传播的源头.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应根据养殖凡纳滨对虾的病原流行特点,尤其针对EHP和SHIV高携带率的现象,从病原、宿主和环境三方面同时着手进行防控,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减少病害发生.  相似文献   

5.
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技术对2012-2014年间广东省珠三角地区珠海、江门、中山三地养殖体系中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的携带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白斑综合征在珠三角凡纳滨对虾主产区的不同地方和不同养殖月份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流行;其中仔虾阶段WSSV携带率显著高于幼虾和成虾(P0.05)。  相似文献   

6.
采用PCR检测技术分别对上海、江苏、海南部分养殖地区凡纳滨对虾携带重要病毒性病原--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40%~58%的受检测对虾携带WSSV,表明近年在养殖SPF(无特定病原)甚至SPR(抗特定病原)亲虾子代的情况下,凡纳滨对虾的WSSV感染率仍然很高.为探讨现行集约化、高密度养殖...  相似文献   

7.
利用PCR方法,对2008年取自3个斑节对虾主产地(中国、泰国、非洲)的野生斑节对虾亲虾进行主要病毒病筛查。在所检测的210例野生亲虾样本中,均发现携带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或斑节对虾杆状病毒(MBV)的阳性样本,其中泰国来源的斑节对虾亲虾WSSV携带率最高,达到89.8%,而中国来源的斑节对虾亲虾IHHNV携带率最高,为8.8%。12例样本同时检测出WSSV和IHHNV(阳性率为5.7%)。该结果揭示3种来源的斑节对虾亲虾普遍携带WSSV和IHHNV,其中WSSV仍然是感染斑节对虾的主要病原。调查结果增进了对斑节对虾主产区野生亲虾健康状况的了解,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WSSV感染的新规律。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快速、特异、灵敏检测对虾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的TaqMan-LNA探针荧光定量PCR方法,为IHHNV的临床诊断和疫情监测提供更简便的检测技术.[方法]根据GenBank已发表的IHHNV毒株序列,在IHHNV保守区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和TaqMan-LNA探针;对荧光定量PCR反应条件进行优化以缩短检测时间,提高特异性和灵敏度;应用TaqMan-LNA探针荧光定量PCR对广西地区的300份凡纳滨对虾样品进行检测,验证方法的实用性.[结果]TaqMan-LNA探针荧光定量PCR检测IHHNV的灵敏度高,约为10个病毒粒子/反应,定量范围宽,在1.6×101~1.6×108拷贝/μL的范围内具良好的线性关系;与SPF凡纳滨对虾组织、WSSV、副溶血弧菌的DNA和TSV的RNA均无反应,特异性好;组内变异系数为0.53%~1.75%,组间变异系数为0.81%~1.14%,重复性和重现性均较好,结果稳定可靠;临床应用结果表明,300份凡纳滨对虾样品检出193份阳性,阳性率为64.3%,表明广西沿海地区养殖的凡纳滨对虾IHHNV感染率较高.[结论]利用TaqMan-LNA探针建立检测IHHNV的荧光定量PCR方法具有快速、特异、灵敏、重复性好、能定量等优点,可用于对虾IHHNV的检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快速、特异、灵敏检测对虾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的TaqMan-LNA探针荧光定量PCR方法,为IHHNV的临床诊断和疫情监测提供更简便的检测技术。【方法】根据GenBank已发表的IHHNV毒株序列,在IHHNV保守区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和TaqMan-LNA探针;对荧光定量PCR反应条件进行优化以缩短检测时间,提高特异性和灵敏度;应用TaqMan-LNA探针荧光定量PCR对广西地区的300份凡纳滨对虾样品进行检测,验证方法的实用性。【结果】TaqMan-LNA探针荧光定量PCR检测IHHNV的灵敏度高,约为10个病毒粒子/反应,定量范围宽,在1.6×101~1.6×108拷贝/μL的范围内具良好的线性关系;与SPF凡纳滨对虾组织、WSSV、副溶血弧菌的DNA和TSV的RNA均无反应,特异性好;组内变异系数为0.53%~1.75%,组间变异系数为0.81%~1.14%,重复性和重现性均较好,结果稳定可靠;临床应用结果表明,300份凡纳滨对虾样品检出193份阳性,阳性率为64.3%,表明广西沿海地区养殖的凡纳滨对虾IHHNV感染率较高。【结论】利用TaqMan-LNA探针建立检测IHHNV的荧光定量PCR方法具有快速、特异、灵敏、重复性好、能定量等优点,可用于对虾IHHNV的检测。  相似文献   

