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0 毫秒
1.
青贮玉米合理种植密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青贮玉米品种龙辐208为试验材料,研究了6种种植密度对青贮玉米生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下的处理之间生物产量差异显著。通过对各处理的生物产量结果进行方差分析,确定该青贮玉米品种的最佳密度为7.6万株·hm^-2。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耗水和产量的影响,梳理和总结了近些年学界对玉米密植增产研究的主要结果,分析了种植密度对玉米耗水量的影响,归纳了现代玉米高密度种植的相关研究成果。研究表明,总体而言玉米高密种植减少了土壤蒸发,增加了植株蒸腾,但对于提高玉米种植密度是否增加了玉米耗水量,学界仍存在不同意见;玉米密植在提高群体产量同时,也增加了由于高密度导致产量降低的风险。为应对高密度种植下玉米产量的不稳定性,现代学者开始将种植密度与其他农艺措施结合。与此同时,现代研究从传统的特定环境下田间试验研究转向使用作物模型模拟不同环境下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旨在根据特定环境选择最适宜种植密度,在提高种植密度的同时,提高玉米单株产量,实现玉米的高产稳产。综上,将玉米密植种植与其他增产措施相结合和借助作物模型研究不同环境下玉米的最优种植密度是构建未来玉米增产稳产技术模式的重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桂中地区玉米免耕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玉米品种太平洋98在桂中地区最佳栽培方式和种植密度。2010年在广西来宾市兴宾区开展不同栽培方式和种植密度对玉米品种太平洋98农艺性状和产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免耕栽培方式(A2)比常规耕作(A1)的农艺性状较好,千粒重、理论产量、实际产量分别提高3.23%、6.25%、7.89%;同时在栽培方式相同的条件下,在一定播种密度范围内,玉米产量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以A283即免耕栽培下种植密度为5.25万株nm2,玉米产量最高(8.57t/hm2)。可见,免耕栽培方式下,适当增加播种密度,是挂中地区玉米品种太平洋98比较理想的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4.
青贮玉米在作为饲料供应的原材料上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得出种植密度对青贮玉米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需要设立相关的种植试验。在实验时设置了五个不同的种植密度,青贮玉米选择了三种,分别为高油115、龙育6号和中单原32,在相同的生长条件下改变其种植密度,三种青贮玉米的生物产量和干物质产量都有着相对性的变化,将三者进行比较,得出不同品种的青贮玉米种植的最佳种植中密度。  相似文献   

5.
种植密度对不同类型青贮玉米品种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3个青贮玉米品种龙育6号、高油115和中原单32为试验材料,研究了5种种植密度对青贮玉米生物产量、干物质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青贮玉米株高和穗位高随密度的增大而增高,绿叶片数随密度增大而减少,但差异不显著;随密度的增大,田间倒伏(折)逐渐严重,生育日数略微延迟.不同品种之间倒折有差异.不同类型青贮玉米品种生...  相似文献   

6.
《山东农业科学》2019,(6):79-82
本研究设置5个种植密度处理,分别为每公顷密度5.25万、6.00万、6.75万、7.50万、8.25万株,探究不同种植密度对青贮玉米饲玉2号生长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密度增加饲玉2号青贮玉米收获鲜生物量和干物质重的表现整体上呈增加趋势,但当密度增大到一定程度后继续增加则生物产量有所减少;干物质含量受密度影响不显著;随密度增加株高和穗位高显著增加,但茎粗下降;玉米干物质重及干物质含量,籽粒乳线达二分之一时收获均明显高于籽粒乳线达四分之一时,但鲜生物产量明显降低。综合来看,作为青贮玉米,饲玉2号公顷密度为6.75万株可获得较高产量。  相似文献   

7.
为了满足黑龙江红兴隆地区畜牧业发展对青贮玉米栽培技术的需求,以3个青贮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4种种植密度对青贮玉米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密度间单株产量差异极显著;随着密度的增加中原单32和阳光1号的单株绿叶比率下降,而龙辐单208变化不大;青贮玉米的单株鲜重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减少;阳光1号的适宜种植密度是6.5万~7.0万株?hm‐2,中原单32和龙辐单208的适宜种植密度是6.0万~6.5万株?hm‐2。  相似文献   

