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优质的高粱是实现贵州茅台酒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并在促进贵州省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使用相关分析、最小二乘法、逐步回归等方法针对仁怀市茅台酒用有机高粱种植的气候适宜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有机高粱播种育苗的最适宜温度位于10-12℃,最早移栽的最适宜温度位于15℃左右。有机高粱在开花时期对温度的要求比较高,其最适宜温度位于25-35℃。这一阶段若水分充足,则温度位于35-37℃之间时高粱依然能够正常开花结实。有机高粱位于开花及成熟期时,一旦温度低于20℃将导致高粱无法正常授粉结实或无法正常成熟。有机高粱成熟时期最适宜的温度位于22-24℃。另外,有机高粱全生育期要求降水量高于650mm,日照时数应当高于580mm时才能满足高粱正常生长发育的需求。  相似文献   

2.
正玉米免耕栽培技术是在适宜播种条件下,除播种施肥外不再进行翻耕,节本增效,提高单产的一种种植方式,对于武定县海拔1800 m以下地区玉米种植区域都比较适用。决定免耕技术气候适宜性的核心气象因子为温度和降水,而评价免耕技术气候适宜性的关键指标为降水和玉米生育期内≥10℃积温。1免耕原理与推广前景玉米免耕栽培是指从玉米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中,不实施任何形式的耕翻或灭茬的一种简化新型栽培模式。它除兼容了原免耕种植方法的很多优  相似文献   

3.
张斌    尹剑    邱远宏    徐泽田   《西北林学院学报》2022,37(2):140-148
为实现气候变化下杜仲的科学种植布局,基于CMIP6发布的2021-2040年的4种气候情景,利用最大熵模型研究了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贵州省杜仲种植的气候适宜性区划。结果表明,高气候适宜区主要分布在黔中、黔西南地区,低适宜和不适宜区主要分布于西北高海拔区和北部、东南部高温地区。4种未来气候情景下的杜仲生长气候适宜度体现出不同的空间分布。低排放情景下与现状接近,高排放表现为适宜度的降低和不适宜区的扩大。不适宜区的扩大主要分布于贵州省西北、北部和东南地区。综合4种气候情景绘制了杜仲气候适宜性区划图,高气候适宜区面积占全省面积的10.62%;高气候适宜区和中气候适宜区面积占全省面积的42.85%,开发潜力较大。研究同时统计了各县区杜仲适宜性种植潜力,分析了贵州杜仲适宜生长的气候条件。温度类变量对杜仲适宜度影响较大,贵州杜仲生长最适宜气候条件为年均温度在15~17.5 ℃、最暖季平均温度在23~26 ℃、最湿季节平均温在22.4~24.7 ℃,最热月极高温度在27.5~32 ℃、年均降水量在1 000 mm以上。海拔亦是影响杜仲适宜性区划的重要因素,贵州杜仲更适合海拔在700~1 400 m的区域生长。研究结果可作为未来杜仲种植布局的参考,以实现优质杜仲资源的高品质和高产。  相似文献   

4.
为深入了解不同播期气象条件对酒用高粱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2021年在贵阳国家农业气象试验站进行酒用高粱(红缨子)分期播种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以4月9日播期酒用高粱产量最高,4月29日播期产量最低,两播期产量呈显著差异;产量与播种—拔节期、播种—抽穗期的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呈负相关,与日照时间、降水量呈正相关,其中出苗—拔节期降水量与产量的相关性显著;高粱抽穗之前的气象因子与产量的相关系数大于抽穗之后;穗长、单穗质量、单穗粒数与≥10℃积温呈显著正相关。因此,酒用高粱过早播种易受低温寡照影响,过晚播种则有效积温不足,会导致穗长、单穗质量、单穗粒数减少,不利稳产高产;在气候适宜范围内,避开强降温,抓住“冷尾暖头”,适当早播早栽,是合理利用气候资源、争取高产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基于GIS的托里县春玉米气候适宜性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新疆托里县周边10个气象站1961~2015年的逐日平均气温、≥10℃积温、霜日数、≥35℃日数和站点经纬度、海拔高度等资料,在ArcGis平台上完成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的气候要素的栅格化数学模型。根据春玉米种植气候区划指标对托里县种植春玉米进行气候适宜性划分。结果表明:托里县春玉米种植气候区划共划分为5个亚区。晚熟春玉米适宜种植区位于海拔900 m以下的平原地区;中熟春玉米适宜种植区主要分布在900~1 150 m的山前倾斜平原地带;中熟春玉米次适宜种植区主要分布在适宜区上部,海拔高度在1 150~1 250 m的狭窄范围内,但成熟期有一定的低温危害风险;早熟春玉米次适宜区主要分布在海拔高度1 250~1 450 m的低山、丘陵地带,但成熟期有遭受低温危害的风险,部分年份玉米籽粒不能正常成熟;玉米不适宜种植区在海拔1 500 m以上的山区,该区无法满足玉米对热量条件的需求。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兴安盟大豆适宜播种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2010—2017年兴安盟科右前旗农业观测站大豆观测数据及2018年大豆分期播种试验观测数据,并结合历年春播、秋收期间的气候条件,运用数理统计及气候诊断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播种期的出苗天数和全生育期不同,大豆延期播种可使出苗天数和全生育期呈缩短趋势;随着平均气温的升高,完成出苗的时间呈减少趋势。平均气温在20℃以上时,大豆出苗仅需要7~9 d,播种至出苗需要≥10℃活动积温在148.9℃以上。兴安盟日平均气温达15℃以上,大豆即可播种,当日平均气温达20℃左右时播种最佳;依据分期播种试验并结合春播期和成熟期气候分析,兴安盟地区大豆适宜播种期为5月10—20日。  相似文献   

