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利用RT-PCR以及ELISA对采自云南省昆明市的君子兰样品进行鉴定,确定了其病原物为朱顶红褪绿环斑病毒(hippeastrum chlorotic ringspot virus,HCRV)。这是首次在君子兰(Clivia miniata)中检测到番茄斑萎病毒属(Tospovirus)病毒,为明确其序列特征,设计了HCRV S RNA全序列扩增引物,进一步克隆了该分离物的S RNA全基因组序列,并进行了序列分析。结果表明,HCRV-CM分离物S RNA全长2 749 nt(Gen Bank登录号:KY484836),与已报道的HCRV基因结构一致。基于核壳体蛋白N基因序列的系统进化分析显示HCRV-CM与来自云南的HCRV株系聚为一支,说明HCRV-CM与HCRV云南分离物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2.
朱顶红褪绿环斑病毒(Hippeastrum chlorotic ringspot virus,HCRV)是2013年首次发现并报道的番茄斑萎病毒属(Tospovirus)的新种,该病毒可引起蜘蛛兰产生同心环纹、叶片畸形、坏死斑等症状。本研究从云南省不同地区选出6份HCRV单独侵染的蜘蛛兰样本,通过RT-PCR、克隆、转化、测序和拼接,获得6份样本的HCRV分离物RNA S序列。6个分离物S序列长度在2 714~2 747 nt之间,其上编码的非结构蛋白NSs(Nonstructural protein by the S RNA)的NSs基因是1 332 nt,编码N(Nucleocapsid)蛋白的N基因是825 nt。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确定了不同HCRV株系间的关系。同时对S RNA序列及其所编码的非结构蛋白NSs及核壳体蛋白N进行突变和重组分析,确定这6个HCRV分离物的RNA S序列均存在突变和重组事件。结合6个分离物采集地的环境信息,可以看出气候类型、温度等环境差异很大,因此推测云南省多样的气候类型跟HCRV在云南省的广泛分布有关,在这6个HCRV分离物中检测到的快速突变和重组可能是导致HCRV快速适应不同环境,分布范围广泛的原因之一。最后,通过系统进化分析,推测采集自云南省保山市的HLSTCRH是6个HCRV分离物中最先开始进化的,由它分为两个进化支,一支包括玉溪的YN-YX-HT-1和德宏瑞丽的HLS-YNRL-1,另一支包括昆明的HLS-YL,红河的HLS-HHXY以及临沧的HLS-LC-YLHW。  相似文献   

3.
番茄斑萎病毒属(Tospovirus)是布尼亚科(Bunyaviridae)唯一能够侵染植物的病毒属。本研究于2012—2013年对云南省昆明市的园林绿化景区和蔬菜种植区进行调查,采集13份疑似番茄斑萎病毒属病毒感染的植物样品,并通过特异性引物进行RT-PCR扩增,克隆和测序,获得完整的核壳体蛋白基因(nucleocapsid protein,NP)全序列,结合Genbank数据库中的数据,构建番茄斑萎病毒属属病毒NP蛋白的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13个样本中有11个样本被番茄斑萎病毒属病毒侵染,包括番茄斑萎病毒、马蹄莲褪绿斑病毒、番茄环斑病毒、凤仙花坏死斑病毒、朱顶红褪绿环斑病毒;寄主包括蜘蛛兰、蝴蝶兰、番茄和尖尾芋、曼陀罗、旱金莲、鸢尾、裂叶喜林芋,其中尖尾芋是番茄斑萎病毒属病毒入侵的新寄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不同正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orthotospovirus,TSWV)分离物中NSs与其地理来源和寄主二者之间的相关性,阐明云南不同地区8个烟草样品TSWV NSs适应性进化情况。【方法】利用RT-PCR、克隆、转化和测序技术,从云南不同地区已经确定感染TSWV的8份烟草样品中获得NSs氨基酸序列。采用DNAMAN 8.0和MEGA 7.0软件,对云南不同地区8个烟草样品与GenBank公布的烟草、番茄和辣椒上31个TSWV NSs氨基酸序列进行比对分析。通过The Selecton Server软件,对云南不同地区8个烟草样品TSWV NSs氨基酸序列进行选择压力分析。【结果】云南不同地区8个烟草样品与同样来自中国云南烟草、番茄和辣椒上TSWV NSs氨基酸序列在系统发育树中处于同一支,亲缘关系最近;与来自韩国的番茄和辣椒上TSWV NSs氨基酸序列位于同一大支,亲缘关系较近;而与来自欧洲保加利亚烟草上TSWV NSs氨基酸序列处于不同分支,亲缘关系最远。