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30%多菌灵·咪鲜胺锰盐水分散粒剂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多菌灵.咪鲜胺锰盐复配制剂,使用C18反相柱和紫外可变波长检测器,以甲醇+乙腈+水(pH=8.0)为流动相,用外标法对有效成分进行分析和定量。结果表明:多菌灵和咪鲜胺锰盐的标准偏差分别为0.14%和0.12%,变异系数分别为0.70%和1.15%,平均回收率均98.6%。  相似文献   

2.
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zineb、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咪鲜胺锰盐可湿性粉剂等6种杀菌剂对西瓜炭疽病菌(Colletetrichum orbicalare)的毒力,咪鲜胺锰盐和多菌灵的毒力最高,其EC50分别为0.2255和1.7510 mg·L-1;咪鲜胺锰盐和多菌灵对西瓜炭疽病菌的联合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两药以6:1和3:1混配,具有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有效防治小麦赤霉病,大丰市于2012年进行了59.7%咪鲜胺锰盐·多菌灵可湿性粉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59.7%咪鲜胺锰盐·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 g/667 m2对小麦赤霉病防效优异,建议小麦赤霉病一般发生年份使用59.7%咪鲜胺锰盐·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5~30 g/667 m2,大流行年份可适当提高用量。  相似文献   

4.
咪鲜胺锰盐防治油菜菌核病的潜力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比较核盘菌对咪鲜胺锰盐和其余3种杀菌剂的敏感性,探讨咪鲜胺锰盐防治油菜菌核病的潜力,筛选菌核病防治新药剂。【方法】实验室测定不同杀菌剂对核盘菌菌丝生长和菌核萌发的抑制作用及其保护作用和治疗作用,田间评价其防治油菜菌核病的潜力。【结果】核盘菌对杀菌剂咪鲜胺锰盐高度敏感,而对多菌灵、多·酮和菌核·锰锌敏感性稍差。咪鲜胺锰盐抑制核盘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中浓度(EC50)为0.02mg·L-1。浓度为20mg·L-1的咪鲜胺锰盐可以延缓核盘菌菌核萌发出菌丝。浓度为0.5g·L-1咪鲜胺锰盐对菌核萌发成子囊盘百分率的抑制率达82.9%。咪鲜胺锰盐对油菜菌核病兼有保护作用和治疗作用,可以抑制核盘菌的侵染以及侵染后病斑的扩展。咪鲜胺锰盐在田间条件下对油菜菌核病的防效达88.1%。【结论】咪鲜胺锰盐是一种很有潜力的油菜菌核病防治药剂。  相似文献   

5.
试验结果表明:63.5%咪鲜胺锰盐·多菌灵WP对小麦赤霉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对小麦生长安全.用药量达324.9g/hm2以上时,在小麦扬花初期(扬花株率15%时)第1次施药,7d后再施药1次,对小麦赤霉病防效可达84%以上,与对照药剂50%咪鲜胺锰盐WP412.5g/hm2、80%多菌灵WP1200g/hm2防效相近.从经济有效角度出发,在大面积推广应用时,建议63.5%咪鲜胺锰盐·多菌灵WP使用量为324.9~354.3g/hm2.  相似文献   

6.
为进一步探明59.7%咪鲜胺锰盐.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为其大田应用推广提供理论依据,如皋植保站于2012年在如皋市桃园镇张八里村开展药剂试验。试验结果表明,59.7%咪鲜胺锰盐.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用药剂量为30g/亩时,病指防效为62.33%,与氰烯菌酯相当,对小麦赤霉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应用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7.
50%咪鲜胺锰盐可湿粉对芒果炭疽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芒果花芽期后喷施4次,第3次喷药后15 d,50%咪鲜胺锰盐可湿粉1000倍、1500倍的效果较好,防治效果分别为71.9%、59.0%,显著优于50%咪鲜胺可湿粉1000倍(46.4%);第4次喷药后15 d,50%咪鲜胺锰盐可湿粉1000倍的防治效果为64.2%,显著优于50%咪鲜胺可湿粉1000倍(52.9%)。表明50%咪鲜胺锰盐可湿粉是一种可防治芒果炭疽病的安全而有效的药剂。  相似文献   