7.
以伸根期、旺长期、成熟期的均温、降水及大田期日照和相对湿度等8项气候指标作为评价湘西州烟草种植气候适宜性评价因子,并引入模糊数学计算湘西州烟草种植适宜性指数CFI,对湘西州烟草种植气候适宜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湘西州烟草种植大田期日平均气温、日照时数适宜,降水量略多,且光、温、水等气候条件匹配性较好,能满足优质烟草种植需求;湘西州烟区气候适宜性指数较高,为0.798~0.916,平均值为0.870,适合种植优质烟叶;影响湘西州烟叶种植的不利因素主要有干旱、洪涝及雷雨大风和冰雹等灾害性天气。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白酒产业的快速发展,酒用高粱原料严重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为增加酒用高粱原料供应,提高单产,在种植面积一定的前提下,提高单产是增加高粱总量的有效途径。为探索酒用高粱高产栽培技术,为我县高粱生产提供合理种植密度。根据铜仁市农委的安排,我县2014年开展了酒用高粱种植密度试验,现总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供试品种及来源:红缨子,品种由贵州省农科院提供。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辽宁西部朝阳地区玉米生产中存在的农业气象问题,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合理安排农业生产,通过2011-2014年玉米分期播种试验,运用最小二乘法和气候诊断分析方法,分析热量条件变化对玉米出苗速度、出苗至抽雄、抽雄至成熟以及生长期、全生育期发育速度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分基本满足的条件下,热量条件对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影响显著。当气温升高、积温增加时,玉米播种至出苗期生长速度加快,出苗至抽雄期、抽雄至成熟期则生长速度减慢。朝阳地区最佳播种期在4月20~30日,而≥10℃积温每变化100℃·d,玉米产量增产或减产约455kg/hm2。因此,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应增加喜温作物比例,适当引入较长生育期的玉米品种,以提高单产。研究成果可为农业结构调整、玉米种植区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对有机高粱适宜移栽期进行监测预报和相关判别模型研究是推动仁怀市酒用高粱高质量生产的重要技术基础。本文从仁怀市高粱适宜移栽期的实际气象要素需求出发,采集境内各典型种植区域的气象要素数据应用于监测预报技术,结合GPS定位技术和GIS软件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发现仁怀市有机高粱适宜移栽期适宜温度连续10d平均气温≥15℃左右,从播种到移栽期间需要≥0℃积温为362~616℃,日照时数75~110h。根据气象要素相互作用原理,应用空间拓扑分析法筛选出相关气象要素预报因子,通过稳定性和独立性实验,确保最终数据的可靠性,最终建立高粱适宜移栽期的长期预报模型,通过检验,预报模型可至少提前15d得出适宜移栽日期,对仁怀市高粱种植具有重要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利用莱阳市1951—2015年夏玉米生育期(6月下旬—9月下旬)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资料以及产量资料,采用一元线性回归、积分回归分析、逐步回归等方法,分析了莱阳市夏玉米全生育期光、温、水的气候倾向率,以及夏玉米生育期各旬光、温、水与玉米产量的相关关系,并确定夏玉米的适宜播种时期。结果表明,1983—2013年是气候变化最剧烈的时段,其气候特点是气温高、降水少、日照少;气象要素与夏玉米产量有一定的相关;1980—2015年因雨水减少,大部分年份气象要素不能满足夏玉米生长需求。夏玉米最适播种时期是6月7—13日。  相似文献   

