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涝渍灾害是江淮地区农作物生育期间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之一.江淮地区涝渍灾害发生频率高,危害作物多,受灾范围广,对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造成巨大困难和损失,严重制约着该地区农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笔者对江淮地区涝渍灾害的特点和致灾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涝防渍对策.  相似文献   

2.
涝渍灾害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常见的农业灾害,为更好地研究涝渍灾害发生规律及特点,本文构建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涝渍灾害数据信息共享平台,即将5省(湖南、湖北、江西、江苏、安徽)以县为单位的农作物种植、涝渍害、气象条件、水文条件、高程、土壤条件、耕作方式、排灌条件和农作物性状等信息保存于MYSQL数据库中作为信息源,用户可运用浏览器通过Openlayers访问服务器上GeoServer来实现WEBGIS数据查询,为主要农作物涝渍灾害防控技术研究提供信息平台,实现数据的可视化共享。现该系统已成功发布,运行效果较好,对涝渍害的防控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安徽省油菜涝渍灾害的分级指标。[方法]对安徽省油菜涝渍灾害孕灾环境特征、涝渍致灾因子与油菜产量的关系及安徽省油菜涝渍的发生几率进行分析,并利用涝渍判别模型确定不同区域油菜涝渍灾害分级指标。[结果]油菜产量与降水量、降水日数呈负相关,与日照时数呈正相关。安徽省影响显著的油菜涝渍主要发生在4~5月,致灾因子是降水日数、日照时数和降水量。油菜产量形成关键期发生涝渍灾害,对减产起决定性作用。安徽省油菜发生轻度涝渍的几率为2.5年一遇,中度涝渍是4年一遇,重度涝渍是6年一遇,但不同区域有较大差异。[结论]利用涝渍判别模型确定的油菜涝渍灾害分级指标评估涝渍等级的总体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对易涝易渍地区来说,涝渍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常造成农业生产不稳定甚至大起大落。同时由于降雨径流和土壤渗流造成农田养分流失,加重水环境负荷。为了更好地开展相关研究,从涝渍灾害对作物生长的胁迫作用与农田养分流失两方面对近年来国内外开展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四湖地区涝渍灾害形成的原因;根据涝渍地域微地貌的差异和涝渍灾害发生特点,将四湖地区的涝渍微地域分为6种主要类型;选择其中广泛分布的典型碟形洼地,根据其高程不同按水体圈、涝地圈、渍地圈、旱地圈和庭院圈分别进行了高效生态农业模式的开发,取得了较好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6.
涝渍为黑龙江省主要灾害之一,涝渍侵蚀耕作土壤,破坏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结构,抑制作物根系呼吸、降低叶片光合作用,进而影响到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是造成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的主要因素。本文主要分析了黑龙江省涝渍的成因、危害及其治理措施,针对涝渍灾害,明确涝渍机理和完善涝渍灾害的防灾、减灾及抗灾治理的防御体系,为今后涝渍研究治理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江汉平原涝渍地的成因、演替与分异规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江汉平原涝渍地的成因主要有地质地貌条件、气象水文条件和农业生产活动;涝渍地的演替过程与人类的干预程度密切相关,并表现出时间和空间的分异规律性,从而引起涝渍灾害程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根据试验研究、生产调查和生产实践,总结了棉花涝渍灾害控制技术规程,对棉田沟系配套与管理,棉花壮株培育,涝渍灾害后补救和恢复技术作了较详细介绍,为广大棉花科技人员和棉农抗御涝渍灾害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
湖北省涝渍灾害与湿地农业重点实验室是在“六五”、“七五”、“八五”、“九五”连续四个五年计划期间开展系统而连续的涝渍地综合开发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实施中日政府间技术合作项目“中国湖北省江汉平原四湖涝渍地综合开发计划”所积累的基础设施和人才队伍而组建的综合性实验室。现在的依托单位是长江大学,挂靠长江大学农学院。实验室以我国南方平原湖区水土资源和生物资源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湖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探讨涝渍灾害综合治理和湿地农业的技术体系,围绕湿地农业生态、湿地水土资源利用、湿地特色生物资…  相似文献   