8.
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8种杀菌剂对甜瓜黑斑病菌的毒力,结果表明咪鲜胺锰盐和苯醚甲环唑的毒力最高,其EC50分别为0.8602 mg.L-1和1.2407 mg.L-1;咪鲜胺锰盐和苯醚甲环唑对甜瓜黑斑病菌的联合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两药以6∶1和1∶1混配,具有增效作用;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咪鲜胺锰盐-苯醚甲环唑(6∶1)的预防效果和治疗效果最好,分别达到100.00%和90.54%;抑菌谱试验发现咪鲜胺锰盐单剂和咪鲜胺锰盐-苯醚甲环唑(6∶1)混剂对6种病原菌的抑制作用最好。  相似文献   

9.
以防治小麦赤霉病为目标,研究了新型杀菌剂的应用技术。试验结果表明,63.5%咪鲜胺锰盐·多菌灵WP对小麦赤霉病有较好的防效。在小麦赤霉病偏重至大发生年份,每667m2用63.5%咪鲜胺锰盐·多菌灵WP4g,一次用药即有较好的效果,防效可达84%左右。且对小麦安全,对环境影响小,操作方便,防治效果优于试验中其他杀菌剂。  相似文献   

10.
通过菌落生长速率法对由茄类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引起的橡胶树茎杆溃疡病进行防控药剂筛选试验。结果表明,卉友(50%咯菌腈WP)的EC_(50)最小,抑菌效果最好,其次是施保功(50%咪鲜胺锰盐WP)和多菌灵(50%多菌灵WP),凯润(250g/m L吡唑醚菌酯EC)和甲基硫菌灵(70%甲基托布津WP)的EC_(50)最大,抑制作用最差。3个混配组合中多菌灵和施保功混配具有增效作用,其他组合表现加和作用。建议生产上使用咯菌腈、咪鲜胺锰盐和多菌灵等防治橡胶树茎杆溃疡病。  相似文献   

11.
三种杀菌剂对木霉菌及食用菌的毒力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了 3种杀菌剂对木霉菌和食用菌的抑制作用 .结果表明 ,施保克、施保功对木霉菌的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均有极强烈的抑制作用 ,其 EC50 分别是施保克为 0 .74和 0 .6 8mg· L-1;施保功为 0 .6 9和 0 .89mg·L-1;多菌灵仅对木霉菌丝有抑制作用 ,EC50 为 114.77mg· L-1,对木霉孢子萌发无抑制作用 .施保克、施保功、多菌灵对香菇菌丝的 EC50 分别为 13.4 0、13.78和 32 4 .0 mg· L-1,对茶薪菇的 EC50 分别为 14.93、10 .71和2 2 9.50 mg· L-1.  相似文献   

12.
柑橘炭疽病高效杀菌剂的筛选及抗药性菌株的发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生长速率法,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WP)、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WP)、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剂(WG)、45%咪鲜胺水乳剂(EW)和25%嘧菌酯悬浮剂(FW)5种杀菌剂对来自广东不同地区和不同柑橘品种的10个柑橘炭疽病菌菌株进行了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咪鲜胺对柑橘炭疽病菌具有最好的抑制效果,其次是苯醚甲环唑;所有供试菌株对嘧菌酯和代森锰锌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抗药性;不同地区的菌株对多菌灵的敏感性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菌株CCMZ035、CCMZ004、CCST003和CCST026对多菌灵表现出很强的耐药性(抗药性).因此,咪鲜胺和苯醚甲环唑可作为防治柑橘炭疽病的首选药剂.  相似文献   

13.
水稻秆腐菌核病药剂防治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水稻秆腐菌核病菌对不同药剂的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25%施保克Ec抑制菌丝生长效果最好,50%多菌灵Wp次之。两种药剂的适宜用量,25%施保克Ec为1125mL/hm^2,50%多菌灵Wp为1500g/hm^2。  相似文献   

