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利用发酵菌剂对不同处理的试验Ⅰ组、试验Ⅱ组、试验Ⅲ组、试验Ⅳ组、试验Ⅴ组和对照组进行堆积发酵试验,在发酵过程中比较了不同试验组的温度、水分、挥发性总固体、pH、细菌群落的变化,以及对牧草籽发芽率、虫卵杀除率和总养分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采取奶牛体外精料发酵,通过不同发酵剂在不同温度下对不同配比精料及玉米面发酵的研究,筛选出了简便、可行、成本低、能提高饲料乙酸的好方法,为生产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试验综合评价以自然酵母发酵最好,3号料发酵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3.
应用选择性培养基在牛羊屠宰粪便中进行纤维分解菌、固氮菌、解磷菌和解钾菌的分离、培养,分离得到201株菌株。对其中的18株纤维分解菌进行纤维素酶酶活力的测定,经测定1,6,7,13,15,18号菌株酶活力相对较高,每mL培养物中的酶活力均高于500U/g,为将来进一步进行发酵菌剂的研究提供了优势候选菌株。  相似文献   

4.
试验旨在探讨不同生物发酵剂处理和发酵天数互作对中药渣发酵后营养价值的影响。试验选取6种常见中成药渣,采用4×4双因素试验设计,以不同生物发酵剂(对照组、复合酶组、复合菌组及复合酶+菌组)和发酵天数(3、6、9、12 d)为两个试验因素,每个因素4个水平,开展不同因素及水平互作对发酵后中成药渣营养成分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不同发酵剂处理及不同发酵天数对6种中药渣常规营养成分含量变化的影响存在极显著交互作用(P<0.01)。当添加复合酶粉与复合菌粉协同发酵后,发酵中药渣品质显著提升,纤维含量下降,粗蛋白质含量提升;随着发酵天数延长,发酵中药渣品质呈现先升高后降低,在发酵12 d时达到与发酵3 d相近的发酵效果。研究表明,选择复合酶粉与复合菌粉混合处理组为适宜的发酵剂,适宜的发酵时间为3 d。  相似文献   

5.
不同发酵条件对发酵豆粕营养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评定几种不同发酵条件的发酵豆粕的感观品质,并测定豆粕和4种不同发酵条件的发酵豆粕的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和粗纤维含量,旨在探讨发酵及发酵条件对豆粕营养成分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豆粕发酵后,pH下降,气味酸香,色泽较好;2)发酵后,豆粕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提高,适宜的发酵条件可明显提高发酵豆粕的粗蛋白含量;3)不同发酵条件的发酵豆粕的粗脂肪和粗蛋白含量不同;4)不同发酵条件的发酵豆粕的粗脂肪、粗蛋白、粗灰分和粗纤维含量不同。  相似文献   

6.
牛羊屠宰厂废弃物组成检测和发酵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西宁地区牛羊屠宰厂废弃物为研究对象,以减少环境污染、综合利用为目标,分析检测了西宁地区牛羊屠宰厂废弃物的组成,并进行了自然发酵和添加酵素菌发酵的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西宁地区牛羊屠宰厂废弃物中含N 0.83%、P2O5 0.23%、K2O 0.67%、有机质52.18%、有机物总量69.59%、水分52.66%、粗灰分30.41%.结果表明:西宁地区牛羊屠宰厂废弃物中营养元素多、有机质含量高,添加酵素菌可以缩短发酵时间,减少养分损失.  相似文献   

7.
试验旨在探究不同发酵方式对饲料原料(玉米、豆粕、棉粕)的发酵结果的影响。试验选择玉米、豆粕、棉粕及混合原料作为底物,选择发酵菌种活化后与原料混合发酵及不经活化直接混合发酵两种方式,测定一定时间后某些特定指标,为今后饲料发酵工艺调整和改进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与传统菌种活化后混合发酵相比,在一定环境温度条件下,不经活化效率与经活化效率相比无显著差异,但低于此温度则效率降低,发酵其他指标结果则无显著差异。试验可为发酵工艺在工业化生产上的应用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综合感官、酸溶蛋白提升、抗原蛋白去除、p H值与L-乳酸、益生菌种类与数量等指标,对几种发酵剂的豆粕固体发酵样品进行比较。结果发现,4号与5号发酵剂的发酵效果较好,极显著提高酸溶蛋白含量(P0.01),并有效去除抗原蛋白,极大地降低了在动物体内的应用风险。豆粕原料经4号或5号发酵剂发酵后,极显著降低p H值(P0.01),提高L-乳酸含量,形成酸香发酵风味,可实现乳酸菌、酵母菌、芽孢菌等益生菌的增殖,调节动物肠道微生态平衡。5号发酵剂还可实现酪酸菌的增殖,极显著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P0.01)。  相似文献   

9.