10.
白斑综合征病毒在养殖克氏原螯虾中感染流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7年,在从南京采集的患病养殖克氏原螯虾样品超薄切片中发现大量类似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颗粒,结合初步的流行病学调查、人工回感实验及PCR检测结果确定导致此次养殖克氏原螯虾大规模死亡的病原为WSSV。利用建立的特异性引物PCR方法,在江苏省内扬州邵伯湖、淮安白马湖、盱眙、南京禄口等多处养殖克氏原螯虾体内均检测到该病毒,且在鳃、心肌、神经、肝脏、肠道、肌肉等多处组织中被检出;未检测到另外两种常见对虾病毒:桃拉病毒(TSV)和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  相似文献   

11.
病毒检测在预防和控制对虾病毒性疫病实践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为了提高对虾病毒检测的快速性和简便性,建立了一种可同时检测6种对虾病毒的RT-PCR方法,并利用该方法对来自广西沿海地区的130份病虾样品中的黄头病毒(YHV)、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桃拉病毒(TSV)、肝胰腺坏死病毒(HPV)、传染性皮下组织坏死病毒(IHHNV)以及杆状病毒(MBV)进行了检测.检测结果:白斑综合征病毒发病率最高,检出率高达73.8 %;传染性皮下组织坏死病毒发病率为18.5 %;桃拉病毒检出率为3.1 %;未检出黄头病毒、肝胰腺坏死病毒和杆状病毒.该RT-PCR方法扩增得到的片段经测序,结果与标准毒株的核酸数据高度吻合.实践证明,该实验建立的RT-PCR方法具有高度的准确性,与其他检测方法相比具有快速、简便的特点,在对虾病毒检疫、流行病学调查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和传染性皮下及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nfectious hypodermal and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HNV)均为需向OIE报告的虾类病毒,本研究于2014年对上海地区部分淡水养殖凡纳滨对虾WSSV和IHHNV的感染及共感染情况进行了跟踪、检测和人工感染分析。检测结果显示,WSSV和IHHNV平均单感染率分别为42.6%和38.5%,双病毒共感染率为20.5%,其中,IHHNV-WSSV共感染率与WSSV感染率呈正相关。病理和累计死亡率分析显示,尽管IHHNV-WSSV组的对虾累计死亡率比同一时间点WSSV组低,但是这两组濒死对虾鳃丝细胞的病变都很严重,病变程度无明显差异。免疫相关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分析表明,IHHNV-WSSV共感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比单纯WSSV感染激起更高和更快些的免疫应答,但是,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IHHNV-WSSV共感染表现出比WSSV单感染更长时间的免疫抑制。研究表明,虽然IHHNV-WSSV共感染可在一定时间范围和一定程度内降低对虾累计死亡率,但是共感染可造成病毒致病性的叠加和宿主更长时间的免疫保护低下,因此,IHHNV-WSSV共感染导致的损失可能比单病毒感染更大。  相似文献   