14.
江苏地区小麦赤霉病菌种群检测与抗药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旨在检测江苏地区小麦赤霉病菌的种群组成与对传统杀菌剂单剂的抗性严重度。以江苏溧阳、通州和盐城地区小麦赤霉病菌子囊孢子为试材,鉴定其优势种群,检测对多菌灵、戊唑醇和咪鲜胺的抗性。结果表明:江苏地区小麦赤霉病菌株中全部检测到亚细亚镰孢,是绝对优势种群;禾谷镰孢占比最高是溧阳地区的14%,最低是通州地区的8%,平均占比为11.33%,显著低于亚细亚镰孢占比;江苏地区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的抗性频率介于26.3%~54.5%;未检测到戊唑醇和咪鲜胺具有抗性的赤霉菌株。综上,江苏地区小麦赤霉病菌优势种群是亚细亚镰孢,其对多菌灵单剂已产生严重抗性,未发现对戊唑醇和咪鲜胺产生抗性。  相似文献   

15.
不同药剂及施药技术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近年来,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赤霉病流行频率高,危害重,小麦赤霉病菌对苯并咪唑类多菌灵及其复配剂已产生明显抗性,防效下降,笔者从在小麦赤霉病已登记和尚未登记的杀菌剂品种中选择了6大类16 个农药品种,按推荐用量进行比较试验,筛选对小麦赤霉病抗性菌株高效的防治药剂,同时对最佳施药时期、用药次数、防治间隔期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咪鲜胺、氯啶·戊唑醇、戊唑·咪鲜胺、氰烯菌酯·戊唑醇4 种药剂对小麦赤霉病有良好的防控效果好,防效均在80%以上,可作为替代多菌灵防治小麦赤霉病的首选药种。戊唑·多菌灵、咪鲜·多菌灵、戊唑醇、申嗪霉素、氰烯菌酯5 个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控效果在70%~80%,相当或略优于多菌灵处理,可作为防治小麦赤霉病交替使用的药种,其中申嗪霉素作为抗菌素类药剂,对减少化学药剂使用量,减轻环境压力具有重要意义。试验同时明确了在小麦赤霉病发生年份,防治小麦赤霉病用药1 次的最佳施药期为小麦扬花初期,最佳用药次数为扬花初期、间隔5~7天用药2次,最佳防治间隔期为5~7天。  相似文献   

16.
橡胶胶孢炭疽菌和尖孢炭疽菌对杀菌剂的敏感性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南省橡胶炭疽病危害日趋严重,为了解病原菌耐药性差异,采用生长速率法室内测定了云南省橡胶炭疽病菌——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和尖孢炭疽菌(Colletorichum acutatum)对咪鲜胺、多菌灵、甲基托布津、溴菌腈、百菌清和代森锰锌的敏感性。结果表明:胶孢炭疽菌对咪鲜胺、多菌灵和甲基托布津的敏感性高,EC50分别为0.020 9 μg/mL,0.050 5 μg/mL和0.404 3 μg/mL;尖孢炭疽菌同样对咪鲜胺、多菌灵和甲基托布津的敏感性高,EC50分别为0.0290 μg/mL,0.194 6 μg/mL and 3.8347 μg/mL,但要显著低于胶孢炭疽菌的敏感性;两种炭疽菌均对代森锰锌不敏感。  相似文献   