10.
东北农田涝渍成因和治理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涝渍耕地的概念和现状,综述了东北黑土耕地涝渍灾害的成因和涝渍治理研究的概况,指出了今后在涝渍治理过程中应该提高治理工程的设计标准,加大涝渍治理的科研力度和理论研究,并采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1.
盐城市2010年夏熟作物越冬期的气象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梦森 《宁夏农林科技》2011,52(2):35+39-35,39
2009年冬季盐城市经历了低温寒潮雨雪冰冻和持续连阴雨天气,小麦、油菜等越冬作物普遍遭受不同程度的冻害和渍害,对夏熟生产造成不利影响。对盐城市2010年夏熟作物越冬期以来的农业气象条件进行了分析,为未来农业生产、防灾减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实施农业标准化是用工业理念管理农业的重要内容,也是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减灾防灾和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在简述农业标准化的基本含义及实施农业标准化对于防灾减灾工作重要意义的基础上,分析了防灾减灾和农业标准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吁请人们提高防灾减灾意识,积极实施农业标准化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增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促进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经济等方面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农业也得到了更好的发展。但是,基于不 可控制的自然灾害影响之下,不仅极大的降低了农作物的质量,同时也导致农民经济效益受到 严重的威胁。为了能够有效解决该种现状,提高农民的收益,文章主要针对气象服务在农业防 灾减灾中的应用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希望能够给相关人士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王丽娜  祝青林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0):17131-17133
利用大连地区近30年干旱、暴雨、冰雹等气象灾害观测资料,采用协同克里金、光滑薄片样条等方法,对大连地区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进行空间化。结合1∶250000大连市地理信息资料,采用ArcMap软件对农业气象灾害进行空间分析,并制作了灾害分布和作物信息叠加的专题图。以冰雹灾害和作物产量分布为例,详细阐述了农业气象灾害空间化方法的应用。研究结果可为大连地区制定防灾减灾规划、优化农业种植布局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1978~2007年30年影响农作物(冬小麦、玉米为例)生产的干旱、春季低温冻(冷)害、春夏连阴雨、暴雨、冰雹5种农业气象灾害成灾变异率和相应的影响权重,进行了天水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灾情综合评价与年景评估。并采用统计学原理逐步回归和多因子回归的方法建立了影响天水市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的农业气象灾害量化评估模型,进行了农业气象灾害的量化评估,为有效防御农业气象灾害,最大限度减轻或减免农业损失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涝渍是影响油菜产量与质量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之一。本研究利用行业标准(QX/T 107—2009)中油菜涝渍等级指标,分析了1961—2010 年安徽省油菜涝渍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时间上,油菜开花期和抽薹期涝渍指数值最大,此时期涝渍发生的次数占全生育期的70%~80%。近50 年来,抽薹期涝渍指数值呈上升趋势,灌浆期呈下降趋势。从空间上看,油菜不同生育期涝渍指数均呈现自北向南递增的规律。安徽省涝渍害主要发生在江淮及其以南地区,江淮区涝渍发生的几率为5~6 年1 遇,沿江区油菜涝渍害为2 年1 遇,其中轻度涝渍发生的几率是3~4 年1 遇,中度涝渍的几率是5~6 年1 遇,重度涝渍的几率是15~16 年1 遇。皖南山区涝渍害为1~2 年1 遇,其中轻度和中度涝渍的几率均是3 年1 遇,重度涝渍的几率是5年1遇。  相似文献   

17.
辽宁省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形和气候条件,成为气象灾害发生较频繁、较严重的省份之一。其中由暴雨引发的渍涝灾害是最主要的灾害,它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气候变暖导致了降水格局的变化,也使渍涝灾害发生频率增加。从分析诱发渍涝灾害发生因子入手,以气象条件为基础,分析了渍涝灾害发展趋势,并建立了渍涝等级预报指标,对气象防灾减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为气象更好地服务农业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我国气象灾害及其衍生灾害发生频繁,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产生严重影响。农村是气象工作最广阔的领域,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对农业农村发展影响深远。本文以张家界市永定区为例,重点描述了本地区主要的气象灾害类型,分析当阶段农村气象灾害的防御现状,并从政府、资金、队伍、科技、防御、科普等六个方面,提出了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建设及为农服务的具体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对格尔木地区干旱、风沙、霜冻、洪涝和雪灾等主要农牧业气象灾害特征、发生规律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危害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农牧业气象灾害防御对策,为当地农牧业生产防灾减灾、促进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设施农业属于高投入、高产出、资金、技术、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它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使传统农业逐步摆脱自然的束缚,实现农产品的反季节上市,进一步满足多元化、多层次的消费需求。温室作为设施农业的主体,研究温室设施自然灾害的防灾减灾控制技术,是节约社会资源、保障安全生产的重要手段。该文就温室设施遭遇火灾、风灾、雪灾等灾害形成的原因及预防措施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