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篇
  1篇
综合类   12篇
农作物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华北地区小麦和玉米一年两熟轮作的特点,以玉米品种郑单958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耕作措施下夏玉米植株组织器官氮素含量的动态变化特点及其对产量的影响,为科学制定耕作措施以夺高产及植株氮素营养诊断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处理4(麦秸还田+沼渣液+旋耕)的植株氮含量高于其他5种处理,该处理的玉米平均产量最高,达到912.8 kg/亩,比处理3(麦秸还田+免耕+苗期深中耕)的平均产量864.1 kg/亩高48.7 kg/亩,比处理2(麦秸还田+免耕+苗期浅中耕)的平均产量840.6 kg/亩高72.8 kg/亩,比处理5(麦秆还田+免耕+苗期不中耕)的平均产量805.7 kg/亩高107.1 kg/亩,比处理6(麦秆还田+免耕+苗期不中耕)的平均产量804.0 kg/亩高108.0 kg/亩,比处理1(麦秸不还田+免耕+苗期不中耕)的平均产量737.5 kg/亩高175.3 kg/亩,而且不同处理间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由此看出小麦秸秆还田+沼渣液+旋耕处理方式有利于夏玉米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强筋小麦的最优施肥方式。[方法]以强筋小麦品种新麦26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施肥方式对其群体动态、株高、穗部性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随着施肥量的增加,新麦26的冬前群体、最高群体及成穗数均呈增多趋势,而千粒重呈降低趋势。籽粒产量和穗粒数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呈现"低-高-低"的变化趋势,而增施有机肥对增加新麦26的产量有利。结合秸秆还田,采用平衡施肥方式(N 247.5 kg/hm2、P2O5105 kg/hm2、K2O 247.5 kg/hm2)并增施有机肥(精制鸡粪1 500 kg/hm2),既能提高新麦26的产量,又有利于土壤培肥,是最优施肥方式。[结论]该研究可为强筋小麦品种的推广和优化施肥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分析深耕(D)、深耕+秸秆(DS)、深耕+粪肥(DO)、浅耕(S)、浅耕+秸秆(SS)、浅耕+粪肥(SO)6个处理下小麦叶片光合指标、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及产量指标。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模式下有机物料还田处理均能提高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深耕和有机物料还田处理还能够提高小麦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及胞间CO2浓度,但各处理蒸腾速率的变化不规律;从小麦生长和产量来看,有机物料还田处理均能提高小麦穗长、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其中深耕和有机物料还田处理能提高开花前小麦干物质量,浅耕和有机物料还田处理能提高开花后小麦干物质量,DO处理具有最高的小麦产量。综合来看,深耕和有机物料还田可提高小麦叶片光合效率、开花期前干物质积累量及小麦产量,深耕条件下粪肥还田量为2 300 kg/hm~2时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4.
深松处理对豫北农田土壤水分与作物耗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豫北潮土区冬小麦-夏玉米周年复种连作合理的深松技术指标,于2017—2018年在河南省获嘉县冬小麦播种前进行深松田间试验。采用2种深松机具(T,传统深松机; A,深松+施肥一体机),在传统深松机(T)上设置3个深松深度(D1,30 cm; D2,35 cm; D3,40 cm)和深松+施肥一体机(A)上设置1个深松深度(D2,35 cm),同时以常规旋耕(CK,平均耕作深度为15 cm)为对照,通过测定土壤容重、作物生育期内不同时间段的土壤含水率以及作物收获后的产量和产量性状,分析各深松处理对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松方式能够改变土壤容重,显著降低豫北农田10~3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不同深松处理可以显著影响土壤含水率,增加田间蓄水能力,周年0~100 cm土层贮水量两季作物不同处理由大到小依次为TD2、TD1、TD3、AD2、CK,且各处理较旋耕对照依次分别显著增加34. 9%、28. 9%、28. 5%、27. 0%(p 0. 05)。深松处理还可以显著增加作物的穗数和穗粒数,提高作物产量,各处理两季产量较旋耕对照平均增加8. 3%,且冬小麦的增产效应大于夏玉米。同时,深松还能较大幅度地提高冬小麦-夏玉米复种体系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深松处理两季较旋耕对照平均提高12. 4%,并显著降低了作物的耗水量和耗水强度,其中以传统深松机深松40 cm处理的效果最优。因此,在冬小麦播种前深松,有利于土壤耕层合理构建,并提高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对以旱作冬小麦-夏玉米复种体系为主的豫北地区有很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华北地区小麦玉米轮作模式下小麦不同器官氮素吸收、分配及转运的差异,采用田间试验方法,以西农979为供试品种,于小麦的分蘖期、越冬期、返青期、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和成熟期采集植株样品,对其叶、叶鞘、茎、穗轴、颖壳和籽粒的干物重及氮含量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小麦成熟时,不同器官氮含量从大到小依次为:籽粒>叶>叶鞘>颖壳>茎>穗轴,氮积累量从大到小依次为:籽粒>叶鞘>叶>茎>颖壳>穗轴,即氮在籽粒中分配和积累量最大,叶是最大的氮素“源器官”。在不同生育阶段,拔节至抽穗期的氮吸收量和吸收速率最大。在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区,籽粒氮收获指数达到68.48%,而叶对籽粒的氮转运贡献率达到54.52%;拔节至抽穗期氮素吸收比例占全生育期的48.07%,故而底施氮肥与拔节期追氮的比例控制在5∶5为好。  相似文献   
6.