17.
刘骞  沈菁  刘军  陈鑫  程运斌 《农学学报》2023,13(5):44-49
为研究咪鲜胺及其代谢物在芹菜和生姜中的残留行为及膳食摄入风险,开展咪鲜胺及其代谢物在芹菜和生姜上的1年6地规范残留试验,气相色谱法(GC-ECD)分析样品,采用农药残留联席会议的方法评价咪鲜胺及其代谢物在芹菜和生姜中的膳食摄入风险。在咪鲜胺的添加水平为0.02、0.1、1 mg/kg时,咪鲜胺在姜上的平均回收率为77%~87%,相对标准偏差为3%~13%。在咪鲜胺添加水平为0.05、0.5、1、10 mg/kg时,咪鲜胺在芹菜上的平均回收率为75%~114%,相对标准偏差为3%~6%。咪鲜胺在芹菜中的半衰期为6.1~6.8 d。一般人群对咪鲜胺的国家估算每日摄入量(NEDI)为0.67331 mg,膳食摄入风险概率为106.9%。试验结果显示,咪鲜胺及其代谢物在中国普通人群的膳食摄入风险不在可接受范围内,本试验为咪鲜胺的合理使用、科学监管及制定咪鲜胺在芹菜和生姜上的最大残留限量(MRL)标准提供试验数据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国内主要植胶区炭疽菌复合种菌株对不同杀菌剂的敏感性,采用生长速率法室内测定乐东炭疽(Colletotrichum.ledongense)、果生刺盘孢(C. fructicola)、暹罗炭疽(C. siamense)、版纳炭疽(C. bannanense)、C.laticiphilum、新种群和华南炭疽(C. australisinense)9株胶孢炭疽病菌(C.glocosporioides Penz.)和8株尖孢炭疽菌(C. acutalum Simmons)对8种杀菌剂的敏感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二元复配评价。结果表明:供试的17株橡胶树炭疽病菌对咪鲜胺最敏感、EC50值为0.001 1~0.218 7 mg·L?1,平均为0.085 3 mg·L?1;咪鲜胺、多菌灵、氟硅唑、戊唑醇、己唑醇、咪鲜胺·三唑酮6种药剂对炭疽菌菌丝生长有显著抑制作用,腈菌唑和粉唑醇对病原菌菌丝抑制效果较差;多数以三唑类为代表的麦角甾醇生物抑制剂对病原菌菌丝生长有明显的抑制效果,尖孢复合种内的新种群对粉唑醇、腈菌唑觉和多菌灵3种药剂敏感性性差;咪鲜胺与戊唑醇的比例分别在7∶3和4∶6时对橡胶树炭疽菌优势种群暹罗炭疽和华南炭疽的抑制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麦田常规使用农药对灌浆后期灰飞虱虫量的影响并揭示原因,为稻麦病虫害的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大田试验,开花初期喷施杀菌剂,花后7d喷施杀虫剂,研究了小麦花后5种农药(杀菌剂:多菌灵、咪鲜胺;杀虫剂:毒死蜱、乐果和吡虫啉)对小麦灌浆后期灰飞虱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多菌灵、毒死蜱和乐果均能导致小麦灌浆后期灰飞虱虫口密度显著增加,其中毒死蜱和毒死蜱加多菌灵处理分别使虫量增加255.2%和425.6%。花后27d测定小麦叶、穗中的游离氨基酸、还原糖、酚含量和蔗糖转化酶(Invertase,Inv)、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活性,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除吡虫啉和咪鲜胺外的农药处理均使小麦叶、穗中的游离氨基酸、还原糖含量和Inv活性增加,酚含量和PPO活性降低,以多菌灵加毒死蜱处理的调控效应最大。经相关分析,麦田灰飞虱虫口密度与小麦叶、穗中游离氨基酸含量、还原糖含量和Inv活性呈正相关,与小麦叶中酚含量和PPO活性呈负相关,说明农药对灰飞虱虫量的影响,可能是由于农药使小麦植株生理生化发生变化而引起。把灰飞虱虫量作为重要考虑因素,建议防治小麦赤霉病时宜轮换使用多菌灵与咪鲜胺,防治麦蚜时宜选用吡虫啉。  相似文献   

20.
叶枯病是近年在哈尔滨市糖槭上发生比较严重的病害,该病的病原菌为梣叶槭叶点霉(Phyllosticta negundinis Sacc.et Speg.).试验通过在带药PDA平板上分别测试16种不同杀菌剂对糖槭叶枯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筛选出能够很好防治糖槭叶枯病的杀菌剂.结果表明,供试的16种杀菌剂对糖槭叶枯病菌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