8.
以3个青贮高油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3种种植密度对青贮高油玉米生物产量、干物质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品种之间生物产量和干物质产量差异极显著,不同密度下的生物产量和干物质产量差异极显著,品种与密度互作之间差异显著;龙育1号、高油169和高油115分别在7.0万株·hm-2~8.0万株·hm-2、7.0万株·hm-2和6.0万株·hm-2下作为优质青贮高油玉米可在黑龙江省种植推广,青贮高油玉米品种的青贮生育日数、株高、穗位、茎粗、收获期绿叶片数差异不大,品种之间差异主要由品种自身特性决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不同种植方式和密度对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方法]选用玉米品种兴垦3和丰禾1为试验材料,采用3种行距配置和4个种植密度,研究不同种植方式和密度下玉米的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及产量的变化。[结果]不同种植方式下,2个株型品种在R2种植方式下的光合速率、干物质积累、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产量等均高于其他处理;不同种植密度下,兴垦3和丰禾1在M1和M2密度下较好。[结论]不同株型玉米在合理的种植密度下采用R2种植方式能够显著改善玉米群体结构,减少株间竞争,提高群体光合性能,从而提高玉米的产量。在玉米种植上,种植方式R2优势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黑龙江省畜牧业发展迅速.青贮玉米作为重要的饲料来源,其种植面积也在逐年增加.但青贮玉米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种植密度.2007年,黑龙江省八五○农场对中原单32号、高油115和龙育1号3个青贮玉米品种进行密度筛选试验,对不同密度下各品种的生育特性及产量进行比较,为青贮玉米品种的种植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品种和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及青贮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品种和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和青贮发酵后营养品质的影响。【方法】选用富农1号、酒125号、中单2号3个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设计90 000、82 500、75 000、67 500、60 000、52 500株/hm2 6个种植密度,玉米籽实乳浆线达到1/2时收割,测定全株玉米的产量,并进行青贮发酵处理,测定青贮营养品质。【结果】结果表明:①3个品种比较:富农1号的产量和青贮营养品质最好,中单2号的产量高于酒125号,但青贮营养品质低于酒125号。②不同密度比较:富农1号90 000株/hm2的产量、干物质、粗纤维最高,82 500株/hm2果穗重、粗蛋白最高;酒125号90 000株/hm2产量最高,82 500株/hm2果穗重最高,60 000株/hm2干物质、粗纤维最高,67 500株/hm2粗蛋白最高;中单2号67 500株/hm2产量最高,82 500株/hm2果穗重最高,75 000株/hm2干物质最高,90 000株/hm2粗蛋白最高、60 000株/hm2hm2粗纤维最高。③综合考虑玉米产量和干物质,富农1号和酒125号密度90 000株/hm2最好,中单2号75 000株/hm2最好。【结论】品种和密度对玉米产量和青贮营养品质均有显著的影响(P0.05),适当地增加种植密度可以提高玉米的产量和青贮品质。  相似文献   

12.
付晋峰  王璞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3):18695-18697
[目的]研究温光生态因素和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方法]设计不同的播种时期和种植密度,研究玉米千粒重及产量在不同的温光生态因素和种植密度下的变化情况。[结果]5月18日播种的玉米千粒重最高,6月12日播种的最低。不同密度(6月12日播种除外)之间千粒重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且播期与密度存在互作效应;随着播期的推迟,产量呈现下降趋势;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增加。[结论]该结果为进一步提高黄淮海地区夏玉米产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玉米密植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4个直立叶型杂交种、3种种植方式(67cm等行条播、50cm等行条播、六角形穴播)、3个密度定额(6.0万株/hm2、7.5万株/hm2、9.0万株/hm2)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3种株行距配置下,玉米产量均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大;但高密度下不同株行距下密植的增产幅度差异较大,以50cm等行条播增幅最大;玉米不同株行距配置的产量效应在中、低密度时不显现,在较高密度(7.50万~9.0万株/hm2、具体某一品种的高限密度及其以上)条件下才予以显现;50cm等行条播、六角形穴播较之67cm等行条播均表现出高密度下由于玉米个体营养的改善而导致群体产量增加的增产效应;六角形穴播较67cm等行条播、50cm等行条播玉米开花盛期LAI稍大,但较67cm等行条播高密度下增、减产差异不一致;同时玉米生长发育过程中追肥灌水不方便;株行距×密度×品种的最佳组合为选用V2(89-1w×5022)、V4(郑单958)这两类杂交种,实施50cm行距条播,密度9.0万株/hm2;在7.5万株/hm2、9.0万株/hm2下50cm等行距条播较67cm等行距条播分别增产21.4%、31.2%,增产显著,同时也有利于人类的耕作栽培。试验表明选用直立叶型强优势玉米杂交种、采用50cm等行距条播、增大密度至7.5万~9.0万株/hm2、进行水分和土壤营养足额供给下的规范化栽培构成高光效玉米群体冠层光合系统技术体系,在  相似文献   

