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两种发酵工艺对黄原胶发酵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添加表面活性剂TritonX-1∞与补水两种不同工艺条件对黄原胶发酵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产胶初期添加∞×10"TritonX-1∞的试验组对黄原胶产胶率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其产胶率可达3.951∥1∞mL,较对照组提高约n%,碳源转化率为71.836%.(2)保持碳源含量6.5%,当发酵进行至36h时补加20%的水分,黄原胶的产胶率可达4.962∥100mL,较对照组提高约15%,碳源转化率为76.338%.  相似文献   

2.
为了获得更高品质的黄原胶,优化黄原胶高产菌株地毯草黄单胞菌FJAT-10151的发酵工艺,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设计对培养基(碳源、氮源和无机盐离子)和发酵条件(发酵时间、pH、装液量和接种量)进行优化,试验获得最佳发酵培养基为葡萄糖30g·L~(-1)、豆饼粉30g·L~(-1)、KH2PO42g·L~(-1)、pH值9.0。在装液量50mL/250mL、接种量8%培养条件下发酵72h,黄原胶产量达到21.0g·L~(-1),是初始培养条件产量8.65g·L~(-1)的2.43倍。优化发酵工艺后,黄原胶品质提高,丙酮酸含量从8.9%升高到16.3%,而蛋白质含量从15.27%降低到4.8%。  相似文献   

3.
[目的]黄原胶是植物致病菌野油菜黄单胞菌所分泌的胞外多糖,其主链类似纤维素很难降解,可作为生物胶用于增稠剂、悬浮剂、乳化剂和稳定剂,还能引起十字花科植物黑腐病.筛选分离对黄原胶有显著降解作用的放线菌,以生物方法降解黄原胶,降解产物黄原胶寡糖可有效防治黑腐病,具有开发为生物农药的潜力.[方法]从自然土壤样品中进行分离筛选、纯化、16S rRNA鉴定及诱变选育,获得高效降解黄原胶放线菌菌株,通过发酵工艺研究,确定最适产酶条件.[结果]优化产酶培养基配方为:蔗糖3;,( NH4 )2SO4 0.5;,KNO31;,酵母膏0.1;.菌株发酵产酶培养条件为:发酵温度28℃,pH7.5,500mL瓶装量为150 mL,底物浓度0.5;,接种量为5;.[结论]获得一株高效降解黄原胶的链霉菌(Streptomyces sp.),优化其产黄原胶降解酶的摇瓶培养基及培养条件,发酵液黄原胶降解酶的酶活达到200 IU/L.  相似文献   

4.
结冷胶发酵生产工艺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摇瓶试验,得出了结冷胶生产工艺中的最佳发酵培养基配方。通过改变发酵培养基中碳源、氮源的百分比,进而测量结冷胶发酵液的粘度、产胶率,来确定最佳发酵工艺。50 L罐发酵试验得到发酵液粘度为19 600 cp,粗胶产率达1.73%,清胶产率0.80%,试验结果为生产中优化结冷胶的发酵工艺、提高结冷胶的粘度和产胶率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黄原胶摇瓶发酵条件的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甘蓝黑腐病黄单胞菌ZZ-1(Xanthomonas campestris ZZ-1)为生产菌株,进行了摇瓶条件下黄原胶发酵条件的优化研究,得到最佳摇瓶发酵条件为pH 7.2,CaCO3 0.30%,培养温度30 ℃,装料量为20%,最终成品粘度可达1 400 cp,较基本培养条件提高了16.53%.  相似文献   

6.
以甘蓝黑腐病黄单胞菌ZZ-1(Xanthomonas campestris ZZ-1)为生产菌株,进行了摇瓶条件下黄原胶发酵条件的优化研究,得到最佳摇瓶发酵条件为pH 7.2,CaCO3 0.30%,培养温度30 ℃,装料量为20%,最终成品粘度可达1 400 cp,较基本培养条件提高了16.53%.  相似文献   

7.
XCCNAU-92生产黄原胶的发酵培养基配方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L27(313)正交试验研究XCCNAU-92生产黄原胶的发酵培养基配方。结果表明,碳源和氮源显著影响黄原胶发酵液的粘度,二者的交互作用对黄原胶产量及发酵液粘度的影响皆显著;黄原胶生产的最佳发酵培养基配方(g/L)为:玉米淀粉60.0,氮源X1.0,CaCO33.0,MgSO4·7H2O0.5,K2HPO4·3H2O1.0(0.0)。30℃,150rpm条件下发酵72h,工业级黄原胶产量达40.84g/kg,发酵液粘度86000cp,丙酮酸含量4.1%,碳源转化率达68.1%。  相似文献   

8.
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对高产黄原胶基因工程菌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研究。通过改变发酵相关碳源、氮源、接种量、时间等培养条件进行分析得到发酵的最优条件。经过试验确定,在含有5 g细菌蛋白胨,3 g酵母提取物,20 g甘油,6%蔗糖,加去离子水至1 L,调pH至7.0所配制的培养基下,以接种量为0.5%接种突变菌XccYH1,30℃培养4 d,发酵所得的黄原胶产量最多。  相似文献   

