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比较分析中华鳖、黄沙鳖及黄沙鳖F1代群体的生长性状,以期获得黄沙鳖的性状评价指标,为黄沙鳖优良生长性状的选育提供参考。【方法】中华鳖、黄沙鳖和黄沙鳖F1代种群在相同条件下饲养,养殖1年和2年时分别测量3个鳖群的体重、体长、体宽、裙边长和裙边宽,并进行各性状指标的优劣分析。【结果】中华鳖、黄沙鳖和黄沙鳖F1代种群在相同条件下饲养1年后,3个鳖群的平均体重差异不显著(P>0.05),但在体长、体宽、裙边长和裙边宽指标方面,黄沙鳖F1代极显著优于中华鳖(P<0.01);饲养2年后,黄沙鳖F1代比中华鳖更具生长优势,黄沙鳖F1代与黄沙鳖的生长性状差异不显著(P>0.05),但各项生长指标均有所提高。【结论】对黄沙鳖的后代不断进行筛选,可获得性状优良的黄沙鳖群体。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分析中华鳖、黄沙鳖及黄沙鳖F1代群体的生长性状,以期获得黄沙鳖的性状评价指标,为黄沙鳖优良生长性状的选育提供参考.[方法]中华鳖、黄沙鳖和黄沙鳖F1代种群在相同条件下饲养,养殖1年和2年时分别测量3个鳖群的体重、体长、体宽、裙边长和裙边宽,并进行各性状指标的优劣分析.[结果]中华鳖、黄沙鳖和黄沙鳖F1代种群在相同条件下饲养1年后,3个鳖群的平均体重差异不显著(P>0.05),但在体长、体宽、裙边长和裙边宽指标方面,黄沙鳖F1代极显著优于中华鳖(P<0.01);饲养2年后,黄沙鳖F1代比中华鳖更具生长优势,黄沙鳖F1代与黄沙鳖的生长性状差异不显著(P>0.05),但各项生长指标均有所提高.[结论]对黄沙鳖的后代不断进行筛选,可获得性状优良的黄沙鳖群体.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黄沙鳖良种选育技术,为建立黄沙鳖良种场奠定基础。【方法】2004年,从广西横县、灵山、桂平及南宁明阳农场等黄沙鳖养殖产区挑选黄沙鳖表型特征明显、体重1.0 kg以上的亲鳖200只,雌雄比3∶1,不同地方的雌雄鳖分别配对(A♀×B♂或B♀×A♂),人工繁殖,根据表型特征、遗传性状和生长性状等进行选育,挑选色斑清晰对称、体型圆、体色黄、裙边宽、生长快的个体进行养殖。【结果】经稚鳖、幼鳖、成鳖、后备亲鳖等生长阶段的筛选,其选留率和成活率分别为35.3%、69.6%、80.7%、91.3%和82.1%、81.6%、95.7%、97.2%,最终选育获得黄沙鳖纯系亲鳖450只,且经繁殖验证,选育亲鳖繁殖的鳖苗具有明显亲体遗传性状,合格率达90.2%。【结论】采取群体选育的方法,从不同群体挑选亲鳖进行繁殖,通过对其后代各生长阶段不断地筛选,可选育出种质优良的黄沙鳖纯系群体。  相似文献   

4.
黄沙鳖良种选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黄沙鳖良种选育技术,为建立黄沙鳖良种场奠定基础。【方法】2004年,从广西横县、灵山、桂平及南宁明阳农场等黄沙鳖养殖产区挑选黄沙鳖表型特征明显、体重1.0kg以上的亲鳖200只,雌雄比3∶1,不同地方的雌雄鳖分别配对(A♀×B♂或B♀×A♂),人工繁殖,根据表型特征、遗传性状和生长性状等进行选育,挑选色斑清晰对称、体型圆、体色黄、裙边宽、生长快的个体进行养殖。【结果】经稚鳖、幼鳖、成鳖、后备亲鳖等生长阶段的筛选,其选留率和成活率分别为35.3%、69.6%、80.7%、91.3%和82.1%、81.6%、95.7%、97.2%,最终选育获得黄沙鳖纯系亲鳖450只,且经繁殖验证,选育亲鳖繁殖的鳖苗具有明显亲体遗传性状,合格率达90.2%。【结论】采取群体选育的方法,从不同群体挑选亲鳖进行繁殖,通过对其后代各生长阶段不断地筛选,可选育出种质优良的黄沙鳖纯系群体。  相似文献   

5.