以商业发酵剂G027为对照,将嗜热链球菌PZST4和保加利亚乳杆菌PZLB5按照不同的比例复配,研究其对发酵乳发酵时间、贮藏过程中酸度、质构、脱水收缩性及风味的影响.结果显示,发酵剂中球杆菌活菌数比例的不同对发酵乳品质有显著影响,球杆菌活菌数比例为5000∶1时,发酵乳各项指标都优于其他组合,为最理想的球杆菌搭配组合.  相似文献   

10.
通过在高温好氧智能发酵罐中添加不同发酵菌剂,对鸡粪发酵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筛选出适合西北高寒地区鸡粪发酵的发酵菌剂。方法:选用两个规模养鸡场设A、B两组:A、B组各分一个实验组,两个对照组,共六个小组。A、B组各选用三种不同发酵剂,按照配比要求进行发酵效果比对。研究出适合西北高寒地区高温好氧法发酵鸡粪的最佳发酵菌剂,并在广大养鸡场户中进行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长链脂肪酸组合对体外培养瘤胃细菌发酵和群体结构的影响。以3头瘤胃瘘管奶牛提供瘤胃液,对照(A)组底物含5%脂肪酸钙,试验组培养底物中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的含量分别为1.5%、1.0%、0.5%和1.5%(B组),1.5%、1.0%、1.5%和1.0%(C组),1.0%、1.5%、1.5%和0.5%(D组)以及1.5%、0.5%、0.5%和1.0%(E组)。在培养后0、3、6、12、18、24 h采集培养液,测定p H、氨氮浓度和瘤胃细菌含量。结果表明:1)培养液p H在组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C组的培养液氨氮浓度显著高于B、D组(P0.05)。2)除白色瘤胃球菌,其他菌属含量在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琥珀酸拟杆菌、生黄瘤胃球菌、蛋白溶解梭菌和嗜淀粉瘤胃杆菌含量在B组较高;C组溶纤维丁酸弧菌、埃氏巨球菌、降解淀粉瘤胃球菌以及瘤胃总细菌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培养液埃氏巨球菌含量最高,为优势菌。综合得出,脂肪酸组合对瘤胃总细菌和大部分细菌种属含量有显著影响,这与发酵模式有关。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旨在利用体外发酵法评价棉秆与甜菜渣混合发酵产物的产气特性和营养品质并筛选出最佳发酵组合。甜菜渣的添加比例分别为10%、30%和50%,尿素添加比例分别为0.1%、0.2%和0.3%,菌液添加比例分别为0.05%、0.1%和0.2%,食盐添加量为0.2%的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设计,研究各组发酵产物的营养品质,筛选出最佳的发酵条件。结果表明,48 h累积产气量I组与K组差异极显著(P<0.01),与A、D、F组差异显著(P<0.05);G组显著高于K组56.03%(P<0.05);其他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I组可消化有机物(DOM)和代谢能(ME)最高,分别为722.40 g·kg-1和9.75 MJ·kg-1;各组慢速降解参数(b),I组与K组差异极显著(P<0.01),与A、D、F组差异显著(P<0.05);G、H组与K组差异显著(P<0.05);各组快速降解参数(a)、产气速率(c)差异不显著;H组氨态氮浓度与其他各组差异显著(P<0.05),K组与D和F组差异不显著(P>0.05);H、I组可溶性糖与其他各组差异显著(P<0.05),H组显著高于B组44.06%、K组31.23%,K组与其他各组差异显著;pH值、乳酸和微生物蛋白则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H组的总挥发性脂肪酸(VFA)浓度最高,为100.31 mmol·L-1,显著高于除G组外的其他各组(P<0.05);乙酸和丁酸浓度也最高,显著高于除G和I组外的其他各组(P<0.05);丙酸浓度则为G组最高,显著高于除H组外的其他各组(P<0.05);同时,其乙酸/丙酸(A/P)最低,显著低于A、B、C和K组(P<0.05)。