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组织培养中天麻与蜜环菌的共生机理。[方法]通过用蜜环菌(Arimillia mellea)的胞内提取物、胞外提取物及活蜜环菌对天麻进行培养,分析天麻(Gastrodia elata Blume)培养前后重量变化,研究这3种添加物对天麻生长的影响作用,探讨蜜环菌与天麻在细胞培养体系中的共生机理。[结果]蜜环菌胞内提取液对天麻生长呈一定的抑制作用;蜜环菌胞外提取液对天麻生长起到了促进作用,但不如活体蜜环菌的作用大。[结论]活体蜜环菌对天麻生长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2.
1、病害及其防治 (1)病害原因.天麻病害的病原菌主要是真菌中除蜜环菌以外的其它担子菌,它们侵染与天麻共生的蜜环菌鲜材和菌材,与蜜环菌争夺养分,破坏天麻与蜜环菌之间的营养平衡,严重时不但会抑制蜜环菌的生长,降低天麻的产量,还会直接侵染天麻块茎,造成天麻腐软(称块茎软腐病)或腐烂死亡(称块茎腐烂病).  相似文献   

3.
蜜环菌与天麻二者为生物种的共生关系,天麻种植的产量和品质离不开与蜜环菌的种种联系.文章通过概述蜜环菌与天麻的基本情况,并通过蜜环菌与天麻共生机理来阐述蜜环菌影响天麻产量的重要因素,以期为提高天麻种植栽培质量与产量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4.
一、病害及其防治1.病理原因 天麻病害的病原菌主要是真菌中除蜜环菌以外的其它担子菌,侵染与天麻共生的蜜环菌鲜材和菌材,与蜜环菌争夺养分,破坏天麻与蜜环菌之间的营养平衡,严重时不但会抑制蜜环菌的生  相似文献   

5.
传统和常规方法栽培天麻必须提前2~3个月培育出一定数量的蜜环菌材,又称培育木椴蜜环菌.待木椴蜜环菌培育成熟后,才能和木椴蜜环菌相同大小的新鲜木椴及枝椴一起与天麻种伴栽,即播种天麻.由于蜜环菌和天麻种的播种期不能同步,因而增加了天麻栽培的难度,使众多欲选择种植天麻发家致富的农民朋友望而却步.  相似文献   

6.
一、病害及其防治 1.病理原因 天麻病害的病原菌主要是真菌中除蜜环菌以外的其它担子菌,侵染与天麻共生的蜜环菌鲜材和菌材,与蜜环菌争夺养分,破坏天麻与蜜环菌之间的营养平衡,严重时不但会抑制蜜环菌的生长,降低天麻的产量,还会直接侵染天麻块茎,造成天麻腐软(称块茎软腐病)或腐烂死亡(称块茎腐烂病).其病因大多由于环境不良,如高温高湿、透气不良等不利于天麻的生长时病菌进行侵袭危害,导致天麻块茎皮部萎黄,中心组织腐烂,内部成稀浆状,最终因腐烂发臭空壳死亡.  相似文献   

7.
1 生态气候条件 1.1 菌天麻有性繁殖必须与萌发菌和蜜环菌共生,即天麻胚胎生长(早期生长)靠萌发菌,当胚胎形成后必须与蜜环菌共生.因此,种植天麻首先要选优质萌发菌和蜜环菌. 1.2 温度天麻喜凉爽环境,最适宜生长温度10~25℃,8℃开始萌动生长,30℃就会停止生长.超过30℃时蜜环菌和天麻生长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8.
传统和常规方法栽培天麻必须提前2~3个月培育出一定数量的蜜环菌材,又称培育木椴蜜环菌.诗木椴蜜环菌培育成熟后,才能和术椴蜜环菌相同大小的新鲜术椴及枝椴一起与天麻种伴栽,即播种天麻.  相似文献   

9.
传统和常规方法栽培天麻必须提前2-3个月培育出一定数量的蜜环菌材,又称培育木段蜜环茵。待木段蜜环茵培育成熟后,才能和木段蜜环茵相同大小的新鲜木段及枝段一起与天麻种伴栽,即播种天麻。由于蜜环菌和天麻种的播种期不能同步,因而增加了天麻栽培的难度,使众多欲选择种植天麻发家致富的农民朋友  相似文献   