为科学评价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裙边宽厚的杂交鳖F4代(赣江中华鳖♀×黄沙鳖♂)肌肉营养价值,测定其肌肉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的含量和组成,并与亲本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杂交鳖F4代肌肉水分和粗灰分含量与亲本差异不显著(P>0.05),而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均略低于母本鳖(P>0.05),显著高于父本鳖(P<0.05);赣江中华鳖、黄沙鳖和杂交鳖F4代肌肉中共检测出18种氨基酸,总含量分别19.63、17.75、18.52 g/100 g.3种鳖的EAA/TAA的值均在40%以上,EAA/NEAA的值均远高于60%;杂交鳖F4代DAA/TAA、EAA/TAA和EAA/NEAA值均高于亲本鳖;杂交鳖F4代的氨基酸评分(AAS)、化学评分(CS)和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均与母本鳖无显著差异(P>0.05),但均高于父本鳖(P<0.05).杂交鳖F4代肌肉中富含人体必需脂肪酸,含量高达25.83%,略高于其母本鳖肌肉中必需脂肪酸含量(P>0.05),显著高于其父本鳖肌肉中必需脂肪酸含量(P<0.05);杂交鳖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及EPA+DNA含量最高.综上,杂交鳖F4代与双亲的营养组成相近,考虑到生长、裙边宽厚、抗病力等优势并结合亲本的优良性状,可以将杂交鳖F4代作为一种高经济价值的养殖品种.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野生黄沙鳖、养殖黄沙鳖以及养殖中华鳖肝脏、肌肉、裙边等不同组织中铁、锌、硒的含量。[方法]采用原子吸收光度法检测铁和锌含量,并用原子荧光光度法检测硒的含量。[结果]铁、锌、硒在野生黄沙鳖、养殖黄沙鳖以及养殖中华鳖不同组织中含量差异较大,铁的含量顺序三者均为肝脏〉蛋〉肉〉裙边,锌的含量顺序三者均为肌肉〉蛋〉肝脏〉裙边,硒的含量不同组织因品种不同有所差别。不同品种间铁、锌、硒的含量也存在较大差异。[结论]总体来说,黄沙鳖中铁、锌、硒的含量均大于中华鳖,野生黄沙鳖中铁、锌、硒的含量高于养殖黄沙鳖。  相似文献   

7.
【目的】在绿色生态养殖条件下研究β-葡聚糖(β-glucan)对黄沙鳖(Truogx sinensis)幼鳖生长性能、 非特异性免疫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选用体质量为 200(±10)g 的黄沙鳖幼鳖 180 只,随机分成 3 组, 每组 3 个重复,每个重复 20 只,分别投喂基础饲料(对照)和添加 200、1 000 mg/kg 剂量 β- 葡聚糖的试验饲料。 120 d 后对黄沙鳖幼鳖的增重量、体重与内脏比、内脏与肝脏比进行称量计算,并测定全血中过氧化氢酶,血清 中溶菌酶、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结果】各组的增重量、体重与内脏 比、内脏与肝脏比差异不显著。血清中溶菌酶活性 1 000 mg/kg 剂量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和 200 mg/kg 剂量组,200 mg/kg 剂量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不显著。与对照组相比,碱性磷酸酶试验组显著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 200 mg/kg 剂量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和 1 000 mg/kg 剂量组,1 000 mg/kg 剂量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而酸性磷酸酶、过 氧化氢酶活力和丙二醛含量组间差异不显著。【结论】饲料中添加适量 β- 葡聚糖有助于提高黄沙鳖幼鳖的非特 异性免疫功能和抗氧化水平而不影响其生长性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换箱孵化对黄沙鳖人工孵化的影响,为规模化饲养黄沙鳖提供充足鳖苗奠定基础。【方法】在室内自然温度条件下,以河沙作为孵化介质,采取中途换箱的方法(分别将孵化至第15、20、25、30 d的黄沙鳖受精卵从原孵化箱搬到另一孵化箱)对黄沙鳖卵进行换箱孵化对比试验。【结果】换箱孵化的孵化率比不换箱孵化均有所提高,其中以黄沙鳖卵孵化至第20~25 d时进行换箱的孵化率较高(90.0%~91.7%),比不换箱的孵化率(81.7%)提高了约10个百分点。而且换箱孵化的孵化介质干净、清洁度高、透气性好、异味较小,无结块、霉变、病菌感染现象,鳖苗出壳较快、时间较同步,孵化率较高,获得的稚鳖个体健壮、摄食早、生长较快、成活率较高。