9.
为了确定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 S12)产碱性纤维素酶的最适发酵条件,采用液体摇瓶的发酵方法,进行最适发酵条件的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Bacillus pumilus S12菌株合成纤维素酶的最适碳源为CMC和麸皮,最适氮源为酵母膏,有机氮比无机氮更有利于产酶;最适产酶条件为起始pH 8.5,培养温度32℃,装液量为250mL三角瓶装70mL培养液,接种量为3%,在此条件下发酵20h,酶活力可达367.9μg/mL。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杨树叶与猪粪混合发酵生产沼气的效果,为落叶资源循环利用提供新途径.[方法]将杨树叶堆沤后,与猪粪按照不同比例(1∶0、2∶1、1∶1、1∶2、0∶1)混合,于35℃下发酵,分析不同原料配比对沼气产量、所产沼气中甲烷含量及沼液pH的影响,并对初始pH进行优化.[结果]纯杨树叶发酵的总产气量和总固体(TS)产气率较低;添加猪粪混合发酵后,总产气量和TS产气率随猪粪添加量的增加而大幅提高,其中以叶粪比1∶2最高,总产气量和TS产气率分别为7338mL和262 mL/g,且比纯猪粪发酵的TS产气率提高了10.1%,沼气中甲烷含量略高,发酵至第7d超过50.0%,发酵pH较稳定.初始pH设为7.50~8.00最适合沼气产生.[结论]杨树叶不宜作为单独原料进行发酵,以1∶2比例混合猪粪进行发酵产沼气的效率最高,且可提高杨树叶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1.
黄原胶高产菌株HL-9901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黄单胞杆菌(Xanthomonascampestris)诱变株HL-9901进行试验。采用正交设计与统计学分析,确定出最佳发酵培养基配方为:淀粉4%,葡萄糖2%,蛋白陈0.1%,NaNO31%,(NH4)2HPO40.3%,K2HPO40.3%,MgSO40.1%,CaCO30.09%。30h时补加1.5%的葡萄糖。最终产率可达到4.063g/100mL,碳源转化率为54.17%,发酵时间可缩短至54h。并测定了最优化培养基摇瓶发酵中相关控制参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采用黄单胞杆菌(Xanthomonascampestris)诱变株HL-9901进行试验。采用正交设计与统计学分析,确定出最佳发酵培养基配方为:淀粉4%,葡萄糖2%,蛋白陈0.1%,NaNO31%,(NH4)2HPO40.3%,K2HPO40.3%,MgSO40.1%,CaCO30.09%。30h时补加1.5%的葡萄糖。最终产率可达到4.063g/100mL,碳源转化率为54.17%,发酵时间可缩短至54h。并测定了最优化培养基摇瓶发酵中相关控制参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以蔗糖为碳源,用啤酒酵母发酵生产1,6-二磷酸果糖(FDP)的最佳条件.其优化控制条件为:摇床转速150 r/min,发酵温度28℃,pH 7.0,培养7 h,蔗糖浓度0.08 g/mL、磷酸二氢钠浓度0.05 g/mL、甲苯浓度0.05 mL/mL、啤酒酵母∶水=1∶4时,FDP的积累量最高,达42.87 mg/mL.  相似文献   

14.
[目的]优化高浓度玉米生料酒精发酵的工艺。[方法]在外环流式发酵罐中,考察了起始发酵醪加入量、起始添加时间、添加间隔时间及每批添加量等因素对玉米生料酒精发酵的影响,并将优化工艺应用于高浓度酒精的发酵。[结果]按料水比1.0∶2.3,添加100AUN/g原料的生淀粉酶获得初始发酵醪,取30%加入外环流式发酵罐,接种发酵,至2 h起每30 min添加5%的剩余发酵醪,30℃恒温发酵72 h,发酵终点酒精度达到120.0 g/L,淀粉利用率为90.08%,与普通工艺相比酒精度提高了15.3%。将该工艺进一步应用于高浓度生料酒精发酵,当料水比为1.0∶1.8时,酒精度达到133.6 g/L,淀粉利用率为86.6%。[结论]该试验提出的分批添加强制循环生料酒精发酵工艺能明显提高酒精浓度和淀粉利用率,有利于高效、清洁酒精生产工艺的建立。  相似文献   

15.
考克氏菌木聚糖酶发酵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海洋微生物中筛选到1株具有木聚糖酶活性的考克氏菌(Kocuria sp.Mn22),用单交法研究了不同单因素对该菌株产木聚糖酶的影响.结果表明:用水不溶性和醇不溶性木聚糖诱导该菌株比水不溶性木聚糖诱导产酶量高;较低浓度的Tween 80对该菌株产木聚糖酶具有诱导作用,而高浓度的Tween 80会抑制木聚糖酶的产生;Triton X-100具有抑制作用.对考克氏菌液体发酵条件的正交试验表明:以水不溶性和醇不溶性木聚糖为碳源,牛肉膏为氮源,pH 8.5,Tween 80添加量为0.2%,发酵68 h后,菌株的最高酶活力可达到148.7 IU/mL.  相似文献   

16.
溶氧浓度对微生物谷氨酰胺转胺酶发酵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不同溶氧(DO)浓度对微生物谷氨酰胺转胺酶(M TG)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溶氧浓度为2.88 m g/L时,M TG活性和菌体干重最高,分别达到4.32 U/mL和23.5 g/L,底物利用率为81.6%;当溶氧浓度继续升高时,发酵后期M TG活性下降显著。为此采用了分阶段溶氧控制策略,即在0~34 h控制溶氧浓度为2.88m g/L,34 h后控制溶氧浓度为0.96 m g/L,最终M TG活性达到4.72 U/mL,菌体干重达到27.32 g/L,较恒定2.88 m g/L溶氧浓度时分别提高了9.26%和16.26%,其底物利用率达83.2%。  相似文献   

17.
以瓜儿豆(Cyamopsis tetragonoloba(Linn.)Taub.)种子为原料,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定料液比、浸提温度和p H进行中心组合试验,利用响应面法优化瓜儿豆胶的提取工艺.结果表明,瓜儿豆胶的优化提取工艺条件为:p H 4.0,52℃,料液比1∶30 g/m L,验证试验表明,瓜儿豆胶的提取率实际值为30.3%,与预测值(30.6%)接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