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林业   1篇
综合类   6篇
水产渔业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2.
我国的极小种群植物多数为我国特有物种,对物种多样性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天目铁木作为浙江省特有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野生植株仅存5株,分布地域狭窄,其濒危机制的揭示是种群得以保护和恢复的重要基础。本文从气候变化、人为干扰和病虫危害等外部因素,以及天目铁木自身的光合能力、生长节律、种子活力和遗传多样性等内部因素2个角度综述了天目铁木濒危机制的研究进展:1)外部因素:第四纪冰期以来的气候变化,导致天目铁木有效种群数量急剧减少;人为干扰导致天目铁木生存压力增大,种群规模进一步减小;病虫害对其幼苗的存活也存在一定影响。2)内部因素:天目铁木较窄的光适应范围和较低的光合速率使其在群落光照资源竞争中处于劣势,环境适应能力较弱;雌雄花授粉时间短,花粉萌发率低、寿命较短等生长节律特点导致其种子产量低、品质差;种子结构特点及内源营养物质、植物激素的限制造成其种子萌发条件苛刻,萌发率低,自然更新幼苗数量十分有限;极小的种群规模、低水平的遗传多样性引发天目铁木近交严重,子代个体杂合度降低,遗传力、生殖力、生活力、适应力减弱。综上,人为干扰和气候变化应是天目铁木种群规模急剧减小的直接原因;极小的种群规模导致其近亲交配更为频繁,遗传多样性降低,进而导致其生殖生长发育存在潜在的缺陷;加之天目铁木所处群落中其他种群的资源竞争,幼苗自然更新存在很大困难,种群规模难以恢复。然而,针对天目铁木这样遗传多样性低的极小种群植物,早期保护工作多集中于濒危因素的去除或控制,对其特有的遗传学问题则缺乏考虑。因此,为有效保护天目铁木,应当科学设计人工杂交策略、结合无性繁殖技术,增加野生个体繁殖力,在有限基因库中尽可能维持其遗传多样性,结合就地保护、迁地保护、野外回归等多种手段,最终使这一物种得以保护和恢复。  相似文献   
3.
地膜覆盖技术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如何防控废旧地膜残留已经成为农业资源环境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废旧地膜是可再生利用资源,如何回收是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点。通过收集相关资料,对甘肃省在废旧地膜残留治理工作中形成的地膜回收机制进行整理和总结,基于工作实践,探索建立了"谁生产、谁回收""以奖代补""以旧换新""以膜易物""谁使用、谁治理"等多种行之有效的地膜回收工作机制,实现了从"回收难"向"可回收"转变,有效破解了地膜回收难题,以期为地膜高效回收、资源高效利用和农业绿色发展提供参考。甘肃省从制度体系层面形成的地膜回收机制,为省情相似地区废旧地膜残留防控提供了有效路径,积累了有益经验。  相似文献   
4.
利用RT-PCR以及ELISA对采自云南省昆明市的君子兰样品进行鉴定,确定了其病原物为朱顶红褪绿环斑病毒(hippeastrum chlorotic ringspot virus,HCRV)。这是首次在君子兰(Clivia miniata)中检测到番茄斑萎病毒属(Tospovirus)病毒,为明确其序列特征,设计了HCRV S RNA全序列扩增引物,进一步克隆了该分离物的S RNA全基因组序列,并进行了序列分析。结果表明,HCRV-CM分离物S RNA全长2 749 nt(Gen Bank登录号:KY484836),与已报道的HCRV基因结构一致。基于核壳体蛋白N基因序列的系统进化分析显示HCRV-CM与来自云南的HCRV株系聚为一支,说明HCRV-CM与HCRV云南分离物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5.
废旧地膜回收与综合利用典型模式及发展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废旧地膜回收利用是打好农业面源防治攻坚战的重要内容,是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形成可复制、可持续推广的回收利用模式是推进废旧地膜高效回收与综合利用整体水平的关键。基于甘肃省近年来的探索实践,概述了在农业生产中总结形成的2种废旧地膜回收与资源化利用典型模式,归纳分析了运行方式及运行效果,并针对存在的关键问题提出了模式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7.
地膜覆盖技术得到广泛运用的同时也带来了生产和生活环境的隐患问题,做好废旧地膜回收利用是推进农业"一控两减三基本"和实施绿色发展五大行动的题中之义。基于工作实践,结合新形势下特点,探讨了推进地膜回收与综合利用的"地膜生产标准化、地膜使用合理化、地膜捡拾机械化、地膜回收企业化、地膜加工精深化"五点工作思考。  相似文献   
8.
山区县域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点,研究典型山区县域的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及其交通可达性,对促进旅游资源空间重构,推动旅游再造山村之美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和ESDA空间关联,对河南省典型山区栾川县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分布密度和空间结构进行了分析。此外,采用缓冲区分析、栅格计算法和网络分析法对旅游资源的交通路网可达性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栾川县的旅游资源分布不均,呈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2)从路网缓冲区分析结果来看,交通道路网与旅游资源之间的协调性良好,路网缓冲区内的旅游资源占比为88.54%;3)栾川县旅游资源的交通可达性整体较好,绝大多数旅游资源在1.5小时内可达,其中有92.68%的旅游资源在1小时内可达。本研究为制定栾川县旅游产业的科学政策提供了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