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7篇
  1篇
综合类   31篇
农作物   5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3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气象因子变化及其对小麦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气候变化趋势明显,小麦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综述光照、温度、水分3个主要气象因子变化特征的研究现状,及其对小麦物候期变化、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不同药剂防治甘薯地下害虫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不同药剂防治甘薯地下害虫效果研究表明,高效低毒的30%辛硫磷微胶囊剂和吡虫啉粉剂防治地下害虫最为有效,可以替代国家禁用药剂农药涕灭威、甲基异柳磷防治甘薯地下害虫。  相似文献   
3.
本文结合实际的农业生产情况,从小麦赤霉病的概念、危害、发病条件、病症、发病趋势、防治误区和防治措施等方便,进行深入详细的阐述分解,提出了综合的防控技术,以期为广大农户提供清醒明了的技术指导方案。  相似文献   
4.
以1963—2010年度商丘市小麦生长季的气象数据为资料,系统地研究了小麦生育期气象灾害发生规律,并深入分析了形成原因。研究表明,该区小麦干旱、冻害和干热风发生情况分别为十年八遇、十年十遇、十年八遇,重灾年发生情况分别为十年六遇、十年八遇、十年七遇。与常年相比,3种气象灾害的发生频率呈现干旱和冻害变化不大,干热风有所减少;危害程度呈现冻害、干热风有所减轻,干旱在特殊生育期逐渐加重的趋势;时期分别呈现干旱在越冬期发生频率最高,年际间变化较大,返青至开花阶段频率次之,年际间变化较小,播种至出苗期频率最小,但呈逐渐增加趋势,冻害在初冬和早春逐渐减少,越冬和晚霜逐渐增多,干热风呈5月下旬减少、6月上旬增多的态势;空间分布呈现干旱东部和南部少,中部次之,北部和西部多,冻害东部重,西部次之,中部轻,干热风南部、中部轻,东部和西北部重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以1971—2010年商丘市小麦生长季的气象数据为资料,系统地研究了小麦生育期干旱的发生规律,并分析了形成原因。结果表明,黄淮中部小麦干旱发生频率为10年8遇,重灾年率分别为10年6~7遇。与常年相比,干旱呈现发生频率变化不大,在特殊生育期逐渐加重的趋势;干旱在越冬期发生频率最高,年际间变化较大;返青至开花阶段频率次之,年际间变化较小;播种至出苗期频率最小,但呈逐渐增加趋势;空间分布呈现东部和南部少,中部次之,北部和西部多的特征。形成原因方面来看,商丘区域为西北气流控制,常出现持续少雨天气,致使旱灾发展,其中永城和民权由于土壤因素蒸发量大也可以造成干旱的发生;整地质量和浇水次数等一些人为因素也可能导致干旱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利用商丘市1964—2010年气象资料和1985—2010年商丘市农林科学院区试记录,确定各年型适宜播种期、气象学越冬期、生产越冬期、返青期、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依据1985—2010年的小麦产量统计结果,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小麦气候产量和光、温、水与小麦产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随着气温的升高,日照时数的减少,该区小麦播种期、越冬期、成熟期呈推迟趋势,返青期、拔节期和抽穗期呈提前趋势,致使小麦全生育期和越冬期缩短、灌浆期延长,产量受气候的影响逐渐加重。小麦实际产量与生育期活动积温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日照时数、降水量呈负相关,其中与日照时数相关性显著;高温和干旱胁迫均抑制了籽粒灌浆速率,使最大灌浆速率出现时间提前,灌浆持续期缩短,导致籽粒干物质积累量下降,粒重降低;其中积温是影响小麦产量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白僵菌防治甘薯地下害虫的效果,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白僵菌防治效果明显,以穴施白僵菌2kg/667m^2效果好。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索促进小麦根系生长和秸秆养分吸收的肥料配施方式,通过设置5个处理,即不施肥(CK)、100%化肥(F1)、70%化肥+有机肥(F2)、100%化肥+EM菌剂(F3)、70%化肥+有机肥+EM菌剂(F4),以商麦178为材料,研究不同处理对小麦与根际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从整体来看,根系活力和根条数从大到小排序为F4>F3>F2>F1>CK。其中F4处理在苗期、拔节期、开花期、灌浆期、成熟期根系活力分别比对照增长83.78%、43.15%、68.63%、107.63%、102.14%,根条数分别达到14.9、26.3、46.1、57.3、37.3条。在根际微生物方面,F4、F3和F2处理的小麦根际土壤细菌及真菌数量均高于F1,且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F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多酚氧化酶活性基因在河南新育小麦品种中的分布情况,选用123份河南新育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利用功能标记PPO18、PPO16和PPO29对供试材料的Ppo-A1和Ppo-D1位点等位基因进行分子检测。结果表明,在Ppo-A1位点上共检测到2种等位基因Ppo-A1a和Ppo-A1b,分布频率分别为63.4%和36.6%,以与高多酚氧化酶活性相关的等位基因Ppo-A1a分布为主;在Ppo-D1位点上共检测到2种等位基因Ppo-D1a和Ppo-D1b,分布频率分别为78.9%和21.1%,以与低多酚氧化酶活性相关的等位基因Ppo-D1a分布为主。在Ppo-A1和Ppo-D1这2个位点上,共检测到4种等位基因组合Ppo-A1a/Ppo-D1a、Ppo-A1a/Ppo-D1b、Ppo-A1b/Ppo-D1a和Ppo-A1b/Ppo-D1b,分布频率分别为52.8%、10.6%、26.0%和10.6%,以与中等多酚氧化酶活性相关的等位基因组合Ppo-A1a/Ppo-D1a分布为主。此外,本研究筛选出的偃高161、商麦188和厚德麦971等32份携带等位基因组合Ppo-A1b/Ppo-D1a(...  相似文献   
10.
采用多年的国家小麦品种区域试验结果,研究了大穗型小麦品种的划分标准及不同生态区适应的大穗型小麦品种类型,结果表明:依据单穗重、穗长、小穗数中的某一指标和一个地区一年数值来区分,难以反映出此类品种的共有特性和各自穗部特征;大穗型小麦品种生态区域选择性较强,生产上应根据不同区域的气候条件选用品种。进一步分析可知,大穗型小麦品种应是穗长8.5 cm以上,公顷成穗数在570 万以下,单穗重较突出的品种,其中长江流域宜选用大穗、中大穗型春性品种,黄淮麦区宜选用中大穗型半冬性品种,其中黄淮南片也宜选用大穗型弱春性品种,而京津等北部麦区不宜选用大穗型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