为了发展高产高效节水农业,提高当地有限水资源的生产效率,我们从甜高粱自身生物学优势方面分析和论述了发展高效农业、畜牧养殖业、能源燃料产业、色素及低碳循环经济等产业的可行性和有效途径和关键措施,期望引起大家对甜高粱生物学方面优势现象的重视和共识。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究耕层调控和有机物料还田对小麦产量及养分分配和利用的影响,在长期定位试验的基础上,以半冬性小麦品种矮抗58为材料,分析了在深耕、有机肥和秸秆还田条件下,小麦产量性状及氮磷钾在地上部分各器官中的分配特点.结果表明,小麦地上部器官氮含量表现为:籽粒>叶片>茎鞘>颍壳+穗轴,秸秆还田有利于增加植株氮素积累;地上部器官磷含量表现为:籽粒>叶片>颖壳+穗轴>茎鞘,有机肥还田促进了磷素向地上部分配,秸秆还田影响不如有机肥明显;地上部器官钾含量表现为:茎鞘>叶片>颖壳+穗轴>籽粒,有机肥还田可显著促进植株对钾素的吸收.深耕处理提高了小麦产量,其中深耕+有机肥+秸秆还田处理增产效果最好,养分利用率最高.  相似文献   
8.
3种化学调控剂对西农979抗倒伏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西农979为试验材料,测定3种化学调控剂对小麦形态指标、生理指标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麦拔节期喷洒新型抗倒伏化学调控剂麦巨金、麦业丰和传统化控剂多效唑能有效抑制小麦株高,其中多效唑抑制作用最强,麦巨金最弱;麦巨金和麦业丰能明显提高麦株基部第1、2节间充实度,有效增加拔节至成熟期小麦叶面积系数和旗叶叶绿素含量,提高小麦叶片的光合效能和籽粒灌浆速率,而多效唑效果则不明显;3种化学调控剂均增加了小麦穗长、结实小穗数和千粒质量,使不孕小穗数减少,产量增幅达4.9%~9.2%。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3种化学调控剂间小麦的穗长、结实小穗数与产量的差异显著,而不孕小穗数、千粒质量则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9.
华北平原夏玉米高产的几项关键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华北平原夏玉米亩产水平一般在450-600kg左右。而该区具有充足的光、热、水资源,土地肥沃,夏玉米具备高产的生产条件。另据报道,世界上小面积单产最高的作物是玉米,1985年,美国伊利诺斯州农民沃尔索(Herman Warsaw)0.473hm^2春玉米,单产1548.13kg/667m^2(23222kg/hm^),2002年FrancisChilds又创造了1850.2kg/667m^2(27753kg/hm^2)的高产新记录。中国玉米专家李登海先生在山东试验的0.993hm^2夏玉米,平均单产1008.6kg。  相似文献   
10.
磷肥用量对强筋和弱筋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试验结果表明 ,在豫北地区高产麦田 ,增施磷肥能够促进强筋小麦和弱筋小麦的生长发育 ,并提高其产量 ;对 2类小麦籽粒容重、强筋小麦角质率没有明显影响 ,但可使弱筋小麦角质率提高 ,2类小麦籽粒黑胚率均有所增加 ;增施磷肥对强筋小麦的营养品质没有影响 ,使弱筋小麦营养品质下降 ;2类小麦的加工品质均明显改善 ;综合考虑 ,豫北地区高产麦田磷 (P2 O5)用量以 90~ 1 80kg/hm2 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