【结论】在黄沙鳖卵孵化过程中,孵化20~25 d后进行换箱,把发育良好的受精卵搬到另一个备好相同温、湿度孵化介质的孵化箱内,确保黄沙鳖卵在卫生、透气的环境中孵化,可有效提高其孵化率,且可操作性强、工作量小、经济实惠,可在广大农村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通过测量中华鳖黄沙鳖品系、鄱阳湖鳖品系及其杂交后代的体质量、背甲长、腹甲长、体高等10项性状参数,得到各性状间的相关系数。同时,采用通径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算出不同品系以表型形态性状为自变量,对体质量作依变量的通径系数、决定系数和复相关系数,定量剖析各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查明影响各品系中华鳖体质量的外部形态性,为中华鳖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和理想测度指标。结果表明,杂交后代表现出杂种优势,除鄱阳湖鳖的两侧裙边与其他表型间相关性不显著外,其他品系的各性状两两间相关性均达显著(P<0.05)。通径分析显示,黄沙鳖对体质量影响显著的性状分别为背甲长、腹甲长和两侧裙边,鄱阳湖鳖、杂交鳖对体质量直接作用显著的性状均为腹甲长、体高和背甲宽。决定系数分析结果与通径分析所表现的结果一致,所选择的外部性状与体质量的复相关指数(R2)分别为0.971、0.899、0.928,说明所选性状正是影响体质量的主要性状。利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建立的3品系回归方程分别为黄沙鳖:Y=51.457X1+84.748X3+87.937X7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杂交草鱼一龄阶段的生长和体型特点。[方法]建立长江自交YR(长江群体♀×长江群体♂)、珠江自交ZR(珠江群体♀×珠江群体♂)、杂交F1(长江群体♀×珠江群体♂)3个组合。为了避免前期生长差异对后期试验的影响,亲鱼催产至鱼苗下塘均同步进行,控制夏花培育过程养殖密度、养殖环境等条件保持一致;另一方面,到5013龄即对3个组合进行剪鳍标记同箱混养,克服不同网箱的影响。对3个组合鱼的生长和形态数据进行测量分析。体重(w)用电子天平测量,全长(TL)、体长(SL)、头长(HL)、体高(BH)和体宽(BW)用游标卡尺测量。绝对增重率AGR(g/d)=(w2-w1)/(t2-t1);超亲杂种优势HB%(%)=(F1-BP)×100/BP。其中,AGR为50~170日龄的绝对增重率;W2-W1为饲养50~170d的体增重;t2-t1为两阶段的间隔天数;E为杂交一代某性状的平均值;BP为优良亲本某性状的平均值。体型分析利用体长/全长、头长/全长、体高/体长及体宽/体长4个比例参数进行比较。[结果]体重、体长及绝对增重率均为F1〉ZR〉YR;体重、体长,在50日龄组合间差异不显著(P〉0.05),在170日龄组合间差异均极显著(P〈0.01);绝对增重率,F1分别比ZR、YR高20.00%、50.00%,F1与ZR差异不显著(P〉0.05),与YR差异显著(P〈0.05);F1在体重上表现明显的超亲杂种优势(20.09%)。3个组合间,体长/全长差异不显著(P〉0.05),头长/全长、体高/体长及体宽/体长差异显著(P〈0.05),F1表现头短、体高、体宽等特点。[结论]F1在生长性能和体型特征上均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广西武鸣县某养鳖场患病黄沙鳖幼鳖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旨在找出黄沙鳖幼鳖的发病原因,为生产实践中有效防治该病提供参考。【方法】用常规方法从患病濒死黄沙鳖幼鳖的心脏、肝脏及病灶等处分离病原菌,通过人工感染试验确定分离菌株的致病性,用API20NE生化鉴定系统对病原菌进行鉴定,药敏试验采用K—B纸片扩散法,并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高度敏感药物对该病进行防治。【结果】分离获得的两株优势菌株(WMB.A和啪.B)对健康黄沙鳖均有很强的致病性,都是导致黄沙鳖幼鳖发病死亡的病原菌,经API20NE生化鉴定系统鉴定均为类志贺邻单胞菌(Plesiomonasshigelloides)。两株分离菌株的药敏试验结果虽不尽相同,但均对菌必治、舒普深、氟哌酸、多粘菌素B和环丙沙星高度敏感,对青霉素G、氨苄青霉素、苯唑青霉素、特治星、先锋霉素VI、复方新诺明、万古霉素、阿莫西林、头孢克肟、头孢噻吩、阿洛西林、头孢氨苄、新生霉素、头孢克洛和磺胺-6-甲氧嘧啶(钠)不敏感。选用菌必治拌料(50mg/kg·d)连续投喂6d,治疗效果良好。【结论】广西武鸣县某养殖场黄沙鳖幼鳖发病死亡是由类志贺邻单胞菌感染引起,可选用菌必治、舒普深、氟哌酸、多粘菌素B和环丙沙星等5种药物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2.