12.
利用商丘市1964—2010年气象资料和1985—2010年商丘市农林科学院区试记录,确定各年型适宜播种期、气象学越冬期、生产越冬期、返青期、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依据1985—2010年的小麦产量统计结果,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小麦气候产量和光、温、水与小麦产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随着气温的升高,日照时数的减少,该区小麦播种期、越冬期、成熟期呈推迟趋势,返青期、拔节期和抽穗期呈提前趋势,致使小麦全生育期和越冬期缩短、灌浆期延长,产量受气候的影响逐渐加重。小麦实际产量与生育期活动积温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日照时数、降水量呈负相关,其中与日照时数相关性显著;高温和干旱胁迫均抑制了籽粒灌浆速率,使最大灌浆速率出现时间提前,灌浆持续期缩短,导致籽粒干物质积累量下降,粒重降低;其中积温是影响小麦产量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淮北地区气象条件对夏大豆(Glycine max)生长发育的影响,寻求影响其生长发育的关键因子。[方法]2011年设置46个品种(系)的展示试验,2004和2011年进行播期试验,同步观察夏大豆生长发育进程和气象因子。[结果]适期夏播中熟大豆播种~出苗5~6 d,需积温135~160℃;8~9片复叶展开时始花;出苗~始花27~35 d,需积温750~950℃;始花~成熟58~69 d,需积温1 350~1 600℃。生育期与主茎节数、有效分枝、单株结实荚数、荚粒数呈直线相关。播期推迟,生育期缩短,出苗~成熟所需积温减少,主茎节数减少,结实荚数下降,产量降低。夏大豆生长期内积温高、白昼时间长、≥0.1 mm雨日多,则产量高,生育期长;出苗~始花日照时数长,则始花推迟,主茎节数、单株粒数、产量增加;始花~成熟降水量多,则单株结实荚数、单株粒数和产量增加。[结论]淮北夏大豆应在6月中旬播种。  相似文献   

14.
利用吉林市永吉县农业气象站1981-2018水稻生长季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资料,1990-2018年水稻播种、抽穗和成熟的具体日期以及1994-2018年水稻产量资料,采用线性回归法分析气候变化对水稻生育期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981-2018年永吉县水稻生育期内的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增加趋势较为显著;日照时数呈现出逐年减少的趋势,但是减少幅度不太明显;1990-2018年永吉县水稻播种期、抽穗期和成熟期均呈现出逐年提前的趋势,只是提前幅度不尽相同,其中以播种期提前幅度最大,其次是成熟期,抽穗期提前幅度相对较小;水稻全生育天数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增加幅度为0.177 d/10年,变化不太明显;1994-2018年永吉县水稻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均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分别增产18.559和14.872 g/m2,两者增加幅度有一定的差异,其主要原因可能与温度、降水量、日照时数等气象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15.
气候变化常常会导致小麦产量波动,5月份作为冬小麦生育的关键期,该时段气候变化对冬小麦产量影响较为显著。[目的]为了促进冬小麦产量的提升, [方法]利用宝鸡地区近16年来5月份的气温、降水、日照等气候数据,与宝鸡地区冬小麦单位面积产量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 [结论]结果显示:宝鸡地区冬小麦5月生育的适宜生长的气温为20 ℃左右;冬小麦单产与5月份降水量之间存在着负相关的关系,但降水量减少所带来的冬小麦增产并不是无限的;冬小麦单产与5月日照累计时长没有明显的线性相关,但产量会随光照时长逐渐增多,充足的光照对于冬小麦5月生育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利用DSSAT V4.5模型模拟近50年来沧州地区冬小麦光温生产潜力、气候生产潜力及其在实际水肥条件下可获得产量的变化情况,分析沧州地区近50年的气候变化特征及气候变化对冬小麦产量潜力的影响,旨在为分析气候变化对黄淮海平原冬小麦生产系统的影响提供方法和思路。结果表明:1)近50年来沧州地区冬小麦生育期内平均温度呈极显著上升趋势,平均日照时数和太阳辐射呈减少趋势,平均降雨量呈不显著减少趋势,但降雨分布发生了季节性转移。2)冬小麦的光温生产潜力近50年呈减少趋势,平均每年减少17.94kg/hm2;气候生产潜力和可获得产量均呈增长趋势,平均每年分别增长31.02和3.62kg/hm2;实际产量呈极显著增长趋势,平均每年增长100.85kg/hm2。3)光温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之间的产量差呈不显著减少趋势,气候生产潜力和可获得产量之间的产量差呈不显著增长趋势,可获得产量和实际产量之间的产量差呈极显著减少趋势。4)气候因素的变化对冬小麦的生长和产量产生了明显影响,其中温度增加对冬小麦生长影响较为复杂,不同时期温度变化对冬小麦生长影响不同,总体呈负面影响;平均日照时数和太阳辐射的减少是冬小麦产量潜力降低的主要原因;平均降雨量的变化对冬小麦生长有利,气候变化的综合影响使冬小麦的生育期极显著缩短,开花期和成熟期极显著提前。因此,气候变化对沧州地区冬小麦的生产和产量潜力影响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可以通过优化水肥管理措施来抵消气候变化产生的负效应。  相似文献   

