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副猪嗜血杆菌广东流行株的分离鉴定与基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从广东省各个地区送检病料中成功分离鉴定了4株副猪嗜血杆菌,并且针对副猪嗜血杆菌16S rRNA基因特异性进行PCR检测和基因测序同源性分析,通过GenBank联机比对分析,所分离的菌株与国内外菌株16S rRNA序列同源性在98.2%以上,分离菌株之间同源性在99.6%~100%之间,证明了所暴发的菌株是副猪嗜血杆菌。  相似文献   

2.
用PCR技术对华南地区分离的17株不同血清型副猪嗜血杆菌菌株ompP2基因进行克隆鉴定,并以CLUSTALS1和PHYLIP-3.68软件将ompP2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和遗传进化分析.17株副猪嗜血杆菌茵株中均能扩出ompP2基因,克隆测序结果发现ompP2基因大小有所不同,与参考序列ABKM01000007的同源性在92%~99%之间.序列比较结果显示,ompP2基因与GenBank公布的副猪嗜血杆茵全基因组测序中的ompP2基因序列具有较高的同源性,不同菌株ompP2基因序列大小存在差异,为进一步验证ompP2蛋白的功能及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中国兽医学报》2015,(4):565-568
为了进一步研究副猪嗜血杆菌FS0307株的特性,本研究对该菌株的外膜蛋白P5基因进行测序分析,并进行其对豚鼠的致病力研究。结果显示,Hps FS0307株的序列与相同血清型的国际标准株SW124的同源性为98.3%,与多数国内分离株的同源性在98%以上,与美国分离株2170B的同源性为95.6%,而与3株其他血清型国际标准株的同源性在89.5%~95.1%之间;遗传系统进化树显示与4型国内分离株SC085(HM747106)在同一分支上。且能引起豚鼠100%发病,100%死亡。说明Hps FS0307株与国内流行菌株更相似,是1株优良的副猪嗜血杆菌病疫苗的制苗菌株。  相似文献   

4.
副猪嗜血杆菌的分离鉴定及16S rRNA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云南某规模化养猪场病猪肺脏分离到1株革兰氏阴性小杆菌,经细菌生化鉴定、PCR鉴定和16S rRNA序列比对鉴定为副猪嗜血杆菌。抗生素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株对四环素、红霉素、氯霉素、头孢噻吩高敏;对庆大霉素、氧氟沙星、诺氟沙星中敏;对磺胺甲唑耐药。16S rRNA分析结果表明,该分离株与GenBank中的Hps参考株AB078973(基因登录号)同源性为100%,将分离菌株鉴定为副猪嗜血杆菌。16S rRNA遗传进化关系表明,分离株与副猪嗜血杆菌3株血清5型参考株AB078972、AB078973、AB078974的16S rRNA序列位于一个分支上,遗传进化关系最近,它们之间的核苷酸同源性在99.0%~99.4%之间,初步鉴定为血清5型副猪嗜血杆菌,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株对小白鼠有强致病性,命名为YN-1株。  相似文献   

5.
一株副猪嗜血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遗传进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认导致甘肃省平凉市一农场猪群死亡的原因,采集病死猪不同组织样品进行检测,从病死猪的脏器组织中分离到1株革兰阴性杆菌,并对其进行生化鉴定、16S rRNA鉴定及遗传进化分析,同时进行分离菌的致病性试验、耐药性分析、V因子需要试验、"卫星现象"观察。结果表明:分离菌生化特性均符合副猪嗜血杆菌;其16S rRNA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副猪嗜血杆菌株的同源性均高达99%。因此,将该分离菌鉴定为副猪嗜血杆菌,将其命名为PL2016。动物试验及耐药性试验表明,该分离菌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和多重耐药性。16S rRNA遗传进化分析表明,该分离菌与副猪嗜血杆菌其他菌株具有很高的同源性,其核酸序列相似性高达99%以上。遗传进化分析表明,该分离菌的ompP2、sodA基因与副猪嗜血杆菌其他菌株具有很高的同源性,其核酸序列相似性高达95%以上。  相似文献   

6.
《中国兽医学报》2015,(8):1223-1227
根据已经发表的副猪嗜血杆菌(HPS)sod A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对辽宁省HPS LN/111013株sod A基因进行特异性扩增、克隆及测序,获得长度为621bp的sod A基因完整序列。通过与已知代表毒株的sod A基因核苷酸及其编码的氨基酸进行同源性比对和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核苷酸的同源性为97.3%~100.0%,氨基酸的同源性为95.2%~100.0%,表明该毒株与近年来国内外流行毒株的亲缘关系较近。通过与国内标准HPS强毒株(SH0165)sod A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发现该辽宁株核苷酸7个主要位点中在206,516,556处一致,而在48,147,450,597这4个位点不一致;氨基酸4个关键位点中16,49位点符合低致病力毒株特点,69,186位点符合高致病力毒株特点。而该毒株的临床发病情况和致病性试验表明其毒力较强,说明仅凭一个sod A毒力基因来判断该菌株的致病性还不够全面,或该辽宁株可能来源于高低菌株的变异或重组。  相似文献   