从患红脖子病黄沙鳖的肝脏、肺脏分离到一株细菌,人工感染黄沙鳖证实为该病的病原菌。对该菌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进行分析和双重PCR鉴定,确定为携带气溶素(aer)基因的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对头孢哌酮、氧氟沙星、恩诺沙星3种药物敏感;选用头孢哌酮和恩诺沙星对该病进行防治,获得较好的治疗和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皱纹盘鲍各数量性状间的相关性及不同性状对体质量、软体部质量的影响,随机选取161只同一批次3-4龄的皱纹盘鲍,测量其壳长(SL)、壳宽(Sw)、壳厚(SH)、壳质量(SW)、足质量(FW)、软体部质量(MW)和体质量(BW)。计算性状间的相关系数,采用通径分析法计算不同性状对体质量、软体部质量的通径系数和决定系数,定量分析这些性状分别对体质量、软体部质量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所测各性状与体质量和软体部质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lt;0.01);在6个数量性状(壳长、壳宽、壳厚、壳质量、软体部质量、足质量)中软体部质量是影响体质量的主要因素;在体尺性状(壳长、壳宽、壳厚)中壳长对体质量影响最大;在体尺性状和体质量对软体部质量的影响中,体质量起主要作用。去除通径系数检验不显著的性状,利用逐步回归的方法,建立了6个数量性状对体质量的回归方程:BWq=-10.343+0.255SL+0.696SW+0.951MW;体尺性状对体质量的回归方程:BWb=-69.930+1.427SL+0.728SH;体尺性状和体质量对软体部质量的回归方程:MB=4.430+0.798BW-0.174Sw。研究结果为皱纹盘鲍的种质资源保护和选育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配制蛋白水平分别为34%,37%,40%,43%和46%的五组等能饲料,饲养中华鳖日本品系稚鳖(370±005 g)8周,探讨饲料不同蛋白水平对稚鳖生长、饲料利用率以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试验鳖的增重率、饲料利用效率随着饲料蛋白含量的增加而提高,在43%蛋白饲料组达到最佳值(P<005);当饲料蛋白含量增加到46%,试验鳖生长表现不再显著提高(P>005)。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提高,试验鳖胃、肝脏和肠道的蛋白酶活性均呈现上升趋势,其中胃和肝脏蛋白酶活性均在43%蛋白饲料组达到最大值,肠道蛋白酶活性在46%蛋白饲料组最高。各组织中淀粉酶活性以及肝脏脂肪酶活性随饲料蛋白水平的提高显著下降(P<005),胃和肠道脂肪酶活性下降趋势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5.
对8个种源香椿Toona sinensis种子的物理性状、发芽率、芽苗菜产量及其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不同种源香椿种子的长度、宽度、千粒质量存在P<0.05水平上的显著差异,含水量和发芽率存在P<0.01水平上的极显著差异;芽苗菜的长度、产率、可溶性蛋白质质量分数、游离氨基酸质量分数存在P<0.01水平上的极显著差异,单株鲜质量和维生素C质量分数也存在P<0.05水平上的显著差异.②种子发芽率对芽苗菜产率和芽苗菜维生素C质量分数有极显著影响(P<0.01),种子千粒质量与芽苗菜氨基酸质量分数、芽苗菜长度、芽苗菜鲜质量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芽苗菜的游离氨基酸质量分数与可溶性蛋白质质量分数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1).③陕西旬阳种源的种子芽苗菜产率最高,单位质量种子可生产9.23 g·g-1芽苗菜.成都种源芽苗菜可溶性蛋白质质量分数较高,石家庄和泰安种源芽苗菜游离氨基酸质量分数较高,遂宁和泰安种源芽苗菜维生素C质量分数较高.图1表3参9  相似文献   

16.
为对地鳖虫的规模化和科学化饲养提供依据,以椰壳粉、锯末为原料配制新型非土基质饲养鳖虫,并与传统土壤基质的饲养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非土基质组地鳖虫的体长、腹宽和体重增长率分别为192.78%、268.59%和974.80%,而土壤基质组的增长率分别为95.16%、181.06%和568.13%;非土基质组的存活率为88%,土壤基质组的存活率为55%。非土基质饲养地鳖虫比土壤基质饲养具有明显的生长优势,更有利于地鳖虫的存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