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利用4个不同遗传背景的籼粳型品系及1个粳型广亲和品种与籼型光温敏不育系配组杂交,对籽粒充实度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偏籼型品系G2123、G2417-1和偏粳品系G3005-4-1的杂种F1籽粒充实度表现正常,而粳型品系G2615及粳型广亲和品种02428的杂种F1籽粒充实度未达正常水平。G2417-1、G3005-4-1以及G2123具有较好的籽粒充实度一般配合力,而籽粒充实度特殊配合力高的组合多数源于一般配合力高的亲本配组,利用一般配合力高的亲本配组可以克服杂种后代的籽粒充实不良现象。籽粒充实度的遗传力较高,且以基因的加性作用效应为主,父本即籼粳型品系的基因加性作用效应大于母本即籼型光温敏不育系的基因加性作用效应。试验表明籼粳中间型品系在克服两系亚种间杂交稻籽粒充实不良现象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相似文献   

2.
2558S、2877S、8902S和W6154S都是粳型光敏核不育系农垦58S转育而来的籼型不育系,试验得出2558S是可育临界温度低的温敏系,2877S和对照农垦58S是临界温度较低的光敏系,8902S是临界温度较高的光敏系,W61545是临界温度高的温敏系。这四个籼型不育系与四个常规品种杂交F_1育性都正常,同一组合正反交F1育性没有显著差异。在四川雅安夏季长光照但气温偏低的生态条件下,2558S和2877S与四个常规品种杂交F2和BF1育性基本上表现二对基因的遗传分离,而8902S和W6154S与四常规品种杂交F2和BF1育性分离表现不一致,有的组合表现二对基因的遗传分离有的组合则表现不育株显著偏少。由此认为这四个不育系的不育性由细胞核内二对独立遗传的隐性主基因控制,但遗传背景和环境光、温条件对育性分离表现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上海自然条件下,1991年鉴定了5个粳型PGMSR和6个籼型PGMSR的育性转换期。结果表明粳型PGMSR育性转换期明显,不育性稳定;籼型PGMSR无明显的育性转换期。1990-1992年鉴定了农垦58s及其转育于不同遗传背景中的粳型PGMSR7001s、5088s、5074s与粳稻品种杂交F1、F2和F1花培获得的二代(H2)群体、粳型PGMQR//PGMSR/粳稻、PGMSR/粳稻//PGM  相似文献   

4.
中国稀有稻类贵州禾的广亲和性测定及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稀有稻类贵州禾是贵州侗族人民在其居住的独特生态条件下经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所形成的一类耐阴、耐冷性极强的稻种,利用陈氏分类法鉴定大多数品种为粳型稻,用典型的贵州禾品种分别与籼型半矮生品种、三系不育系、两系不育系杂交,调查其杂种F1的秆高、高穗颖 花粉、实粒数、结实率等,分别计算其超亲优势、竞争优势和可利用的生殖竞争优势。结果表明:(1)贵州禾 对三系不育系没有直接的恢复基因;(2)贵州禾对籼  相似文献   

5.
为鉴定部分水稻不育系的广亲和性和籼粳型,根据籼粳亚种间广亲和基因S5-n在第6染色体存在136 bp片段缺失的特征,设计InDel标记S5136,对培矮64S、广占63S等不育系进行广亲和基因鉴定。利用与栽培稻籼、粳遗传分化密切相关的34个InDel标记,对这些不育系PCR产物的电泳结果进行判读和分析,计算其籼型或粳型基因频率(InDel分子指数法)。结果表明:①三系不育系粤泰A具有广亲和基因S5-n。②两系不育系培矮64S、N111S、C815S等11个不育系具有广亲和基因S5-n。③目前广泛应用于生产的不育系培矮64S、广占63S、Y58S等的籼型基因频率均为0.76~0.91,据此认为具有10%~25%左右粳稻血缘的籼型不育系可能更有利于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  相似文献   