7.
副猪嗜血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OmpP5基因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辽宁省副猪嗜血杆菌(Hps)OmpP5基因的遗传变异规律,从辽宁省阜新市某猪场疑似患有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患猪肺部采取组织病料进行细菌分离,通过革兰染色、生化鉴定、卫星现象及Hps 16S rRNA PCR检测,鉴定为副猪嗜血杆菌。根据已发表的Hps OmpP5基因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对分离株OmpP5基因进行扩增、克隆及测序,得到长度为1 116bp的OmpP5基因序列。将该序列与已发表Hps参考株的OmpP5基因进行同源性比对及系统发育树分析,发现核苷酸同源性为89.8%~99.5%,分离株与参考菌株№4在同一分支,表明OmpP5基因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分离株和№4亲缘关系较近。研究结果为阐明辽宁省Hps毒力基因及致病机理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acrA基因在细菌多重耐药中起重要作用.利用PCR扩增副猪嗜血杆菌15个血清型标准菌株acrA基因,应用Clustal W进行氨基酸进化距离分析和同源性分析,绘制进化树.序列测定与分析表明,ac-rA基因在副猪嗜血杆菌15个标准菌株中都存在,其中,血清5型、8型、14型有2个拷贝(acrA1和acrA2).进化距离分析表明不同血清型之间AcrA1氨基酸序列有较大的差异,同源性为89.8%~100%.同一血清型副猪嗜血杆菌acrA1和acrA2氨基酸同源性低于30%,但都位于比较保守的基因座上,这是首次发现副猪嗜血杆菌会存在2个acrA基因.本研究为副猪嗜血杆菌多重耐药机制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对新型抗菌药物的研发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四川省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流行情况及分析分离株espp2基因,本试验从2013年8月到12月分离该菌并扩增其espp2基因进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分离到12株副猪嗜血杆菌,镜检发现为革兰阴性短杆菌;卫星试验表明分离株在金黄色葡萄球菌周围产生卫星现象;生化试验显示分离株发酵葡萄糖、麦芽糖、半乳糖、蔗糖、果糖、木糖、甘露醇、山梨醇、尿素、D-核糖和精氨酸水解酶;PCR鉴定发现均扩增到约821bp的目的片段。药敏试验显示分离株对氟苯尼考、先锋霉素V、阿莫西林、强力霉素和环丙氟哌酸敏感。扩增SC-1和12株分离株的espp2基因并测序,测序结果与GenBank公布的副猪嗜血杆菌SH0165、ZJ0906和Nagasaki的espp2基因共计16条序列进行比对发现相似性大于98%,这16条序列编码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大于97%,表明副猪嗜血杆菌espp2基因变异度低,较保守。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对分离的5株副猪嗜血杆菌进行了"卫星" 生长试验、生化鉴定和PCR检测。通过对aroA基因序列进行分析,发现这5株菌同标准菌株相比,其核苷酸序列相似性为96.3%~99.8%,氨基酸序列相似性为98.2%~99.5%。此外,还建立了分别针对副猪嗜血杆菌(Hps)、猪伪狂犬病病毒(PRV)、猪细小病毒(PPV)及猪圆环病毒2型(PCV2)、猪细小病毒、猪伪狂犬病病毒的三重PCR检测方法;敏感性试验表明,三重PCR最低能检出Hps、PPV、PRV、PCV2的DNA分别为12、16、7.6和6.3 pg。  相似文献   

11.
胆汁酸是胆汁的主要成分,在体内以多种形式存在。随着对胆汁酸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发现胆汁酸是体内的一种重要的信号分子,通过介导胆汁酸受体而发挥相应的生物学效应。肠肝循环是指胆汁酸合成、分泌、排泄、再吸收的循环过程。近年来研究发现胆汁酸与其受体结合后,可以调控胆汁酸的肠肝循环过程,进而调节糖脂代谢。本文针对胆汁酸的肠肝循环以及胆汁酸受体在糖脂代谢中的调控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今后探究胆汁酸及其受体在代谢相关疾病防治中的作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动物胎儿宫内生长受限(IUGR)发病率约为10%~20%,已发现IUGR严重影响子代个体生长发育,出生后会引起多种疾病,是国内外家畜繁殖中的主要研究热点之一。但对于IUGR,临床并没有高效满意的治疗方法,主要以产前预防为主。牛磺酸是一种非蛋白质的游离氨基酸,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牛磺酸对胎儿及新生儿发育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重要作用,孕期补充牛磺酸在预防IUGR患儿脑神经发育方面具有一定成效。论文对IUGR的发生和牛磺酸在各个系统预防IUGR作用与应用进行综述,为进一步探讨牛磺酸预防IUGR的发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外泌体(EVs)也称作胞外囊泡,是细胞内多泡体与细胞膜融合后释放到细胞外基质中的磷脂双分子层小囊泡。1983年,研究人员在绵羊网织红细胞中首次发现外泌体,最初认为外泌体只是细胞代谢废物,但随着对其生物来源、物质构成、运输、细胞间信号传导及在体液中分布等方面深入研究,发现外泌体具有多种功能。近年来研究发现,外泌体在肿瘤早期诊断、肿瘤转移和扩散等方面都扮演重要角色,并且有可能成为新型药物载体应用在肿瘤治疗方面。随着外泌体功能和生物学特点的深入研究,这种新型药物载体技术也有可能应用到抗寄生虫病,为寄生虫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四黄止痢复方醇提物(CSME)对禽大肠杆菌的抗菌机制。采用微孔-平板法检测其对禽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用吸光光度法检测其对细菌生长曲线、细胞膜通透性和能量代谢活力的影响;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其对禽大肠杆菌4种主要毒力因子(tsh、iss、ibeA和fimC)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CSME对禽大肠杆菌(CVCC251)的MIC为125 g/L,1/2MIC就能显著抑制细菌生长,破坏细菌细胞膜结构,使核酸、蛋白质外泄,并抑制了琥珀酸脱氢酶(SDH)和苹果酸脱氢酶(MDH)的活性;1/8MIC能显著抑制了禽大肠杆菌tsh、iss和fimC毒力因子基因的表达(P<0.01)。结果表明,CSME可以通过破坏细菌细胞膜结构、造成细菌能量代谢紊乱、抑制毒力基因表达发挥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15.
包虫病是一种危害十分严重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尽管经过多年来的大力防控使该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但是,在草食家畜养殖区,该病流行仍然还较为严重.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伴发伴侣动物饲养量的增加,流浪犬在城镇成为包虫的潜在主要终末宿主,是需要密切关注的主要流行因素之一。因此,有必要就包虫病的流行、危害、致病机制和综合防治技术等再做宣传普及。  相似文献   

