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4 孕穗期耐冷性的遗传及遗传资源 4.1 耐冷性的遗传 4.1.1 耐冷性的积累由双亲耐冷性强的组合而培育出耐冷性更强的品种的事例,即超亲品种不断出现是一个经验。北海道耐冷性强的“雪光”,其亲本是“北光”、“巴胜”及“空育99”,  相似文献   

2.
日本北海道十胜农业试验场50年代中期就把大豆抗线虫育种作为重要的育种目标,目前,在生产上已先后推广了一些抗性强的品种。如蓬莱、丰铃、丰娘、铃姬、十育201等。 一、抗线虫亲本材料的选用 日本北海道大豆抗线虫育种大部分抗源材料来自中国、美国、南朝鲜、前苏联等国家。最初用的抗源亲本是日本东北地方品种,如下田不知,该品种在北海道十胜地区属  相似文献   

3.
随着机械化生产的发展,要求有适于机械化载培的大豆品种。日本栽培的大豆品种在接近成熟后,由于英和子实水分逐渐减少而容易产生裂荚。特别是采用康拜因收获时田间损失更为严重,子实含水量13—14%时,收刈台头部的子实损失率达12—18%。为了减少损失,北海道十胜农业试验场从1970年以后把大豆的抗裂荚性作为重要的育种目标。北海道目前的主栽品种是北娘和丰铃,裂荚率分别是95%和81%。1984年已育成了抗裂荚性强的品种,如十育207,+育208,十育211,  相似文献   

4.
水稻东野1号苗期耐冷性遗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东乡野生稻转育而来的粳稻品种东野1号具有很强的耐冷性.对以东野1号与弱耐冷粳稻和籼稻品种配置的赣早籼49/东野1号和粳稻0298/东野1号的杂交后代进行了苗期耐冷性遗传研究.结果表明,东野1号在幼苗3叶期强耐冷性遗传属于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基因效应为加性和显性效应,受1对细胞核显性基因所控制;耐冷性遗传表现为超亲优势;用东野1号作轮回亲本,回交1代的耐冷性比亲本东野1号的耐冷性更强.因此,在以东野1号为耐冷基因供体与籼稻杂交后代的耐冷遗传育种研究中,很有可能选育到耐冷性强的籼稻品种.  相似文献   

5.
对8个水稻品种(系)3个时期耐冷性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空育131和龙粳20总体耐冷性较强,垦粳1号、垦稻17和龙育03-1804耐冷性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大豆品种自身生产力的高低是大豆产量高低的内在因素。如何提高育种水平,不断地提高大豆的生产潜力,促进大豆生产的发展,是育种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一、开育系统大豆育种的成效我所大豆育种工作从60年代开始,以杂交育种为主,先后育成了10余个大豆品种,其中在生产上应用面积较大、经济效益较高的有开育3号、开育8号、开育9号等新品种。据不  相似文献   

7.
大豆品种资源及杂种F2和F3种子萌发期耐冷性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7~1990年,对60份东北春大豆品种资源及以不同耐冷性亲本配制的六种组合方式的杂种F2、F3进行种子萌发期耐冷性鉴定。结果表明,大豆不同品种资源间种子萌发期耐冷性差异显著,鉴定出哈83-3331,合交83-1698,合丰27号,合辐84-480、绥82-203、内豆1号等耐冷性强的材料,不同耐冷性亲本组合的杂种F2、F3种子萌发期耐冷性也有显著的差异,且F2、F3世代变化趋势一致,以耐冷性  相似文献   

8.
日本的水稻育种工作开展较早,育成了一大批颇具特色的品种,根据本国的自然条件,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育种机构健全 日本根据生态条件不同,将全国分为四个地区:极寒冷区、寒冷区、温暖区、暖区。全国育种中心为农业技术研究所和农事试验场。各区也设有育种中心。极寒冷区的育种中心为北海道农业试验场,育种目标为选育早熟耐冷性强适宜直播栽培品种。寒冷区的  相似文献   

9.
黄瓜耐冷性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温冷害是制约北方蔬菜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综述了黄瓜耐冷性育种机理以及育种技术的发展,提出利用生物技术培育耐冷品种是解决黄瓜耐冷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本文针对湘西北晚籼稻生长发育后期常遇到“寒露风”冷温危害的气候生态条件,籍助人工气候室(箱)冷温鉴定,花粉萌发显微镜观察和气相层析仪测定干胚膜脂肪酸组分等方法,能较准确地进行水稻开花期耐冷性鉴定,既可以采用冷温下的开药率和相对结实受害率两个形态学指标;又可以采用每颖花雌蕊柱头上10粒以上萌发花粉百分率和受精率两个细胞形态学指标,以及干胚膜脂肪酸不饱和指数(IUFA)等生理生化指标。上述鉴定指标,综合应用于水稻品种生态适应性和耐冷性育种研究,有助于提高选育水稻开花期耐冷性品种的效率。  相似文献   