17.
不同播期对高梁子粒淀粉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铁杂17号高粱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播期对高粱子粒淀粉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高粱子粒总淀粉、支链淀粉、直链淀粉含量和支链/直链淀粉比值随子粒灌浆过程推进均呈不断上升趋势,至成熟期达到最大值.其中,Ⅳ播期总淀粉、支链淀粉含量和支链/直链淀粉比值最高,为76.9%,69.1%和8.77;Ⅲ播期直链淀粉含量最高,为8.49%.适时晚播(沈阳地区在5月10~20日)可提高高粱子粒总淀粉、支链淀粉含量和支链/直链淀粉比值.改善占占质.高粱灌浆期气候因子的温度指标对淀粉积累具有重要影响,灌浆期间适宜淀粉积累的日平均温度为19.5~20.5℃.  相似文献   

18.
蔡涛 《农学学报》2022,12(6):66-73
对影响三门峡市烤烟种植适宜性的主要气候因子进行变化特征分析,以便更加有效地利用气候资源为烤烟生产提供气象服务。采用气候倾向率、趋势系数、变异系数,R/S分析等方法分析了三门峡烤烟种植气候适宜性因子的变化特征和未来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960—2018年三门峡烤烟大田期年平均日照时数为824.4 h,并以36.4 h/10 a的速率显著减少;旺长期年平均降水量120.2 mm,并以2.7 mm/10年的速率减少,降水量波动性呈逐年显著性增大;成熟期年平均气温23.1℃,并以0.03℃/10 a的速率缓慢上升。三个气候影响因子Hurst指数分别为0.839、0.611、0.641。各气候适宜性因子多年平均值均在量化指标最优范围内,适合优质烤烟的种植,其未来变化趋势与过去保持一致,以日照时数的变化趋势持续性最强。  相似文献   

19.
对2001~2016年邓州市春花生全生育期及不同生育阶段平均气温、降雨、光照等气象因素变化进行分析,并探讨了气象因素变化对春花生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春花生生育期内,自2001年至今,平均气温则呈递增趋势,但递增趋势较缓;降雨量呈递减趋势(播种期、花针期呈递增趋势),光照量呈逐年递减趋势(不同生育时期递减趋势不同),但光照量递减趋势强于降雨量.基于气象分析,结合春花生生长规律,科学选择品种和规划适宜播种模式,合理运筹肥水,在安全稳产的基础上实现持续高产.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贵州省岩溶区清水江流域水稻种植气候适宜度时空变化,为稻植区合理规划布局及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运用清水江流域2000~2014年16个气象观测站的逐日日照、降水量和温度数据及水稻平均物候观测资料,构建水稻诸气候因子及综合气候适宜度模型,并运用ENVI 4.8和ArcGIS 10.0对水稻全育期及各生育阶段的气候适宜度和稻植区分别进行测算、解译和空间分析.[结果]清水江流域稻植气候温度适宜度、降水适宜度和综合适宜度较高,且温度适宜度>降水适宜度;除拔节孕穗期和灌浆成熟期外,日照适宜度均较低.水稻幼苗期,降水适宜度>温度适宜度>日照适宜度;分蘖期和拔节抽穗期,温度适宜度>降水适宜度>日照适宜度;抽穗开花期和灌浆成熟期,温度适宜度>日照适宜度>降水适宜度.稻植适宜区分布于高程小于800m、坡度小于25°的局部区域.[结论]清水江流域气候条件能够满足水稻全育期及各生育阶段的需求,但日照时间较短,对水稻生长发育有胁迫作用,其最适宜稻植区集中分布于东南及西北部的坝区、阳坡和半阳坡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