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随着机械化生产的发展,要求有适于机械化载培的大豆品种。日本栽培的大豆品种在接近成熟后,由于英和子实水分逐渐减少而容易产生裂荚。特别是采用康拜因收获时田间损失更为严重,子实含水量13—14%时,收刈台头部的子实损失率达12—18%。为了减少损失,北海道十胜农业试验场从1970年以后把大豆的抗裂荚性作为重要的育种目标。北海道目前的主栽品种是北娘和丰铃,裂荚率分别是95%和81%。1984年已育成了抗裂荚性强的品种,如十育207,+育208,十育211,  相似文献   

2.
日本北海道大豆耐冷性育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耐冷性育种是防御大豆低温冷害的有效措施之一。在日本北海道把提高大豆品种的耐冷性列为重要的育种目标。已育成的一些耐冷性较强的优良品种,如北见白、铃成、十育87、十育92、北娘、十育127等。这些品种由于耐低温冷凉,对提高北海道大豆产量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1970年利用当地优良推广品种黑农16(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和日本高产高蛋白品种十胜长叶杂交,经多代选育鉴定育成黑农35,1990年经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1992年已累计推广近700万亩,并已大量出口。选育高蛋白高产大豆品种,在选择亲本时要选择高产性状突出、综合性状好的亲本,同时亲本之一蛋白质含量应较高,这样易于成功。为了提高大豆产量,必须选育秆强不倒的品种,可利用有限结荚习性品种和无限结荚习性品种杂交;利用有限结荚习性品种之间进行杂交;用钴60等射线处理有限结荚习性的大豆;利用农家品种中的矮秆材料。对大豆后代材料可用不同肥水条件进行鉴定,同时用北育南繁、温室加代等措施来缩短育种年限。在大豆育种中要利用和保存好中间材料。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1986 ̄1994年育成的合丰号大豆7个抗灰斑病品种的亲本选配,抗源利用,组配方式和育种方法进行了初步分析。明确了合理选择抗源,充分利用国外的抗灰斑病资源和抗病中间材料是育成抗病品种的关键。同时,肯定了一次杂交连续选择,回交转育,杂交和辐射结合的方法,是抗灰斑病育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美国利用中国的小黑豆品种Peking、PI88788等作为抗源,已先后育成一批抗孢囊线虫1、3和4号生理小种的生产品种。日本利用黄色种皮的比较抗病的地方品种“下田不知”,已先后育成几个抗孢囊线虫的生产品种。吴和礼等在黑龙江省对809份大豆品种进行鉴定,筛选出抗性好的龙抗SCN781等4个黑色种皮的品种推荐作为抗源。近年来,美国还在继续对保存的品种资源进行大规模的广泛的鉴定和筛选。为了寻找抗病和耐病的抗源品种,特别是从黄色种皮的地方品种中寻找抗源,我们自1982年至1984年连续三年进行田间鉴定和一次苗期盆栽接种鉴定,现将鉴定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 鉴定筛选大豆病虫抗源是大豆抗病虫育种的基础。1980—1986年,鉴定了814份吉林省大豆品种资源对我省大豆主要病虫—大豆花叶病毒病、孢囊线虫1号和3号生理小种、霜霉病、灰斑病、大豆食心虫及大豆蚜虫的抗性。其中地方品种685份(包括78份半栽培的秣食豆),育成推广品种90份,品系39份。对孢囊线虫1号和3号生理小种、灰斑病的  相似文献   

7.
随抗条锈病育种的进展,品种抗病性不断有所提高。老的抗源材料,也是宝贵的种质资源。虽然品种的抗病性是其亲本抗病基因重组的结果,但必须进行精细的选择,才能纯化其抗病性。新育成的多个小麦品种(品系),与黑麦血缘有关,其抗锈性强。细胞学观察表明,它们均系1B/1R 类型,是难得的抗源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8.
<正> 大豆孢囊线虫是国内外大豆产区的一种主要病害,使大豆严重减产。1973年美国报道了大豆孢囊线虫的侵染。1984和1985年国内刘汉起和刘维志等报道了八省市25点鉴定出1,3,4号生理小种。Brim等研究证明对大豆孢囊线虫的抗性,受独立遗传的隐性基因控制。本文试图对3号生理小种抗性基因的分离做初步研究,用以指导抗线虫育种实践。材料和方法用RY91、RY8育成品系,经三年抗孢囊线虫鉴定分别确定为高抗和感线虫品种,吉林20号做亲本材料,各配制两个正反交组合。 1988年做杂交;1989年种植F_1代同时做了回交;1990年对亲本、F_1、F_2、回交群体和Essex(感病ck)种植在线虫高发生试验田内,每百克土孢囊线虫量为143。行长4m,行距  相似文献   