在云南不同地区8个烟草样品TSWV NSs氨基酸序列中未检测到正选择位点。【结论】不同TSWV分离物中NSs与其地理来源有明显的相关性,但跟寄主的相关性不大。云南不同地区8个烟草样品TSWV NSs稳定的保持其增强病毒症状、抑制沉默等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朱顶红褪绿环斑病毒(Hippeastrum chlorotic ringspot virus,HCRV)危害严重,细角带蓟马(Taeniothrips eucharii)是其主要的传播媒介。明确HCRV病毒粒子在细角带蓟马体内的增值规律,为HCRV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qRT-PCR),结合HCRV N基因和细角带蓟马β-actin基因特异性引物,选用SYBR Green方法对获毒后不同虫龄细角带蓟马体内的HCRV含量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所建立的实时荧光定量方法可以准确特异地对细角带蓟马中的HCRV进行相对定量,发现1龄若虫的HCRV核酸含量最低,1龄若虫、2龄若虫及蛹中的病毒含量没有统计学差异,成虫的HCRV核酸含量最高。【结论】细角带蓟马在获毒后,体内HCRV核酸含量随着细角带蓟马的发育而增加。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链格孢菌在菊科植物上的危害。【方法】2016—2017年,从湖北、北京、安徽及云南各地采集得到菊科千里光族植物瓜叶菊(Pericallis hybrida)、银叶菊(Senecio cineraria)及白子菜(Gynura divaricate)叶斑病病样4份。采用单孢分离的方法从各寄主上分别获得形态相似的链格孢菌大孢子种菌株。随后从各寄主分离物中筛选出1个代表菌株进行致病性、形态学及多基因位点(r DNA-ITS、GAPDH、Alt a 1、EF1-α、RPB2和ATPase)序列分析研究。【结果】4个菌株均可引起其寄主发生病害,且均为瓜叶菊链格孢菌(Alternaria cinerariae)。【结论】这是该菌种在国内的首次报道,也是该菌引起银叶菊与白子菜叶斑病病害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7.
【目的】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 TSWV)是植物多分体负义链RNA病毒的代表性成员。TSWV的N蛋白在病毒感染的寄主植物内表达量高,可能调控病毒对寄主的感病,探究N蛋白通过影响哪些寄主蛋白的表达来完成病毒的侵染,以期为深入解析寄主蛋白调控病毒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基础,为后续有效的防控TSWV提供新的思路。【方法】以TSWV N蛋白作为诱饵蛋白,采用酵母双杂交(Yeast two-hybrid, Y2H)的方法筛选本氏烟内与TSWV N相互作用的寄主蛋白。【结果】共筛选获得15种与TSWV N相互作用的寄主蛋白。【结论】这些介体因子主要参与色素的生物合成、类囊体膜的组装、植物防御反应和核糖体生物发生的过程,调节脂质代谢和细胞功能,可能是翻译调控的辅助蛋白,在植物发育和对非生物胁迫的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云南马铃薯A病毒(PVA)分布及其外壳蛋白的分子变异,2007年至2011年分别从云南滇西北、滇东北、滇中及滇南马铃薯种植区采集381份马铃薯样品,进行马铃薯A病毒DAS-ELISA检测,结果表明,PVA阳性样品共43份,其中滇西北22份,滇中17份,滇东北4份,滇南未检出。对带有PVA的部分样品进行电镜负染色观察,电镜下观察到长约750 nm、直径约15 nm的线状粒子。根据已报道的PVA外壳蛋白基因(cp基因)序列设计合成特异性引物,以带毒样品总RNA为模板,RT-PCR扩增得到807 bp目的片段,克隆测序并对其推导的外壳蛋白(CP)氨基酸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并比较分析了不同地区PVA分离物CP氨基酸序列分子变异。