6.
普通野生稻和亚洲栽培稻核基因组的RFLP分析   总被引:24,自引:5,他引:24  
 本研究通过对来自亚洲10个国家的122份普通野生稻(O.rufipogon Griff.,简称普野,下同)和76份亚洲栽培稻(O.sativa L.)的核DNA RFLP分析,探讨了中国普野与南亚、东南亚普野,普野与栽培稻以及籼粳之间的遗传分化关系。结果表明,籼粳分化是栽培稻核DNA遗传分化的主流。在核DNA分化上,中国普野可分为原始普野型,偏籼型和偏粳型;南亚普野只有原始普野型和偏籼型,没有偏粳型;东南亚普野有原始普野型和偏籼型,还可能有偏粳型。中国普野因地理分布不同,其遗传分化表现出多态性,江西东乡和湖南茶陵以及部分云南元江普野既不与籼稻聚在一起,又不与粳稻聚在一起,而独聚一类,其形态上亦比较原始,属于原始祖先型。广东、广西普野则表现为偏籼或偏粳。根据中国、南亚、东南亚普野的遗传分化关系,再次论证了中国和南亚(以印度为中心)是栽培稻起源演化的两个原始中心,并提出了籼粳演化应该是多途径的。  相似文献   

7.
籼粳分化现象广泛存在于亚洲栽培稻(O.sativa)中。大量研究表明,普通野生稻(O.rufipogon)的叶绿体DNA也存在籼粳分化。为进一步探明非AA型野生稻的叶绿体DNA是否存在籼粳分化现象,利用2个长度多态性籼粳分型标记(ORF100和ORF29-TmC^GCA)对12个非AA型野生稻种的叶绿体DNA进行籼粳特性分析。研究发现,非AA型野生稻叶绿体DNA都呈现偏粳趋势。对叶绿体DNA碱基多态性最丰富的2个区域(rps16基因内含子和TmT^UGU-TmL^UAA间区)进行测序比较,在4个位点的籼粳分型标记中,非AA型野生稻有3个位点与粳型标记一致,1个位点与籼型标记一致,但另有多个位点的碱基与栽培稻不同。研究结果表明,非AA型野生稻叶绿体DNA总体偏粳,但与典型粳稻存在一定遗传差异。推测粳型叶绿体可能为稻属原始类型。  相似文献   

8.
对粳型光敏核不育系农垦58S及其衍生的7个籼型光,温敏核不系双列杂交组合F1和部分F2在长日高温和长日中温两种生态条件下的育性表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光敏不育系农垦58S,8902S和2877S,以及温敏不育系培矮64S,8801S和2558S等6个不育系的不育主基因等位,温敏不育系W6154S和9202S的不育主基因等位,而前6个与后2个不育系的不育基因则非等位。  相似文献   

9.
对用籼型恢复系与粳型广亲和系02428杂交选育出的5个农艺性状较好的新的籼型恢复系进行了恢复力和亲和性测定。结果表明:所测5个株系对粤泰A恢复力正常,其中4个对珍汕97A和协青早A育性恢复度在80%以上;与常规粳稻品种杂交的F1亲和力亦较好;92024和92025能分别使粳型不育系泗稻8号A育性恢复到74.7%和77.3%。新育成的籼型广亲和恢复系与不同类型的不育系配组,都能选育出产量水平高于对照种汕优63的组合。为利用籼型广亲和系选育三系品种间和亚种间杂交组合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籼粳杂种F1结实率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品种间F1为对照,观察籼粳交杂种F1在不同播期下的结实率。结果表明:由于广亲和基因的作用,籼粳杂种F1的结实率可达70%以上,但67%的F1结实率对环境敏感,9月中旬抽穗的亚优2号等出现高度不育,结实率仅为10%左右,而同期的汕伏63等品种间杂种结实率仍达80%以上。籼粳杂种F1结实的稳定性在组合间差异很大,02428/特青等5个组合稳定性较好。结实率的稳定性与亲本选择有关,02428等与中国籼  相似文献   