9.
大豆抗大豆孢囊线虫的抗性分级标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2年,用塑料钵柱法对35份大豆主栽品种进行了抗大豆孢囊线虫(SCN)4号生理小种的抗性研究。采用IP分级方法,以晋豆23号的孢囊量作为IP分级标准的基数,对主栽品种划分抗SCN4号生理小种的抗性等级。结果表明,6份高抗多生理小种抗源的抗性稳定,2份黑种皮品种表现高抗,4份黄种皮亲本表现中抗,11份为感病品种,12份为高感品种。以适合当地的主栽品种的孢囊量作为IP分级标准的基数,有利于黄种皮中抗品种的利用,将拓宽抗病虫育种的范围,为筛选高抗SCN4号生理小种的黄种皮抗源提供新方向。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省抗大豆孢囊线虫品种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豆孢囊线虫病是大豆的主要病害,危害大豆的生长,使大豆严重减产,防治大豆孢囊线虫的最有效手段是利用抗线虫品种,近年来黑龙江省的抗线虫育种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抗线虫品种的应用前景较好.本文就抗线虫品种的选育、应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1.
<正> 郑77249,是河南省农科院经作所于1977年以郑74046为母本,郑76066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系谱法选育而成。具有高产、高抗性、高配合力效应等特点,且综合性状优良,是大豆育种工作中可利用的有效抗源和理想的亲本材料。一、高抗大豆花叶病毒病(SMV)据七五国家科技攻关课题组对河南省526份农家品种资源和改良品种的抗花叶病毒病鉴定结果,郑77249达高抗级,是一个达高抗级水平的品系,是大豆育种的有效抗源和种质  相似文献   

12.
为选育抗大豆胞囊线虫的高产品系,以抗线虫品种抗线虫12号为供体亲本,高产品种垦保2号为受体亲本,以杂交及回交选育方法为基础,结合SSR分子标记辅助进行目标性状的低世代选择与高世代鉴定,在BC_1F_5中选育出1个具有大豆胞囊线虫抗性的品系,产量较抗线虫12号提高8.4%,较对照(嫩丰18)增产17.5%。  相似文献   

