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小麦品种混种对条锈病发生程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生产上应用品种混种防治小麦条锈病提供依据。【方法】于2003~2004年和2004~2005年在田间自然发病条件下,比较了繁19、引11-12、川麦107、靖麦10号、青春55、46548-3和安96-8这7个小麦品种单种,及在感病品种繁19的基础上依次加入上述其余6个品种分别形成组分为2~7的小麦品种混种群体后,条锈病的发生程度。【结果】不同小麦品种混种的条锈病病情指数与其组分单种病情指数的平均数相比,平均减少57.7%,减少幅度为37.2%~72.2%。在2003~2004年,不同小麦品种混种群体的条锈病病害防治效应显著性都不高,但在2004~2005年,包含4、6、7个组分的小麦品种混种群体的条锈病病害防治效应均为显著(P<0.05),包含3、5个组分的小麦品种混种群体的条锈病病害防治效应也比较显著(P<0.10)。对于2005年试验资料作进一步分析发现,小麦品种混种群体的条锈病病害防治效应,有随组分数目的增加而提高的趋势。【结论】利用品种混种可以使小麦条锈病的病情指数降至一定程度。  相似文献   

2.
不同小麦品种组合条件下条锈病流行的时间动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明确条锈病在小麦混合群体中的发展规律,采用人工接种方法研究了不同抗性小麦品种混播条件下条锈病的流行动态。结果表明,混播群体中条锈病的病情和流行速率降低;在2~4个抗性小麦品种组合中,其混合效应随混合群体中小麦品种组合数目的增多而增强,当组分数目增加到5个时,混合效应不再继续增加;在小麦品种搭配上,以抗感搭配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CO2浓度升高和UV-B辐射增强综合作用对小麦条锈病流行组分的影响,预测未来气候条件下小麦条锈病的发生情况,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以人工接种条锈病菌32号生理小种的不同小麦品种(铭贤169、京9428、京0045和京冬8号)为供试材料,对其进行浓度升高的CO2和辐射增强的UV-B处理,分析二者对病害流行组分的影响。【结果】高CO2浓度下,在铭贤169、京9428和京0045上,小麦条锈菌的侵染概率显著提高,病害的潜育期缩短,病斑扩展量增加,AUDPC值显著增加。UV-B辐射对侵染概率、潜育期、病斑扩展和AUDPC的影响不显著。在CO2浓度升高与UV-B辐射增强的综合作用下,4个品种上的小麦条锈病的流行组分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变化。【结论】CO2浓度升高能加重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和危害,UV-B辐射对病害影响不大,CO2浓度升高与UV-B辐射增强两者综合作用对病害几乎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4.
前言小麦品种发生抗锈性变异一直是小麦条锈病防治的一个中心问题。国内外研究反复证实病菌小种类型的变异和数量变化是引致品种抗锈性变异的主要因素。此外,在自然界小种组成很复杂,总是多小种类型同时存在,有专有次,混合发生,据报道其它病原物的混合侵染会引起品种抗性表现的变异和症状变化,但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的混合侵染是否也会引起这种变异,特别是反应型的变化,除个别文献有所涉及外,尚未见系统报  相似文献   

5.
<正>秋播期是防治小麦多种病虫害的关键时期,主要防治对象有蛴螬、蝼蛄、金针虫等地下害虫和小麦吸浆虫,种传或土传的小麦病害,如小麦散黑穗病、小麦腥黑穗病、小麦秆黑粉病、小麦纹枯病等,小麦苗期蚜虫、红蜘蛛、锈病和白粉病等。抓好秋播期防治对于控制小麦多种病虫危害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一、地下害虫、吸浆虫(一)土壤处理在蛴螬、蝼蛄、金针虫3种地下害虫混合发生区或单独严重发生区要采用土壤处理进行防治。为减少土壤  相似文献   

6.
1997年新育成小麦品种(系)成株期抗条锈性鉴定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316份新育成小麦品种进行了成株期分小种鉴定。结果表明:1997年新育成的小麦品种大部分对条中29号小种表现免疫-高抗,占总数的74.2%,但对Hybrid 46Ⅲ和水源11类群大部分表现感染,对5个生理小种均表面免疫或近免疫的品种有18份,它们均为簇毛麦后代。  相似文献   