10.
王泽 《农友》2001,(11):9-10
众所周知,天麻生长所需的营养完全依赖蜜环菌供给,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天麻的管理,本质上是对蜜环菌的管理。但由于它们二者对外部条件的要求和适应条件有所差别,所以管理上也不可“一边倒”——只管蜜环菌而不颐天麻。只有找到二者所需条件的最佳界点,才能获得优质高产的商品天麻。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西藏仿野生种植天麻Gastrodiaelata中天麻素含量,并将其与野生天麻中天麻素的含量进行对比。[方法]采用HPLC测定天麻素含量。[结果]西藏波密县仿野生种植天麻的天麻素介于0.41~2.28 g/kg,其平均含量为0.88 g/kg,比当地野生天麻高4倍。[结论]在生长的生态环境、生长年限、采挖季节相同或较接近情况下,仿野生种植天麻品质高于当地野生天麻。在波密县推广仿野生种植天麻技术切实可行,该项目有较强的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2.
王德信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8):13501-13503
综述了几种常用的分子标记技术及分子标记技术在天麻遗传多态性分析、分类鉴定、种质资源亲缘关系研究、天麻抗真菌蛋白基因克隆等的应用现状,同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及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乌天麻和红天麻在台州当地的开花习性。[方法]以乌天麻和红天麻作为研究对象,考查2种天麻在台州地区进行有性繁殖期间的各项生物学特性,并开展了人工繁种试验。[结果]红天麻种子和红×乌杂交天麻种子在当地繁育效果显著优于乌天麻种子及乌×红杂交天麻种子,其中以红天麻种子的种麻产量最高,可达6.97 kg/m~2。[结论]该研究为在台州当地推广天麻有性繁殖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天麻PCR反应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Mg2+,dNTP,随机引物、模板DNA,TaqDNA聚合酶浓度等反应参数的系统研究,建立了天麻RAPD分析体系。该体系反应总体积20 μL, 其中MgCl2 2.5 mmol/L, dNTP 0.25 mmol/L,模板20 ng,随机引物0.3 μmol/L,Taq酶1.5 U. 反应程序为94 ℃预变性5 min,94 ℃变性35 s,36 ℃退火35 s,72 ℃延伸1 min,40个循环,最后72 ℃延伸5 min. 结果表明该体系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重复性,可应用于天麻的演化、系统分类、品种鉴定等研究。  相似文献   

15.
贵州省天麻产业技术专利的计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相关部门全面了解天麻产业开发现状,进一步提升贵州省科技创新对天麻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从专利申请的类型、趋势、区域、申请人、技术领域及主要机构等方面对全国及贵州省天麻产业技术专利申请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89—2016年贵州省天麻专利申请量为102件,占全国申请量的14.80%。贵州省天麻外观设计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申请量占比较高,较全国分别提高17.38%和2.11%,发明专利申请占比低,较全国降低19.49%。其中,贵州省天麻产业的发明专利申请以天麻资源及种植领域、天麻药品领域的申请量居多,分别为22件(39.92%)和13件(23.21%)。  相似文献   

16.
从选林、选穴、选菌材、培养菌材、选天麻种、播种、管理、收获、轮作等方面总结了核桃林下套种天麻技术,以期促进种植户收益的增加。  相似文献   

17.
吴佳新  段院生  李伟 《湖北农业科学》2014,53(18):4416-4417,4421
为分析不同天麻(Gastrodia elata Bl.)品种中的天麻素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HypersilODS-2色谱柱为固定相,乙腈-0.05%(V/V)磷酸溶液(3∶97)为流动相,比较了乌天麻(产地云南)、红天麻、乌红杂交天麻(产地湖北麻城)中天麻素含量.结果表明,乌天麻中的天麻素含量为0.423%,马红天麻为0.321%,红天麻为0.225%.大别山低海拔地区种植的乌红杂交天麻中天麻素含量高于红天麻.  相似文献   

18.
在云南昭通彝良小草坝天麻GAP基地中定点定期采集3年生天麻块茎样品,采用常规方法进行天麻块茎大小及干物质含量测定,再利用HPLC法测定不同样品中天麻素含量。结果表明,天麻块茎大小及干物质积累从头年6月至翌年3月,以11月份达到最高;天麻素含量在头年6~11月呈逐渐递增趋势,到11月下旬达到最高峰,12月底突然降至最低,以后,又呈缓慢上升趋势,但仍以11月份为最高。为此,综合考虑天麻块茎大小、干物质含量及天麻素含量积累动态,确定11月份为云南昭通彝良天麻的最佳采收期。  相似文献   

19.
2003~2005年对贵州地道中药材天麻GAP基地病虫害种类作了调查,并对基地重金属及农药残留量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天麻常见病虫有6种,其中1种为贵州天麻病害的新记录,基地重金属、农药残留量为合格。提出了贵州天麻GAP基地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0.
李峰  朱洁平  方士英  徐茂宏  沈业寿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1):4785-4786,4788
[目的]研究野生与人工栽培天麻多糖清除自由基作用。[方法]用邻苯三酚自氧化法、Fenton反应法和DPPH体系法对野生、人工栽培天麻多糖清除O2-.、.OH及DPPH.3种自由基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野生、人工栽培天麻多糖对O2-.、.OH和DPPH.3种自由基清除效果相近,均具有较好清除作用,存在良好的量效关系,即随着其质量浓度的增大,清除效果逐渐增强。野生天麻多糖清除O2-.、.OH、DPPH.3种自由基的IC50值分别为1.01、2.61和2.44 mg/ml;人工栽培天麻多糖清除O2-.、.OH及DPPH.3种自由基的IC50值分别为1.08、2.75和2.54 mg/ml。[结论]野生、人工栽培天麻多糖均具有很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