通过对棉秆与甜菜渣混合发酵产物隶属函数分析及综合价值排序得出各组隶属函数平均值分别为I组(0.719)>H组(0.692)>F组(0.595)>G组(0.591)>C组(0.407)>E组(0.400)>B组(0.395)>K组(0.374)>D组(0.307)>A组(0.243)。综上,以干物质基础棉秆与甜菜渣比例50∶50,添加尿素0.1%,复合菌液0.2%,食盐0.2%的I组,其混合发酵产物的体外产气量最高,可消化有机物和代谢能最大,乙酸和丁酸浓度较高,发酵组合综合价值排序最高,为最佳发酵组合,可作为饲喂反刍动物的粗饲料。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菌种组合发酵对朱缨花(Calliandracalothyrsus)叶粉的营养成分、抗营养成分(干物质基础)的影响。在相同条件下,以2%(v/w)的接种量添加罗伊氏乳杆菌(A)、乳酸片球菌(B)、枯草芽孢杆菌(C),同时将这三种菌组合,加入双菌组合(2%/2%)或三菌组合(2%/2%/2%)发酵6天。结果表明:①与未发酵朱缨花叶粉(CON)相比,发酵处理显著降低了朱缨花叶粉粗脂肪(EE)、单宁含量(P<0.05);B、A+B、A+C、A+B+C组显著提高了朱缨花叶粉粗蛋白质(CP)含量(P<0.05);C、A+B、A+C、B+C、A+B+C组显著提高了粗灰分含量(P<0.05);不同发酵处理对朱缨花叶粉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钙、磷、碳水化合物和能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②A+B+C组天冬酰胺含量显著高于A、B、C、A+B、A+C组(P<0.05);B+C组丝氨酸含量显著高于CON、A、B、C、A+B+C组(P<0.05);A+B+C组谷氨酸、丙氨酸、苯丙氨酸、脯氨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CON组半胱氨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CON、B+C组蛋氨酸含量显著高于A、A+B、A+C、A+B+C组(P<0.05);CON、A+B+C组甘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组氨酸、精氨酸、总氨基酸(TAA)含量、必需氨基酸(EAA)、非必需氨基酸(NEAA)、EAA/TAA、EAA/NEAA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不同发酵处理对朱缨花叶粉苏氨酸、缬氨酸、酪氨酸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③未发酵与发酵的朱缨花叶粉EAA/TAA、EAA/NEAA均接近FAO/WHO理想蛋白,EAA总量、苏氨酸、亮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含量均高于鸡蛋蛋白或FAO模式,但发酵朱缨花叶粉半胱氨酸+蛋氨酸低于鸡蛋蛋白和FAO模式。综上所述,未发酵及发酵的朱缨花叶粉都是优质的蛋白质饲料,不同菌种中以A+B+C发酵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4.