结果表明,云南不同地区PVA分离物与GenBank中登录的部分PVA分离物CP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3.3%~100%,依据不同PVA分离物CP氨基酸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云南PVA分离物与中国福建分离物(AF483279)亲缘关系较近,形成一个进化簇。PVA不同分离物CP氨基酸序列分子变异分析表明,不同分离物CP氨基酸变异位点主要分布在氨基酸序列的N端。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一批荷兰进境番红花种球(Crocus sativus)进行病毒鉴定,以防止危险性病毒传入危害。【方法】根据已报道的马铃薯Y病毒科(Potyviridae)通用引物(Sprimer和M4T),采用RT-PCR方法对一批番红花种球样品进行检测,取其中一个RT-PCR产物进行克隆测序,利用Gen Bank上的基本局部比对搜索工具(Basic Local Alignment Search Tool,BLAST)和MEGA 6中的基于对数期望的多重序列比较(Multiple Sequence Comparison by Log-Expectation,MUSCLE)进行序列比对分析,并根据外壳蛋白基因(coat protein,CP)序列利用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 method)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RT-PCR检测结果显示该批样品扩增到一条约1.7 kb的预期大小片段,说明该批番红花种球样品中存在Potyviridae科病毒。测序获得长度为1 666bp的序列(命名为2677-NL),含有部分核内含体b基因(nuclear inclusion b,NIb)、完整的CP和3′端非编码区(3′-UTR),其核苷酸序列与虎眼万年青花叶病毒(Ornithogalum mosaic virus,Or MV)的SW3.3分离物具有最高序列一致性(99.6%),与Or MV参考基因组序列(Reference genomic sequences,Ref Seq;NC_019409)的序列一致性为99.1%。该分离物的CP与6个Or MV印度分离物(JQ686722、JQ686720、JN692498、JN692497、JN692496、JF682235)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一致性分别为71.5%—77.3%和65.7%—79.7%,与其他32个Or MV分离物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一致性分别为77.9%—99.5%和82.9%—99.2%。基于CP进行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Or MV可分为两个类群,而2677-NL与5个澳大利亚分离物(JQ807995、JQ807996、NC_019409、AF185964、AF185965)相聚成簇,表明其在系统发育关系上与Or MV澳大利亚分离物的亲缘关系最近。【结论】根据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关于Potyviridae科病毒种类的分类标准,2677-NL为Or MV的一个分离物,证实该批番红花种球受到Or MV的侵染。这是世界上首次在番红花中发现Or MV的报道。  相似文献   

10.
番茄斑萎病毒属病毒的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番茄斑萎病毒属(Tospovirus)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Bunyaviridae),是一类世界性分布的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植物病毒。到目前为止,该属已报道了至少28个Tospovirus病毒种或分离物,但少数分离物之间关系不清楚,甚至同种病毒的不同分离物被命名为两种不同的病毒。本文从种类、血清学、寄主范围、地理分布、传播介体以及核壳体蛋白基因(N)核甘酸序列及其推导的氨基酸序列的相似性等方面分析了所有分离物之间的关系,并通过N基因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分析了Tospovirus病毒的遗传多样性,最后推测Tospovirus病毒起源于南亚及东南亚地区。  相似文献   

11.
