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以自制的酶解糯米淀粉为原料,对辛烯基琥珀酸糯米淀粉酯制备过程的pH值、反应温度、反应时间与淀粉乳浓度等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得到单因素的最优工艺条件:反应温度35℃、反应时间12h、pH值8.0、淀粉乳质量分数40%、辛烯基琥珀酸酐用量为3%:  相似文献   

2.
糙米多孔淀粉制备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以糙米为原料制备多孔淀粉的生产工艺。通过对多孔淀粉的得率和吸油增长率的考察,研究其品质特性随不同酶用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和pH值的变化规律,并采用正交试验确定制备多孔淀粉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酶用量2.5mL,反应时间24h,pH值5.5,反应温度55℃,淀粉浆质量分数50%,颗粒粒度150~100目,转速160r/min,此条件下制备的多孔淀粉的吸油率达到42.8%,比原料淀粉的吸油率提高了144.6%。  相似文献   

3.
酸水解小麦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制备工艺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正交试验研究了小麦淀粉的酸水解条件,在此基础上对酸水解小麦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的制备工艺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小麦淀粉酸水解反应温度为45℃,盐酸体积分数为4%,反应时间18 h;酸水解小麦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的最佳制备工艺为:反应时间4 h,反应温度34℃,pH值8.0,淀粉乳液质量分数为37%,酸酐加入量为淀粉干基质量的3.0%。该工艺所制备酸水解小麦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的取代度为0.019 4。  相似文献   

4.
以玉米淀粉为原料,在一定条件下制备玉米多孔淀粉。研究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酶用量等对玉米多孔淀粉收率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了反应条件对产品吸水性能和吸油性能的影响,得出了玉米淀粉水解制备玉米多孔淀粉的最佳工艺为:pH值6.2,反应温度55℃,反应时间为24 h,酶用量为120 U/g,产品最高的吸水率和吸油率分别为93%和60%。  相似文献   

5.
以六偏磷酸钠为交联剂制备磷酸酯淀粉,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淀粉交联改性的最佳工艺参数为pH值为11,六偏磷酸钠的用量为1.5%,反应温度为40℃,反应时间为2h。有机硅烷偶联剂KH-570为疏水化改性剂,对磷酸酯淀粉进行疏水亲脂性化双改性。通过4因素二次旋转正交组合设计试验,得到最佳工艺参数为:乙醇体积分数为95.70%,KH—570用量为1.68%(占淀粉干基),稀释度为2.81%,反应时间为29.61min,吸水率达到16.23%。磷酸脂淀粉的疏水性能有了很大的改善。  相似文献   

6.
以马铃薯淀粉为原料,醋酸酐为酯化试剂,三偏磷酸钠为交联剂制备了乙酰化二淀粉磷酸酯。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pH值、试剂添加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对沉降积和乙酰化取代度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确定了乙酰化淀粉的最佳反应条件:醋酸酐用量7%,温度30℃,pH值10,反应2 h;交联淀粉的最佳反应条件:三偏磷酸钠用量2.0%,温度45℃,pH值11,反应2 h。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制备木薯微孔淀粉的工艺条件,以微孔淀粉的吸油率作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考察温度、时间、酶用量、酶配比、pH值对微孔淀粉吸油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酶解工艺条件为:酶配比1∶5,淀粉乳质量分数20%,温度50℃,时间8h,酶用量1.0%,pH值5.5,在此条件下所得微孔淀粉的吸油率达92%。  相似文献   

8.
马铃薯淀粉制备脂肪模拟物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马铃薯淀粉为原料,采用高温α-淀粉酶水解马铃薯淀粉,制备低DE值麦芽糊精脂肪模拟物。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酶添加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和底物浓度对产品DE值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制备工艺的最佳条件为:酶添加量为0.02g,温度为95℃,反应时间为10min,底物质量分数为15%,水解产物的DE值为2.96。  相似文献   

9.
以小麦淀粉为原料,对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的制备工艺进行了优化,采用红外光谱仪对产品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对不同取代度产品的糊化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小麦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的最佳制备工艺为:反应时间3.0h,反应温度36.4℃,pH值8.3,淀粉乳液质量分数为37.2%,酸酐加入量为淀粉干基质量的3.0%。该工艺所制备小麦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的取代度为0.0165±0.0005,反应效率为(71.1±2.2)%。红外光谱分析表明,反应后淀粉分子中引入了辛烯基琥珀酸酐基团,反映在光谱图上1722cm-1和1573cm-1处产生了新的吸收峰。黏度速测仪分析显示,随着变性程度的提高,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的黏度增加,糊化时间缩短。  相似文献   

10.
以NaHSO3和NaNO2为试剂反应制备酯化剂,在微波条件下,以玉米淀粉为原料,探讨制备淀粉硫酸酯的工艺路线。考察了NaHSO3与NaNO2之间的物质的量之比(nNaHSO3/nNaNO2,mol∶mol,下同)、制备时间、制备温度、淀粉乳浓度、反应的pH值、微波功率、微波时间和微波温度对产物取代度的影响,得到的优化制备条件为:nNaHSO3/nNaNO2=4.25,酯化剂制备时间为90min,温度为90℃,淀粉乳质量分数为30%,pH值为8.0,微波时间为70min,微波功率为700W,微波温度为45℃,所得产物的取代度可达0.5~0.76。所用工艺环保、经济。  相似文献   

11.
羟丙基淀粉制备的影响因素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马铃薯淀粉为原料,环氧丙烷为醚化剂,氢氧化钠为催化剂,硫酸钠为膨胀抑制剂,对马铃薯羟丙基淀粉的合成工艺进行了研究。考察了环氧丙烷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无水硫酸钠添加量及氢氧化钠用量对羟丙基淀粉取代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环氧丙烷添加量10%,反应时间18 h,反应温度50℃,氢氧化钠用量1%,无水硫酸钠用量8%,取代度最高。  相似文献   

12.
玉米交联淀粉的制备与特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玉米淀粉与环氧氯丙烷起交联反应,制得交联淀粉。采用正交实验设计进行优化,确定最佳工艺条件:环氧氯丙烷用量为淀粉干质量的0.58%,NaOH用量为淀粉干质量的2.5%,温度40℃,反应时间2h。试验表明,原玉米淀粉经交联后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淀粉的耐酸性、抗剪切性和抗老化性,提高了淀粉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室温半干法制备木薯氧化淀粉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双氧水为氧化剂,CuSO4为催化剂,常温半干法制备木薯氧化淀粉。考察了氧化剂用量、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和水用量对氧化淀粉羧基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较佳反应条件为:双氧水用量10%,催化剂用量0.16%,反应时间9h,水用量30%。在此优化条件下反应,氧化淀粉羧基含量可达1.55%。  相似文献   

14.
采用α-淀粉酶和糖化酶对马铃薯淀粉进行降解制备多孔淀粉。通过对多孔淀粉的得率、吸油率的考察,研究其品质特性随不同酶用量、作用时间、温度、pH值的变化规律,并采用正交试验确定制备多孔淀粉的最佳工艺条件为:α-淀粉酶与糖化酶质量比为1∶2,且总酶量为6%,作用时间为8h,温度分别为55℃和50℃,pH值分别为6.0和3.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