7.
2020年山东省小麦条锈病具有发生早、扩散快、危害时间长、发生范围广、未防治地块发病重的特点,发生流行的原因可总结为外地菌源充足、气象条件适宜、主栽品种抗病差以及条锈菌生理小种变化4个方面。本文系统总结了山东小麦条锈病防控经验,以期为进一步做好小麦条锈病监测预警和病害防控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小麦白粉病现已成为全国性甚至世界性主要病害之一,也是目前危害宁夏小麦生产的主要病害。通过对宁夏主栽及新培育的25份春小麦品种(系)主要农艺性状、品质性状与白粉病发生的分析研究,了解白粉病发生对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尤其对小麦品质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白粉病防治对提高小麦产量、改善小麦品质起到了明显的作用。其中,小麦平均增产17.8%,千粒重增加11.8%;蛋白质含量平均提高3.4%,湿面筋含量平均增加2.8%,籽粒硬度平均增加12.5%,沉降值平均增加17.1%。培育和使用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白粉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也是综合治理小麦白粉病的基本措施。  相似文献   

9.
小麦播种期是防治小麦多种病虫害的关键时期。主要防治对象有蝼蛄、蛴螬、金针虫和小麦吸浆虫 ;其次是小麦病害 ,如种传或土传的小麦散黑穗病、小麦腥黑穗病、小麦秆黑穗病、小麦纹枯病 ,再者就是小麦苗期红蜘蛛、蚜虫等 ,抓好麦播期间防治工作对于控制小麦多种病虫危害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各地可根据当地病虫发生的实际情况 ,在采取农业防治的基础上 ,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的化学防治措施。1 地下害虫、吸浆虫1.1 土壤处理在蝼蛄、蛴螬、金针虫混合发生区或单独严重发生区要采取土壤处理。为减少土壤污染和避免杀伤天敌 ,应提倡局部施…  相似文献   

10.
贵州小麦白粉菌生理小种组成及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6-1997年,从贵州省18个县采集分离小麦白粉菌有性和无性世代菌株101个,分别接种在9个鉴别品种上,共鉴定出26个小种,其中出现频率最高,分布最广的是315号小种,其次是311,1,7,15和377号小种。低毒力,中毒力和高毒力三类小种群的出现频率分别为25.7%,13.9%和60.4%。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长期定位施肥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为黄潮土地区合理施肥、优化栽培措施、提高小麦产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33年定位施肥试验基础上,研究不同施肥条件下不同专用型小麦品种徐麦32和宁麦13的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以及产量变化。[结果]有机肥、无机肥、品种以及两两互作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施肥对徐麦32和宁麦13的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以及产量的影响基本一致。施有机肥处理的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及产量显著高于不施有机肥处理(除单施有机肥处理M外)。在施有机肥基础上配施化肥能显著增加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及产量,但对千粒重影响较小,且与N、NP或者NPK肥配合施用效果相当。在不施有机肥的处理中,NPK和NP处理的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及产量显著高于N和CK处理,长期单施N肥并不能增产,需配施P或PK肥才有效。相关性分析表明,在主处理施有机肥条件下产量及其构成因素间相关性减弱说明有机肥的长期施用弥补了无机肥施用种类不足的影响。[结论]在黄潮土地区,小麦生产中应注重有机肥和无机肥的配合施用,避免肥料长期单一施用对产量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12.
分枝型普通小麦的创育及其杂种优势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产量构成的三要素是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及粒重,其中通过增加穗粒数来提高产量的潜力是很大的。应用亚远缘梯级复合杂交培育出多粒穗分枝普通小麦(2n=42)品系,其优点是半矮秆,抗病抗逆性好,分枝性状稳定,穗粒数较普通小麦增加50%以上,在良好栽培条件下,公顷产量最高可达11 235kg。选用其中两个不同类型的分枝小麦与5个普通小麦配置了6个CHA杂交组合,试验结果表明,其中杂种比双亲之一的推广品种晋麦67号(CK)等平均增产24.4%,幅度为7.5%~38.8%。由此可以预测,多粒穗分枝小麦将成为CHA组合理想的强优势亲本,并在生产中得以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3.
以小麦秆锈菌的3个生理小种与感病品种浙麦1号为试材,进行了小麦秆锈菌单小种与混合小种侵染的流行学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小种混合接种较同期的单小种接种的普遍率和严重度高;不同处理的流行曲线为近似的S形,曲线方程为Y=1[1-M×exp(-N×t)],流行曲线下面积为nA=∑i=112(yi+yi-1)(xi-xi-1),且小种混合接种对小麦千粒重的影响最大;小种之间在流行学上存在着互补和拮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品种混种对小麦条锈病的防控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甘肃甘谷对供试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不同抗性水平的3个当地主栽小麦品种进行了不同比例混合种植,结果表明,除感病品种兰天6号与抗病品种天选46以等比例混种处理外,其余各处理的相对防效均在60%以上,尤其是感抗比例在1∶3、1∶5混种组合下的相对防效达到80%以上。  相似文献   