16.
从辽宁和黑龙江2个水貂养殖场死亡水貂肺中分离出13株铜绿假单胞菌,血清型鉴定分别为C型和D型,命名为PK13-C和H2F-D。为了解其作为疫苗株的免疫效果,测定了其运动能力、绿脓菌素生成能力、生长曲线、毒力、免疫原性及耐药性。结果表明,PK13-C对小鼠和水貂的毒力分别为7.5×106CFU和7×105CFU,泳动能力及群集运动能力较强,抽动能力较弱,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中等;H2F-D对小鼠和水貂的毒力分别为2.05×107CFU和2.2×106CFU,泳动能力较弱,但群集运动及抽动能力较强,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较弱。二者对本血清型菌株的免疫保护率均为100%,对异种血清型菌株的保护率为80%~90%。2个株菌均可产生绿脓菌素。生长曲线显示2个菌株于4h进入对数生长期,于18h左右进入平稳期。药敏试验结果表明,2个株菌对氯霉素、复方新诺明、氨苄西林/舒巴坦耐药。  相似文献   

17.
武帅  郭东新 《动物营养学报》2019,31(6):2735-2744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花生秧对伊拉兔肠道菌群的影响。选取(35±2)日龄、健康状况良好、体重相近的120只生长期伊拉兔(公母各占1/2),随机分为6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伊拉兔。6组试验兔分别用花生秧添加量为0(对照组)、10.0%、12.5%、15.0%、17.5%和20.0%的颗粒饲料进行饲喂。预试期7d,正试期42d。饲喂试验结束后,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试验兔盲肠微生物的16SrDNAV3~V4区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在门水平上,与对照组相比,15.0%、17.5%和20.0%添加组盲肠内容物中Candidatus Saccharibacteria的比例显著减少(P<0.05),17.5%、20.0%添加组盲肠内容物中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的比例显著减少(P<0.05)。在属水平上,与对照组相比,17.5%、20.0%添加组盲肠内容物中Ⅳ型梭菌属(Clostridium Ⅳ)的比例显著增加(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花生秧后可影响伊拉兔盲肠微生物群落的平衡,改变一些具有重要代谢功能的细菌的比例。  相似文献   

18.
酶解工艺是指通过各种分解酶的作用,将蛋白质原料中一部分大分子蛋白质降解成活性小分子肽和游离氨基酸的过程。酶解蛋白具有提高动物生产性能和免疫性能、促进蛋白质消化吸收的作用。本文简单介绍了酶解工艺过程,并且总结了酶解蛋白在畜牧生产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疟原虫作为一种侵入红细胞的顶复门原虫代表虫种,目前对疟原虫入侵宿主红细胞的机制知之甚少。尽管疟原虫中蛋白质的基本或非基本性质越来越明确,但其功能和蛋白质之间如何相互作用,以及如何有效的抑制疟原虫入侵的机制了解不多。论文讨论裂殖子入侵红细胞的机制,介绍裂殖子入侵宿主红细胞的早期阶段及疟原虫入侵期间与宿主红细胞的平衡和相互作用,阐明当裂殖子入侵红细胞时,由肌动蛋白-肌球蛋白收缩系统提供动力,为研究疟原虫等顶复门原虫的入侵机制奠定了基础,对研究疟原虫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畜牧兽医》是由农业部主管、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主办的全国性技术类期刊,其前身是创刊于1974年的《国外畜牧科技》,是我国畜牧兽医工作者的重要交流平台。作者简要回顾了《中国畜牧兽医》的发展历程,着重分析了期刊的影响力现状,并对刊物的发展及未来的方向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