试验采用4×3拉丁方试验设计,研究豆粕、棉籽粕、菜籽粕、玉米酒糟4种不同蛋白质日粮对3只徐淮白山羊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不同蛋白源日粮对山羊瘤胃内环境有显著的影响,玉米酒糟组pH值最高;豆粕和棉籽粕组氨氮浓度与玉米酒糟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与菜籽粕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4种蛋白源的瘤胃总VFA浓度分别为87.44、66.67、80.63、82.73mmol/l,其中以豆粕组最高,显著高于菜籽粕组(P<0.05),极显著高于棉籽粕组(P<0.01);以棉籽粕组最低,极显著低于其它3组。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日粮精粗比对湖羊瘤胃发酵和菌群结构的影响,试验选择40只体重相近、体况良好且健康的湖羊羔羊,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公母各半),各试验组羊分别饲喂精粗比70:30(A)、60:40(B)、50:50(C)和40:60(D)的全混合日粮,试验期为70 d。结果表明:1)试验B组的氨态氮、丙酸、丁酸和戊酸含量均显著高于试验D组(P<0.05)。2)4组共产生875个OTU,其中共有OTU为725个,占总OTU数量的82.86%,试验A和D组分别含特有OTU为6和1个。试验A组的细菌门数量和香浓指数显著高于试验C和D组(P<0.05),而辛普森指数则显著低于试验B和C组(P<0.05)。试验C组细菌多样性与试验A和B组差异显著(P<0.05)。3)在门水平上,试验A组的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螺旋菌门(Spirochaetae)相对丰度显著高于试验C和D组(P<0.05)。在属水平上,试验A组毛螺菌科_ND3007(Lachnospiraceae_ND3007)、密螺旋体属_2(Treponema_2)、魏斯氏菌属(Weissella)、厌氧支原体属(Anaeroplasma)、短杆菌属(Brevibacterium)、假丁酸弧菌属(Pseudobutyrivibrio)、未培养瘤胃杆菌属(Uncultured_rumen_ bacterium)和罗斯氏菌属(Roseburia)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试验D组(P<0.05),而毛螺菌科_XPB1014(Lachnospiraceae_XPB1014)和未培养拟杆菌目_BS11(Uncultured _Bacteroidales_BS11)的相对丰度则分别显著低于试验C和D组(P<0.05)。综上所述,高精粗比日粮能够提高湖羊瘤胃细菌丰富度和多样性,促进瘤胃的发酵。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不同碳氮比(C/N)对杨梅枝条发酵堆肥过程中养分和腐殖质组分的影响,探究C/N对堆肥发酵过程中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的影响。本研究设置三个C/N梯度分别为30:1,60:1,90:1进行杨梅枝条堆肥发酵实验。结果表明:全氮(TN)、全磷(TP)、全钾(TK)的含量随C/N增加而减少,有机质(OM)和胡敏素(HM)的含量随C/N增加而增加。TN、TK、胡敏酸(HA)和富里酸(FA)的含量随发酵时间而明显增加,OM和HM的含量随发酵时间而明显减少(p<0.05);C/N与OM和TN呈极显著相关(p<0.01)。对堆体细菌群落进行16SrRNA测序分析研究发现,厚壁菌门和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随C/N增加而增加,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随C/N增加而减少;在高温阶段厚壁菌门和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明显高于其他阶段。通过Alpha多样性的Chaol、Faith’s PD、Pielou’s evenness、Shannon和Simpson等指标分析发现,不同C/N处理的细菌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存在明显的差异。非度量多维度和典型对应分析表明,C/N对枝条发酵堆体细菌群落结构起着决定性的作用;TN、OM和温度也对枝条发酵堆体细菌群落结构有一定的影响。Mantel测试进一步表明,堆体细菌群落结构与C/N(r=0.321,p=0.001)、TN(r=0.265,p=0.003)和OM(r=0.278,p=0.002)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这些结果表明C/N对杨梅枝条堆肥养分含量和堆体细菌群落分布变化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选择28周龄体重相近、健康的海兰褐蛋鸡1.8万羽,随机分成4组,分别饲喂基础饲粮(A组,对照组)、基础饲粮+100 g/t益生素(B组)、基础饲粮+800 g/t酵母细胞壁(C组)、基础饲粮+50 g/t益生素+400 g/t酵母细胞壁(D组),至50周龄结束。结果显示:(1)试验各组间蛋鸡日采食量、平均蛋重没有显著差异,但D组平均蛋重较A组提高了1.19%(P0.05)。与A组相比,试验组蛋鸡产蛋率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D组蛋鸡产蛋率提高了2.97%(P0.05),且高于单独添加的B组、C组(P0.05);与A组相比,料蛋比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D组料蛋比下降了1.42%(P0.05),且低于单独添加的B组、C组(P0.05)。