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2篇
综合类   24篇
农作物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连粳11号由连云港市黄淮农作物育种研究所育成。研究结果表明:本地区机插栽培650~750kg/667m2的穗粒结构为亩穗数20~25万,每穗总粒135~140粒,结实率90%以上,千粒重27g左右。栽培对策根据其分蘖能力较强、对肥水反应敏感的特性,在培育壮秧的基础上,建立适宜的群体起点,基本苗6万左右,高峰苗28~30万,667m2总施氮量22kg左右,前、后期比例为5:5,氮、磷、钾之比为1:0.6:0.8。搁田始期不宜过早,掌握达等穗苗80%左右时进行。  相似文献   
3.
根据东海县地势复杂的特点以及各种类型田块杂草草相的种类和发生特点,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达到节本增效、提高除草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了从"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的高度建立土壤的培肥途径和措施。[方法]依据多年的调查和试验结果,分析了东海县第2次土壤普查以来肥料投入构成情况及土壤肥力的变化趋势。[结果]2006年土壤有机质含量比1981年上升了7.93 g/kg,平均每年上升0.317 g/kg;土壤全氮上升了0.366 g/kg,年均上升0.014 6 g/kg;速效磷含量增加了4.7 mg/kg,年均上升0.30 mg/kg;1981~2006年间,土壤容重由1.41 g/cm3上升为1.49 g/cm3,耕层厚度由17.0 cm下降为11.6 cm,土壤通气孔隙度由37.1%上升为39.7%。速效钾在1981~1991年间共下降41.6 mg/kg,年平均下降4.16 mg/kg,1991年后明显回升,到2006年土壤速效钾含量达到109.6 mg/kg,年平均增加2.35 mg/kg。[结论]提出了稳定增加有机肥投入量;搞好平衡施肥,合理施用化肥;推广间隔耕翻、深耕技术,改善土壤物理性状;鼓励农民增加投入,提高耕地质量培肥地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为了筛选适宜东海地区栽培的水稻机插品种,引进16个水稻品种进行比较试验,对其丰产性、抗病、抗倒及生育期进行鉴定比较。结果表明:鉴40、连粳7号、宁粳4号、连粳11号4个综合性状表现较好,可在东海地区作为机插稻示范种植。  相似文献   
6.
为了筛选适宜东海县种植的水稻新品种,引进17个水稻品种进行比较试验,对其旱育秧移栽稻的分蘖能力、抗倒性、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及丰产性进行鉴定比较。结果表明:连粳7号、宁粳4号、连粳2008、中稻1号等综合性状表现较好,可在东海县示范种植。  相似文献   
7.
以强筋小麦徐麦99为材料,研究不同施氮量对产量结构、籽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较低施氮水平下,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当施氮量继续增加时,增产效果减缓,当施氮量过高时,则抗性下降,贪青倒伏而减产。产量与施氮量之间呈抛物线关系。而籽粒的硬度、蛋白质含量和干湿面筋含量等品种指标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容重和出粉率在较低施氮水平下表现较高,随着施氮量继续增加时,容重和出粉率呈下降趋势。合理的施氮量应是在保证籽粒品质达到优质专用标准的基础上,取得较高的产量。试验表明,667m2施17.5-21.875kg纯氮量范围内,即可使籽粒品质达到专用标准,又能取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水稻不同时期收获后,小麦不同播种方式的试验,研究本地区小麦播期推迟情况下,小麦机条播、摆播、撒播等三种方式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本地区晚播情况下,相同播期机条播、摆播优势不明显,但三种方式播种越早产量越高,因此,在水稻收获后应可能抢墒播种,晚播可通过适当增加播量(基本苗)来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9.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氮肥不同运筹方法对东花8号产量及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按常规施用高效复合肥的基础上,科学配比施用一定数量的氮素肥料,可以明显改善花生植株的主要经济性状,提高花生荚果的产量和商品性。配比施用一定数量的氮素肥料,在生长发育期间作追肥比作基肥使用更有利于发挥增产作用,而氮肥追施的最佳时期为花生开花初期。  相似文献   
10.
依据多年的调查和试验结果,分析东海县第二次土壤普查以来肥料投入构成情况及土壤肥力的变化趋势,从农业生产"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的角度,提出土壤的培肥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