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提高旱地小麦抗倒伏能力,在常见生长调节剂中筛选抗倒稳产增产最适宜的生长调节剂和相应处理方法,试验选用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分别采用拌种和喷施设置6个处理,研究不同生长调节剂对小麦株高、第1—3节及穗下节、产量和产量三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拌种和喷施均能起到控制株高和增产的效果,烯效唑拌种处理的产量显著高于CK处理,麦巨金拌种对小麦株高有显著的抑制作用。6个处理中,麦巨金拌种对控制株高和增产的综合效果最好。为了减少倒伏对产量的影响,可配套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拌种具有成本低、操作方便快捷简单的特点,能提高旱地小麦抗倒伏能力,小麦种植中推荐使用烯效唑和麦巨金拌种。  相似文献   

2.
3种化学调控剂对西农979抗倒伏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西农979为试验材料,测定3种化学调控剂对小麦形态指标、生理指标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麦拔节期喷洒新型抗倒伏化学调控剂麦巨金、麦业丰和传统化控剂多效唑能有效抑制小麦株高,其中多效唑抑制作用最强,麦巨金最弱;麦巨金和麦业丰能明显提高麦株基部第1、2节间充实度,有效增加拔节至成熟期小麦叶面积系数和旗叶叶绿素含量,提高小麦叶片的光合效能和籽粒灌浆速率,而多效唑效果则不明显;3种化学调控剂均增加了小麦穗长、结实小穗数和千粒质量,使不孕小穗数减少,产量增幅达4.9%~9.2%。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3种化学调控剂间小麦的穗长、结实小穗数与产量的差异显著,而不孕小穗数、千粒质量则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3.
为筛选出提高小麦抗倒性的生化调节剂,2017年泗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开展了不同生化调节剂对小麦抗倒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破口期施用劲丰可以明显降低穗下节间长度,从而使得株高降低,抗倒伏能力增加;增加穗长和穗粒数,明显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4.
以大穗型和一般穗型小麦为材料,通过田间观察试验,完成两类型(大穗型和多穗型)小麦的生理特性和产量性状比较的田间试验。针对多穗型在高产条件下分蘖成穗高,而大穗型分化小穗、小花数多,穗粒数高,在拔节期后分蘖发育明显慢于主茎,使分蘖成穗率低,群体穗数不足,产量略低于多穗型品种,适当增加播量可有效增加穗数,提高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5.
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升高对中筋小麦扬麦14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我国农田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free-air CO2 enrichment,FACE)研究平台,研究大气CO2浓度增高对中筋小麦扬麦14号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FACE处理显著增加小麦产量,平均增产13.83%;使小麦单位面积穗数、毎穗粒数和千粒重分别比对照增加8.14%、5.39%和2.7%,增产作用为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FACE处理使小麦最高分蘖数、分蘖成穗率增加5.51%和7.02%,显著增加小麦成熟期生物产量,增幅达12.10%,使小麦经济系数增加8.77%。  相似文献   