14.
玉米播期和密度对间作魔芋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玉米播期和种植密度对间作魔芋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对玉米播期设3个水平(早播A1:魔芋10%出苗时播种玉米;中播A2:魔芋50%出苗时播种玉米;晚播A3:魔芋90%出苗时播种玉米);玉米种植密度设3个水平(高密度B1:4.17万株·hm?2;中密度B2:2.08万株·hm?2;低密度B3:1.39万株·hm?2)。在魔芋的展叶末期测量魔芋的农艺性状,并对魔芋和玉米产量进行实收测产,分析土地复合产值。结果表明:随着玉米播期的推迟,魔芋株高、叶柄直径、地下球茎和玉米产量降低;随着玉米种植密度的降低,魔芋叶盘直径和地下球茎产量增大,魔芋株高和玉米产量下降。不同玉米播期和种植密度对魔芋叶柄直径和地下球茎产量产生显著的交互作用;不同玉米播期采用何种密度对魔芋叶盘直径、魔芋株高、魔芋叶面球茎产量和玉米产量都不产生显著影响。单独种植魔芋时,魔芋叶盘直径、叶柄直径、魔芋叶面球茎产量最大,而魔芋株高和地下球茎产量最低。在魔芋零星出苗(10%)时,以1.39万株·hm?2的密度间作玉米,可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4种麦秸还田/玉米播种模式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充分利用秸秆资源,更好发挥现代农机装备作用,设置4种小麦秸秆还田/玉米播种模式,研究耕层土壤含水量、有机质质量分数、玉米播种质量、生长发育、产量和经济效益差异。结果表明:秸秆粉碎免耕播种保墒效果好,植株抗倒,但秸秆抛撒不匀常造成播种机入土部件挂草壅堵、缺苗断垄。翻埋秸秆旋耕播种当季有机质增加较多,但保墒效果差,倒伏风险较大,环节多成本高。秸秆打捆免耕播种还田量少,但出苗较好,保墒、抗倒,产量较高,且增加了秸秆收入。洁区播种可一次完成小麦秸秆粉碎、玉米播种、秸秆覆盖,且播种质量高、保墒抗倒效果好,增产明显,经济效益最佳。说明提高播种质量、确保单位面积穗数是玉米高产的基础,播种区域相对"洁净"是提高播种质量的关键,秸秆覆盖起到蓄水保墒作用,免耕播种玉米抗倒能力强,洁区播种模式实现了以上要素的结合,节本增效显著,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相同密度下不同穴播模式及株行距配置对新疆玉米生长及产量构成的影响。【方法】 以玉米品种新玉59号为材料,在覆膜滴灌条件下,分别设置相同密度的1穴1株(H1)和1穴3株(H3)2种穴播模式,分析不同穴播模式及株行距配置下,玉米生育期内生物学性状指标及产量构成的变化。【结果】 在同一种植密度下, H3处理在拔节期的叶面积显著大于H1处理。H3在抽雄期、灌浆期的叶面积指数比H1处理分别高16%、9%,光合势比H1处理分别高18%、25%;H1处理的株高为227.70 cm,茎粗为18.01 mm,比H3处理高11%和5%。H3处理的有效穗数、穗粒数比H1处理高10%、7%,差异达到显著水平。1穴3株(H3)处理的产量为11 825 kg/hm2,较H1增产16%,且显著高于H1处理。【结论】 1穴3株种植模式显著促进了玉米叶面积的增长,延缓后期叶片的衰老,有助于后期光合产物的积累,抽雄期后叶面积指数、光合势提高,促进了玉米的生殖生长,提高了穗粒质量和玉米籽粒产量。在新疆玉米主产区,密度为139 500株/hm2(9 300株/667m2)下,1穴3株种植模式及适宜的株行距配置有利于实现玉米高产。  相似文献   