番茄斑萎病毒属(Tospovirus)病毒在云南的发生分布研究初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应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形态学及细胞病理特征,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I-ELISA)和双抗体夹心EUSA(DAS-ELISA),部分样品经番茄斑萎病毒(TSWW)核壳体蛋白基因(N-gene)的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扩增,以及部分样品的生物学回接测定的方法,对采自云南不同地区20种寄主植物上204份疑似Tospovirus侵染的病株样品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共有20种寄主作物139份样品中含有Tospovirus分离物,从检出样品的分布看,云南全省均有分布,但在海拔2400m以上的地区其症状表现不明显.Tospovirus云南分离物在血清型、细胞病理特征以及寄主范围方面与国内外报道的同属病毒有共同的特征,同时也有较明显的差异,即云南存在有Tospovirus新的株系或种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东亚西番莲病毒(East Asian Passiflora virus,EAPV)是西番莲(百香果)上危害严重的一种病毒。本研究对我国大陆地区东亚西番莲病毒福建分离物(EAPV-FJ)的全基因组序列进行测定,明确其基因组序列特征,并建立适用于EAPV特异性检测的TC-RT-PCR(tube capture RT-PCR)技术,旨在为该病毒的检测、监测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方法】 采用小RNA深度测序技术结合分段克隆方法和RACE技术,测定EAPV-FJ的全基因组序列,对获得的序列进行序列特征、系统发育关系和重组分析;通过反应条件及反应体系优化,建立用于EAPV快速检测的TC-RT-PCR技术,测定其特异性和灵敏度,并应用建立的TC-RT-PCR技术对福建省西番莲果园采集的样品进行检测,同时利用普通RT-PCR检测方法进行验证。【结果】 测序获得的EAPV-FJ核苷酸序列全长为10 065 nt(不含polyA尾),含有一个长度为9 663 nt的开放阅读框,编码3 220 aa的多聚蛋白(polyprotein),经剪切后最终生成P1、HC-Pro、P3、6K1、CI、6K2、VPg、NIa、NIb和CP 10个蛋白。基因组序列一致性分析结果表明,EAPV-FJ全基因组与GenBank登录的4个EAPV代表分离物核苷酸序列一致性为80%—99%,其中与AO株系的越南分离物EAPV-GL1(GenBank登录号:MT450870)一致性最高,为99%;EAPV-FJ多聚蛋白核苷酸、氨基酸序列与GenBank登录的4个EAPV代表分离物一致性分别为79%—99%、82%—98%。基于多聚蛋白核苷酸序列的系统发育关系分析显示,EAPV分离物共分为两个类群(Group I为AO株系、Group Ⅱ为IB株系),未表现出明显的地理相关性,其中EAPV-FJ属于Group I,与已报道的越南分离物EAPV-GL1亲缘关系最近。重组分析结果表明,EAPV-FJ为非重组分离物。建立的TC-RT-PCR检测技术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灵敏度,仅能检测到感染EAPV的西番莲样品,而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西番莲潜隐病毒(Passiflora latent virus,PLV)、木槿潜隐皮尔斯堡病毒(hibiscus latent Fort Pierce virus,HLFPV)、芜菁花叶病毒(turnip mosaic virus,TuMV)、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夜来香花叶病毒(telosma mosaic virus,TeMV)等其他病毒及健康样品均无法检测到;灵敏度最低可以检测到稀释10倍的EAPV西番莲病叶提取液原液,与普通RT-PCR检测方法的灵敏度相当。应用建立的TC-RT-PCR技术从福建省西番莲果园采集的60份疑似病样中检出EAPV共13份,该结果与普通RT-PCR检测结果一致。【结论】 首次报道了我国大陆地区EAPV全基因组序列,该分离物(EAPV-FJ)基因组结构与已报道的其他分离物一致,在系统发育关系上与越南分离物EAPV-GL1亲缘关系最近,且未检测到重组位点;建立的TC-RT-PCR检测技术具有操作简便、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和成本低的优点,能有效用于西番莲果园样品上EAPV的实际检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明确引起广西百色市辣椒呈现叶片上卷、皱缩等症状的病毒病原,并对各病毒分离物的遗传进化关系进行分析,旨在为辣椒病毒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广西百色市采集4份疑似被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病毒感染的辣椒样品,利用PCR、分段克隆、核苷酸序列比对分析、进化树构建等方法对疑似样品进行鉴定及遗传进化分析。