6.
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氮、钾配施对强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氮、钾配施对小麦产量和品质有明显的影响.适宜的氮、钾用量配比可提高小麦的穗数、株高、穗长、穗粒数和千粒重.小麦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和产量、湿面筋含量及沉降值均表现出随氮、钾用量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氮、钾对强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提高有着明显的正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7.
休闲期施肥覆盖对旱地小麦产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休闲期不同施肥、不同覆盖材料对旱地小麦产量、籽粒蛋白质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旱地小麦采用休闲期施有机肥可增加穗长、小穗数、穗粒数、穗粒重、穗数和经济系数,且显著增产,显著增加了籽粒蛋白质含量及其产量。无论施有机肥与否,旱地小麦产量表现为地膜覆盖>纸覆盖>不覆盖>尼龙网覆盖,籽粒蛋白质含量及其产量均以地膜覆盖处理显著最高。结果还表明,休闲期施入有机肥可较大程度地调控旱地小麦成熟期单株农艺性状、灌浆后期籽粒蛋白质含量、成熟期籽粒蛋白质含量及其产量对不同覆盖物的响应。总之,采用休闲期施有机肥配合地膜覆盖可达到旱地小麦提高产量和品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选用淮麦33和济麦22为材料,研究了小麦始穗期喷施劲丰谷德处理对小麦抗倒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劲丰谷德处理后,淮麦33和济麦22株高分别降低了8.98%和9.70%,茎秆倒1节、倒2节间长度显著缩短,基部三节间的茎粗、壁厚、充实度、纤维素含量和抗折力显著增加。此外,淮麦33和济麦22的结实小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显著提高,而不孕小穗数减少,产量分别增加8.54%和9.49%。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钾素肥源在水稻和小麦上的施用效果,以及对土壤钾素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不同钾素肥源均可增加水稻和小麦产量,水稻增产是通过增加穗数和每穗实粒数来实现的,小麦增产则是通过增加穗数、每穗粒数和粒重来实现的.施用钾素肥源还可增加土壤速效钾含量,尤以施用化学钾肥效果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30a来河南省不同类型小麦品种产量和农艺性状演变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981—2012年河南省审定小麦品种参加生产试验的数据为分析依据,研究不同冬春发育类型小麦品种产量和农艺性状(包括生育期、株高、产量及要素)的演变规律,为河南省小麦品种遗传改良和品种选育提供参考。结果显示,近30 a内河南省小麦产量大幅提高,生育期缩短,株高降低,但不同冬春性品种产量要素变化规律不同。对于半冬性品种,千粒质量和穗粒数增加,穗数减少,千粒质量和穗粒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对于春性品种,穗数大幅增加,穗粒数和千粒质量持平或略有增加,穗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因此,半冬性品种选育上应保持当前穗数,注重提高千粒质量,增加穗粒数,以增加单穗质量;春性品种选育上应以增加穗数为主,协同提高穗粒数和千粒质量。  相似文献   

11.
精制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对专用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强筋小麦和弱筋小麦施用不同肥料组合来验证对不同类型小麦的影响。结果表明:强筋小麦的产量、千粒重、穗数和穗粒数随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呈抛物线增加趋势。在N、P、K总量相同的条件下,当化肥与精制有机肥比例为6∶4时弱筋小麦产量最高。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化肥用量而增施精制有机肥,小麦产量可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2.
通过设置不同的播期和播量组合,研究播期和播量对济研麦7号小麦产量及产量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产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穗数和穗粒数减少,千粒重增加;随着播量的增加,穗数和产量增加,但穗粒数和千粒重下降。播期对产量的影响大于播量。对于济研麦7号小麦来说,播期10月15—20日、播量187.5~225.0 kg/hm~2条件下,成产三因素协调发展,可获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13.
以郑麦366为材料,在秸秆还田和不还田的条件下,进行不同施肥处理(不施氮肥、施纯氮180 kg/hm2、施纯氮180 kg/hm2+干鸡粪1 500 kg/hm2、施纯氮270 kg/hm2)的田间大区对比试验,以探讨秸秆还田与氮肥、有机肥配施对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施有机肥的情况下,秸秆还田对小麦的生育时期无影响;在施加有机肥的情况下,秸秆还田能使小麦的开花期和成熟期提前;施有机肥能够推迟小麦开花期和成熟期。在不施氮肥条件下,秸秆还田能促进小麦分蘖和穗的发育,增加小麦成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提高小麦产量;在施纯氮180 kg/hm2时,秸秆还田能增加小麦成穗数、千粒质量,提高小麦产量;在施纯氮270 kg/hm2时,秸秆还田抑制小麦分蘖和穗的发育,降低小麦穗粒数、千粒质量和产量。在秸秆不还田时,施加氮肥和有机肥均能促进小麦分蘖和穗的发育,提高小麦成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和产量,且成穗数和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在秸秆还田时,施加氮肥能促进小麦分蘖和穗的发育,提高小麦成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和产量,但成穗数和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施加有机肥能增加小麦成穗数,但降低小麦穗粒数、千粒质量和产量。总之,在秸秆不还田条件下,施纯氮180 kg/hm2+干鸡粪1 500 kg/hm2处理最优;在秸秆还田条件下,施纯氮180 kg/hm2处理最优,且前者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14.
冬小麦不同穗型对产量构成因素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了提高小麦产量,以多穗型、中穗型和大穗型小麦为材料,通过不同密度对产量结构的调查、分析和探讨及其有关性状的研究,找出小麦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证明小麦产量构成因素中,决定产量的主导因子是穗数,其次是千粒重,最后是穗粒数。并提出今后小麦高产育种策略应增加有效分蘖,稳定千粒重,挖掘穗粒数的潜力;并对今后黄淮北片麦区小麦高产育种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熹龙种子保生素对几种作物生长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玉米和大豆经熹龙种子保生素包衣后,生长性状明显改善,基部节间短粗,抗倒性增强,根系发育健壮,根增多,增长,分蘖数(或分枝数)和有效穗数增多,叶片深绿,叶绿素含量提高,产量显著提高,小麦、玉米增产30%-40%,大豆增产10%左右。  相似文献   