15.
江苏淮南地区70年代以来小麦品种产量及产量因素的演变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江苏淮南地区70年代以来,审定通过的8个小麦品种和2个品系在7个有代表性的试验点进行品比试验,研究15年来品种更换过程中产量和产量因素的表现和稳定性的变化。80年代中期推广的扬麦5号,产量水平约为286kg/亩,比70年代前期推广的品种提高12-15%。由于新品种的育成,平均每10年产量提高8-10%。1970-1985年间,产量的提高主要是保持了一定的亩穗数和着重增加了粒重。近期品种的产量稳定性显著好于老品种。结合产量因素的演变情况,提出了今后江苏淮南地区的产量育种目标。  相似文献   

16.
试验设置秸秆还田和不还田两种方式,选用抗盐小麦德抗961和普通小麦鲁麦10,以探明秸秆还田和品种选择对盐渍土水盐运移和小麦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还田能够减少水分散失,提高土壤含水量,同时减轻盐分在表层土壤的富集,有利于提高小麦产量.选用抗盐小麦品种不仅提高了小麦的抗盐能力,也降低了表层盐分的进一步富集.小麦产量的提高得益于产量构成因素的综合改善,其中每公顷穗数贡献较大.从减轻盐分表层富集和提高产量幅度来看,品种选择的效果优于秸秆还田.因此,选用抗盐品种,并结合秸秆还田,可以显著提高盐渍土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17.
安徽省小麦区试品种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揭示安徽省淮北地区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影响,为小麦高产品种选育和大田生产提供参考依据。对2014—2019年度参加安徽省小麦区试半冬性组的284个品种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产量的变异系数最大,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异系数由大到小为穗粒数、穗数、千粒重;相关性分析表明,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程度由强到弱为穗粒数、千粒重、穗数;通径分析结果显示,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直接贡献都比较大,贡献由大到小为穗粒数、穗数、千粒重;产量构成三因素均与产量呈极显著二次曲线关系,且在适宜范围内有利于产量的提高。根据分析结果和安徽淮北地区的生态条件,在合理控制穗数群体的基础上,增加穗粒数、稳定提高千粒重是获得小麦高产的关键。在产量水平9000 kg/hm2以上的高产育种和大田生产中,目前最佳的产量因素构成为:穗数600万~675万穗/hm2,穗粒数35粒以上,千粒重41~47 g。  相似文献   

18.
小麦抗寒性机理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根据小麦生长规律,许多品种在发育过程中需要一定时间和强度的低温,但极端的温度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协调提高有不利影响,这种反应是遗传决定的,如小麦的抗寒性。冬季的严酷条件可以减少单位面积内植株数目和降低存活植株的生活力从而对第一个产量构成因素产生不利的影响。有效分蘖力高的品种可以部分地或全部地弥补冬季的损失。可是人们的目的在于使秋季生长的植株全部能够存活下来,这样能形成较多主穗从而对第二和第三个产量构成因素有利。就小麦品种抗寒性、冻害产生的机理进行了论述,以期对培育出的小麦新品系进行抗寒性评价,并对选育该类小麦品种的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小麦多品种混播对条锈病的控制及稳产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条锈病已成为威胁四川省小麦安全生产最重要的病害。探讨条锈病的有效控制措施,为病害的综合治理提供技术支撑,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对6个不同抗性水平的小麦品种进行不同组合的混播,系统调查了各品种净作和多品种混播田小麦条锈病的病情发展动态。试验表明4个或6个品种混播能推迟条锈病发病期、延缓发病速率、降低发病程度,而且具有较好的稳产作用。  相似文献   

20.
播期密度对不同小麦品种群体茎数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参照四水平五因素正交L16(45)设计,研究品种、播期与密度对小麦总茎数和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前,密度对小麦基本苗影响最大,播期对分蘖数和总茎数影响最大;春季,品种对单株茎数、总茎数和成穗数影响最大。品种对产量三要素影响显著,播期对穗数和千粒质量影响显著,对穗粒数影响不显著,密度对千粒质量影响显著,对穗数和穗粒数影响均不显著。播期对小麦产量影响最大,其次为品种,密度影响最小。适宜的播期在10月4日至10月10日,随着播期后移,小麦产量明显下降,中麦895是本试验中获得高产的最优品种。合理的种植密度为210万~270万/hm2,小麦处于最佳品种、播期、密度组合时,小麦冬前、春季群体总茎数最多,小麦获得最高产,产量达9 000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