【结果】PCR结果显示,4个样品中均能扩增出约570 bp目标PCR条带,将PCR产物直接送样测序,所得序列进行blastn分析发现,4条序列分别与已登录GenBank的TYLCV和PaLCuCNV各分离物的序列具有较高的核苷酸相似性,证实所采集的辣椒植株受到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病毒侵染。参考已登录GenBank的TYLCV(GenBank登录号:MG904859和KY783940)、PaLCuCNV(GenBank登录号:KU892661和MW779523)的序列设计2对背靠背引物,随机选择2份阳性样品进行全基因组扩增和序列测定,将所得PCR产物纯化后克隆至pMD18T载体上,挑选阳性克隆进行测序,从2份阳性样品中共获得3条病毒全长基因组序列,将所得序列在GenBank中进行blast...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证明中国湛江地区菠萝上是否存在菠萝杆状DNA病毒(Pineapple bacilliform comosus virus,PBCoV),并获得PBCoV的基因组全序列,分析该病毒与其它Badnavirus病毒分离物间的分子差异。【方法】设计特异引物,通过反向PCR及分段克隆两种方法扩增PBCoV,克隆后测序获得PBCoV基因组全序列,利用不同生物学软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PBCoV基因组为环状结构,全长7543bp;含有3个典型的ORFs,推测其编码蛋白的分子量分别为20.4、14.0和217.6kD。其基因组与GenBank登录的PBCoV ORF3部分核苷酸序列同源性87%-97%,其ORF3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已报道的Badnavirus病毒ORF3氨基酸序列间一致率小于50.8%。Southern blot分析显示该病毒基因组能整合到植物基因组中。【结论】在中国湛江地区菠萝上存在PBCoV,该病毒属于Badnavirus属病毒,与香蕉线条病毒(Banana streak virus)Mys分离物(BSV-Mys)亲缘关系最近。这是PBCoV基因组全序列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5.
【目的】明确青海省辣椒病毒病病原种类,获得乐都长辣椒的辣椒隐症病毒1(Pepper cryptic virus 1,PCV1)分离物的全基因组序列。【方法】2021年6月对青海省辣椒病毒病进行调查并采集疑似病样,对采集的样品分别用通用引物和特异性引物进行RT-PCR检测,后续通过克隆的方法得到PCV1的全基因组序列,用NCBI进行序列比对后用MEGA6.0软件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自导复制(bootstrap)1 000次构建系统进化树,并运用同源性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PCV1的2条RNA链进行分析。【结果】采自乐都区的15份辣椒病样中,确认检出10份感染PCV1,其RNA1和RNA2的全长分别为1 563 bp和1 495 bp。NCBI网站序列比对分析结果表明克隆得到的PCV1青海分离物序列与已报道的PCV1其他分离物的核苷酸序列一致性与氨基酸一致性高于95%。系统发育分析表明RNA1和RNA2分别与其他PCV1分离物聚在一支上,与其同属的辣椒隐症病毒2(pepper cryptic virus 2,PCV2)分离物聚在不同的分支上。【结论】青海省辣椒...  相似文献   

16.
【目的】鉴定侵染贵州百香果的病毒病病原种类,为建立分子检测和防控体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集贵州百香果主要种植地疑似感病的百香果样叶,利用去真核生物核糖体rRNA构建测序文库,对疑似病毒侵染的样品进行高通量测序和病毒种类鉴定。【结果】样本中含有夜来香花叶病毒(Telosma mosaic virus, TeMV)、东亚西番莲病毒(East Asian Passiflora Virus, EAPV)和西番莲潜隐病毒(Passiflora latent virus, PLV),占比分别为1.59%、63.65%和34.72%。TeMV和EAPV贵州分离物与已报道分离物的核苷酸序列一致性分别为87.6%~99.7%和85.2%~99.8%。PLV贵州分离物CP基因核苷酸序列一致性为99.5%~100%,与已报道分离物核苷酸序列一致性为93.0%~95.4%。系统进化分析表明,PLV分离物单独形成1个分支,相同地区的分离物优先聚集在一起,表现出较强的地域性。【结论】侵染贵州百香果的病毒病病原主要是TeMV、EAPV和PLV。  相似文献   

17.