13.
孢囊线虫抗性基因导入及夏大豆高产材料创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抗孢囊线虫的北京小黑豆和哈尔滨小黑豆为抗源种质 ,以有性杂交导入抗线虫基因并创造高产性能 ,育成了黄豆、茶豆、黑豆抗线虫系列种质和黄豆、黑豆、茶豆抗线虫品种齐黄 2 5、齐茶豆 1号、齐黑豆2号。并相继应用这些创新抗源育成了一批抗孢囊线虫、高产、优质、生育期适于山东种植的有希望的优异材料 9172 4、93746、93747、93748等 ,可望把我省大豆科研、生产推向新台阶、新水平。在早期世代识别出有选择潜力的组合 ,进行重点选育 ,重点鉴定 ,将病地田间选择和病土盆栽抗性鉴定结合交替进行 ,是获得抗病性兼丰产性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4.
大豆抗孢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新品种的选育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从 1991年开始进行大豆抗孢囊线虫 (HeteroderaglycinesIchinohe)的育种研究 ,并利用一些抗源 (P14 376 5 4、灰皮支黑豆等 )进行了大量杂交工作 ,通过连续单株选拔、加大抗性好的组合群体数量、南繁北育、早代鉴定等措施 ,筛选出一些高抗、中抗的品种和品系 ,如中黄 12 (中作 5 2 39)、中黄 13(中作 975 )及中黄 17(中作 976 )等品种己正式审定推广 ,后两个品种己通过国家审定 ;有一批品系正在参加国家和省的大豆区域试验。这些品种和品系将对推动大豆生产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5.
大豆新品种佳豆32是2010年以黑河43为母本、合农71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2011年以黑河43为母本、(黑河43×合农71)F1为父本配制回交组合,采用回交育种与分子设计育种技术结合的方法选育而成,2021年由黑龙江省审定推广。该品种重组与累加了核心亲本黑河43早熟、高产高蛋白、广适性和改良亲本合农71高产超高产、高油、抗病的优良基因,集成与聚合了双亲优良性状,具有早熟高油、高产抗病和广适性等突出特点,适宜北方春大豆早熟区种植;亲本系谱由5个核心祖先亲本和28个直接亲本组成,主要来源于东北三省和美国、日本与俄罗斯,含有黑河3号、黑河43、合农71和日本品种十胜长叶等重要亲本,拓宽了血缘关系,丰富了遗传基础,为品种改良创新夯实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水稻品种类型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科学、合理和准确地评价品种的优良种性对筛选优良品种和应用推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利用广东省5年的常规水稻品种区域试验数据,对广东省稻瘟病抗性品种的选育及抗稻瘟病种资源的利用进行分析。【方法】利用2011—2115年广东省参与区域试验的早晚造水稻品种稻瘟病抗性鉴定结果,分析149个水稻品种的稻瘟病抗性及抗性品种的抗源亲本,探究近年来广东省参试品种的抗稻瘟病特性。【结果】通过数据结果分析,发现149个品种中抗稻瘟病达到抗级以上的品种共84个,占比56.4%,感病以下的品种共22个,占比14.8%,感病以上抗级以下的品种共43个,占比28.9%。表明近年来广东省审定的品种大多具有抗稻瘟病特性,各育种单位越来越重视稻瘟病抗性育种和抗稻瘟病种质资源的利用。从稻瘟病的抗性来源分析,28占和青六矮1号是2个主要的稻瘟病抗源亲本,其衍生出常规稻新品种达42个,占抗稻瘟病品种的77.8%,成为广东省常规水稻抗稻瘟病育种的两大抗源。【结论】通过抗稻瘟病品种的抗源分析,说明选择合适的抗源亲本对培育抗稻瘟病新品种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7.
大豆白粉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在凉爽、湿度大、昼夜温差较大的环境中容易发生,并能导致大豆减产.为评价东北地区大豆资源对白粉病的抗性,本研究在温室盆栽条件下,采用人工辅助接种对主要来自东北地区的331份大豆资源进行了抗白粉病鉴定,结果表明:331份材料中,高抗资源85份,占25.7%;高感资源83份,占25.1%.不同省份高抗资源的比例为辽宁>吉林>黑龙江.地方品种中高抗资源的比例高于育成品种(系),病情指数与生育日数呈显著负相关.综合抗病性和农艺性状分析,评价出具有育种潜力的抗白粉病大豆品种(系)12份,可为东北春大豆抗白粉病育种提供抗源材料.  相似文献   

18.
日本大豆育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1998年大豆种植面积达10 9万hm2 ,大豆是日本人民重要的食物营养源。1 育种研究历史(1)品种的引种、比较阶段。日本从明治时代初开始品种的引种、品种的比较试验。秋田县自1881年开始品种的引入试验 ,作为国家的育种引种是1893年在农业试验场开始的。而在北海道是与设立北海道开拓使团的同时 ,于1968年开始正式育种试验。(2)品种的系选与杂交育种阶段。1910年在陆羽农业试验分场进行分离法改良品种 ,1911年开始杂交育种 ,在此分场1916年分离出了陆羽8号(纯系分离) ,1922年普及推广了陆…  相似文献   

19.
国内外大量的筛选工作证明,粳稻资源中没有发现抗褐稻虱的品种可供利用,解决粳稻抗褐稻虱育种的抗源问题,只有通过籼粳杂交对粳稻引入抗虫基因.1971年日本开始利用籼稻抗源Modgo,ASD等与本地粳稻品种杂交,培育抗褐稻虱生物型Ⅰ及生物型Ⅱ的品种,1977年获得关东PL_1,关东PL_2品系.我国台湾省自1968年开始用台南8号及加农3号作亲本,与Modgo,ASD_7杂交,也获得一些粳型品系.籼粳远缘杂交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研究了梅菲2号、74-105等籼稻品种对白叶枯病菌76-25菌株的抗性遗传。通过对抗病亲本与感病亲本之间杂交(包括正,反交)的F1、F2、F3和回交群体抗病性的研究,结果表明: (1)梅菲2号的抗病性由一个显性基因和一个隐性基因控制;74-105、HA77331、IR22、IR50和740098的抗病性各由一个显性基因控制。(2)供试抗病亲本前后期一致抗病的模式,不因杂交世代的不同而改变。(3)梅菲2号、74-105等6个品种均可作为我省丰产抗白叶枯病育种的籼稻抗源。其中74-105可作为我国南方稻区兼抗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育种的抗源,740098、IR50可作为晚籼多抗性育种的抗源。(4)抗病品种梅菲2号、74-105分别与感病品种杂交,后代的抗病性质由细胞核决定;而抗病程度与细胞质有一定关系,表现为以抗源作母本的高于以抗源作父本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