11.
据杭州27年的气象资料、生产实践以及自然和人工控温条件下的耐冷性试验,籼稻苗期耐冷性鉴定的适宜处理条件为3叶期于10℃(昼)/6℃(夜)低温下连续处理7天或6叶期在同样温度下连续处理5天,并以秧苗卷叶程度确定其耐冷性。64份早籼品种的耐冷性表明,同一品种,3叶期和6叶期的耐冷性存在显著差异,一般6叶期弱于3叶期。根据不同叶龄期的耐冷性强弱,供试品种主要可以分为3强6强、3强6弱、3弱6强、3弱6弱4种类型。圭陆矮8号、矮南早39、早丰收等耐冷性较强,可用于早籼的耐冷性育种。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10个水稻品种的花器性状与结实率的分析,表明水稻孕穗期受低温冷害后,花药缩小,花药内可育花粉数减少,不育花粉数增多,结实率下降,其中花药内的可育花粉数对水稻的结实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提出了水稻耐冷性育种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低温冷害影响水稻结实率的要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10个水稻品种的花顺性状与结实率的分析,表明水稻孕穗期4受低温冷害后,花药缩小,花药内可育花粉数减少,不育花粉数增多,结实率下降,其中花药内的可育花粉数对水稻的结实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提出了水稻耐冷性育种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人工气候箱模拟低温对水稻抗冷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深入研究黑龙江省水稻主栽品种不同生育时期耐冷性变化趋势,采用人工气候箱模拟低温条件对5个水稻品种于芽期、苗期及孕穗期进行低温处理。结果表明:不同水稻品种对低温的反应存在差异,供试品种空育131和龙粳29在芽期、苗期及孕穗期耐冷性相对较强。  相似文献   

15.
以15份省内外优质水稻种质为试验材料,进行了低温胁迫下水稻发芽期、芽期耐冷性鉴定,从中挑选出5个耐冷性较强的品种进行苗期、分蘖期、减数分裂期、灌浆结实期保护酶活性的差异比较。结果表明:龙稻18、九稻68、通禾66、吉粳511在发芽期耐冷性较强,上育397、吉粳809在芽期耐冷性较强。不同品种在不同生育时期抗氧化酶活性表现不同,其中,吉粳511在苗期和灌浆结实期酶活性较高,通育266在分蘖期和灌浆结实期酶活性较高,龙稻18在减数分裂期酶活性较高;各试验品种的酶活性随生育进程整体表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水稻开花期冷害机理与鉴定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水稻是喜温作物,对冷温不适应,如在减数分裂期和开花期遇几天冷温(<15℃和≤20℃),便会产生“障碍型冷害”,严重影响水稻受精结实,空秕率增加,产量大为降低。国内外许多遗传育种工作者,近些年来对水稻的冷温敏感时期与敏感性器官,冷温处理的花药生理异常与组织异常,品种耐冷性差异与耐冷性指标,选育耐冷性品种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为进一步开展水稻耐冷性育种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方面的依  相似文献   

17.
吉林省水稻品种耐冷特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吉林省水稻主要推广品种和新育成希望品系的各生育阶段耐冷特性鉴定结果表明:第一,我省目前推广和新育成的品系在水稻生育前期都具有较强的耐冷性,但在低温条件下出穗期明显推迟而且品种间推迟差异显著;第二,水稻孕穗期耐冷性表现较强的品种(系):上育397、吉94—B2、通系103、长白7号、农大3号、一目惚;第三,中长期低温处理条件下耐冷性表现稍强的品种(系):上育397、吉94—B2、一目惚。  相似文献   

18.
为了筛选寒地水稻耐冷资源,2004~2010年对349份水稻材料进行孕穗期耐冷性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耐冷性达到1级水平的材料63份,耐冷性达到2级水平的材料180份,拓宽了水稻孕穗期耐冷抗源;以空育131作为耐冷标准品种进行材料的评价,连续7 a,筛选出79份孕穗期耐冷性强于空育131的材料,其中与丰产性结合较好的材料15份,与优质性结合较好的材料8份,特种稻材料13份;水稻耐冷性田间鉴定结果直接受气候因素影响,以空育131为标准,划分试验材料对低温的敏感和钝感,其中钝感材料23份,敏感材料22份.  相似文献   

19.
在孕穗期对10个水稻品种进行阶段性低温处理,调查分析花药长度、花粉大小、可育花粉率的降低率与结实率降低率的关系,并采用R=F/S对这些指标进行冷抗动态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在孕穗期受到冷胁迫时,花药长度、花粉大小、可育花粉率降低率与结实率降低率显著正相关;不同品种花药长度降低率、花粉大小降低率、可育花粉率降低率的冷抗R峰值出现时期不同,R峰值越高耐冷性越强;F-S曲线冷应力S的屈服应力点越高,品种耐冷性越强;由此鉴定出九02YC-11耐冷性最强,其次是水源381和优育8号.  相似文献   

20.
江西省早稻品种芽期耐冷性鉴定评价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自然低温和人工低温胁迫下对江西省生产上推广种植的48份早稻品种进行芽期耐冷性鉴定评价。结果表明,自然低温条件下,参试品种死苗率变幅为0~58.33%,大部分品种具有相对较强的芽期耐冷性;而人工低温条件下参试品种死苗率变幅为0~100%,70%品种的死苗率在增加,芽期耐冷性在不同程度地减弱,不论是在自然低温还是在人工低温条件下,杂交水稻组合的芽期耐冷性均要强于常规水稻品种。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杂交水稻组合间在自然低温下、人工低温下芽期耐冷性差异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说明杂交水稻组合间耐冷性存在较大的差异;常规水稻品种在自然低温下耐冷性无明显差异,而在人工低温下耐冷性差异却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随着温度降低常规水稻品种对低温的反应较敏感。研究认为,"三系"杂交稻中其恢复系的芽期耐冷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组合的芽期耐冷性表现;杂交稻组合株两优1号、两优287和荣优9号,对低温的反应比较迟钝,耐冷性强,可作为耐低温水稻品种在水稻生产和育种中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