(2)与A组相比,除B组略降低,C组、D组哈夫单位均不同程度提高,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与A组相比,各试验组蛋黄颜色均不同程度变深,但差异不显著(P0.05)。各组蛋壳厚度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在蛋鸡饲粮中单独添加益生素、酵母细胞壁,或将益生素与酵母细胞壁复合添加均可不同程度提高蛋鸡的生产性能和蛋品质,复合添加(基础饲粮+50 g/t益生素+400 g/t酵母细胞壁)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精氨酸水平对离乳期梅花鹿瘤胃发酵参数和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影响,试验选择3月龄,体重相近的12只健康雄性梅花鹿,随机分为3组,每组4只。仔鹿饲喂蛋白质水平为12.28%的低蛋白质饲粮,精氨酸水平分别为0.80%(A组)、1.08%(B组)、1.26%(C组), 试验期50 d。在试验期的最后1 d抽取仔鹿瘤胃液20 mL,一部分用于测定瘤胃发酵参数,一部分用于提取DNA分析瘤胃细菌多样性。结果表明:1) B组氨态氮含量极显著高于C组(P<0.01); B组乙酸、丁酸、异丁酸含量极显著低于A组(P<0.01),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显著低于A组(P<0.05);B组的乙丙比极显著低于A、C组(P<0.01)。2) B组ACE指数显著高于C组(P<0.05),Chao1指数显著高于A、C组(P<0.05),B组Simpson指数极显著高于A、C组(P<0.01),Shannon指数则极显著低于A、C组(P<0.01), A组细菌群落结构与B、C组差异显著(P<0.05)。3)在门水平上,B组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相对丰度极显著低于A组(P<0.01),而厚壁菌门(Firmicutes)相对丰度显著高于A组(P<0.05);B组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相对丰度极显著高于A组(P<0.01),显著高于C组(P<0.05);在属水平上,未分类普雷沃氏菌科(unidentified_Prevotellaceae)相对丰度在3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A组甲烷短杆菌属(Methanobrevibacter)相对丰度极显著高于B、C组(P<0.01);B组琥珀酸弧菌属(Succinivibrio)相对丰度极显著高于A组(P<0.01),显著高于C组(P<0.05)。由此可见,精氨酸水平为1.08%时,能够显著提高梅花鹿仔鹿瘤胃菌群丰富度并改变细菌群落结构和优势菌比例,促使仔鹿瘤胃发酵方式向丙酸型发酵转变,增强机体供能。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旨在研究体外培养条件下不同长链脂肪酸对山羊瘤胃原虫群体结构和原虫吞噬细菌循环的影响。试验选取6种不同不饱和度的长链脂肪酸[分别为硬脂酸(A组)、油酸(B组)、亚油酸(C组)、α-亚麻油酸(D组)、花生四烯酸(E组)、二十碳五烯酸(F组),不饱和键个数从0~5依次递增],各脂肪酸的添加水平为底物的3%,进行体外培养。在体外培养10 h后测定原虫吞噬细菌速率,在体外培养24 h后测定细菌、原虫密度以及细菌蛋白质、原虫蛋白质含量。结果表明:除F组头毛虫属(Ophryoscolecinae)比例显著高于B和D组(P0.05)外,不同长链脂肪酸的添加对原虫中厚毛虫属(Dasytricharuminantium)、内纤毛虫属(Entodinium)、双毛虫属(Diplodiniinae)、等毛虫属(Isotrichidae)、前毛虫属(Epidinium)比例的影响均不显著(P0.05)。原虫密度以A组最高,并显著高于B组(P0.05);细菌密度以D组最高,并显著高于A、B、E、F组(P0.05)。原虫吞噬细菌速率A~F组依次为244.50、236.51、229.60、189.04、200.51、174.24 cells/(cell·h);另外,以D组的细菌周转率(0.68%)最低,且其细菌周转时间(146.92 h)最长。所估算的细菌蛋白质循环量以D[126.75 mg/(d·头)]和F组[131.63 mg/(d·头)]相对较低。因此,在本试验基础上认为,体外培养条件下α-亚麻油酸抑制山羊瘤胃原虫吞噬细菌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0.
将100只14日龄健康肉杂仔鸡随机分成A、B、C、D、E 5个试验组,每组20只鸡,A、B、C、D 4组为试验组,E组为对照组。A、B、C 3组试验鸡每只分别投服批号为0308、0312、0402的缓释复方免疫增强剂1粒,进行有效药物释放量测定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药物投服后日均磨损量20d前为6.2~6.7 mg,30 d前为6.0~6.3 mg,日均药物有效释放量为2.40~2.52 mg,经方差分析,批间差异不显著(P0.05),均在有效剂量之间,药物的有效释放期均在30 d以上。D组试验鸡每只投服缓释复方免疫增强剂3粒,进行有效药物安全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仔鸡投服后食、饮欲正常,精神状态良好,与对照组鸡相比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从而说明该缓释制剂在鸡体内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