17.
种植密度对青贮玉米高油106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寻求青贮玉米最佳种植密度,以青贮玉米高油106为试材,在6.0万、6.5万、7.0万、7.5万和8.0万株.hm-2种植密度下,研究了密度对青贮玉米高油106生物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油106的生物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先增后减,密度在6.5万株.hm-2时,产量达到最高22 980kg.hm-2。在一定的密度范围内,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高油106全株粗蛋白质、粗脂肪含量表现为逐渐下降的趋势,粗纤维含量表现为逐渐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播种期和播种量对百喜草种子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不同播种期和播种量对百喜草种子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春季播种繁种,百喜草(Pensacola A33)从播种到出苗所需要积温(≥10℃)都在290-299 d.℃之间。播种早,气温低,出苗时间长;播种晚,气温高,出苗快。种子产量和种子千粒重以早播、稀播处理为优。同一播种期,30 kg/hm^2处理的种子产量大于60 kg/hm2;播种期推后种子产量下降。  相似文献   

19.
国审青贮玉米品种综合性状评价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贮玉米新品种选育是中国玉米育种最主要的方向之一,自从2002年启动青贮玉米品种国审程序以来,到2017年共有28个青贮玉米新品种通过国审。综合中国青贮玉米育种研究在种植密度、生物产量及品质等方面的发展趋势,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生物产量逐步上升,品质越来越好。但仍然存在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偏高的现象。青贮玉米育种目标为种植密度在75000~105000株/hm2之间,以保证较多的绿叶面积提高品质及生物产量,籽粒产量达到普通玉米对照标准或平产以保证足够的淀粉含量(大于25%),对叶部病害和穗部病害、茎腐病达到高抗或免疫,抗倒伏倒折,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达到国家一级优质标准的情况下,含量越低越好,蛋白质含量大于7%的条件下,含量越高越好。  相似文献   

20.
增密对我国玉米产量-叶面积指数-光合速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侯佳敏  罗宁  王溯  孟庆锋  王璞 《中国农业科学》2021,54(12):2538-2546
【目的】探究我国玉米增密过程中地上部群体结构和功能变化,为合理密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文共收集了82篇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获得1 338组产量-密度数据,其中包括1 200组最大叶面积指数(LAImax)-密度数据,475组穗位叶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密度数据。根据播种日期将总样本划分为春玉米和夏玉米2组,综合运用边界线分析和方程拟合等多种方法,对玉米产量、种植密度、光合速率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1)我国玉米获得最高产量(11.5 t·hm-2)时,种植密度为10.0×104plants/hm2。获得最高产量时,春玉米和夏玉米种植密度相近,但春玉米产量较夏玉米高13.0%。(2)当密度达到11.0×104plants/hm2时,LAImax达到平台值,将不再随密度增加而增大。在LAImax达到6.4时,可获得最高产量。春玉米LAImax的平台值较夏玉米高17.6%。用对数函数分析穗位叶Pnmax-密度,穗位叶Pnmax-LAImax的变化关系时,发现密度和LAImax增大均导致Pnmax下降,在夏玉米表现尤为显著。(3)分析不同年代品种数据发现,随年代变化产量逐步提高,LAImax和穗位叶Pnmax不断增大。【结论】增加种植密度是提高玉米产量的重要途径之一。随密度进一步增加,玉米叶片光合特性等发生改变,限制了产量的进一步提高。本研究定量综合分析了玉米产量、种植密度、最大叶面积指数、穗位叶光合速率之间的关系,对构建玉米密植高产高效生产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