13.
广西沿海地区对虾桃拉病毒(TSV)检测及假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桃拉病毒(TSV)是一种给对虾养殖业造成极大危害的病原。应用RT-PCR方法对采自广西防城港、北海、钦州等地养殖场的疑似病虾进行TSV检测,结果在250份样品中,TSV的检出率为0;有5份病样在目的带位置附近出现明显条带,经测序和NCB I比对,该条带的DNA序列与南美白对虾18S ribosomal RNA 99%吻合。表明广西沿海地区近年来桃拉病的发病率已明显降低,利用国际兽医局O IE推荐的引物检测桃拉病毒有可能造成假阳性。试验结果可为广西TSV的科学检测与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凡纳滨对虾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在广西的分布、流行特点及趋势,为研究制定广西对虾IHHN的综合防控措施提供参考。【方法】根据广西凡纳滨对虾养殖情况,分别在北海市、钦州市、防城港市设立监测区,每个监测区设3-5个监测点,2010-2012年每年5月和9月进行两次采样,应用PCR对采集样品进行IHHNV检测,阳性产物送至宝生物工程(大连)有限公司测序,并与NCBI数据库中的IHHNV序列进行比对。【结果】2010年共检测凡纳滨对虾298份,IHHNV阳性率62.1%;2011年共检测凡纳滨对虾300份,IHHNV阳性率44.3%;2012年共检测凡纳滨对虾299份,IHHNV阳性率32.1%;3年的检测结果均以北海市的IHHNV感染率最高。2010、2011和2012年虾苗和中成虾的IHHNV阳性率分别为49.6%和72.1%、35.5%和49.2%、27.3%和36.9%。2010、2011和2012年5月和9月的IHHNV阳性率分别为53.2%和71.8%、35.2%和50.6%、21.6%和37.0 %。【结论】2010-2012年IHHNV在广西凡纳滨对虾主要养殖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流行,且中成虾IHHNV阳性率高于虾苗,每年9月的IHHNV阳性率高于5月,但广西近年通过严格控制亲虾品质及引进无病毒感染种苗,凡纳滨对虾品质已得到提升,IHHNV感染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从江苏射阳某对虾养殖场采集患白斑综合征的病死对虾,以对虾组织镁浆液接种克氏原螯虾并传至2代。结果螯虾全部发病死亡。用斑点杂交和单抗ELISA检测对虾和2代螯虾,均为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阳性,将此WSSV命名为射阳株,进一步用斑点杂交和单抗ELISA检测射阳株在肌注和口服感染螯虾体内的动态分布,并与青岛株的动态分布相比较。口服和肌注螯虾在感染后12h,病毒首先在血淋巴中检出,然后减少,36h后又明显检出,并增加至高峰然后减少;肠上皮、心脏、肌肉中的病毒在口服和肌注感染后36h同时出现并呈总体递增分布;此外,病毒在胃上皮、真皮和结缔组织中也有不同程度的分布。感染死亡螯虾各主要组织器官均可检出病毒;电镜观察死亡螯虾鳃、心脏、肝胰腺、直皮、卵巢等器官的超薄切片,均可见到典型的病毒粒子,显示死亡螯虾内病毒已形成周血感染。WSSV射阳株与青岛株在螯虾的动态分布具有相似性。  相似文献   

16.
不同靶点shRNA干扰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增殖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合成了靶向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基因组不同佗点的5个shRNA:RR9、RR1、DP1、DP2和PK1,并在凡纳滨对虾体内实施了RNA干扰(RNAi)抗WSSV增殖的试验.结果显示:5个shRNA不同程度地抑制了WSSV的复制,降低了对虾的死亡率,其中,靶向病毒核糖核酸还原酶的shRNA RR9的RNA干扰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7.
应用RT—PCR方法检测了2008-2009年在山东各地采集的153个花生病叶样品,检测到花生条纹病毒(Peanut stripe virus,PStV)、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和花生斑驳病毒(Peanut mottle virus,PeMoV)。PStV的检出率最高,为48.4%,在山东各花生产区均有发生;CMV的检出率为19.0%,在泰安、青岛、潍坊、聊城和临沂等地有发生;CMV与PStV的复合侵染率为9.2%。PeMoV目前仅在青岛地区发现。  相似文献   

18.
李明堂  王清爽  于源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335-22336,22340
[目的]探索黑龙江省戊型肝炎病毒(HEV)在家畜中的分布情况。[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usA),检测来自黑龙江省2个地区血清样品3月龄以上大猪719份、3月龄以下小猪840份、牛505份、羊515份HEV抗原和抗体阳性率。[结果]猪群抗体水平最高,猪群(89.71%)可能比其他种群更容易感染HEV(P〈O.001)。黑龙江省共检测出HEYAg阳性血清样品猪59份,牛3份,羊1份。与吉林、辽宁相比,黑龙江省猪群HEV感染率较高。[结论]黑龙江省猪群感染HEV较为普遍,且大猪感染率高于小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