11.
胭脂鱼仔幼鱼发育及苗种培育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胭脂鱼仔幼鱼发育的形态特征及其主要生活习性进行了描述,探讨了胭脂鱼苗种的不同培育方法,其培育成活率为55.2%-97.4%,采用水蝗蚓,鳗鱼饵料,鱼虾蚌肉,动物肝脏及豆制品等多种饵料喂养胭脂鱼鱼种,其综合饵料系数为4.3-5.6,日均增长长度为0.87-1.01mm,日增增生体重为0.09-0.45g,全长与全长/体高的关系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2.
茶树的碳氮代谢与施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总结了作者近十年来对茶树碳氮代谢及茶园施肥的研究,表明茶树碳氮量的年变化为秋后逐步在根部积累至翌年春季茶芽萌动前达到高峰;春季开始后由于大量再利用而下降至春茶将结束时达最低水平。深秋施肥可显著地促进冬季和早春的光合作用,加速冬季光合产物向根部转运,保持越冬叶较高的光合产物水平,供翌年春芽萌发所需。深秋施肥,不但提高了产量,也改善了春茶的品质。不同氮素化肥对茶叶产量的效益依次为碳铵>硫铵≈尿素>氨水>氯铵。化肥配施有机肥可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研究还对茶园的合理用肥量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以鳞片鉴定年龄,分析了黑屋湾水库鲢,鳙鱼体长与鳞长的直线相关式,体长与体重的幂函数关系式。应用的生长方程计算出各参数值。并指出以生长拐点年龄2.8龄作为合理捕捞生物学指标和养殖周期是提高该库鱼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病毒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在对国内某地区7个患病猪群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用Marc-145细胞培养从4个猪群流产胎儿分离到3株导致细胞病变的病毒-J1,J2和J3株。它们对氯仿和热,甲醛,酸,碱均敏感。病毒粒子呈球状,直径30-80nm,负染后病毒粒子大小80-100nm,在Marc-145细胞质内增殖,5-溴-2’-脱氧尿核苷对其元抑制作用。结合血清学试验,鉴定3个毒株均为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病毒,可能为美洲型PRRSV  相似文献   

15.
通过扫描电镜观察,中华锐缘蜱卵壳表面多皱,幼虫躯体的感器和肛瓣的辩突,雌虫锯齿状的生殖毛和腹对器皮棘,为软蜱形态提出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16.
17.
不同饲料对洋虫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洋虫是1种新型的饲用昆虫,实验研究了洋虫人工饲料麦麸、玉米粉、小麦粉和豆粉及其配方对洋虫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饲料配方饲喂洋虫,对洋虫幼虫的存活率影响不显著。对幼虫增重、蜗重和化蜗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用豆粉作为洋虫幼虫的饲料,幼虫增重快,化蛹率高,蛹重重;用小麦粉饲养的洋虫幼虫各项指标均接近于豆粉饲养的幼虫,其次为麦麸,用玉米粉饲养的效果呈明显弱势。综合经济成本来考虑,建议洋虫的人工饲料取小麦粉和麦麸为主,混配少量的豆粉及微量的Vb和复合Vc为好。  相似文献   

18.
调查观察表明,橄榄根深且广。成年树年抽梢2次。春梢多成为结果枝,除顶芽外,叶腋间多能抽生小花序。顶芽萌发成秋梢(少量成夏梢),为翌年结果母枝。因此,加强管理,橄榄是可获得连续高产稳产的。橄榄花芽分化期从3月下旬开始,到5月下旬基本完成,花芽分化是连续进行的。其花序为聚伞式圆锥花序(或圆锥花序),花有雌花、雄花及两性花3种类型,其比例因品种而异。生理落果主要在花谢后两周内。果实初期迅速膨大,至7月中下旬,纵横径几乎停止生长,但内质仍继续变化。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水秧人栽、旱秧人栽、旱秧抛栽和塑盘抛栽与三化螟发生为害关系的探讨,初步明确了在同期播栽的情况下,4种栽培方式对水稻全生育期的影响并不明显,分期播种、同期移栽,早播与迟播从始穗至齐穗的历期相差7~10d。三化螟侵入旱秧的侵入率、成活率低于水秧及塑盘秧,取食水秧、塑盘秧的生长发育速度快于旱秧。一块卵造成的枯心数,旱秧抛栽多于塑盘抛栽,造成的白穗数,4种栽培方式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
为提高大豆的商品质量和种子纯度,本文研究了大豆和苍耳二者的振动分离特性及有关参数。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得出了振动悬浮时间与深度位置的函数关系,以及悬浮速度沿深度的分布规律,供清选机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