16.
旱地春小麦种植密度与产量及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小麦品种甘春27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种植密度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以及密度与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逐渐增加,小麦的株高、穗长、小穗数和穗粒数以及千粒重均呈现依次递减的趋势,而穗数的变化趋势与之相反。小麦的籽粒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以375万粒/hm~2处理的产量最高,300万粒/hm~2处理的次之,分别比产量最低的525万粒/hm~2处理显著增加了4.12%、2.81%(P0.05)。相关分析表明,小麦的穗数和穗粒数与种植密度呈极显著相关关系(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987和-0.993,而籽粒产量与密度之间的相关系数仅为0.497(P0.05)。通过关联分析可知,小麦种植密度与主要农艺性状及籽粒产量的关联度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穗数、产量、株高、小穗数、千粒重、穗长、穗粒数,表明受密度影响最大的性状因子是穗数。虽然小麦种植密度与籽粒产量的相关性不显著,但是二者之间的关联度较大,说明合理密植仍是旱地小麦增产的关键。在本试验条件下,甘春27号小麦品种的最佳播种密度为375万粒/hm~2。  相似文献   

17.
在低肥力沙壤土上精确施用氮肥可有效增加小麦产量,提高肥料的当季利用率,降低施肥成本。试验结果表明,精确施氮有利于提高小麦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每穗实粒数,使得小麦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以石新828小麦品种为试材,研究了在小麦齐穗期喷施不同浓度寡聚酸钾泡腾片溶液对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麦齐穗期喷施寡聚酸钾泡腾片溶液,能够提高小麦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有利于防治小麦早衰,小麦成熟后穗粒数和千粒重提高,最终有效提高小麦产量。其中对小麦穗粒数的影响大于对小麦千粒重的影响,说明喷施寡聚酸钾泡腾片主要是通过增加小麦穗粒数和穗粒重而使小麦产量提高的。总体来看,在小麦齐穗期喷施寡聚酸钾泡腾片10 000倍液,对防治小麦早衰和提高产量效果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9.
采用大田对比试验,研究了不同整地方式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翻耕能明显促进小麦分蘖数、次生根数、群体数、干物质重量、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产量的增加,且与旋耕存在显著性差异;深耕和旋耕后耙实镇压也能显著提高小麦分蘖数、次生根数和群体数,而翻耕+镇压措施促进作用最显著,其中,小麦分蘖数、次生根数、群体数均比翻耕+旋耕多1.75%~9.37%,比旋耕+耙实镇压多9.83%~15.22%,比旋耕多13.61%~21.26%。此外,翻耕和镇压表层土壤措施均可显著提高小麦干物质重量、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产量,对小麦亩穗数和产量影响较大,而对小麦穗粒数、千粒重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0.
地膜小麦栽培技术是采用覆膜穴播机,改旱地条播小麦为覆膜穴播。该技术能够增强小麦抗旱能力,加快小麦生育进程,提高出苗率和分蘖成穗率,增加穗粒数和穗数.提高干粒重,增加产量。一般667平方米(1亩)可增产100公斤以上,且节水效果显著,667平方米可节水60~80立方米,增加纯收入约10076。适宜在我国北方麦区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