猪圆环病毒2型Cap蛋白核定位信号区抗原表位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猪圆环病毒2型(PCV2)是引起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症(PMWS)的重要病原,其基因组ORF2编码的Cap蛋白为病毒的主要结构蛋白,起保护性抗原作用,对其进行抗原表位鉴定十分必要。【方法】本研究采用杆状病毒表达的重组Cap蛋白作为免疫原制备5株单克隆抗体,通过原核表达系统对ORF2基因进行了截短表达,先行对Cap蛋白抗原表位进行宽幅定位,然后利用合成多肽对Cap抗原表位做精确扫描定位。【结果】5株单抗中有4株针对同一抗原表位,坐落在Cap蛋白N末端核定位信号区,经多肽扫描证实,核心序列为26RPWLVHPRHRY36;另1株单抗(1D2)仅与重组Cap蛋白产生免疫活性反应,对4个分段截短表达的Cap蛋白无免疫活性反应,鉴于该单抗具有中和病毒活性,针对的可能是构象表位。【结论】本研究首次鉴定出位于Cap蛋白核定位信号区的一个抗原表位,为以后Cap蛋白功能及核定位机理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鉴定荔浦芋疫病病原及制备原生质体,为荔浦芋病原检测、致病机理研究及健康种苗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采集自广西荔浦县芋头种植区的芋疫病标样进行分离,通过形态特征和r DNA-ITS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其病原进行鉴定,同时对获得的病原菌进行原生质体制备。【结果】通过对分离的芋疫病病原进行致病性测定、形态特征观察,将引起荔浦芋疫病的病原初步鉴定为芋疫霉菌(Phytophthora colocasiae);r DNA-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菌株DNA序列与Gen Bank已发表的P.colocasiae不同分离物序列同源性达99%,进一步确定所测菌株为芋疫霉菌。制备获得的芋疫霉菌原生质体呈透明圆形或近圆形,大小不一。【结论】引起荔浦芋疫病的病原为芋疫霉菌,制备的芋疫霉菌原生质体可用于芋疫霉病致病机理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新疆地区牛病毒性腹泻(BVD)的流行状况,【方法】采用RT-PCR方法对从新疆16个不同地区采集的样品进行BVD病毒5'-UTR扩增,对扩增出的序列进行测序,构建系统遗传进化树和遗传变异分析。【结果】566份样品中,扩增出21份阳性样品,平均阳性率为3.71℅。通过对分离株序列的同源性比对分析,17株为BVDVI型,4株为BVDVⅡ型。经对PCR扩增阳性样品进行细胞传代,有7株为致细胞病变型(CP),14株为非致细胞病变型(NCP)毒株,所测得的病毒滴度为1.04×103~6.02×108TCID50/0.1 m L,21株分离病毒对BVDV阳性血清的中和效价为1:21~1:25。【结论】BVD在新疆地区均不同程度的发生和流行。研究的成果,为BVD的有效防控提供了技术资料。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研究侵染广西番茄的双生病毒种类、分布及复合侵染情况,为广西番茄育种及抗病品种布局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自2011年起,对引起广西番茄曲叶病的双生病毒进行调查、鉴定,并采集疑似双生病毒侵染的番茄样品189份,提取样品总DNA,利用双生病毒简并引物对样品进行检测,挑选部分阳性样品的PCR产物,纯化后连接至克隆载体进行测序,并与Gen Bank已报道的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同时选取不同地区的各病毒分离物进行全序列扩增和测定,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研究其进化关系及遗传多样性。【结果】通过PCR检测发现,189份番茄样品中139份为阳性样品,阳性检出率为73.54%。挑选具代表性的番茄样品进行测序比对分析,发现引起广西番茄曲叶病的双生病毒有4种:中国番茄曲叶病毒、中国番木瓜曲叶病毒、中国番茄黄化曲叶病毒和中国胜红蓟黄脉病毒,且样品存在复合侵染现象,存在7种以上不同类型的复合侵染现象;共获得47个各病毒分离物的病毒全长基因组序列。通过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发现,各病毒分离物按地域处于不同的分支,表现较丰富的遗传进化关系。【结论】侵染广西番茄的双生病毒有4种,广泛分布于广西主要的番茄种植区,且病毒的侵染多为复合侵染。侵染广西番茄的双生病毒具地域分布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